《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是一本由(德)索伦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0,页数:3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精选点评:
●译者翻译的好,但有些失误会影响理解,例如将宇宙论(cosmology)和宇宙起源论(cosmogony)搞混,一处将诺斯替误译为卡巴拉。不过瑕不掩瑜,整体依旧十分出色。
●看过卢里亚和萨巴泰,理解了本雅明
●看过前几章。默卡巴——喀巴拉。重灾区。
●原来塔罗这边一直都是基督化的卡巴拉。。怪不得被当作异端,两边不讨好啊。。( ̄0 ̄)
●这本书看了两遍,好书~
●这本书的翻译和校对太符合“神秘主义”的主题了。犹太神秘主义从默卡巴开始就不满足于希伯来既有词语,自造新词以表达圣殿和王座的富丽;到喀巴拉则有“天书”问世,充满字母和音节离奇组合的新词,很多词不表示任何意义。本书的错别字和不知所云的翻译真与神秘传统契合得严丝合缝!
●“哈西德主义完全是保守主义与革新主义的一种奇怪混合”,L.S.的学说也是如此;理性的狡计以萨巴提安形式出现必然失败,而哈西德形式则能成功,此为政治哲学非常注重话语、行动的表现形式的原因,深知犹太传统的L.S.不可能不从中受到启发。
●前面的见地很有说服力。
●牛!
●犹太教神秘主义,即卡巴拉以其反理性姿态,以及对律法的不同态度彰显宗教认知的多元性,但是这种神秘主义仍然是严格限制在犹太教传统观念下的神秘主义,其关注的问题如救赎、回归、放逐、弥撒亚等无不发生于此;最新的哈西德主义显示出通俗化倾向;实际上以理性立场诠释神秘主义,必有言不尽意处,尽管本书从相当学术的角度述及了犹太神秘主义的主要流派和内容,具备入门书的良好品质,但是由于在华语世界完全缺乏原始资料可供参考,以至让理解变得相当艰难;很想读《佐哈尔》
《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读后感(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先知、人类的宗师亚伯拉罕(Abraham)
亚伯拉罕(Abraham)或易卜拉辛(Ibrahim),原名亚伯兰或阿巴郎(Abram)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先知,是基督教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是上帝从地上众生中所捡选并给予祝福的人。同时也是传说中希伯来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祖先。经书中有记载他生于两河流域下游吾珥,后带领部落穿越阿拉伯沙漠到达位于巴勒斯坦的应许之地,整个部落得以繁衍生息。
血系及召唤
亚伯拉罕及其家族原居于苏美的吾珥(现今伊拉克南部T)。父亲他拉来自于迦勒底人统治的吾珥察底斯,可能位于两河流域南部,但一些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权威人士认为吾珥察底斯在两河流域北部今日的南土耳其。
亚伯兰全家迁徙到哈兰(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其父他拉就死在哈兰。之后亚伯兰又和他的妻子撒莱、罗得(亚伯兰兄长哈兰之子)、和跟随他的众人往迦南地去。神要亚伯兰前往“我(神)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并承诺"必赐福给你(亚伯兰),叫你的名为大",使亚伯兰“成为大国”。亚伯兰便到迦南的示剑,并在摩利橡树的地方受到神的启发。耶和华对亚伯兰说:“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亚伯兰便在那里为神建了一座坛。从那里又迁到伯特利的东边的山,支搭帐棚;西边是伯特利,东边是艾。又在那里建坛奉献给耶和华,求告耶和华的名。自此之后便渐渐迁往南地(死海西南的尼革地)去。
撒莱和法老
亚伯兰由于饥荒到埃及避难,因怕妻子撒莱的美貌会引起埃及人的邪念、危害他自身安全,便先后向不知名的法老王和基拉耳王亚比米勒称撒拉是他的妹子。尽管如此,撒莱还是被法老带到后宫,并准备娶她,厚待亚伯兰,给他许多牛羊、骆驼、驴子、奴婢,耶和华因此降灾于法老和他的全家。亚伯兰和撒莱便离开了埃及。
