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犯愁到解愁》是一本由[美] 克拉克·劳勒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犯愁到解愁》读后感(一):内容扎实
这本书主要讲述一部生动详尽的抑郁症的历史。横跨社会学、文学、艺术及医学领域,深入介绍从古典时期到现代,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的变化历程,以及抑郁症治疗方法的发展,展示人类对抑郁症的理解和治疗的进步。引用大量资料,探索抑郁症在文学及艺术中的表现,以及引发抑郁症的相关社会因素,少见抑郁症的文化史。
《从犯愁到解愁》读后感(二):何以解忧
得到朋友的支持,是患者自己觉得病情得到好转的首要原因,"家人"是影响抑郁症患者病情走向的重要原因。了解抑郁症的症状,鼓励患者积极治疗,警惕他们极端的想法。肯定他们一些积极的方面。制订计划,邀请他们做一些。但不要强迫他们。仔细倾听他们说话,仅仅去听和理解就是一个强大的治疗工具。还有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也是一种治愈的工具。
《从犯愁到解愁》读后感(三):了解并战胜抑郁症
之前,从网上看了一则新闻,一位二十岁的少女跳崖身亡,留下的遗书告知世人是患有抑郁症,是不堪受其折磨而选择放弃生命的。这个抑郁症究竟只是个什么东西,如此让人不堪忍受呢?许多人是体会不到的,这样痛苦可以用煎熬来形容,远比疼痛更难以让人承受,所以就认真阅读了,《从犯愁到解愁,抑郁症的历史》,毕竟这本是国内唯一一本写抑郁症历史的书籍,推荐大家阅读
《从犯愁到解愁》读后感(四):从抑郁症历史看不同时期文化.思想变化与进步
上次读是从抑郁症这个话题联想到社会热点思考,今天再读从这本书是从文学价值角度切入,这是国内首部关于抑郁症历史的著作,阅读了几章节感觉还是很难一下子读透,跟读学术论文一样令人头晕,但越读越有意思.把这本书的价值聚焦到“抑郁症的历史”,它的价值在于通过抑郁症这个点去反映不同时期文化意识形态下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折射的是文化、思想的变化,是一种进步的过程。而这种成长的世界,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各阶层的男男女女都会有抑郁、悲伤和焦虑的症状;陌生的是我们不熟悉他们解读抑郁症的方式,不熟悉他们如何理解这些症状又是怎样衍生别的症状。看到这个理念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从体液说到魔法、迷信和玄奥的学说再到现在的生物医学世界。忧郁症怎么发病,有什么生理表现,又怎么治愈,都是很复杂的问题,但不同时期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与它对抗,取得了属于他们的成就。《卫报》推荐语是作为从古至今,人们一直经历着不同程度的悲伤和绝望的思想史,这是最有价值的。
《从犯愁到解愁》读后感(五):从以往那些“不幸的人”身边走过,了解如今身边的幸运。
如今这个社会抑郁好像见怪不怪,不抑郁的人从未感同身受,抑郁的人深陷其中。我从薄膜的另一边看着她,看得到轮廓,听得见声音,但她的表情始终是模糊的。我知道她是一个曼妙的女子,却描绘不清她的样子。
直到打开书...
纽斯卡尔女公爵书中的故事不再去赘述。
我只想:
幻想症,忧郁症,抑郁症?从古至今它在人们身上散发出了忧郁气质,也催生了不少文人的病态心理。这本书关于抑郁症的历史足够让人咋舌。“治愈”一词可能不是本书的目的,不过阅读这些“不幸的人”的经历,至少又很容易理解,现在生活的幸福所在,让自己在本该浅显的苦痛中早早释怀。
这就足够了。
《从犯愁到解愁》读后感(六):何以解忧
忧郁是种病吗?倘说它是病,为何那些带有忧郁气质的名人有着难以名状的魅力?为何伟大的艺术家在忧郁中获得灵感?为何在特定的时期人们竞相以忧郁为荣?倘说它不是病,为何古往今来研究它最甚的是医生?为何它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身心的折磨?为何某些药物似乎能缓解症状?
