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是一本由李文儒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读后感(一):墙的那边
多年前看《金枝欲孽》,结尾时安茜跟尔淳说,“离开紫禁城,离开这个给四面红墙围住的鬼地方,在里面只有冤魂以及仇恨,没有的,正正是自己。”
那时候想,北京城的墙真厚。
由外向内,第一层是灰色的外城墙,第二层是灰色的内城墙,第三层是红色的皇城墙。
站在紫禁城外,除了在景山最高处万春亭能饱览辉煌宫殿的屋顶,除了四门和四角楼,只能看到高高的灰色城墙和护城河。
站在紫禁城内,从任何一座城门进去都看不到宫殿的真容,要穿过一道又一道开在城墙上的门,走进一道又一道开在房子中间的门。
紫禁城就这样被一圈又一圈一层又一层团团围住。
这些墙只是围出了一个唯我独尊不得僭越的绝对皇权,只是为了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明确地区分并切割开来,在真正的防护意义上来讲,就似乎不大管用。
明末李自成就骑着高头大马直穿承天门、端门和午门进了宫,嘉庆年间天理教也大摇大摆打进了紫禁城,更不用提八国联军了。
皇帝本身也不大看重宫墙防护的作用。康熙就把护城河变成了一片荷塘,嘉庆甚至还出租河段。
紫禁城墙之多、之高、之厚,实质是一种凸显皇家威严气势和保障帝王专制意志的独特修饰。宫墙选用特别的红,也是如此。
红色与黄色固然有温暖的一面,但是,宫墙如血,当把一道道血与火的色彩、暴烈的色彩、刺激的色彩、悲壮的色彩、恐怖的色彩,连绵不断地竖在你的面前,横在你的面前,挡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你还有那种温暖的感觉吗?2006 年吴冠中一幅《紫禁城》,对皇帝之城做出了整体性的批判。粗黑沉重的“紫禁城”三个大字和压在其下的五彩色块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光彩夺目的紫禁城像个暗无天日的牢笼。皇权和专制对生命的镇压和人性的扼杀不止是对宫墙里的女性,皇帝自己也毫无自由。谁能忘记《末代皇帝》里少年溥仪爬上高墙时的失落呢,还有敬贵妃宫中的一千三百二十六块砖石,其中三十一块有了细碎的裂纹。
清朝取代明朝,要把大明门改成大清门,用了最便捷的方法:把刻着“大明门”三字的石匾取下来,翻过去,刻上“大清门”,原样嵌上去。
辛亥革命后,大清门改为中华门,竟然也想到了翻牌子的老办法,谁知反过来一看竟是“大明门”。
可见翻牌子改朝换代,打倒帝王继续当帝王的法子行不通了。
红墙的这边和那边像是两个世界,不过人性总是一样的。
《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读后感(二):笔记
第一册《帝王之轴》,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中轴线穿紫禁城而过,长约 八千米,自古被称为“帝王之轴”。 六百年前,随着中轴线的确定,紫禁城 横空出世。这座代表中国古代建筑最高艺术水平的宫城,在六百年后,依然是 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皇宫建筑群。从前,只有皇帝等极少数人可以沿着中轴线进入太和殿;如 今,游客们也能沿着中轴线走进紫禁 城 第二册《东宫西宫》:故宫紫禁城构建 之初,极其讲究对称,后廷的东西六宫 最为严整一-或许是出于规范皇帝与后 妃关系的考虑。 旦西太后慈禧打破了这种均衡:为了庆 祝寿辰、听戏、“垂帘听政”,太极殿与 长春宫、储秀宫与翊坤宫被两两打通, 西六宫就这么变成了“西四宫”。 东六宫倒是不曾大动,直到末代皇太后 隆裕在延禧宫中尝试建造西式水宫殿“水晶宫”,总算让东六宫不至于“落后”太多。 西六宫有一桩逸事属于一颗苹果。末代皇帝溥仪在储秀宫中吃餐后水果时,被匆忙前来的内务府大臣告知《清室优待条件》将被废除,这颗刚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从惊慌的溥仪手中滚落在地,被半年后前来清点文物的俞平伯看到录下来一一其时早已千枯。
《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读后感(三):六百年的紫禁城
如果N年后开始回顾历史,那么2020年的故宫开年事件是什么?有人说是故宫开始搞600年周年庆,这固然没错,不过我想更多人熟悉的还是某位女士开着大奔进故宫游玩。随着后来2020年的一系列事件,有人戏称都是因为女士踩了龙脉导致的。
那么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故宫,究竟是什么呢?它为什么会引发那么强大的社会反响?要探究这个问题,就得先了解故宫的前世今生。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可以帮我们更好的认识故宫,这本书就是:《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
