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19 01:11: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锦集

  《中国历史通论》是一本由王家范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6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通论》精选点评:

  ●经典再版,感谢出版社。 集中精神,读了这本书的上编,形成了一点结合自己看法的纸质版笔记。 王师的学风、人品值得敬仰学习。 具体内容方面,大部分都认同,小部分待确认。 关于明朝经济,与李晓鹏的《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2》看法相当不同。自己对这方面理解不深,单从论证的严密性和参考文献的靠谱程度看,王师明显超出很多。 下遍中有一篇评论《白银帝国》的文字,读完感觉颇为偏颇而论证不足,先入为主的嫌疑很大。再次证明,即使是大师,也没有可能精通很多方面——在绝对真理面前,大师们也是小学生。

  ●《中国历史通论》是王家范先生的经典之作,以他执教“中国通史”课程的讲义为基础写就,讨论范围覆盖直到今天为止的全部中国历史,既勾勒轮廓、阐释整体,也包含对百年来“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情结”的特殊关注。王家范从通贯和整体诠释的角度,对历史中的重大问题做出个性化解读,进而揭示中国历史变迁的内在脉络,呈现自己所理解的“中国通史”。

  ●“天大极了人小极了”“老大多厚”长太息焉

  ●三联的“当代学术”系列中的一种,这一系列目前已出21种,已购20种,已读7种。有可能也有想法尽读之。(而商务的“中国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皇皇数百种,只好望洋兴叹,拣感兴趣的看看了)。王书以论为主,因此最好先读几部通史(如书中推崇的吕著、钱著通史)打底,虽有老生常谈处,却不时佳义灼见频出,如对中国古代私有制的商榷(产权干不过“主权”),对“抑商”真实面目的揭露(官商勾结勾兑),对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否定(离西欧地板还有很远距离)……缺点是:后编续编应另外独立成书,整体功力不及前编且影响体例;时代印记明显如反复提及黄仁宇许倬云等。

  ●中国传统的社会统治是由“卡里斯玛型”创设的,而每次社会统治的危机和危机的解决,也离不开“卡里斯玛型”的复活。 2020.2.1--2020.2.17

  ●首先感谢三联书店出这套“当代学术”,从作品到装帧都绝对算得上一流,每一本都是一场学术盛宴。今年从6月份开始读这本书,中间居然碰上王家范先生逝世,这本书的阅读也算是最富敬意的怀念了。说回作品,最佩服先生呈现通史的方式,先生大开大合地进行专题纵论,有成熟的理论体系,语言精炼、大气还文采飞扬,精辟的观点频出,常常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但自己还是功力不够,读得不透,需要更勤奋地积累,才能重读时更深入地体悟先生的宏论。

  ●系主任推荐阅读。有些内容很深奥,仍需慢慢阅读。

  ●前面还是不错。

  ●绝版多年,感谢再版,期待着。

  ●历史学: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一):启发很大的历史书

  正在拜读,比较长,喜欢的点:

  1、对于“窠臼”十分警惕,对于我来说有不小的启发性(不过可能对于历史专业的人来说,有些观点也可能是“旧”的,我不是专业人士,也很难跟进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此处只说说对我个人的启发);

  2、行文中补充了许多可供延伸阅读的内容。

  个人阅读体验:

  我不是历史专业的,只是比较喜欢,偶尔会看一些基础读物。

  这一本我是跳着看的,挑了一些学界有争议的、我也比较好奇的命题率先阅读。对我来说启发很大,包括延伸到了对当下的一些思考。

  对于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我推荐这本书!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二):《中国历史通论》

  王家范先生这本书学术性很强,适合历史专业学者和发烧友阅读。前半部分是专题论述,后半部分有点像史学史,对近现代历史学家在专业领域的研究和突破做了详细解读,虽然作者有所选择,重要历史大家和重要的史识都有涉及到。 王先生对中华文明的父权崇拜及其根由的追溯,多元融合又以黄河文明为重心的中华文明多起源说,从农业产权入手分析农村经济特点,帝国时代商业的深层特性的解析,并引申到帝国时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大一统的政治构造和政治运作,这几方面的论述,都使我这个业余历史爱好者醍醐灌顶, 深为信服。 王先生进而勾勒出整个帝国时代的政治经济面貌和各阶层的关系,解答了最初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不能自己走出“中世纪”而需要西方文明将帝国从“中世纪”泥淖中轰出来。也许作者借鉴了别的史学家很多独创性观点,但整本书也处处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芒。

  用幕布记了笔记。供以后复习。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三):这样的书,读之幸哉!