亚伯拉罕离开后便回到艾,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直到他的牧人和侄子罗得的牧人起争执,又因财产过剩而不能全被带回迦南地,便提议分开。亚伯拉罕让罗得先选地,罗得便选了约但河的全平原,他自己迁到希伯伦幔利的橡树居住,在那里为耶和华建了一座坛。
亚伯拉罕杀子的故事
圣经《旧约》中说,在人类遭遇洪水之后,挪亚的家族便繁衍到各地,其中有个名叫亚伯兰的闪族人,被神看中,要他替天在世上行道。耶和华(即神)让亚伯兰离开闪族往南迁移。他受神的指示,扶老携幼,辗转迁徙到迦南的幔利橡树林定居,其时亚伯兰已99岁。神令亚伯兰改名为亚伯拉罕,并使他家业大兴,后来得了一子,取名以撒,爱之如掌上明珠。一天,耶和华突然来到亚伯拉罕家,命他将爱子以撒作为牺牲献给耶和华。笃信神的亚伯拉罕甘愿忍受这一残酷的天命,带着孩子和祭具到摩利亚山上去行祭。孩子不知自己就是祭品,问父亲祭祀为何不带祭品?父子俩到了山上,亚伯拉罕作好一切准备,正欲将儿子放上祭坛动刀砍杀时,突然霹雳一声巨响,天使飞来,拉住亚伯拉罕的手,不准他杀子,告诉他这是耶和华的磨练。这一考验超出了凡人的最大限度。从此,神便授命亚伯拉罕为世上的代理人,连后来的耶稣降生也属于他第五十二代的后辈之事。
《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和《古兰经》中皆记载亚伯拉罕的嫡子以撒是犹太民族的祖先、庶子以实玛利是阿拉伯民族的祖先。在基督教信仰中,亚伯拉罕(易卜拉辛)是信心的楷模,他愿意服从神、把自己的独生子以撒献祭,预表了神献出耶稣。在伊斯兰教里,易卜拉辛(亚伯拉罕)同样是信仰之楷模,顺服神把儿子以实玛利献出。
亚伯拉罕诸教指信仰亚伯拉罕为始祖的三个世界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共同信仰犹太教的唯一真神,发源于中东沙漠地区,以希伯来圣经为根基,以耶路撒冷为圣地。三教信仰其经典是神的话语,归顺其经典,才是遵循正道。伊斯兰教称呼亚伯拉罕诸教的信徒为“经典之民”。
《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读后感(二):《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读书笔记
一、犹太教神秘主义的一般特征:去人格化的上帝,希伯来语的灵性本质;如喀巴拉:关注象征,对礼拜神秘解释,男性学说。 二、最早的神秘主义默卡巴和诺提斯,公元前1世纪到10世纪,《以诺三书》《大殿》《小殿》、飞升;旧宇宙论的改变:上帝成为神王、“内在性”与“爱”被摒除、彼岸意识大大增强、强调神学庄严从而向法术转化;赞美词冗长,相对于犹太传统礼拜的理性,无意义,自造新词;“身体度量”;隐姓埋名与对当前历史的冷漠,末世论。 三、中世纪德国旧哈西德主义,起于12世纪,莱茵区的卡罗尼米德斯家族,耶胡达《虔诚者之书》;“虔诚者”,除了虔诚一无所长的人:摒弃物欲,忍受羞辱,严格正义,与上帝的色情联系;忏悔与祈祷魔法代替了飞升,主动受难;泛神论倾向:上帝的纯灵性、无限性、无所不在性;通神论:上帝的神光(Kavod)是苦行的直接目的,王座上的圣者显现,神圣性;新柏拉图主义“流溢说”。 四、亚伯拉罕与先知喀巴拉。13世纪西班牙,时而保守时而革命,著书繁多,亚伯拉罕(迷狂派)与《佐哈尔》(通神派)对立。阿布拉菲亚的向内道路:组合字母、受控制的冥想、身体姿势与气息(影响了瑜伽)。获得神恩的方法:世俗的呼告、哲学的学科研究、喀巴拉法学习托拉和信仰。 五、《佐哈尔》“光辉之书”,与《圣经》《塔木德》并列的犹太经典。伪经式的神秘小说,五卷本,前八部分的一致性强。语言混杂,多语法错误与错字;对矛盾修饰与悖论的偏爱;文体驳杂,人物与历史场景完全虚构;结构严谨。材料大多为13世纪哈西德和喀巴拉文献,独立性强,轻视原文。成书约在1280年前后,作者最有可能为摩西•德•莱昂。 神智论教义,相对于喀巴拉,《佐哈尔》关注冥想、人类普遍的畏惧情感的体验、布道式地依赖《圣经》、忠实于犹太思辨传统。