我们彷徨无措,不知何以解忧。美国作家克拉克·劳勒追本溯源,或能令人看得真切。《从犯愁到解愁:抑郁症的历史》讲述了不同时代人们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主人公:古罗马的盖伦、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们、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博学多识的《英语大辞典》作者塞缪尔·约翰逊、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劳勒带我们用已知的片段串联起未知的领域,即便介绍医学研究的专业知识,读来也绝不“忧郁”。纵观历史,无论人们对忧郁《或抑郁)的认知如何,都在探索“解忧”之道。
有些方法如今看来荒诞无稽,对照当时人们对病因的归纳却也是“对症下药”。譬如,根据古希腊人的“体液说”,被他们成为“忧郁症”的疾病肇因于体内黑胆汁过多。那么解决方法便是清除黑胆汁,无论是放血、水蛭疗法还是服用有毒的嚏根草催吐催泻都是达成目的的手段。18世纪的英国医生乔治·切恩算是那个年代的“网红”,他很擅长跟不懂医学的人交流,自称治好了自己的抑郁,也是他美其名曰“英国病”,将症结归咎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导致的贪婪和神经纤弱,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患病。切恩强调,吃素戒酒、调理肠胃,辅之以体育锻炼,是治疗“英国病”的良方,这些不成其为治疗方法的方法令其声名大噪。抑郁不只是个人问题,也有社会性原因,19世纪的精神疗法颇具人文色彩,友善陪伴患者、倾听并劝慰,或是人之本能。但劝说未必总是有效,分析抑郁患者的精神世界逐渐成为一件专业的事。
今天我们如何治疗抑郁症?无论身边有没有患者,大多数人都能像报出感冒药、腹泻药的名称一样,熟稔地报出“百忧解”,这实在是制药公司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百忧解和抗抑郁药的普及是上世纪末的事。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手册》第三版问世,“成为新型抑郁症的《圣经》”,不同医生按图索骥,也可根据症状给出相同的诊断,那么开出相同的药方亦顺理成章。而相比于前人放血、电击、额叶切除之类的激进疗法,吃药更易被接受,听起来也更有现代科学的依据。于是,抗抑郁药物销量攀升,似乎是对抗情绪问题的解药。
对此,早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一方面,《手册》中的评估标准不算完善,一个正常人遭遇重大变故或严苛压力时,也极可能产生《手册》中的症状,未必需要立即纠正。另一方面,药物的效果也饱受质疑,有些研究者认为,它们并不比安慰剂更有效,遑论药物被滥用的风险。归根到底,我们对抑郁症的了解依然很肤浅,甚至充满主观色彩。
生活在不同时代,人们面临各式各样的挑战和压力,产生抑郁虽有身体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因素,后者可能不易被其他群体承认。拿今日常见的产后抑郁来说,父辈们初为父母时,难道不曾有过艰难岁月吗?他们很难理解物质条件更优渥的当代父母如何身心脆弱,但这显然不能单纯以心理素质作结。解忧应当双管齐下,对效率的追逐让我们倾向于简化问题、交给药物,染液当驻足倾听旁人的声音,予以共情和关怀。尝试化解个人的忧郁,亦是在为抚平社会的忧伤贡献涓滴之力。
——庚子年读《从犯愁到解愁》
《从犯愁到解愁》读后感(七):大陆引进的第一本关于抑郁症历史的图书,附几本同类书
《从犯愁到解愁:抑郁症的历史》是大陆引进的第一本关于抑郁症历史的图书,英文原作出版于2012年。
作者克拉克·劳勒,是个英国人,喜欢搞疾病文化史的研究,已出版《抑郁症之前》《肺病与文学:浪漫的疾病》等著作,好像还没引进中译本吧。
孤独、焦虑、抑郁正成为现代人的常态,但抑郁症却绝不是一个现代疾病,相反,它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深入参与并改变了人类的社会进程。
《从犯愁到解愁:抑郁症的历史》涉及社会学、文学、艺术及医学领域,深入介绍了从古典时期到现代,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历程以及抑郁症治疗方法的发展,呈现了人类对抑郁症的理解和治疗方法的进步。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有见地的叙述,记录了人类在定义和治疗抑郁症方面古今变迁的历史。例如,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喝太多深色的烈酒,吃大量陈年的奶酪将使黑胆汁(忧郁体液)分泌过多,引发抑郁症;在近代欧洲,抑郁症是上流精英的标配,甚至自杀也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曾在欧洲引发了模仿主人公维特自杀的风潮;在现代世界,标准化的抑郁诊疗手段推广,制药业资本巨头参与抑郁症的概念建构,新型抑郁症被定义,全球抑郁症患者激增。
书中引用了大量资料,探究抑郁症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表现,视角独特地呈现了抑郁症的文化史脉络。例如,18世纪末的哥特式文学和抑郁症之间是有联系的,墓园派诗歌就是从抑郁症里汲取了灵感;从莎士比亚创作的经典人物形象哈姆雷特的抑郁性格里,能看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费奇诺、盖伦、占星术、体液学说、人文主义、炼金术等各种理念。
