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穆旦诗集(1939-1945)》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18 03:0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穆旦诗集(1939-1945)》读后感100字

  《穆旦诗集(1939-1945)》是一本由穆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0,页数:1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穆旦诗集(1939-1945)》精选点评:

  ●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王小波推荐。

  ●冯至是幼稚的成年人(他的不完全成功的“归顺”,他的纯净与单调),穆旦是复杂的孩童(他的执拗,他的丰富的痛苦)。我还是要说穆旦是截止到目前为止最优秀的新诗诗人没有之一,即使他在单独作品的完美程度上不及冯至,他在新诗深度、广度、强度上的开拓之功绝不是他人可望其项背的。

  ●实在无感

  ●非常敬佩穆旦老先生 那种骨气是一般人所不具有的 如果不是文革 我想他会有更多的文学作品的

  ●中国近现代文学里最伟大的诗歌

  ●只读了其中5首。 还是很值得琢磨的。

  ●相同和相同溶为倦怠,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没有一定的背景了解,想理解他的诗歌,很难。同时还得联系他所受的西方诗人的影响,这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他诗歌的创作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中。

  ●收录的是穆旦写于抗战时节的诗作,薄薄一本,蜷藏于图书馆,却可宏大,却可细腻,纸张的规限不过是流于形式,文字早已跑出天际。“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穆旦诗集(1939-1945)》读后感(一):摘抄

  夏夜《节选》 黑暗,寂静, 这是一切; 天上的几点稀星, 狗,更夫,都在远处响了。 一个老木匠《节选》 沉夜,摆出一条漆黑的街 振出老人的工作声音更为洪响。 从街头处吹过一阵严肃的夜风 卷起沙土。但却不曾摇曳过 那门板隙中透出来的微弱的烛影。 《冬夜》 更声仿佛带来了夜的严肃, 寂寞笼罩在墙上凝静着的影子, 默然对着面前的一本书,疲倦了 树,也许正在凛风中瑟缩, 夜,不知在什么时候现出了死静, 风沙在院子里卷起来了; 脑中模糊地映过一片阴暗的往事, 远处,有凄恻而尖锐的叫卖声。 《我看》(节选)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童年》(节选) 秋晚灯下,我翻阅一页历史…… 窗外是今夜的月,今夜的人间, 一条蔷薇花路伸向无尽远, 《玫瑰之歌》(节选) 然而我是期待着野性的呼喊, 我蜷伏在无尽的乡愁里过活。 《还原作用》(节选) 那里看出了变形的枉然, 开始学习着在地上走步, 一切是无边的,无边的迟缓。 我们走去,无边的荒凉! 一个老人看着他的儿孙争闹, 憩息着,轻拂着枝叶微笑。 冬底谎,甜蜜的睡,怯弱的温存, 在她底心里是一个懒散的世界: 因为日,夜,将要溶进堇色的光里 永不停歇 《诗》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穆旦诗集(1939-1945)》读后感(二):多么久了,我们情感的弱点枉然……

  我读的现代文学作品有限,主要是小说,诗歌只有新月派是读得仔细的。这回认认真真地读穆旦的诗,既有自己的阅历尚浅所至的困惑,也有许多惊喜和启发。

  我的困惑,如《智慧的来临》中“失去的生命”之“呼救”,所指向的含义;《夜晚的告别》,其主题应是爱情,却落向冷酷与否的叩问;凡此种种,使我意识到我仍是用读旧体诗的法子解剖式地在读新诗,而这是不够的,我还需要有更为敏锐的感情上的代入。

  穆旦的爱情主题诗无疑深刻,“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这样的困惑与渴望像被风催开的花一样急切而温柔地占据着我,让我一时有了要表达的冲动,一时又在诗中沉没下去,借“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来抵挡满园的欲望入侵。

  “从这自然的蜕变的程序里,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是一种绝望的情绪,到了那个边界,我只能反复呻唤一两句徒劳的言语,丰富注定是危险,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即使我可以躲在散课后无人的教室角落里,为我自己流点泪,流掉的只不过是多余的激动和情感,悲哀仍将保留,化为平静。这是情感际会的规律,是“你的秩序,求得了又必须断离”的无奈,我们尚且年轻而无序,摸索着前行,天真地相信爱情是美好的事情,一点点试探一点点失望。

