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愤青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18 02:05: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愤青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愤青时代》是一本由胡坚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页数:302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愤青时代》精选点评:

  ●刘本学同志,remember?初一时你让我念这本书,我生生的给念完了,可是一点儿都看不懂,到现在我也不记得那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只知道愤青是必须的

  ●16岁看的书 当时感觉空气在身边爆炸

  ●高中课堂读物

  ●当初觉得好,现在看来,太做作了。

  ●嗯,高中读过,王小波的门下走狗那一派的人,挺不错。

  ●学长的签名版啊。。。我们都曾愤过

  ●哇,初中时候我都读了什么。。这都什么啊。。囧。。

  ●受王小波风格影响显著。丢了这本书然后买了本二手的赔图书馆,由此得到一张图书馆的罚单,成为大学生涯难得的一张票据

  ●初中的口水小说

  ●初中偷看的书,老妈一度不让我看。后来知道为啥了,跟韩寒相似的笔锋但是更吸引当时的我(老妈一向不是特喜欢韩寒,初中时代老师介绍给我们的三重门我也没看下去),嘛,反正只记得当时的我坐在我家书柜上看的很开心,内容却都忘的差不多了,如果还能找到这本书,就再翻翻看看吧。

  《愤青时代》读后感(一):愤青时代的文青

  10年前正是王小波热的时候,也是愤青式文青开始涌动的时候,以欢乐宋为首的一竿子自号王小波门下走狗的人时不时地对王二式黑色幽默进行模仿式写作,跃跃欲试的劲头很盛,集辑出版了好几波,结果是一茬不如一茬。

  依我看,走狗们中多数不过是伪文青们在尝试写作的快感罢了,但其中不乏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好走狗,比如眼前这位笔名文嚎、刺小刀胡坚同学,还有一位海外留学的稻壳兄,加上万国马桶写作大会里的蔡春猪(或是另一位?马桶关了之后就忘了),对王小波的模仿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了,难能可贵都是,我们的胡同学还是个中学生,说实话,当时论坛里读完《RPG杨家将》还以为是个大叔级的写手,判断的依据一是作者爱听评书,二则作者对历史的犄角旮旯十分谙熟。

  10年轻或许我也算个愤青吧,看多了这类文青的愤作眼前大亮,以为理想主义的春天就要到来了,而10年后发现一切都归于沉寂,正圆了死鬼王二的一句话: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或许只有王小波先生能坚持不懈地自我写作,如果他还活着,或许今天是他坐着飞往斯德哥尔摩的航班去领一个叫诺贝尔的奖项!

  《愤青时代》读后感(二):莎朗斯通和陈鲁豫。

  昨天分别收到MSN的俩个网页。

  一个是关于全球人民参与抵制莎朗斯通的签名。

  一个是关于陈鲁豫在这次抗震救灾作为凤凰卫视派去的一线记者在灾区流眼泪是不是作秀的投票。

  这俩件事看上去挺闹心,其实说来挺扯淡。

  昨天看一个采访葛优的视频,在抗震的活动上,葛优说刚才媒体要拍他捐赠物品搬箱子的过程。

  葛优说,这就是一种作秀,可是这个秀我必须去做,我不作秀,大家就会说你葛优地震了什么事情都没有做。

  按着网页的地址我爬了过去看了个究竟,在陈鲁豫泪洒灾区是否作秀大多数人投票给了认为她作秀上面。

  我现在很好奇大多数的中国人投了反对票给她的心理是什么?

  在灾区掩面流泪就是作秀么?难道要在灾区仰天大笑三声才是真实的自我?

  面对那样的场面不要说一个主持人哭,私人化点放到一个女人的心本来就柔软哭是很正常的。

  为地震感觉到难过居然得罪了大片的民众,试问那点有反对意见的民众期待的到底是什么?

  我很早就说过作秀,是媒体最擅长的一项业务。

  中国是一个很善于搞形式主义的国家。

  事实上在很多事情里,作秀或者搞形式主义并不是一件坏事。

  除了向民众报告【我】做了什么,怎么做,怎么做的好之外作秀搞或者形式主义起到了一个民众导航作用。

  如果陈鲁豫在灾区哭算是一种作秀的话,那么将半旗,全国默哀,万人的祈福更是一种大的作秀行为。

  陈鲁豫在灾区哭这件事传达几个思想:

  1她在这件事情表达了难过。

  2灾区的场面让人感觉到伤心。

  实在是困惑有什么值得那么多人出来反对别人为地震感到难过?