说到写抑郁症的书,不得不提的是另一个英国人罗伯特·伯顿写的《忧郁的解剖》,该书于1621年出版,其时伯顿45岁。伯顿一生只写了这一部大书,却使他名垂不朽。他把一生读书所得的资料,包括很多偏僻离奇的故事轶闻,统统塞进了这本书,使之几乎具有百科全书的规模。
《忧郁的解剖》从古到今的崇拜者包括:塞缪尔·约翰逊、劳伦斯·斯特恩、查尔斯·兰姆、约翰·济慈、菲利普·普尔曼、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塞缪尔·贝克特、钱锺书、梁实秋、杨周翰等。据研究者统计, 钱锺书《谈艺录》《管锥编》引用《忧郁的解剖》( 钱译蒲顿《解愁论》〉多达数十次, 仅次于对莎士比亚、黑格尔和《圣经》的征引。
《忧郁的解剖》由金城出版社引进了中译本(精简本,2012年),2018年又再版了增译本。《从犯愁到解愁:抑郁症的历史》书中也多处征引了《忧郁的解剖》一书中的资料。
接续《忧郁的解剖》的时间线,《从犯愁到解愁:抑郁症的历史》补充叙述了抑郁症在近现代的历史演变,集中体现在此书的后半部分。尤其是阅读此书的最后一章“药没有用?:抑郁症和忧郁症的未来”,面对现代世界抑郁症患病率节节攀升的事实,不禁让人起疑:抑郁症是怎么回事?抑郁症是否普遍存在?吃药有没有用?抑郁症是被建构起来的谎言吗?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人以规模批发的方式出口自己的心理疾病观念,使得美国人对抑郁症的定义和治疗方法变成了国际标准。那本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出版的《心理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更新了第三版,很快就成为全世界的标准,全球的心理健康市场规模激增。
有个美国人叫伊桑 • 沃特斯( Ethan Watters ),是美国的新闻记者和自由撰稿人,他写了本书《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中译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沃特斯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通过采访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心理疾病案例,生动展现了关于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在不同文化中的“地貌”,强有力地说明了美国的心理学范式是如何在其医药商业利益驱动下输出全世界,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土心理疾病的现象。
沃特斯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已经在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他们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由此,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全世界如何“疯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相似,越来越同质化。
书中,沃特斯用了四个案例,案例都很常见,但结论却不寻常。第一个案例,1994年,香港有个十四岁女孩死于消痩,很快,记者通过google,结论女孩之死为“anorexia nervosa”,即神经性厌食。而就在这个美国名词传播开来以后,香港的“神经性厌食”人数激增,各种对抗“神经性厌食”的活动越多,厌食人数反而越多。同一个法则,海啸过后的斯里兰卡,由NGO引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被用来到处辅导灾民,使得当地人承受了更可怕也更漫长的折磨,相比之下,斯里兰卡的儿童因为还没有认知能力理解这些美式名词,很快克服了创伤。
此外,沃特斯也描述了“精神分裂症”这个名词如何进入桑给巴尔。表面上,美国的新名词由各类权威机构发布,有的还披着宗教的外衣,仿佛既是大善事,也是高科技,但实际的效果是,葛兰素史克公司(GSK)把新的抑郁症概念引入日本,一夜之间,令整个日本脑垂体下降。之前,日本只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有定义,现在经过GSK公司的大力营销,人人有了得抑郁症的前途。
精神学科里最有影响的临床医生和学者都是西方大学培育出来的。西方制药公司向科研工作者慷慨布施,且在精神类药物上耗巨资做市场营销。那些体量巨大的制药公司在推广全球性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中十分有利可图,因为接下来它们就售卖声称可以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赚取巨额利润。
在当下中国抑郁症患者不断增长的语境下,《从犯愁到解愁:抑郁症的历史》作为大陆引进的第一本关于抑郁症历史的书意义非凡,与上文提到的2本同类书结合起来读,将有利于理解抑郁症为何物,以及在面对抑郁症这个概念时,应该怎么想、怎么做。
《从犯愁到解愁》读后感(八):人们为何抑郁?这里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这似乎是个人均抑郁症的时代。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据报道,我国每年约有254万人死于自杀,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患有抑郁症。而35岁以下的中国年轻群体中,近三成有抑郁风险。
为什么中国人突然抑郁了?为什么这个在几十年仿佛不存在的病,在这个节点爆发?