  最有共鸣的是“相同和相同溶为怠倦,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寻求情感认同之路注定凶险而孤独,最终我会跌落。当我经历过一场那样的际会之后,便不再渴望相遇,渴望告诉我遇见的每一个人我昨天傍晚看到天空的云彩是什么颜色。我曾经试图寻求相似,如今却放下了这份不可能的(无果的)执念,在面对同曾经的我一样的人的时候淡淡地微笑,真诚地柔声附和,突然发现温柔原来是这样饱满却有些苍老(虽说我还是太年轻)的东西。当我们不再有任何急于表达和张扬的东西,就会乐于将那些旅人的头拢上肩膀暖在怀里,静静地做些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做。这样的时刻,我选择珍藏,哑然,不遗忘,不诉说。

  我想,我从未有这么好过。虽然穆旦关于战斗和革命的一些诗我不能做很好的分析,但我还是在他的诗中看到了他的宗教,看到了一些探索。以后长大一些我会再读,争取能有精彩的评论,而非如初读般羞涩地草草结尾。

  《穆旦诗集(1939-1945)》读后感(三):我所读过最好的爱情诗

  不多说,录于此,1941年诗人写下如此成熟美妙的诗句,不可思议:

  诗 八 章

  又名:诗八首

  1

  你的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的,我的。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的蜕变的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2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而我们成长,在死的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

  这时候就听见我的主暗笑,

  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

  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3

  你的年龄里的小小野兽,

  它和春草一样的呼吸,

  它带来你的颜色,芳香,丰满,

  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殿堂,

  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

  你我的手的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的固执,我的惊喜。

  4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着我们的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它的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游进混乱的爱的自由和美丽。

  5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

  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那移动了的景物移动我的心

  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

  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

  一切在它的过程中流露的美

  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6

  相同和相同溶为怠倦,

  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

  我制造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他存在,听从我的指使,

  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

  他的痛苦是不断的寻求

  你的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

  7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

  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让我在你的怀里得到安憩——

  呵,在你的不能自主的心上,

  你的随有随无的美丽的形象,

  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

  笔立着,和我的平行着生长!

  8

  再没有更近的接近,

  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

  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

  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

  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

  它对我们的不仁的嘲弄

  (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

  1941年2月

  《穆旦诗集(1939-1945)》读后感(四):关于《穆旦诗集》

关于《穆旦诗集》

江介

被列入“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的《穆旦诗集(1939-1945)》,薄薄一册,人品文学出版社二零零二年四月北京第二次印刷,扉页上钤有“东城职业教育中心校图书馆”一椭圆形朱印,装帧和纸张、印刷都颇为不错。得之于潘家园的一家旧书摊,一元购得,我心窃喜之。

全书共收录穆旦作于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现代诗共计五十八首(组),书后附录有王佐良的评论文章《一个中国诗人》。这些诗完成于诗人不足三十岁的青年时期,写于西南联大和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之后,大的历史背景即是中华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时期。现在来看,技术最为娴熟的有《春》、《诗八章》、《洗衣妇》、《报贩》、《幻想底乘客》、《森林之魅》等诸篇。

穆旦将战争和个人在其中的境遇结合来表现,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抵抗的正义性,也写出了个体作为小人物被裹挟以及巨大的恐惧与挣扎感,同时融合青年诗人的正长、爱情以及对未来道路的彷徨与探索,正如江弱说在《重估穆旦》中指出:“穆旦的诗歌也有相连的两大主题:现实世界的灾难与罪恶以及整个世界中的个人的成长。他的诗的主人公同样是一个年轻人,在灵与肉、真与伪、善与恶之间摸索,试图识破人生的真相,找到人生的真谛。”这在《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野外演习》、《农民兵》都有充分的体现,尤其是被视为穆旦力作的《森林之魅》。一九四二年二月他投笔从戎,二十四岁的穆旦响应国民政府号召,以助教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副总司令杜聿明兼任军长的第五军司令部,任职中校翻译官,随军进入缅甸战场。同年五月至九月,亲历滇缅大撤退,尤其是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在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这就是《森林之魅》创作的历史背景。其采取二声部的结构方式,即“森林”和“人”的二重声音,相互对话、争执,最后以祭歌的方式作结。不可否认,这种戏剧性结构的建构来自于艾略特的《诗的三种声音》中的第三种声音——戏剧性的声音,“第三种是当诗人试图创造一个用韵文说话的戏剧人物时诗人自己的声音;这时他说的不是他本人会说的,而是他在两个虚构人物可能的对话限度内说的话。”在《森林之魅》中,二声部之森林的声音力量渐强,最后彻底压倒了“人”的声音,意味着行进在其中的“人”被森林彻底吞噬:“这不过是我,设法朝你走近,/我要把你领过黑暗的门径;”、“从此我们一起,在空幻的世界游走,/空幻的是所有你血液里的纷争;/一个长久的生命就要拥有你,/你的花,你的叶,你的幼虫。”这二重声音颇具艺术魅力,不断变化,森林的孤独、专横、蛊惑,人的恐惧、疲倦、挣扎,二者相互交替抵触、融合,纠结在一起,人在战争和自然双重异化下声音的无望力透纸背,呼之欲出。