十个成系统的流溢层倾向泛神论,链环说,上帝的本质与万物相连,上帝、宇宙、灵魂并不分离。原始神话特征:性象征,畏惧与纯爱相混,神人摩西与上帝交合并中止与妻子的性关系;神秘分娩。对恶的解释:恶有其自身实在性,与诺斯替人因恶而自由相似。 七、以撒•卢里亚,犹太人被逐出西班牙,1492年之难,打断了喀巴拉非弥赛亚形式的救赎——回到被撒旦欺骗前的世界,“无家可归”,新喀巴拉兴起。“回归”(Tsimtsum),原意是“集中”或“缩小”,变为“退却”,上帝收缩一部分从而使世界存在成为可能,与“一切中的一切”的泛神论相对。“容器的破碎”(shevirath Ha-Kilin),灾难性的强调,流溢层原子宇宙结构本身存在缺陷,恶从容器碎片中产生,神秘主义拟人说的最大胜利。“缺陷的修补”(Tikkun),每个流溢层的潜能都处于唯一原则的影响,上帝面影的投射,教徒重新使上帝之光就位。四个世界:神与流溢的世界,我们所处;创造的世界:天使与王座;形成的世界:天使们;制作的世界:感性和物质世界的精神原型。“神秘直觉”(Kawwanah)。17世纪,卢里亚喀巴拉成为真正的犹太神秘主义,世俗化的弥赛亚情感,礼拜仪式与风俗神秘化,与诺斯替联系深远。这是出色的放逐神话,也是那一时代犹太人共同的宗教现实活动。 八、十七世纪下半叶即兴即衰的萨巴提安运动,躁郁症者萨巴泰,去加沙寻找启示者却被纳坦认作弥赛亚。头一次神秘主义观念导致正统犹太信仰瓦解,隐蔽的虚无主义倾向,建立在神秘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情绪。有组织的集体背教形式,得救之路,更加无法救赎的堕落。出于试图连接内在体验和不在作为前者符号的外部实在。马兰诺,罪的必然。激进派,恶是必要的,掌握恶才能征服恶。诺斯替区分出了隐秘上帝“诺斯”,萨巴提安则提出第一因的“以色列”上帝,和西奈山上的宗教上帝;隐秘上帝,以色列上帝与光三位一体。 九、18—19世纪波兰、乌克兰等斯拉夫国家的新哈西德运动,以色列•闪•托夫。复兴运动从人民那里获得力量从而引起素朴的宗教激情的爆发;真正的受启示者成为民众领袖和社团的中心;神秘主义意识形态取自喀巴拉的遗产,但其观念被通俗化;对宗教思想创造性的贡献与其对个体存在价值的具体解释密切相关。运动发展围绕着哈西德圣徒个人,人代替了学说。
《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读后感(三):格肖姆•索伦:《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
格肖姆•索伦:《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
2000年第1期
涂笑非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孙向晨
------------------------------------------------------
国人对于本雅明(Walter Benjamin)、马丁•布伯(Martin Buber)等名字早已耳熟能详,随着《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中文版的出版,格肖姆•索伦,这个名字也终于在国人面前出现了。研究本雅明的人不会不读索伦的《本雅明:关于一种友谊的故事》(Walter Benjamin: 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作为本雅明的“终身挚友”,索伦把《犹太神秘主义主流》题献给早逝的本雅明;研究马丁•布伯的人也不会不注意到索伦,对于马丁•布伯投身的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和哈西德主义(Hasidism)的研究,索伦亦侧身其间,与马丁•布伯有着密切交往。而《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的出版终于使索伦正式现身于中国的学术界。但是,以《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的书名视之,很容易将这位作者仅仅看作一个学院派的教授,一个穷经皓首的犹太教学者。其实,索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这本六十年前出版的著作中规中矩的论述背后,其实大有深意。
这本著作于现代犹太教神秘主义的研究有拓荒清理之功,索伦在该书的第一版序言中亦坦陈,该书乃其历二十余年的研究心得而成,在犹太教神秘主义陈迹遍野的史料中梳理出种种头绪,“从而使犹太教宗教史上这一伟大的篇章(神秘主义传统)的轮廓凸现出来。”(1)索伦的史料钩沉功夫和在这一领域的拓荒者精神,使他赢得了犹太教神秘主义研究第一人的美誉。若从这本著作的第一页开始读,在我们面前的,确是一本犹太神秘主义研究的开拓性著作,十足的学院派头;但是人们常说,越是紧要的,越在最后。果若如此,从该书的最后一页开始读,我们或许才能把握索伦著作的真实意图。