  如果不是媒体最近频频曝光莎朗斯通。

  我想大多数的人跟我一样压根根本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哪根葱上的苗。

  去百度一下,我就知道原来厮是多少年前演过《本能》那个脱来脱去又杀人又SM的女人——那时候还是比较漂亮的。

  后来貌似再也没有演过什么出名的电影,以至于在我脑子完全寻觅不到半点资料。

  然后腾讯MSN各各门户都开展了抵制莎朗斯通做爱国好青年的活动。

  在我眼里,你莎朗斯通道歉不道歉都无所谓,因为我根本不认识你。

  你说地震是报应就是报应啦?你把自己当神婆啦?

  她说她跟达赖是朋友,那大家就继续抵制达赖好了。

  至于她,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她是哪根葱就让这个葱是个屁好了。

  不认识你,不熟悉你,连你名字都不知道,一个陌生人的屁还能把你嘣多远似的。

  甭跟着媒体瞎起哄。

  人性是很贱的,带有普遍偷窥好奇叛逆的心理。

  在此之前当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莎朗斯通到底是哪个鸟下的蛋现在估计全国观众都知道了吧。

  好了,这个老女人彻底从我们的视线中复活了——估计厮的也是这么想的。

  中国不但人多,愤青多,最多的还是跟着别人煽惑屁股后面的伪愤青。

  这个是悲哀。

  如小果。

  《愤青时代》读后感(三):伪书评

  之前对姓胡的我只知道这一个名人,经常在电视上出现,当然不是胡坚。

  知道胡坚是因为看到蒋方舟刚更新的博客,说胡坚是她偶像。我因为挺喜欢这女的写的东西,所以忍不住好奇胡坚是何许人。google了一下,免不了看到一堆的旧链接。算来当时我初中,并没有关心天下的情怀,对这些乱哄哄的事情不知道也不是不可能。

  于是知道这本书的第一重意义,是作者想通过这个上北大。我很喜欢这个想法,而且对这件事的可行性到现在还抱着幻想。当年他最终没有实现目标不一定是这个想法的问题,而是人们对这个想法的态度问题。当年夏天的“《愤青时代》作品讨论会”,请来了很多嘉宾。新老文化名人,每个人都给了他很高的正面评价。(详细请去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08/29/content_1053519.htm)让人感到一种不踏实的欣慰,一般来讲这群人是比较吝啬的,所以当他们对某个小青年作家示好的时候,闻者都会那么心里有触动,但是总归是要考虑相信的限度问题的。但是这么多人的临幸不一定是他达成北大心愿的保证,在03年的时候,公关做得好点,请人夸你已经不是难事儿。而如果有反对声音的话,目前的北大是不可能揽这个烂摊子的。所以事实是的确有不同的声音,好像还跟孔子那个后代口水战,结果就是北大果然不揽这个烂摊子。

  我对书的好奇在于,它跟王小波究竟有什么关系。因为自己读王小波是高一,而且是从王小波本人读起的,并非从他的“走狗”读起,对这个走狗的意思很是不解。这个不是我的问题。很多词的意味变化太快,比如”愤青“,之前我觉得愤青是褒义,后来觉得愤青就是SB,后来用”愤青“自称又有了点”雅痞“的感觉,接着”愤青“基本上就可以被叫做”流氓“了。而我从来不以为王小波是愤青,因为王小波不是一个容易愤怒的人。他是一个喜欢装傻的人,把不合理的东西都说成不懂。但是这些走狗,走的却是聪明路线,而且不排除有些是在装聪明。到现在也不知道他们是在学王小波什么。看了一下胡坚的几篇文章(顺便说一声,1.这本书我没读过,但一个人的文风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免不了提到的时候,还是心安理得。2.本来是想搜一下这书的电子版,但是找不到,这个倒挺让我吃惊的。),旁征博引,眼花缭乱,确有种匪气在。我才疏学浅,不敢说全看明白了,所以阅读结果不好,这样的作品对我就没有价值。