一九三九年,穆旦开始接触西方现代诗歌和文论,创作方向转变,开始走向成熟。其友王佐良在《一个中国诗人》中指出:“这些诗人们多少与国立西南联大有关,联大的屋顶是低的,学者们的外表褴褛,有些人形同流民,然而却一直有着那点对于心智上的兴奋。在战争的初期,图书馆比后来的更小,然而仅有的几本书,尤其是从外国运来的珍宝似的新书,是用着一种无礼貌的饥饿吞下了的。这些书现在大概还躺在昆明师范学院的书架上吧:最后,纸边都卷如狗耳,到处都皱叠了,而且往往失去了封面。但是这些联大的年青诗人们并没有白读了他们的艾里奥脱与奥登。也许西方会出惊地感到它对东方文化的无知,以及这无知的可耻,当我们告诉它,如何地带着怎样的狂热,以怎样梦寐的眼睛,有人在遥远的中国读着这二个诗人。”由此可见,艾略特与奥登对于穆旦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战争废墟造成的“荒原”化的拓展和《在战争时期十四行》式对于战争的正面表现,以及现代诗中悖论的语境都是基于对这两位大师的学习和借鉴,从而开始了汉语诗歌自觉意识的现代性的探索,这其中袁可嘉、王佐良、穆旦,或理论或创作实践,都以自己的努力方向,坚定了这种方向的自觉有益探索。

我们通过阅读《穆旦诗集》中的篇章,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穆旦的所有诗歌中的句式都是欧化了的,一种翻译体的集中体现,一方面确实带来了“异质化”的巨大视觉的冲击,另一方面则是佶屈聱牙,非常去“汉语化”,比如:“O飞奔呵,旋转的星球/叫光明流洗你苦痛的心胸,/叫缘故在你的轮下偏偏飞扬,/像大旗飘进宇宙的洪荒,”(《合唱﹒其一》)、“也是立意的复仇,终于合法地/自己的安乐践踏在别人心上/的蔑视,欺凌,和嫉妒里,/虽然陷下,彼此的损伤。”(《控诉》)、“一只递水果的手/握紧了沉思在眉梢:”(《从空虚到充实》)、“看!那里已奔来了即将解救我们一切的/饥寒的主人;/而他已经鞭击,/而那无声的黑鹰已在苏醒和等待/午夜里的牺牲。”(《活下去》)等等。或许有人会说,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白话汉语还没有发展成熟和尚未规范的原因。其实之前的朱湘、戴望舒、闻一多等诗人都已经有白话汉语与古典汉语有意融合的各种尝试,像戴望舒在中西融合方面做得已经非常完美了。在这个方面,倒是王佐良看出了穆旦诗歌中的这种特质:“但是穆旦的真正的谜却是:他一方面最善于表达中国知识分子的受折磨而又折磨人的心情,另一方面他的最好的品质却全然是非中国的。”继而,王佐良又评论道:“旧的问题是废弃了,但是它的辞藻却逃了过来压在新的作品之上。穆旦的胜利却在他对于古代经典的彻底的无知。甚至于他的奇幻都是新式的。那些不灵活的中国字在他的手里给揉着,操纵着,它们给暴露在新的严厉和新的气候之前。”当然我们可以看作是为友所讳其短。在《五月》中,穆旦试图采取并置的艺术处理方式,将格律诗与现代诗文体装置在一起,以期待产生一种新的审美方式的悸颤。但是这种尝试是不成功的,失败在于两种文体并没有达到审美方式极致的呈现,即两种文体的呈现都不够典范化,尤其是格律诗部分,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平仄格律上,都是贫乏不合格的,“五月里来菜花香/布谷流连催人忙/万物滋长人明媚/浪子远游思家乡”、“他们梦见铁拐李/丑陋乞丐是仙人/游遍天下厌尘世/一飞飞上九层云”,这也充分说明了穆旦对于古代传统的“彻底无知”。