在全书最后一页,索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年犹太神秘主义者以色列•巴尔•闪(Israel Baal Shem)遇到困难时,就来到林中,点燃一堆火,在祈祷中冥想,于是他做成了他想作的事。一代人以后,拉比来到林中,不再点火,仍然祈祷,于是也做成了他想作的事。再下一代,只是来到林中,不再点火,不再祈祷,也完成了他想作的事。以后,人们非但不点火,不冥想,甚至不知林中的地点,但是人们“会讲这任务如何完成的故事,讲故事的人说,他讲的故事与前三位拉比的工作有同样效力。”(341)人们也许会说,由此可见神秘主义运动在犹太教中渐趋衰落。但索伦不这样看,他认为这故事“反映了它(神秘主义)所有标准的改变,这是非常深刻的变化,最终奥秘中留下的只有故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自己的情况,或今天犹太神秘主义的情况。故事还没有结束,还没有成为历史,它秘密的生命力明天会在你或我身上爆发出来。……在当前的激变中对犹太民族的促动是整个散居史中最为深刻的,谈论命运为我们注定的神秘历程――我个人相信有这样的历程――是先知的任务,不是教授的。”(342)索伦隐晦而自觉地作了这样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在这段最后的文字中提醒读者须在怎样的背景下来解读他的文本。1941年是该书首版发行,1941年对犹太人来说,更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灾难,作为“讲故事的人”,索伦所作的不单单是学术的探索,对于犹太教的神秘主义,他更是承担薪尽火传之责。那么,问题是何以要延续这种传统?
自法国大革命以后,犹太人在欧洲走出犹太隔离区,更享有公民的权利,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犹太人自我认同的危机,对于这个没有祖国的民族来说,当隔离区消除后,犹太人进入西方世界是否意味着放弃了犹太的特性?是选择同化?还是保有犹太的特性?犹太人面临选择。许多犹太人象马克思的父亲一样,选择了同化,归化基督教文明。在学理上如何使犹太教与欧洲文明相协调成了近代以来犹太学人的使命。其一是历史主义的倾向,犹太教在这种历史主义的解释下,与欧洲文明的关系,不再是不同文化的关系,而是新旧文化的关系,一如冯友兰认为中国与西方文明,不是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而是新旧文化的差异。与之相应的另一倾向是理性主义,菲洛(Philo of Alexandria)以后,犹太教中就存在这种理性化的倾向,而摩西•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则是德国启蒙哲学中这种犹太理性主义的肇始者。赫尔曼•科亨(Hermann Cohen),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创始人,在退休之后,埋首犹太哲学,写下了《源自犹太教的理性宗教》这部犹太哲学的巨著,试图把犹太教纳入西方近代理性化的历史进程,科亨成了现代犹太教理性化的代表。这就是索伦思索犹太教神秘主义时面临的大背景。对于那些具有坚定希伯来传统和信仰的犹太人来说,如何面对启蒙和现代世界的侵袭,是最大的问题。
索伦在生活上和学理上都对此作出了回应。作为德国的犹太人,索伦1923年便从德国移民巴勒斯坦,坚定其犹太人的身份。他曾有《从柏林到耶路撒冷》(From Berlin to Jerusalem)一书,记述早年的经历。在学理上,索伦坚决反对犹太教理性化倾向。他认为这种进路貌似使犹太教融入现代社会,而实质上是犹太教的覆灭。而此时理性主义的欧洲也正面临危机,走向灾难。在此背景下,索伦另辟蹊径,集一生之精力,重新发扬犹太教中的喀巴拉(Kabbala)传统,即神秘主义传统,认为这才是犹太之真精神,这才是犹太教的真正特质。和那种与欧洲基督教文明同化的犹太人不同,索伦认为只有坚定犹太精神才能批判地面对现代世界的来临。在《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中,索伦回顾了从早期默卡巴(Merkabah)神秘主义一直到十八、十九世纪兴起的哈西德主义,分析了犹太神秘主义在欧洲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这样,犹太教神秘主义在现代第一次得到了如此系统和清晰的表述,这也构成了此书的主干内容。同时,索伦也不忘提醒读者:“对我们过去的讨论,能有益于我们的将来。”(3)