  而就我看到的——仅限书的封面——而言,实在是让人很泄气。深蓝和橘红的对比, 加上卡通人物团和”中国少年人第一部X性之作“(那个X好像是个”智“)这样的噱头(用一个黄丝带的样子飘在蓝底色上)让人怎么觉得都像是幼儿读物,而下面的一句话”韩寒出道的年龄+周星驰无厘头大话+王小波关怀的味道“这样的话,又有借人出名的味道。如果一个作家的东西要考这些标签来确定的话,那他的风格岂不是杂烩?当然这必须要埋怨出版社,封面一下子就把人的阅读欲望阉割了。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当然也有很多情况是封面做的比内容还好,结果害人更深。

  关于曹文轩,在这代作家的成长历程中功不可没。你大可以去翻翻这批同学们的作品,曹老师给写序的数不胜数。所以看到这里又出现了曹文轩,只是觉得有点眼熟,想说您老怎么又来了,但是张张口,口淡无味,又闭上了。曹文轩当年给韩寒的三重门作序,的确是让人很受鼓舞的。当时对韩寒的赞扬,是让无数受教育者高兴的事儿——喜欢受虐的除外。

  比较有趣的是,韩寒当时刚开始惹人怒,但是已经不够让这群”新老文化名人“青睐”。而胡坚一出,也是少年轻狂,偏科严重,文学奇才,阻力却明显减小。这差别不仅仅是时间过去文化包容性增强的结果,更多的居然是韩寒反教育,胡坚虽然不满教育,却是愿意受教育的。归根结底,如果你还愿意被教育,那么什么“轻狂”“桀骜”都能被教育回来,愤青又能怎样?

  (说点题外话,我给这本书四星其实是对胡坚文笔的中肯。但你真的对他模仿王小波的文字感兴趣的话,我特推荐你读读王小波)

  最后是我一直很想说的一句闲话:新一代的文学其实早已经产生,多少年后我们的下一辈看待它们的感觉,其实就跟我们看之前的鲁迅一样(距离上来说)。别人的批判是必然有的,你大可以去套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是之后的时代,已经是我们的了。

  《愤青时代》读后感(四):关于“概念先行的东西创作起来很有激情但是缺乏长久的生命力”的思考

  胡坚《愤青时代》得到的一篇评论值得思考——概念先行的作品创作起来很有激情,但是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本文即是关于这个观点的一些思考。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和语言学的方法论述,比较严谨,没有引述,尽量不带意识形态,在“创作起来很有激情”的方面没有余力和时间展开论述,颇为遗憾,否则题目就可以改为《论“概念先行的东西创作起来很有激情但是缺乏长久的生命力”》了。

  先就文艺创作的两大问题,即文艺的社会来源和文艺的社会功用论起:

  首先,就文艺的社会来源来看,文艺源于现实生活,文艺理论的概念抽象于现实生活;

  其次,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看,文艺理论是抽象的概念,经过文艺实践还原后的生活是由概念的领导将生活进行再加工后反映的生活。文艺利用这种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创作出文艺作品,反作用于现实生活,最终使人们通过欣赏反映这种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的文艺作品达到认识现实生活,改造现实生活的目的。

  文艺的社会来源、文艺的社会功用二者是通过现实生活、理论概念、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三者互相联系的:

  文艺的社会来源中依靠的理论概念抽象于现实生活;

  文艺的社会功用中再加工后的生活还原自抽象的理论概念。

  现实生活、理论概念、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于:

  首先,理论概念的抽象集合不等于现实生活。

  一,理论概念中和现实生活中运用的符号系统不一样。理论概念使用的符号系统比较单一,逻辑比较严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符号系统非常复杂,理论概念使用的符号系统不可能尽善尽美地概括和表述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符号,现实生活的特殊性不等于理论概念的一般性;

  二,抽象的理论概念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还是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重新表达。人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总结了诸多生产生活的规律,其中一些规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是正确的,但是在另外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就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概念的主观性不等于现实生活的客观性;

  三,理论概念相对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延迟性。社会通过实践而发展,理论既然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它就一定会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但理论的发展总是迟于现实生活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理论的发展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它自身并不会发展自身。在理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发展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中,理论领导的艺术实践并不能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理论概念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中,现实生活是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