推荐这本书,除了书本身的干货满满,也因为这本书的立意特别正,作者发现很多人抱着猎奇的心态来到故宫,他们心目中的故宫代表是影视剧里的金銮宝殿、皇帝的宝座,离开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强化了这种印象。
作者认为,故宫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文化含义,是帝制文化的“标本”,如果变成了崇拜皇权、崇拜明君、向往财富的象征,那么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我想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作者才写出了这本带我们认识故宫的书,让我们理性的认识帝制文化的“标本”。
在聊书之前,先来看看作者。翻开介绍,作者李文儒,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总编辑,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看完这一系列的头衔,心中基本上对这本书的权威性有了底。总之只要记得:这位不仅仅在书本上研究故宫,也是每天和故宫接触的一线大佬就够了。
看一本书或者研究一个领域,最好的方式是先总览全局,做到心中有数。这本书一开篇就从视觉上带着读者俯瞰整个故宫:“观看紫禁城最好的位置,是景山公园里景山最高处的万春亭,与紫禁城北门神武门仅一街之隔。”
曾经有幸去过一次故宫,一出门就发现了这座景山公园,爬到顶上,发现真的可以俯瞰整个紫禁城,瞬间将游玩的疲惫一扫而空。当然更重要的是,进这座公园门票只需要两元。
书中提到,这座景山观光点,其实是皇帝们特意安排的。
元朝皇帝出身草原,对于很多风水之类的事物不像中原文化那么讲究,但是他们觉得自己住的地方还是得有山,于是挖了个北海游玩,然后将北海的泥土堆成了一座山。这便是最早的景山,当时还叫青山。后来到了明朝朱棣,他为了镇压元朝的王气,也为了给明朝建个大大的靠山,于是把这座青山扩了一次规模,再命名为万岁山。
等到了清朝,皇帝们干脆把山改成了“景山”之名。依山而建了观赏亭等等建筑,这样欣赏起自己的故宫,就更加舒心了。
现在站在景山上瞅瞅故宫,想着自己只需要两元门票就能享受和皇帝一样的待遇,瞬间有点魂穿历史的感觉,兴奋之余,又带有一点物是人非,不如珍惜眼前的感触。
古代的皇权究竟有多大?
这个问题在故宫面前显得特别有趣。虽然有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说法,但如果皇权衰落,权臣当道,那么皇帝只能在自己的皇宫里玩儿了。这座紫禁城就是衰落的皇帝的所有权力覆盖地了。
以皇宫紫禁城为核心,包括紫禁城附属区域,理论上都是皇家的直接掌控区域。这一区域包括了西面的南海、中海、北海,北面的万岁山,东面的东苑,南面的太庙、中山公园。
如果再扩大一点,整个皇城可以说都是为了皇帝一个人服务的。和皇权有关的一切争斗都紧紧围绕这座城。
据说当年李自成攻占紫禁城,打算刻一块大顺门的牌匾,替代大明门,结果还没等他搞定这事,就被赶出了紫禁城。清朝取代了明朝后,直接把这一套基础设施拿来用,不过这大明门还是有点扎眼,于是清朝统治者用了最省事的办法,直接将原本的石匾翻了个边,刻上“大清门”三个字样。
等到了民国,当权者也想到了翻牌子的方案,结果翻开来一看,上面写的是“大明门”,这就没办法了,于是只好找个新的牌匾,刻上了全新字样“中华门”。从这开始,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
这座故宫里的主人在六百年里变个不停,不过最独特的应该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了。他3岁时候就登基,到了6岁就退位,6岁以后虽然不是皇帝了,但是按照规定依然住在紫禁城的后宫,一直到他19岁才离开。所以如果去故宫游玩,不妨重点关注一下后宫区域,因为这里不仅仅有脂粉气,还留有一个孤寂少年被命运摆布的岁月。如果不知道这段历史也没有关系,因为后宫区域的门槛全部是被锯掉的,这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因此去故宫只要走到这一块,都会有人在旁边科普:这是当年溥仪为了骑自行车,特地锯断了门槛。看着锯断的门槛,不禁让人感叹,在时代面前,不论多么强势的皇权都要低下头颅,龟缩在自己建构的牢笼里。
紫禁城,故宫,囚牢,因为时代而赋予了不一样的称呼,不一样的内涵,这一切尽在《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
《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读后感(四):故宫600年:李文儒院长讲述故宫的权力与美学!
