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与反驳》是一本由[英] 卡尔·波普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5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猜想与反驳》精选点评:
●因为一切只不过是猜测织成的网。我们的无知必定是无限的。我们生来就有期望,这些期望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期望找到规则性。水有时不会解渴,空气有时会闷死呼吸的人。毫无疑问,我们全都应该训练自己尽可能把话说得清楚、精确、简明、直接。只有在者,才存在,不在者,即空虚。
●好书啊好书。耐着性子读了好久。
●看了好久好久,中译文实在是好催眠。PS:序言真心搞笑了。
●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和进行反驳的rational criticism中 哲学科学宗教才能得以不断发展
●“真正的认识论问题不是关于源泉的问题;我们要问的倒是所作的断定是 否真——就是说,它是否同事实一致。”,但现象学却更关注“问”的源泉问题,问的前提,以及问自身的结构。
●通过批判而接近真理
●这个思想
●这个不错。。科学是可证伪的。。否证法巧妙地绕过了康德的先验哲学解决了休谟问题。。可是对于实在部分的论述。。不敢苟同。。
●波普爾有個較為隱晦的暗示條件,即由於經驗歸納的不可證,邏輯就不能經由概率推斷得出。不難看出他是名徹頭徹尾的反歸納者,這點在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中也有更系統的論述。原因不僅在休謨的影響,也和他認為「科學命題都應是全稱命題」有關。不過「歸納」是否真的毫無用處暫且不論,至少Duhum-Quine Problem還是幾中了波普爾存在的軟肋:由於面對具體問題只能從整體進行證偽分析,而在一個由具體問題子集搭建出的龐大理論集合的框架中,無法用這套方法得出明確的結構問題指向,「哪兒具體出現了問題?」彷彿失去了回聲,同時亦無法估量換動小零件對整座屋子的影響,因此很大程度上只能對整體邏輯進行調整修改。當然這個結果其實是被二次放大了,但仍能說明一些問題,這值得思考
●看不怎么懂,天杀的翻译。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一):告诉你什么是理性与批判
这本书对我的价值观念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它梳理了我的思维,虽然波普尔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却实在是对理性的一次集中的表达与赞美。对于让我认识到什么是“真”有着特殊的意义。至于什么是善,自然要在别的地方寻找。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二):求这本书的TXT版啊 呵呵
哪位哥哥有这本书的txt版 方便手机上看的 谢谢 我的评论怎么能太短了?我的评论怎么能太短了?我的评论怎么能太短了?我的评论怎么能太短了?我的评论怎么能太短了?我的评论怎么能太短了?我的评论怎么能太短了?我的评论怎么能太短了?我的评论怎么能太短了?我的评论怎么能太短了?我的评论怎么能太短了?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三):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还是在人人网上看到同学的推荐才知道这本书,看这本书时不知怎地让我想到对于《厚黑学》这本书的评价,确实是少有的不自欺欺人的书。也想到胡适之先生曾经说过的“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以前也常在想一个问题,人们认识世界是由他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理论为基础而展开的,而对于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理论是真是伪可能自己都会一无所知。人们所了解世界脚踩的基石是否是充实的,还是一个空壳,还是人如想要得到进一步真实的理论必须把基石摒弃?读完此书,也算是对我心中一直有的问题划上了一个句号。
《几何原理》的问世对于人类的认识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正面来说,它为很多学科建立了一整套的逻辑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即基于几个公认的假设,再由这几个假设进行推理论证就可以建立庞大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但从反面来看,这也很大程度上挟制了人类的认识。任何人,只要认同其学科所提出的假设,则都会败倒在由此假设而建立的理论体系之下,牛顿力学理论正是很好的明例。
然而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敢于批判前人的理论,否定前人的理论,历史和科学才能得以发展和继承。接受了此书中的认识论的观点,理论只是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工具,顿感理论头上带的光环消失掉了,以前脚上的基石没有了。原来我们也可以凌空猜出理论,也不必担心此理论是否会无懈可击和不可辨驳。这确实是对人类的认识论是一个很大程度上的解放。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四):读后随想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虽然由于没有哲学知识的基础,只看懂了五成。但是我不妨碍从中找到一些共鸣。全书一共600页,看到两百多页,便忍不住先写点东西下来。
读中学那会儿,我一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学生。这不是说我是那种爱捣乱的学生。而是我的怀疑特别多,尤其是物理和化学。我想老师不愿意回答,或许的确是因为他们回答不出。因为当寻根究底为什么到了最后,就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这不是老师专业范围内能解决的。我是一个爱执着于怀疑的人,因为不仅我自己痛苦还把这种痛苦顺带捎给了老师。
