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9-03 20: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1000字

  《全球城市史》是一本由(美) 乔尔·科特金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城市史》精选点评

  ●太泛,以致读完之后几乎无印象

  ●概要性地讲了世界从古至今主要的大城市的起源发展兴盛以及衰落的过程。去年粗读一遍没什么印象,学过城市规划史后再来重读,豁然开朗古罗马的兴盛与衰亡宏大漫长某种意义上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缩影

  ●神圣安全繁荣,三样东西齐全才能让一座城市焕发生机!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城市开始,地中海地区城市的成长同时期的中国以及印度的城市,在各自的轨迹上独自行走,到后来的逐渐衰落以及中世纪之后西方城市再次崛起并且大幅度领先,最后走到工业城市和未来城市。一个全球城市发展的清晰脉络展现在我的面前,而更重要的是对于未来城市的思考!此书的参考文献惊人的多~~~感慨作者阅读量~~~

  ●不记得有什么内容了讲真。。。

  ●内容角度

  ●概览城市发展史,但不深刻

  ●入门好书通俗易懂概述自罗马时期以来的城市崛起和发展的脉络。

  ●从城市角度写的全球史。

  ●适合对城市研究基础的人,大师言简意赅了,没有基础知识铺底,经常不知所云

  ●爽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一):不是书评,只是小扎简记

  、科特金认为从全球城市发展历史有两点:一是城市经历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几千年来的城市发展兴衰具有一些共同点;二这三个共同点是:神圣之地,安全的需求商业作用们在不同的地区、阶段所起的作用可能有不同。这是科特金全书大纲

  2、城市发源时(历史上第一批城市兴起)神圣的属性基本上都是最重要的、把人口聚集起来的因素。之后,政治权力力量起了中心作用。文艺复兴之后,能够促进商业繁荣的城市得到迅速发展,典型如意大利15世纪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但商人慢慢依靠放贷、坐食其利等,城市发展放缓以至衰落。

  3、以伦敦为代表的工业城市在18世纪之后兴起。这种新型的城市是以生产产品导向的。这是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但工业聚集也导致了污染巨大贫富差距阶级矛盾异常突出,典型的描写文本恩格斯对曼切斯特描述。而美国,有更大的自由度能够发展这种工业生产型城市。

  4、工业生产型城市成为城市发展典范,日本、德国、俄国也想要发展自己都市,但它们相比伦敦、纽约,缺少英美城市发展中的民主传统,以至这三个国家的城市发展都出现了各种问题。它们也看到了英美城市发展中的弊端,想要避免,但是失败,且各走了不同的路。社会主义专制和法西斯,都使得城市发展走了下坡路,各种社会问题突出。

  5、二十世纪初之后,欧美地区城市因为各种问题,以及地铁等交通运输的便利,开始向郊区化发展,分散型的洛杉矶成为原型,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如今。城市聚集,开始向有传媒支撑的文化与娱乐产业发展。如此才能聚集人口。富人们都往郊区迁移,而中城区,反而是有色人种以及穷人们占据。这或许可以称为“城市墙”。

  6、二十世纪,发展中国城市人口暴涨,成为人口聚集的巨型城市,但是垃圾遍地、治安堪忧等问题很普遍,典型如圣保罗和墨西哥城。而新加坡是其中发展得很好的。科特金认为,新加坡的成功背后,是结合新儒家的集体主义思想和西方现代化的追求的城市发展理念。这也是他比较认同,在西方发达城市郊区化情况下活力不足和亚非拉美等地的贫民窟遍地的畸形城市中,未来城市发展的典范。它之所以成为典范,在于,它将争取道德秩序与调和不同人群的能力结合了起来。这也就是他所强调的,当今的城市发展仍然需要占据“神圣之地”。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二):人类的安居乐业史——《全球城市史》

  提起人类第一座大都市,人们自然会想到巴比伦,这个公元前19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权力中心,通过对贸易的保护和鼓励使人类城市文化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起法国葡萄酒,很容易联想到波尔多,这座城市不仅酒香缭绕,而且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亦令人沉醉;提起帝都,人们更是会想到长安、洛阳等我们中国的大城市,更是为世界城市建设中提供了永恒的秩序范例……乔尔•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对城市与城市化的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方向性的意见。他对城市的特征概括为神圣、安全和繁荣,而对城市发展的方向,他通过“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所抛弃”。

  研究全球城市化进程,可谓千头万绪,难度可想而知。城市史学是自 2 0世纪 6 0年代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个历史学分支学科 ,这早已成为学术界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城市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涉及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要求研究者具有相当丰富的学识和极其广阔的视野。这也使城市史这门学科的研究既有艰巨性又有吸引力。作为单体城市研究的延伸,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城市史研究从两个方面向纵深拓展:一是对城市内部区域、功能、结构的剖析,诸如市政管理、地方自治、同乡组织、卫生防疫等;二是对城市社会生活的研究,比如对公园、茶馆等城市空间的研究,对买办、律师、报人、医生、帮会等群体的研究。

  《全球城市史》一书着重从经济史、社会史、人口学、地理学的角度入手,得到较为可靠的相关城市化数据,注重时空结合,同时采纳社会学理论,勾勒出漫长时光中欧洲城市发展的轨迹。在作者看来,早期城市的起源,大都有宗教上的原因,是乔尔•科特金最为强调的。苏美尔城市文明,以及后来出现于这一地区的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把他们的神庙建于城市中心,以示与神密切相联。在埃及,虽然城市的生活“以王室为中心”,但它的文明仍旧是“以宗教为中心”的。印度文明也是“神权统治在城市运作中扮演支配角色”。在中国,“神庙、宗庙以及统治者的宫殿耸立在城市中心,统治者希望通过抚慰诸神来规范自然万物和众生”。在美洲,“最早期的城市中,宗教的优先地位更为显著”,“墨西哥、秘鲁和美洲其他早期文明建成的第一批城市也是将宗教建筑置于大都市中心的心脏地带”。在乔尔•科特金的心目中,“世界各地早期城市的建造者中,存在着某种‘心理一致’的现象”。