西方世界也经历过抑郁症患者激增的时期,20世纪末,人们认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导致了抑郁症,抑郁症来源于现代生活压力。过去,西方甚至认为中国人不得抑郁症,直到精神疾病人类学的核心人物,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阿瑟•克莱曼(Arthur Kleinman)指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常常通过身体症状,比如后背疼,来描述自己的病情。在中国文化氛围中,人们不太倾向于说出自己感到悲伤和孤独,而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人在某些情况下能更加自由地表现出孤独和悲伤。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诊断是存在分歧的。实际上,19世纪以来精神分析派与认知行为派关于抑郁症的说法就针锋相对。
精神分析派与认知行为派之争
《从犯愁到解愁——抑郁症的历史》中讲到:“19世纪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精神分析派认为抑郁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有意识的哀悼是正常的悲伤情绪,是失去亲人、爱人以后的正常反应,无需医疗干预。无意识的抑郁是无缘无故的悲伤,忧郁症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把对早期某个爱的客体(比如有一种患者强烈认同的父亲或母亲)的愤怒转化成了自我嫌恶,从而导致悲伤、不高兴、无精打采、还有病理性退隐、脱离外部世界的症状。”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很多情绪问题都跟幼年的经历有关,成年以后的不幸可以追溯回童年的不愉快经历。这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童年决定论”和原生家庭归因,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一个不幸的童年,那么患抑郁症的概率的确比正常人高一点。
于是,将抑郁症患者的幼年时积攒的愤怒释放出来,就成了精神分析派的治疗目标之一。催眠患者,让患者回忆童年的经历并在重构的童年场景中改变和疗愈是精神分析流派的治疗技术之一,这也是各类影视作品中常常描绘的。
但在现代西方社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且不论在治疗方法中提“童年决定论”是悲观的,多少有点命运决定论的意思,而且在循证医学新时期,它在方法论和实践层面都遭到了强烈的质疑。精神分析学派通过“谈话”提供的治疗服务费用过于高昂,绝大部分国家的并没有将其覆盖在医保里面。
现代人力图寻找更好的解析抑郁症的方法的过程中,认知行为学派出现了。认知行为学派认为,抑郁症来源于认知失误,不是事件本身让人抑郁,而是人对事件赋予的意义让人抑郁。如果明显缺少正强化,如失业、离婚,一个人的很多行为就会消退,然后就会产生无力、退缩、沮丧和抑郁的感觉。这跟前文提到的弗洛伊德认为有意识的忧郁是正常的,无需医疗干预的观点刚好相反。
与认知行为治疗密切相关的“习得性无助”概念也在同一时间诞生,“习得性无助”的人会逐渐相信自己没有力量掌控生命中发生的事——他们是无助的。这一学派治疗的目标是让患者重新开始相信,自己能够掌控生命中的重要事件,由此诞生了新兴学科——正向心理学,很多励志自助书籍便以此为题材展开。
“魔法子弹”的诞生
抑郁症患者确诊之后就需要治疗,在真正有效被称为“魔法子弹”的百忧解被发明出来之前,电击疗法和额前叶切除手术曾广泛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额叶切除手术切断前额叶皮质(大脑额叶的一部分)和大脑其余区域之间的联系。 在抑郁症药诞生之前,精神病学医师都热衷于这一手术,在当时人们眼中,这种手术就是所谓“英雄一般的”疗法。
在今天,电击仍然会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但它的确曾被滥用且成为了社会控制工具的象征,正如著名的《飞越疯人院》里变现的那样,电击疗法已臭名昭著。
直到20世纪,“魔法子弹”的百忧解登上舞台,成为抗抑郁药的主角。整个20世纪90年代,人们都认为百忧解能让人的状态“好上加好”,让人体验带了从抑郁到“正常”。
百忧解出现,药企发现了一门新的生意经,西方出现了上文提及的忧郁症患者激增。在当时的美国和英国,全科医生取代了精神病医生,负责开具百忧解等抗抑郁的药物。预约全科医生,看病十分钟,医疗服务短期成本低,开药方式非常高效,便于医保公司操作,消费者也开始主动提出需要百忧解。
药企从“买药”变成了“卖病”,资助高校内外的医学研究,推动对抑郁症和其他疾病的筛查,进行政治游说,尤其还会资助药物实验,并控制试验结果。经过一系列操作,患者群体实际扩大了,有的可能是临床定义的抑郁症患者,也有的可能是认为自己得了抑郁症的人。到1994年,百忧解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畅销的药物。
进入21世纪,百忧解逐渐走向了没落,公众除了不满药企把药推销给“有钱又没病的人”一系列操作,还因为百忧解用药副作用,其中包括头痛、恶心、胃部问题、丧失性欲等一长串反应,甚至有研究指出,服用百忧解会增加自杀的风险,在年轻患者中尤为突出。
回归到人本身
经过两个世纪的轮回,人们重新认识到,人体并不只是一台化学和物理指标都能一一量化的机器,而是每一个承受着社会压力活生生的个体。认知行为派再不认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现在也把有情感、会思考的人作为治疗核心。如果我们对于抑郁症的探索要继续前进,在社会新闻中看到抑郁患者时,就要多思考他变成今天这样到底经历过什么和遭遇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