真正说来,要把握索伦思想,把握其作为“讲故事的人”的真实意图,并不在于弄清神秘主义各流派间的联系,而在于索伦对于犹太教神秘主义思想所作的阐释。故该书的第一章“犹太教神秘主义的一般特征”尤其值得注意。
可以这么说,索伦对犹太教神秘主义特征的勾画一直以犹太教的理性化为背景。当索伦要探讨作为犹太教神秘主义传统的“喀巴拉在我们民族中获得巨大成功的秘密是什么?…而与此同时理性的犹太哲学却不能获得它孜孜以求的霸主地位?”(23)时,实际情况是,犹太教的理性化是当时的主流,而犹太教神秘主义却鲜有人提及。索伦毕一生的精力来扭转这种状况,则绝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学理上的问题,它决定着犹太人将以什么姿态面对欧洲现代的文明。
在我看来,犹太教的理性化,或者说犹太哲学与犹太神秘主义思想的最大区别在于索伦对于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分。索伦批评“哲学家只有把犹太教这一具体的实在变成一堆抽象的公式才能进行工作。对他们来说个别现象不是哲学思辨的对象。相反,神秘主义者不会用将一切寓言化的方式毁掉活生生的宗教叙述的实质,……他们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象征方式。”(26)在此,索伦将寓言化的解释与象征以某种方式对立起来。菲洛以来,喻意解经法成了犹太教理性化的的通则,基督教神学的建立和发展亦深受影响。通过寓言化的方式将宗教的表象语言转变成哲学的理性语言,从而使哲学从宗教的具体实在中抽象出来,达到普遍的真理。但是索伦认为,通过这种理性主义的寓言化方式,哲学并没有从犹太教中汲取真理而是丢失了真理,相反只有神秘主义的方式才能揭示真理。索伦将犹太教神秘主义的思维方式界定为“象征方式”,象征与寓言不同,寓言把具象的实在与普遍的理性概念相对应,而“象征”在于揭示哲学所无法把握的东西。“隐秘和不可表达的实在在象征中被表达出来。”甚至“象征‘标示’着无,与无交通,使表达之外的某物成为透明的。”(27)这正是索伦推崇犹太教神秘主义的根本缘由。他认为犹太教的特质是以某种不可言说的东西为基础的,而理性主义的犹太教丧失了这基础。通过神秘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无法把握的东西,表达无法表达的东西,言说无法言说的东西,从而使不可见的成为“可见的”;索伦称之为“悖论”,然惟有这种“悖论”才能将理性化的犹太教遗忘的不可见东西保存下来。当然,对于这种不可言说的基础,只有在神秘主义的具体状况下才能领悟,但藉此索伦要表明犹太人并非臣服于欧洲的理性文明,臣服于现代文明,犹太人保有自己的特质,保有据此批判西方文明的权力,保有获得拯救的途径。所以,索伦的这部著作决不是如书名显示的那样,是平淡无奇的教科书式的著作,而是担负复兴犹太精神的使命。对于索伦究竟是一位严肃客观地研究犹太教神秘主义传统的历史学家,还是一位打着历史文献学幌子的现代犹太教的秘密神学家,在学界中向来具有争议。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正是索伦的魅力所在。
现在,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何以索伦把这本著作题献给本雅明。这不仅是因为本雅明在此前一年,死于逃避纳粹迫害的途中,更因为这是对他们共同问题的回答。索伦原本从事数学研究,在经过一番斗争之后,1919年,最终决定转向神秘主义研究,而本雅明是首先与他分享这一转变的人。他们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处于犹太世界与现代世界之间,同样面临作为犹太人如何回应现代世界进逼的问题,本雅明的武器是美学,是德国浪漫主义传统;而索伦埋头于犹太教神秘主义。从某种角度讲,这本著作正是对本雅明问题的索伦式回答。
犹太思想在20世纪异常活跃,摆脱了欧洲对犹太人的隔绝之后,犹太人一直在寻求自身的定位。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犹太复国主义,在精神上则显得更为丰富。无论索伦对于科亨的犹太教理性化多么不满,这毕竟是现代犹太教的一个方向,以后莱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又从现象学的路径来阐发犹太精神。对犹太教精神实质的解读,在犹太思想家中也有不同看法,罗森茨维格(Franz Rosenzweig)、莱维纳斯强调律法,而布伯、索伦则在神秘主义中寻觅。与布伯侧重哈西德主义不同,索伦更强调喀巴拉传统。即便是对喀巴拉传统的解读,也有不同的看法,若要消除索伦对于喀巴拉传统的一家之言,我们也不妨看看Moshe Idel的《喀巴拉:新视角》(Kabbalah:New Perspectives)作为对索伦的校正。