  这本书,上大学的时候,只翻过绪言,可能当时心不静,碍于其难,就又放下了。谁料,再借的时候,数次都显示在借中,网上也很快脱销,孔夫子也倍溢其价,这一下子就拖到了现在。拖到了三联重新出了增订本,然后迫不及待赶紧入手。限于自身的愚钝,对于这部有料(也有厚度)的书,自己每天只能翻一章左右,用了半个月时间终于读完了。虽然读的囫囵吞枣,半知半解,但书中的有些问题读的时候仍然令人大呼过瘾,令人时刻让人感受到王家范老师作为历史学人的深刻与冷峻。整本书最精彩也最成系统的是前编,王老师从部族时代、封建时代、大一统时代、中国现代化以及农业、市场、商人、政治构造与运作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而又深刻的剖析。后编与续编中,百年历史学科建设的回顾、张荫麟及吕思勉两位先生的史学贡献及评价等相对令人信服;对农业问题的阐述以及农民经济理性问题的思考则与前编有略微重复之处。此书格局宏大,而又叙述精微,非有静的下来的功夫及对历史有深切热爱者不能读也,读之审慎。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四):《后编》与《续编》部分之笔记总结

  

一、作者介绍

王家范,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主攻中国社会经济史。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家与史学》、《漂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大学中国史》(合著)等。

二、本书特点

1. 定义——何谓“通”?

  王国维:“上焉者意与境浑”,“能凸现其意境者方谓之通”。

  虞云国,史家的通识(即意)与历史的真实(即境)两者浑成一体,“所造之境必合乎历史之自然,所写之意亦必凸现历史之真义”。

2. 通史分“横通”与“纵通”

* 纵通:“通史的通为综合性的纵通”,本书侧重“纵通”。

* 横通:每一个专门领域也有一个通的问题,则也可以称之横通。今之专史、断代史都可属于横通。

  *总论:横通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前提是不作井底之蛙;纵通也必须建筑在横通的基础上,其养料必然来源于横通的供给,活水源源不断,再加巧妙经纬,方不至于肤浅飘浮而不落实地。”(绪言第10页)

三、作者的忧虑

  1. 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425)

  解释:“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归根到底不是寻求历史自在的存有,而是寻求现实的存有。

  忧虑:史家“急于应世,缺乏必要的历史纵深感,甚至人为地变味”(239)

  质疑: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何以如此艰难?何以不能再度走向辉煌,却必须经历百年苦难的低谷(331)?

  方法:“用制度去约束、制衡”,反对不切实际的完美期望。(334)

四、个人总体感受

  1.看似“教材”,实乃“六经注我”之作

  2.纵通的是视野,还是历史?

  3.用社会史的眼光治思想史是否可行?

  4.思想的自主性,支持、裹挟还是秉持自我?

后编:

一、 百年史学建设历程回顾

1.百年史学主题:重新认识中国

  20世纪史学,最大情结“救国保种”,中国何以立于世界之林,步入现代化世界

  问题:中国民族是否衰老抑或尚在少壮?

  话语系统:“西化”,“民族本位”,“中西会通”

  总结:20世纪的史学,活灵活现地映照出中国民族面对现代化的复杂心态。由历史的评估,引发对世界文化的选择比照与对本民族历史的自我反省。

2.新史学:对科学实证的追求

  姿态:近代科学 时间:1930s 后期

  傅斯年“史学就是史料学”:材料+工具

  顾颉刚“疑古”:科学主义的外衣+本土学术的巨大突破——史学从经学脱离。

  胡适“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创建:加上主馆参与者的主观色彩。

  问题:中国目前的落后,不同是“东西”?“先后”?是由中国历史根性?变迁?决定的;改变落后是要依据西方面貌根本改造,还是依循中国历史特性旧邦维新?

3. 诠释:史家与时代的对话

  主流: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以西方现代社会为参考坐标,以自由主义为主流的欧美思想观念和方法论切入批判,尤其是社会主义“苏式”思想观,重新界定中国历史的特质。

  傅斯年的史学进步:关心国计民生和下层百姓的生活,揭示社会不公;重视社会经济对历史进程的作用。

  顾颉刚心在“疑古”,吕思勉心在“建设”

  基本史德:“实证”与“诠释”互济互补。

4.余话

二、被遗忘的个案:张荫麟《东汉前中国史纲》

1.为学贵自辟,莫依门户侧

  “识大而不遗小,泛览而会其通,达人情,明事变,洞幽赜,晰条理”。

  张荫麟:《中国史纲》,王家范 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童书业:《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张荫麟生在最好的时代、师友之中群星璀璨。

  张认为史学两大条件:正确充备的史料 & 忠实的艺术的表现。人类历史具有“思想情感性质”能力,这种能力“半存乎天才”非人为所立。

  两大限制:“绝对之限制”——史料客观存在限制;“相对之限制”——史家处理史料的限制。

  倾向于“演化史观”,不崇尚“突变”,也不迷信“必然”。

2.众窍无窍,天然自成

  严耕望评钱穆:“上下脉络连贯一气”的“气”

  何谓“通”——“通史”的最高目标:“精神”与“体系”的二者统一。

  点题:“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任务的性格,兼顾并详。”,辅以求实求真的历史感、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三、中国社会史学科建设刍议