2020年,是故宫建成600周年纪念,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600年也许不算什么,但如果算在中国文化中,故宫不仅是中国建筑文化史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权力等级制度等见证。
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言:“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非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然而紫禁城是个例外。这里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
这就是紫禁城,经历了六百个春秋岁月的流转,现今的故宫,已经从一个权力中心,变成了一座丰富的人民博物馆,成为了一座中华文明的宝藏,但要发掘它的神秘,却不是简单的事。从古至今长达600年的沉淀,故宫里所包含的文化,已经不是一个通过普普通通游览就能够全部了解的宫殿,它已经蕴含着600年的文化与历史,纯靠游览是无法体会到故宫之美的。
李文儒院长的《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就是一本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故宫建筑群以“中轴线”为特点的含义的“工具书”。
本书主要从第一人称视觉去讲解以故宫建筑群的中轴之线为中心,往外扩散的整个紫禁城历史文化,李文儒院长将自己十几年来关于故宫的研究与积累,整理成图书章节,搭配拍摄的作品,全面讲解“紫禁城的帝王之轴”,书中内容有八卦、有文化、有故事、有个人感悟等等,在全面“解锁故宫”的时候,增加着关于故宫的历史文化知识,其中还包括了不曾对游客开放的 40 % 。
故宫,又名紫禁城,严格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整个故宫,上至宫城规划、建筑布局和景观排布,下至每个宫殿的房梁、装饰纹样等,都有所不同,在建筑布置上,也严格符合封建时期的等级制度,同时又达到左右平衡的艺术效果。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按照穿越小说写得就是前朝与后宫。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举行大典礼的地方,比如登基典礼、祭祀典礼、封后典礼、册封典礼等大型典礼;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是皇权的居所;另外还有六院,分别为司务、嫔妃居所等地。
而不管是三大殿还是三宫六院,其布局均是围绕着紫禁城的中轴线按照权利等级制度一次展开。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中轴线穿紫禁城而过,长约八千米,自古被称为“帝王之轴”。
“帝王之轴”既是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定位,从规划到布局,都都暗合了“天人感应”,既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个思想概念原是由庄子提出的,后来被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由此而产生“居中守正观天下”的观念:“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成了帝王建都时定位中轴线的含义,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要知道,每一位中国古代的帝王皆自命为天子,是以在国都上大建九重天庭,“坐北朝南,殿宇接天”,试图构建君之权“受命于天”的假象。
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也有写到:“左道旁门乱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中,既是明君居中而立之,昏君便居“左道旁门”,所以李自成没出息,跑到紫禁城的偏殿登基,古言谓之:“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意思是:天子居于国土的中央,接受上天给予的使命,治理天下。是中国皇帝制度的核心概念。所以不难理解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偏殿登基可不就是承认自己不顺应天意,不是正统权利的代表,名不正言不顺了。
帝王之轴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穿越整个紫禁城,将整个紫禁城由中轴线划分为左右对称的皇城,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建筑,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权利的象征,更是代表着从古至今中国的美学艺术。
从古至今,中国就有“天有日月,道分阴阳”的道家思想理念,也一直追求对称美,而故宫的中轴线,恰好融合了道家的阴阳平衡对称之美。
所谓的对称,按照道家思想来解释既是“以一个点或是一条线为中心,从中心点往外时,两边的图案、形状、大小呈现一致对称,色彩、结构也是和谐统一”的概念。从古至今的中国古建筑中,都讲究“对称之美”,它会给人带来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故宫的“帝王之轴”恰好蕴含了左右对称之美,让故宫成为了中国古代宫殿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之一。这样的故宫,不再是红墙黄瓦的宫殿,就连它的颜色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从前,只有皇权胄贵中极少数的人,可以沿着中轴线,进入到太和殿,参加各类典礼;今天,游客们也可以沿着中轴线,走进紫禁城,展开自己的故宫之旅。可是,就算每一个人都能够走到故宫的中轴线,却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得中轴线的含义。
可以说,紫禁城的灵魂,就在于中轴线,也是因为拥有了这条“帝王之轴”,紫禁城才被赋予了灵魂,如果没有了中轴线,紫禁城就好像是失去了灵魂,成为了一盘散沙,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筑都在中轴线上,失去了中轴线不管这些建筑排列多么有序、流畅,都不会如同拥有“帝王之轴”的紫禁城般震撼人心。
古代城市建设典集《周礼·考工记》,就曾提出了一个现今还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原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便是故宫的修建原则。
经过600年的历史风雨沉淀,现今的故宫,更具了一些历史的落寞之美与破败之美,残缺而壮丽,而故宫的美学造诣,却不是一言一语的参透的。
紫禁城诞辰600年,而故宫博物院也已成立95周年,故宫在六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世界上规模之大、保存做完成的木质结构皇宫建筑群,从雕栏玉砌到故宫五色,每一个木雕、纹路、飞檐,都是讲究这中轴线的定位,这也是故宫生命力的展现,更是故宫做为一座已经95岁的博物馆的见证。
在时光的洪流之中,在历史各个朝代的更迭之中,那把处在金銮殿上的王座,也被各种各样的皇者坐着,来来去去的皇帝、修修复复的宫殿,都留下了紫禁城独有的历史记忆,屡遭风雨,却还是屹立不倒,将600年的复杂、幽深历史,深深刻印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上,承载着国人600年的所有历史幻想,也承载着600年的风雨沉淀。
所以我觉得, 做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做为世界不可遗失的历史文化,故宫应该被所有人了解,至少应该被所有的中国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