一本著作不经意地出版,一个名字悄悄地出现,但问题往往并不简单,它意味着一片陌生天地的展现,一种新精神的激越。一切还有待人们去探索,去发掘。
(孙向晨)
《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读后感(四):《严肃的男人》的影评,里面有些摘
科恩兄弟的电影《谋杀绿脚趾》、《冰血暴》和《谋杀绿脚趾》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老无所依》获得了奥斯卡奖,《血迷宫》受到了张艺谋的青睐,被翻拍成了《三枪拍案惊奇》。
我对于《严肃的男人》(2009)尤其偏爱。科恩兄弟在获得了巨大成功后,决定任性一回,踏上了富有野心的征途——探索上帝。他们知道这次电影是一次“票房自杀”,但是他们认为犹太人应该来看这部电影,然后深思。
电影用无法明辨的故事,传达了一个无法明辨的信号。
尝试明辨
际遇凑巧,我读了G.G. Sholem的《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读这本书并非为了更佳了解犹太人或者以色列,了解文明的冲突——而是探寻宗教对于我们生活的指导中更佳深刻的智慧——佛的禅机和上帝的启示一样,往往不能直接言传,而需要人具体的感受。
语言在超过自己界限的顿悟的领域会变得不稳定,比如佛教对于"真如"(也就是“色即是空”的“空”)的定义,对于领悟者是一个很难表述的概念。领悟者如果想传递这个信息,他需要动用"禅机"。非常凑巧的是,当两个宗教在一起的时候,一个相似的概念会获得更好的明晰——会让语言和文字变得稳定。
比如对于真如的理解,犹太教有一个概念叫做en-sof,希腊叫做kenosis,以及佛教的涅槃也很相像。在各个文化中,都有其模糊的,难以界定的定义。但是通过多语言比对这个平台,这个概念得到了结构化,增加了其合法性,从而使其意义变得更加稳定。虽然先贤拥有对于宗教中更高的智慧都有极大的热情,也希望能通过语言表述,但仍困于语言的局限,难以快速传承。但我们能通过明辨,让语言相对而言,更加稳定。
这个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语言和文本在多文化比对中,结构和信号更加明晰了,却又极为不稳定。
故事梗概
在美国60年代的明尼苏达,Larry是一名物理老师,他在课堂上,在讲述“薛定谔的猫”——猫的故事并不重要,意义来自于,我们用数学将一个难以理解的不确定变为了确定。用Larry的话来讲,就是“猫只是一个故事,它不重要”。而当他妻子要和自己离婚,并要和Sy结婚的时候。Sy充满温情地告诉他,放松,不要焦虑。而Larry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情绪来面对Sy和妻子。他是否应该生气呢?
Larry在工作中也面临着抉择。他的韩国学生想通过贿赂来挽回一门不及格的课程,以获得奖学金。但Larry认为在此处无法通融——道德是黑白分明的。他的一直的追求,获得教授终身职位,在评审委员会也遇到了问题。有人一直在写匿名信,举报他行为不检,虽然委员会的朋友说委员会不会采信。
Larry的弟弟社交能力存在障碍。弟弟有一个神秘举动,他用希伯来语、几何图案和数字,绘制了一本Moleskin笔记。这本笔记能让他在牌桌上确保赢钱,也让他两次获得了警察的光顾。
妻子的出轨对象Sy和主人公同时车祸,Larry毫发无伤,但Sy死亡了。Larry的一个问题仿佛得到了解决——妻子是不是不会跟自己离婚了?但随着离婚律师的费用,弟弟官司的费用,不知从哪里来的唱片费用,住在汽车旅馆里的费用,儿子成人礼的费用,一切的信息量让Larry信息超载了。每天的厄运让Larry陷入了一个迷茫——一个失去了科学的绝对的因果循环。
最后,Larry的儿子在成人礼仪式上上成功唱出了经文,Larry的婚姻也因为Sy的死亡获得了转机的迹象,而原来给评审委员会写匿名信的就是表面上对Larry很好的Sy。欣喜之下,Larry通融了,为韩国学生修改了成绩,并接受了贿赂。但医生打电话来,说要告诉他一个重要的X光体检发现(大病)。而Larry的儿子在希伯来学校的时候,看到了龙卷风。
禅机
他尝试在“大混乱”寻找意义的时候,曾探访拉比(相当于佛教的上师)。他想知道,这一切纷乱的声音,是上帝给他的信号,究竟究竟是什么意义?