为什么是这样的啊?原子那么小,我又看不到。因为道理很简单,其实这些都是只是猜想而已。而老师不能说这些都是猜想,一个是没这个水平,另一个是他们的意识中这些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真理。
还有就是我们能知道什么错的,却很难说明什么是对的?这个在我遇上选择题的时候,真是深有同感。那一排的选择题来看看,尼玛全是错的么。尤其是语文和政治的选择题。有些语言表述不清,这个时候就特别痛苦。你能怪我做错题目么?明明是你没有表述清楚。然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去买本标准答案来背。
我一直觉得我从小到大所经历的教育,其实磨灭了我们的想象力。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说来说去也说不出原因。我觉得原因就是,一直以来学校爱告诉你什么是对的,教科书列出的都是真理。广大教师,甚至不惜用人身攻击来教育你什么是好的。爱之深责之切,在高尚的目的之下,一切的伤害似乎都只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说有人能告诉你什么是真理,那你还用思考做什么。只要乖乖地接受这一切便是了。然后你每天所需要做的便是,不断地重复记忆这些真理。从这个角度来说,义务教育和邪教没什么区别。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五):投资中的猜想与反驳
自己持有的股票,往往会爱上它,偏执的相信它,这是大忌!前几篇讲了芒格提倡的跨学科的普世智慧和多元思维模型。其中有一个芒格没提到但我最想加进来的思维模型,是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尤其是猜想与反驳模型。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他提出了反归纳主义—证伪主义,其结论是:知识是假说。
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判据,而应当是所谓的“可证伪性”判据。只有可证伪的陈述才是科学的陈述,而科学陈述的可证伪度越高,即它禁止得越多,它的经验含量也就越多,也即知识含量越多。
我们看下面两个例子,哪一个才是波普尔定义的科学陈述?
招行的股票不会下跌;(是科学陈述,只要有任何一天股票下跌就可以证伪)
所有人都会死;(不是科学陈述,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永生不死的人来证伪它)
证伪主义不再把知识看做静态的积累而加以逻辑分析,而把科学看做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以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主义加以分析。即通过“理性重建”而复现为著名的四段图式:“问题→尝试性解决→排除错误→新的问题”。
波普尔认为,现代自然科学革命表明,科学的精神是批判,也即是不断推翻旧理论,不断作出新发现。这是理性的活动,无需新的经验参与。即科学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即被证伪。
回到上面的例子,如果一个刚接触股票的人看到茅台连涨10天,他提出一个科学陈述“茅台股票不会下跌”,这是没问题的。但这种说法被证伪之后,我们就会提出更好的陈述来替代它,比如“十年后茅台的股价会比现在高”(这同样是可证伪的),然后我们就会不断前进,逼近真相。
自己持有的股票,往往会爱上它,偏执的相信它,这是大忌!
波普尔科学哲学不是完美的,比如无法纳入“所有人都会死”这样的常识,但我觉得在投资中是非常有用的。
人们买入股票的时候通常是有一个自己认可的理由的,但之后就会慢慢忘记这个最初的理由。古希腊最著名的演说家德糜斯梯尼说:“一个人想要什么,就会相信什么。“我们太希望自己的股票上涨,所以只愿意看到对股票有利的消息。
渐渐的我们把股票和自己合二为一,容不得别人说相反的意见,潜意识里觉得那是是对自己尊严和信仰的挑衅(价值投资者尤其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无论是哪个论坛,无论是哪支股票,我们都能看到黑/粉两派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甚至爆粗动武。争吵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股票本身没什么关系了。
我们可以引入猜想—反驳方法论,把我们的持股都总结成一个可证伪的猜想(最好写下来),然后自己来找反方向证据来证伪它。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比如,我们持有茅台的猜想/科学陈述:茅台在未来五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00%
子猜想1:茅台的零售价保持在xxxx元以上;
子猜想2:茅台的产量以x%的速度增长;
子猜想3:茅台五年内不发生严重安全事件,等等
上面是故意举的很夸张例子(100%的可能性很小),这里想强调的是它或许不对但是可证伪。当你买入的猜想发生变化(被证伪)之后,你就知道主猜想被推翻了,需要你重新改进或提出新的猜想/陈述,并不断逼近事实。
相反,如果你的猜想是:“瑞幸说不定会暴涨”,这符合我们的主观感觉但却是无法证伪的。所以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你都会继续持下去(无限期持有),而失去推翻自己猜想的机会,然后就一跌再跌。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的科学哲学是一个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思维模型,尤其是在中国,因为东方人普通不擅长逻辑思维。这能让我们更客观,并少了很多无谓的铁粉和黑子的口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