其实不仅句式,而且有些主题的呈现方式也是颇为“拿来主义”的,比如对于宗教这个主题的表现,“我不再祈求那不可能的了,上帝/当可能还在不可能的时候,/生命的变质,爱的缺陷,纯洁的冷却,/这些我都继承下来了”(《我向自己说》)、“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诗八章》)、“伟大的导师们,不死的苦痛,/你们的灰尘安息了,你们的时代却复生,/你们的牺牲忘却了,一向以欢乐崇奉,/而巨烈的东风吹来把我们摇醒,”(《先导》)等等。在一个缺少宗教信仰的东方国家里,直接照搬欧洲的宗教主题传统,而自己又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只是一种方式的借鉴和转用,或者是一种奥登式基督教思想的横向移植,那么这种实际的表达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对于穆旦对艾略特和奥登风格的翻版复制,评论家江弱水则斥为“伪奥登风与非中国性”,他在《重估穆旦》中指出:“非中国性最终导致了穆旦的伪奥登风。也就是说,尽管他步趋奥登一至于此,他终于还是未能登上奥登的堂奥。”进而,他借用希尼阐述奥登诗歌艺术的双重属性,即“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奥登首先是一位形式主义大师,他对韵律和格律的讲究已然成了一种嗜癖”,在对穆旦的诗歌在形式上与奥登风格对比后,江弱水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穆旦显然缺乏奥登那样的形式感和语感,更谈不上后者特具的音韵的魅力了。而他本来是可以拥有这些的,如果他对母语的韵语之美有较深的体验的话。正如本文一开始引述王佐良所说的‘对于形式的注意就是一种古典的品质’”这种观点颇为中地,足以引得后来者深思。

当然,穆旦在某些方面确实给汉语诗歌树立了现代性的方向性,比如很多悖论化的语境表达,已经深入到现代诗的本质层面上。“你看见你再也看不见的无数的人们,/于是你觉得你染上了黑色,和这些人们一样。”(《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我》)、“我不再祈求那不可能的了,上帝,/当可能还在不可能的时候,”(《我向自己说》)、“飘在日光下的鲜明的衣裳,/你的慰藉和男孩女孩的/好的印象,多么快就要/暗中回到你的手里求援。”(《洗衣妇》)、“一清早就歇息翻跟斗,争吵,期待——/只为了把‘昨天’写下来的公文/放到‘今天’的生命里,燃烧,变灰。”(《报贩》)、“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诗八章》)、“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诗八章》)、“这条道路引导我们又隔离我们/走向那个目标,/在我们黑暗的孤独里有一线微光”(《祈神二章》)等等。这样异质化互相矛盾的悖谬句式,反而更适合表现当代复杂和丰富的生活、境遇和情感,为今后汉语现代诗歌的持续实践提供了有益的范例。这种深刻的现代性使得穆旦的很多诗句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使我们今天读起来仍然怦然心动,“像一只逃奔的鸟,我们的生活/孤单着,永远在恐惧下进行,”(《不幸的人们》)、“春天的花朵,落在时间的后面”(《控诉》)、“而整个正是在早晨八点钟/摇摆着如同风雨摇过松林,/当我们吃着早点我们的心就/承受全世界踏来的脚步——沉落,”(《报贩》)。

总之,对于前辈我们不能苛责过多,爱而知其短,汉语现代诗的立足点在汉语上,而不能一味地泛西方化,必须考虑汉语的传统,包括民族的语法、习惯,否则现代诗就不能成其为汉语现代诗。这其中,我们既要借鉴西方的一些异质化的东西来丰富汉语诗歌,同时又不能丧失汉语的根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文言文不是白话汉语的对立面,而是重要的筋骨构成部分,必须化古化今化东化西,我们有一个强劲的胃,这才是汉语现代诗歌的未来出路。

二零二零年十月十一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穆旦诗集(1939-1945)》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