第一次探访时,年轻的拉比的故事:请看看停车场。他可能就是一个停车场。但你如果你换一个角度,它有可能具有不同的美感。关键是角度。(《生活大爆炸》中的Howard无法将这个鸡汤故事讲圆啊。)
第二次探访,中年的拉比的故事:一个犹太牙医在制作牙齿模型的时候,发现了一个goy(非犹太人的蔑称)的牙齿上用希伯来语刻着,“帮帮我,救救我”。牙医夜不能寐,茶饭无味,翻出了所有病人的牙齿模型,都没有发现神秘铭文,自己和老婆的也没有,新来的人也没有。他把goy找来,发现那个人身上也没有更多线索。他把希伯来铭文转换成了数字,并用这串数字的号码拨通了电话,他深夜驱车前往电话所在的超市,然后败兴而归。最后,牙医找到了中年拉比。
“我们不知道上帝想表述什么;但帮助别人,你可以做到。”
“那铭文是怎么刻上去的?”
“这还重要么?”
“那个goy呢?”
“谁在乎他啊?。”
牙医最后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乐于帮助别人,生活更加快乐了,和老婆的关系也更好了。他好像得到了一个真知,却说不清是一个什么样的真知。但是生活更好了。
第三次探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拉比。离婚律师认为他可以给Larry答案和解脱。但老拉比已经退隐江湖,对Larry的探访闭门不见。但在Larry的儿子的成人礼之后,将他的收音机(美国60年代的故事,这个应该比iPod酷很多)还给了他,本应传授的顿悟文字,却缓慢地说出了一个乐队几位成员的名字。
年轻拉比努力阐释禅机而不得法,中年拉比的故事引起了无数观众的深思,但对于Larry没有奏效,而老拉比的故事更是充满了行为艺术。
牙医的铭文
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神学家,天主教最伟大神学家,“天使博士”,《神学大全》作者,他重要的贡献是将理性引入神学)将神秘主义定义为“通过体验获得对上帝的知识”)——“你们要尝尝主思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在一般的宗教史里面,这种体验被称为“与上帝神秘的合一”。
holem认为,如果我们将神秘主义完全等同于狂迷和狂迷冥想中的个人体验,可能是错误的。神秘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比它发源时的这种体验所包含的内容多得多。归根结底,所有宗教都建立在神秘主义的基础上。
启示宗教的意义在于,不必纠结其历史故事(如诺亚方舟,如卡珊德拉的语言)的真实性,而要注重寻找通往内心的路径。“很久以前,世界充满了神袛,人每走一步都可以遇见他,不必借助狂迷冥游就可以体验到他们的存在,之后,由于繁衍,人的神性由于繁衍被稀释了,只有禁欲才能重新恢复一些。”诺斯替教(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流行的许多神秘主义教派的统称)的主张为“神的消失”提供了心理认知的基础,也就是说,相信鬼神、却从未见过鬼神的大家多多少少都是这么想的。
神秘主义的狂迷体验,就是在自己的灵魂深处与绝对的存在相遇。某种意义来讲,神秘主义是神话的复活。具有启示意义的神话,或者神秘主义故事,可以出其不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佛教里面讲究的禅机就是“看破不说破”的哲学。
牙医的铭文是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丹麦哲学家,存在主义之父)所说的信仰的跨越(Leap of Faith)。当我们用直接的经验就判断上帝的存在的时候,上帝是不存在的。当我们做出信仰的跨越之后,发现信仰的合理性。用再通俗一点的话语讲述,就是,从山顶看,有些意义才能一目了然。美国神学作者Karen Armstrong的形容殊途同归:当我们用科学的眼光,高高在上地审视神话,它们就会变得晦涩,并且不透明;当我们选择融入其中时,我们感知到它的意义,却又不能用言语道破。
牙医对于铭文神秘含义的探索,是人类追求的,神秘主义的神秘体验,“人与上帝神秘的合一”。而牙医最后得到的,是禅机的顿悟。神秘主义的现世意义也非常具有美感,你被神秘吸引,最后获得的是顿悟。有些像雕爷说的,你开始做A,结果不小心做成了B,附属品是C,最后在D上赚了钱。
其实在电影中还埋藏了一个暗喻。Larry非常清楚,“薛定谔的猫”是将大家吸引过来的故事,真正的意义在于数学。牙医的故事也一样。铭文只是故事,起真正的意义在于“放下”。“放下”和数学,哪一个更难呢?
