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城市》是一本由[美] 安迪·威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球城市》读后感(一):跟着安迪威尔在月球生活
安迪威尔,科学家,NASA工程师,理工男,宅男,GEEK(这个是我推理出来的,可能性90%)。在世人的刻板印象中,大多数科学家都是不接地气的样子,呆板、木讷、沉闷,写出来的作品也是科学类或者科普类的,偶尔有人写小说,那肯定也是枯燥乏味天书,堆砌着高深的科技专业词汇,与好看或者有趣绝缘。 但是别忘了,GEEK宅还有个属性是闷骚。不骚则以,一骚惊人。GEEK会写作,完胜郭沫若,宅男懂闷骚,吊打九把刀。(以上顺口溜只为押韵,不代表本人真实想法,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安迪威尔就是这样一个人。处女座《火星救援》几年前甫一面世就口碑大爆,成为当年的现象级作品,并迅速售出了版权,被好莱坞拍成了大制作的电影。有第一部的成功在前,安迪威尔趁热打铁,2017年出版了第二部作品《月球城市》。这次把背景放在了月球上,继续他那天马行空的外星生存冒险故事。 安迪威尔的书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这种真实不是指事件真实,科幻小说本身就和事件真实不沾边。这种真实指的是如果人类真的有了书中的技术,如果人类真的在火星或者月球上生活,那么发生的事情真的会像书中描写的一样。这种真实的底蕴来源于作者深厚的科学背景。安迪威尔在写作时以真实的科技水平和物理规律为基础,在故事中考虑了几乎所有能想到的一切,任何点滴的细节都事无巨细,所以故事的冒险情节都非常真实可信。比如在《火星救援》中,孤身一人如何在火星生存,只能种土豆吧。在火星上怎么种土豆,要多少土和多少水,怎么去获得土和水,有多少收成,能撑多少天,作者全都用科学的态度分析计算,仿佛做了一道理科综合大题。在《月球城市》里,作者连在没有氧气的地方如何电焊,从真空到空气中如何挖洞等这些我们在地球的生活中根本不回去考虑的细节都交代的很清楚,整个故事令人信服。 如果小说中只有严谨的科学推理,只能说是认真的小说,离好看还差一些。安迪威尔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文笔严谨中不失幽默。在阅读过程中,你可以时刻感受到他的戏谑和毒舌,这也是我说他闷骚的原因。打个比方,如果贱兮兮的死侍有一天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那么他写出来的可能就是安迪威尔这样的小说。三行一贱十行一梗,这样的小说在严谨的科学之余有让读者时不时开怀一笑,这才是安迪威尔的小说大卖的原因,也给今后有志投身文学创作的理工男们引了一条明路。毕竟Smart is the new sexy,knowledge只是锦上添花的丁字裤。 但总体而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略逊于上一本,一方面是因为本书主角置身的危机远不如上一本那么扣人心弦,故事的核心选题不如上一本那么完美。另一方面是因为安迪威尔自己作死把主角设定成了女性,但理工男描写女性的弱点在本书中一览无余,基本上把能踩的雷都踩了。作者在女性描写时陷入了一种自以为是的误区,在阅读时完全看不出“我”是个女的,必须隔五分钟锥刺股一次才能让自己记住主角是女的,简直一个大写的尬。当然,瑕不掩瑜,《火星救援》可能是个无法超越的珠穆朗玛峰,《月球城市》也能排到乞力马扎罗的高度了,推荐大家一看。
《月球城市》读后感(二):像《火星救援》一样好看,这次是在《月球城市》上的新故事!
如果提起美国科幻作家安迪·威尔,相信很多读者并不熟悉,但如果提起2015年由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拍摄、由著名影星马特·达蒙主演的科幻电影《火星救援》,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部电影是科幻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佳作。你猜的没错,这部电影正是根据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火星救援》改编的,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他的另外一部科幻小说作品《月球城市》。
《月球城市》像传统的美国作品中充斥的个人英雄主义一样,《月球城市》也同样塑造了一位勇敢、冒进、洒脱、不修边幅的个人英雄,唯一的不同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位女英雄。在科幻世界中,人类拥有了月球上唯一的一座城市“阿尔忒弥斯”,但不论在什么时代,无论科技多么发达,人类社会必然产生阶级的分层,并且追求利益是资本的本性这一条铁则是亘古不变的,资本逐利的剧本在任何人类历史演进副本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就像人类的影子一样挥之不去,极力表达自身的力量,恐怕被人遗忘。
小说讲述了一根两米长的光纤由于基本零损耗的数据传输特性而被各方势力争夺,作为太空通信网络升级的最佳利器,在成本节省上做到了极致,外观普通的光纤背后承载着利益集团巨大的资金节省以及利润扩大化,伴随而来的,当然也是各大金主之间疯狂的血腥杀戮,由此,引发了月球城市(阿尔忒弥斯)上迄今为止唯一一起双杀的血案,而非常不幸的是,我们的女主人公爵士·巴莎拉误打误撞的被引入了这无穷尽的星空漩涡,一切不利的线索都被有意无意的引向了她,似乎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隐情,而当她经过仔细调查以后,终于察觉到了放在方盒ZAFO中的光纤到底具备怎样的能量了…
爵士·巴莎拉聚集了一只行动小队,开始了她的逆天表演!