  其次,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不等于抽象的理论概念。

  一、理论概念将言语化的现实生活语言化:即理论概念将现实生活中规律不明显、特殊性大于一般性的部分剔除。

  二、文艺作品的再加工将语言化的理论概念言语化:在理论概念中重新加入新的特殊性部分,而新的特殊性部分不等于原本现实生活的特殊性部分,且它常常带有创作者主观的意识成分,对于同样的理论概念,每一个创作者也都有自己的主观理解,所以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既不等于现实生活,也不等于抽象的理论概念。

  再次,杜绝不可知论和区分唯心主义。

  一、杜绝不可知论。现实生活、理论概念、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三者之间互不等同,但并不意味着现实生活不能被文艺创作所表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拥有相同的一般性本质,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通过理论概念转换了其中特殊性的部分,究其一般性是相对不变的。

  二、和唯心主义的区别。现实生活、理论概念、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三者之间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任何创作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理论概念为认识方法,脱离现实生活的创作和脱离理论方法的创作都是不可取的。现实生活是第一性的,理论概念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认为理论概念是现实生活的基础,文艺作品反映现实生活,最终的目的是超越现实生活达到理论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生活的存在是客观的,理论概念用来反映现实生活,而文艺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最终目的是为了认识现实生活和改造现实生活。

  文艺作品是对生活的再创造。文艺作品是通过理论概念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文艺作品是否真善美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取决于理论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即承上关系)和理论概念与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的关系(即启下关系),承上关系和启下关系如其中一个处理得不当都会影响文艺作品的成功与否。

  哲学层面上,承上关系属于世界观的部分,启下关系属于方法论的部分。

  承上关系包括统领作品思想的架构,例如漫画或动画故事的“世界观”,文学作品的大纲等等;

  启下关系包括构成作品文艺语言的线条性的方法,例如绘画的“画风”、“技巧”,小说创作的“文风”、“笔法”等等。

  第一,承上关系对文艺作品的影响。理论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一个作者创作观念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之初就产生并发展完成的;

  第二,启下关系对文艺作品的影响。理论概念与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的关系是一个作者创作方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伴随着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而产生并持续发展的;

  第三,承上关系和启下关系的特殊性和历史性。特殊性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承上关系和启下关系;历史性是指即使是一个人的承上关系和启下关系也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理论概念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理论概念和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的关系是时时发展变化的。

  第四,承上关系和启下关系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承上关系需要启下关系作为自己形成文艺作品的创作方法;启下关系发展的是承上关系的创作观念。承上关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启下关系是文艺创作的手段。做一个比喻的话,启下关系是作者手中的笔,而承上关系则是作者本人。

  概念先行的作品以理论概念作为第一前提来发展文艺创作,其根本出发点脱离了理论概念和现实生活的承上关系,很容易进入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概念先行的作品分两种:

  一、一种作品否认理论概念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这种作品的问题在于创作者的文艺取向。作者对现实生活缺乏认识,其启下关系完全脱离了承上关系的支持,其承上关系的位置为僭位的启下关系所取代,其创作观念认为是可以脱离现实生活的,这种创作就是形式主义;

  二、另一种作品错误理解了理论概念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这种作品和前一种作品的相同之处在于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缺乏认识。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创作观念承认了一种承上关系,但是它否认了承上关系的特殊性和历史性,这种作品要么捏造一种莫须有的承上关系;要么以别人的承上启下关系作为自己的关系而加以发挥。这种创作者缺乏的是现实生活的经验。

  概念先行的作品最重要的特点是对理论概念和现实生活的关系的认识不正确。无论它否认了这重关系还是错误理解了这重关系,它们都看不到这重关系的特殊性和历史性,是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因为它看不到现实生活的发展,固守一种创作观念,闭门造车地将创作中间遇到的问题简单化了。这种作品创作时的激情来自于完成一个封闭系统得到的愉悦感,但因为脱离发展的观点,这种作品注定为发展的现实生活所淘汰。

  .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以实践为目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以实践为目的和其通过理论表述是重要的一对矛盾,抽象的理论概念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对于现实生活的反作用也不等于它的理论概念。马克思主义解决自身这对矛盾的方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刻修正自身,善于自我批评并以与时俱进作为自身的理论品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愤青时代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