1.走出低谷的历史抉择

  危机实质——社会信任危机

  固定框架——以政治史为核心、深深纠缠于“事件——人物”框架的史学传统

  情境:1920-30s 社会史是接受西方社会学教育的第一代中国学者移植而兴起的

  年鉴学派的经验:1.打破政治、个人、编年偶像、将政治史赶下王位。2. 实现使历史成为“整个生命的复活”。

2.揭开中国社会变革艰难的奥秘

  (1)时代精神——“人”的观念的变革潮流,确立“以重建社会结构变迁及其过程中的普通人的历史”。

  (2)历史使命——俯瞰当代战略高度、深刻解剖一切妨碍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陈迹和传统。

  (3)研究方法:时间多元性的逆向观察法、“一切历史都是世界史”的比较研究法,以及微观层次分析+宏观结构过程把握的整体研究法。

  (4)中国社会史微观研究专题:

  婚姻-家庭制度研究、社会控制机制研究、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研究、社会反抗运动研究、社会区域研究和社会人口研究、社会分层研究

  终极目标:以富有穿透力的新概念、范畴、方法去重新破解、诠释新史料,为揭破谜团,拿出浑然一体的研究成功。

  个人点评:以逆向考察法为核心,实现社会学层次(社会类型或模式构建)与历史学层次(时间序列与因果序列)的统一。通“变”为本。

四、社会历史认识若干思考

1.中国历史有没有自己的“谜”

  (1)“谜”一:由思考、认识过程的开放性因其,对“自在”意义上的历史的认识本不可能穷尽。——中国学者“身在此山中”民族及历史缺陷,长期封闭,缺乏自我批判

  (2)“谜”二:人为地“创造历史”、试图强加于离世而造成的。——“文化形态史观”的中西比较史学的兴起

  “贴身的社会生活经验若不经知性的洗炼,最容易喷突为情绪化的宣泄,而不是智慧的闪光。”

2. 对社会历史的认识能否成为科学

  (1)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形式——把握史料、精于考辨

  (3)马克思史学的最大贡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助产婆”角色——社会学理论之于史学变革的意义

3. 社会历史的认识能否“价值中立”

  (1)“同一”尺度的时间与社会进化,由低级向高级的“逻辑发展”。

  (2)近代哲人“性本善”的追求,与西方“物质-精神”的世纪难题相吻合。

  (3)社会历史评判的源头:“存在即合理”&“批判历史,彰显人性光辉”。

4.不能了结的“情结”

  (1)缺点:中国人天分高,智慧来源于直觉,而非客观。

  (2)弥高境界:陈寅恪的“神思冥会”

  (3)最大障碍:理性过剩

续编:

一、吕思勉:“新史学”向社会史的会通实践

1.引子:“燕石”之为宝在识与不识

  吕思勉的思想睿智:

  知识阶层随时代行进、思想层层相因、相叠相变、十分复杂,内含有关于人之德性与社会变迁均连续累进而非断层决裂。

2. 梁启超构建新式中国通史理想的实现

  梁启超是新史学的缔造者,吕思勉是梁思想的合格践行者。

  (1)梁氏新史学:“专门史”的开拓,“通史”旨趣会通

  (2)读史入门线——对史料搜辑、考据、述论、编纂诸事。

  (3)读史进阶线——家族传统、地方文化使然

3. “新史学”旨趣的丰富和会通

4.“思勉人文学术”精神

二、农业、农民与乡村社会:农耕文明新审视

1.农业生产力研究

  (1)农业史艰辛的学科创拓

  (2)传统农业生产力评估问题的提出

2.传统经济再评价

3.农民、乡村社会的过去与未来

  (1)定义“农民”

  (2)农民的经济理性

  (3)农民自己的“乡村社会”

三、解读历史的沉重:评弗兰克《白银资本》

1.阅读心理镜像

  弗兰克的结论:明中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白银贸易圈,而这个贸易圈的中心在中国,每年有320万两白银流入内地。

  点评:参考林满红的《银线》

2.“中心”偏好与“单脚走天下”

  点评:警惕“中国中心论”的俗套,以及反对“欧洲中心论”的偏见

3.中国不需要“皇帝的新衣”

  点评:探寻属于中国话语语境下的史法

四、阅读历史:前现代、现代、后现代

1.关注点:

  学术专家问题复杂性、公共历史学习的必要性、“走出中世纪”的困难性、西方文化的开放性、后现代的破坏性

2.点评:参考阅读

  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一、二集)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

  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续编:五、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点名的明亡死穴

  对“整体史”与“记忆史”的思考与警惕

六、时间、空间与经济理性——《大学中国史》序论

  1.空间:活跃的历史大舞台

  2.时间:变迁不在一朝一夕

  3.“经济理性”:在鸟笼子里跳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