科幻对于读者的吸引力绝对是巨大的,更何况是那些读过以后回味无穷的作品,科幻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立足于现在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科技的进步,畅想未来世界的种种可能,在其中,人类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世界观都与过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虽然人类的本性并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延伸出来的故事可谓惊心动魄,寓意显然更深刻。
抛开科幻的外表,我们可以欣赏到一个精彩的故事,披上科幻的外衣,故事本身更加立体,科幻虽然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幻充满了一切想象和可能。
《月球城市》读后感(三):缚虎声空壮,连鳌力未胜
腰封未入镜
本作的书腰上赫然写着《火星救援》作者最新力作,抓人眼球。然而真正读起来却发现,这个故事与《火星救援》相比,似乎差着点味道。
与《火星救援》相似,这部作品也力图从现实出发。换言之,作者想做的是以科幻为衣,搭建兼具科幻与科普的骨架。这一点在《火星救援》中可以说非常成功。在本作中作者“故技重施”,走的依然是这个路线。但是这次作品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专精于某一方面的科学家,而是一个未来师姐的博物学家。“爵士”似乎每个领域都有那么两刷子,但是并没有在某个领域特别专精的技术,因此全书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更为普遍的未来求生经历,少了点科学研究做出突破时的激动人心。月球城市与地球的不同,经由爵士的经历得到了详细而全面的展示。这倒也使得全书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太空城市奇异漫游记,而少了紧迫感与冲突性。虽然作品中不乏冲突的制造,但是这样的冲突由个人及全局,似乎又回到了传统科幻作品的常见模式——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这与此前初读《火星救援》时产生的感动截然不同。《火星救援》更像是星际时代的远征故事,却又带有了人情味的关怀,即使是一个人的生命也值得拯救。相反,本作则重新回归了传统英雄主义的内核,一个人的举动关乎所有人,个人英雄主义的背后是成功与失败的一线之隔,更是整个世界存续或是毁灭的关键。
事实上,本作中隐隐可以看到作者的野心,即不仅仅围绕传统的自然科学构建科幻体系,而是将社会科学同样纳入科幻的框架中。这一尝试其实在特德·姜的作品中已经隐隐体现。这一次本作选择的突破口是经济。无论是对月球城市运行的设想、对于货币替代物的构建,还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关键都离不开经济增长。这一尝试在本作既可以算是成功的也可以算是失败的。成功的来说,本作确实指出了城市运转的关键,有了交换形成流通才能运转城市。同时,市场也是灵敏的,任何扭曲市场的行为都难以为继,市场也不会允许空白的存在。在一部科幻作品中呈现了这样的经济规律,不可谓不成功。但是另一方面,科幻是一门描述未来的艺术,或者说是一门基于未来的艺术。本作中的经济运行并无未来之感,不过是把人类早已经历过的过程换了个地方再发生一遍罢了。这么一来如何体现变化呢?我们无法想象也不希望,当人类能够远航太空建立地球外定居点时,我们社会经济的运行依然仰赖于当下已然形成的三次产业布局,服务业依然不能成为经济最重要的且可持续的增长点,产业空心化依然是每个地区每个城市需要警惕的问题。我也无法想象,人类没有真正的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没有释放更多的生产力,就能够建立地外定居。也因此,我以为地外定居的生产关系势必不同于当下的地球,更不应该是对人类已经有过的经济形式的重复。
总之,如果仅仅是当做一篇太空爽文看,本作也算值得。但是如果因为腰封《火星救援》作者新作而有所期待,那么失望的概率要大一些。
《月球城市》读后感(四):硬核的月球冒险故事
作者安迪•威尔凭借其处女作《火星救援》一炮而红,由此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是广受好评,之前没看过《火星救援》原作,倒是看过了电影版,至少电影版给我带来的感觉非常硬核,非常过瘾!因此对于作者其他的作品还是很感兴趣的,而且似乎也是很久没有阅读硬科幻作品了。
这次通过作者的另一部作品《月球城市》可以说对作者的风格能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这部作品毫无疑问可以被归为硬科幻之列,作者考虑到了月球状态下的各种细节,非常严谨,对读者能够想到不能想到的困惑都进行了解答。故事情节紧张刺激,紧凑连贯,整个发展充分利用月球的特点,而为惊险的故事设置的主角则是一个灵动跳脱的“不良”少女,满嘴骚话,给故事带来了充足的幽默与趣味,我是特别喜欢这个性感诙谐的美少女的。
故事的情节其实并不算特别复杂,也属于典型的美国式桥段,一个英雄人物或者一个小团队拯救地球,啊不,拯救月球的个人英雄主义故事。书中的主角爵士,每天在违法犯罪的边缘疯狂试探,只想到处搞钱,在利益驱使下,接了一桩违规的大活,结果却为此引发了一场凶杀案,也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没想到却牵出了背后更大的阴谋,然后就开始了主角拯救全月球人类的伟大征程,却阴差阳错差点直接杀死所有人,只能做出更伟大的救赎…
整个故事虽然不乏紧张刺激的打斗冒险,曲折坎坷的情节发展,温暖人心的友情亲情,但如果只是普通背景下的一个故事,或许会显得平平无奇,而将故事背景放在月球背景之中,加上作者非常严谨细致的细节刻画,使许多平时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也就让一个本来就不错的故事变得更加有趣,相信拍成电影的话也一定会受到欢迎。
本书在开始非常贴心的给出了作者构建的月球之城和阿尔忒弥斯的地形图,每次书中的主人公在各个城市之间穿梭冒险的时候,我都要翻到地形图看两眼,不然像我这种糟糕的方向感,仅凭作者的文字描述,是很难对主人公的行动轨迹有直观感受的。
最后感觉有点缺陷的就是作者用了双线叙事的方式,另一条线是爵士和地球伙伴的信件交流,这条线笔墨不多,只是对故事细节的一些补充,也没有制造出新的悬念,感觉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揉进主线之中应该也不影响阅读体验。
外封内封书内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