了解禅机的必要条件
“我不能再说了。”“我已经亲口向你解释了。”“这只是为了熟悉秘密的智慧的人准备的。”这些是犹太教神秘主义的一些说法。以下摘一些《胡适说佛》里面的内容。
禅机:普通以为禅机含有神秘性,其实,真正的禅机,不过给你一点暗示。因为不说破,又要叫人疑,叫人自己去想,所以道一以下诸禅师又想出种种奇怪方法来,如前面所举的打、笑、拍手、把鼻等等;又有所答非所问,驴唇不对马嘴的话头。这种方法,名曰“禅机”,往往含有深意,就是对于某种因缘,给一点暗示出来,让你慢慢地觉悟。试举几条为例。
其一:李勃问智常:“一部《大藏经》说的是什么?”智常举拳头,问道:“还会么?”李答:“不会。”智常说:“这个措大,拳头也不识!”
其二:有老宿见日影透窗,问惟政大师:“是窗就日,是日就窗?”惟政道:“长老!您房里有客,回去吧!”
其三:僧问总印:“如何是三宝(佛、法、僧)?”总印答:“禾、麦、豆。”僧说:“学人不会。”师说:“大众欣然奉持。”
其四:仰山和尚问沩山:“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沩山指灯笼说:“大好灯笼呵!”
其五:僧问巴陵鉴和尚:“祖师教义,是同是异?”鉴说:“鸡寒上树,鸭寒下水。”法演和尚论之曰:“巴陵只道得一半,老僧却不然。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其六:僧问云门和尚:“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云门答:“糊饼。”法演说:“破草鞋。”这些禅机,都是于有意无意之间,给人一点暗示。
其七:在《严肃的男人》里面,当大家满含期待,老拉比对于Larry儿子的单独教授,可以为Larry的难题带来答案的时候,老拉比却说出了一个乐队里面成员的名字。
“人类是故事动物。”我们本能地吸收故事,并让故事指引我们的生活。我们也本能地寻找故事中的矛盾,从而超脱生活得惯性,进行新的尝试,获得更高的智慧。这就是神秘主义的意义,给我们启示,去探索、尝试,拥有创意,创造新的、更好的生活。
黑格尔说,“艺术的任务,是以感官的形式揭示真理”。科恩兄弟的《严肃的男人》,为我们准备了一些矛盾,让我们去思索,从而离发现顿悟和智慧又近了一步。
理性对宗教说“然并卵”
最后,Larry也没有获得一次牙医获得的真知,从而对于生活得混乱没有进一步的了然。Larry的科学能力和道德基础无法为他带来快乐。到头来,几位拉比的传授,对于他而言,还是然并卵。“你说的没有解答我的问题。我仍是无法相信你。”
Larry虽然智慧,却仍蒙昧。但在强大的犹太传统下,他有意识地寻求了拉比的宗教的帮助。对于Larry而言,充满神秘的托拉(犹太教经典中的经典)和喀巴拉(犹太教口述传统),不会漠视生活朴素的一面——世人害怕生活也害怕死亡。
但对于理解禅机,或者说是悟道,先人的故事和艺术的指引只是第一步,还需要自己花上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思索,自己与自己痛苦地辩论。痛苦的辩论之后还不行,还需要行脚(禅里面说的人生经历,所谓的“道士下山”),真正将这些真知变为生活——这三步之后,你的智慧才真正成为你的。所谓“顿悟之后,才是真修”。
我看了一位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拉比写的影评。他认为科恩兄弟是虚无的。Larry是带有理性的高傲的。因为在片中,最后Larry没有如愿获得真知。
我认为科恩兄弟给出了事物的两面。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一个矛盾,却是更加超脱的。当一个人发现了“然并卵”的时候,他对于“然”的样子的深刻记忆,就是获得意义的第一步。如果Larry最后真的顿悟了,科恩兄弟就算是“说破”了,那这部影片也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