  全球城市史源远流长,本书将读者领入人类城市史研究的大门。阅读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城市史学者的视野、采用的方法。书中所举城市发展个例,可能并不全是我们熟悉的历史名城,但却都是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典型。在人类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领略小城市的兴衰,别有一番风味,也能对全球城市有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三):城市与生活

  城市与生活

  评《全球城市史》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起源于农业社会中,由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选择的集体性聚居。如果说我们关注城市的历史,关注城市的现在和未来,那么还应该说我们关注我们的生活,在城市化发展到一个繁荣时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住在城市,我们有理由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空间。《全球城市史》以城市发展为主线,贯穿着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摆脱自然、形成社会和逐步形成自身的秩序的过程,归纳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预测。

  城市的演进展现了人类从草莽未辟的蒙昧状态到繁衍扩展到全世界的历程,这也是人类历史和文明进步的历程,是人类不断开疆辟地、改革创新的历程。城市来源于人类摆脱自然的束缚,并开始于对自然的征服和对自身内部的自治。通过对城市历史的研究,作者概况了城市存在与发展的三个特点:第一是具有神圣的起源,宗教或者共同信仰使得人类共同聚居于一地,这就是城市的雏形;第二是为城市的居民提供安全,没有安全也就没有聚居的意义;第三是商业的作用,城市为商业提供了环境,商业也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使得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进一步精细化。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一起发展,这就是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从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城市的雏形开始,城市逐渐兴起;伴随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兴衰,城市也进入了一个动荡的阶段;伊斯兰群岛、中国甚至到北非,东方也曾经经历过城市的繁荣;工业社会让西方城市再次领先于世界;随着通信与交通的发展,郊区化成了城市发展的趋势,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强大让欧美国家至今仍在城市发展上先拔头筹……一部生动的城市史,其实也是一部生动的人类文明进化史。

  城市其实不仅仅有繁荣,他也存在着发展中的问题。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贫困现象,以及这种贫困现象带来的盲流和匪盗,引发的社会安定问题。工业化以后城市环境的污染和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等问题,还有高节奏下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成为了城市这个亮丽的名词背后的阴影。未来的城市怎么发展?郊区化是一个趋势,也许我们能像以前一样,一家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了……虽然这个愿望现在还只是梦想。

  中国也曾经在城市发展中做出过贡献,目前日本、韩国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城市建设还能看到汉唐时代中国都城的影子,不能不说这就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力量。然而到了近现代,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得力,中国城市很长一段时间落后于世界的步伐。随着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提升,城市发展又重新回到了一个正常的轨道。当然,中国城市发展也存在问题,由于存在过度集中的权力和经济等各种因素,类似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发展出现了很多负面的因素,除了和上述普遍问题一样存在外,还有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亟待解决。

  真心希望我们的城市生活能变得更好,当然,政策制定者或者城市的管理者如果能从这本书上有所收获,也是我们这些城市居民的福分了。

  2011-1-6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四):《全球城市史》书抄

  成功的城市靠的是什么。早在发轫之初,城市区域就已扮演三种不同的重要功能:构建神圣的空间;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拥有一个商业市场。

  一个没有道义约束或没有市民属性概念的城市即使富庶也注定会萧条和衰退。

  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始终是她所缔造的城市。城市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具有想象力的恢弘巨作,证实我们具有能够以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

  究竟是什么使得城市如此伟大?又是什么导致它们逐渐衰退?正如本书将论证的,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所抛弃。

  早期伊斯兰教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市居民的历史。穆罕默德是一个成功的麦加商人。麦加是在荒凉的阿拉伯半岛上建立起来的古老的商业和宗教中心。长久以来,这个城市先后受到了希腊文化和罗马统治的影响;它的居民成分混杂,包括异教徒、犹太人以及公元2世纪之后的基督徒。

  与伊斯兰更倾向于征服并改造世界不同,中国缺乏强有力的传教热忱。中国能够遗忘遥远边境地区的失败,是因为作为伟大的“中央王国”,它很大程度上保持着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和文化上的独立自主。

  教会的贡献体现在文化和政治领域。基督教僧侣们保留了书写语言、古代文本和欧洲城市复兴所需要的那份知识分子传统的严谨。

  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任何国家能像美国一样更适合资本主义企业的快速发展。

  郊区住宅是每个移民的梦想,如同仆人想拥有自己的城堡一样的梦想。

  繁华的城市不应该仅仅为漂泊族提供各类消遣,城市还应当有尽职尽责的市民,他们的经济和家庭利益与城市命运密不可分。一个成功的城市不仅仅是新潮俱乐部、展览馆和酒店的所在地,也应当是专门化的产业、小企业、学校以及能够为后代不断创新的社区的所在地。

  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信念体系,城市的未来将很难想象。丹尼尔·贝尔表示,即使在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的命运将依然围绕“公共道德概念”和“城邦的古典问题”而展开。

  国际性城市的出现远远早于欧洲的启蒙运动:第一个出现的国际性城市是希腊控制下的非

  基督教的亚历山大里亚,这类城市后来也在中国的沿海和印度以及伊斯兰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繁荣起来。

  事实上,在一个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城市必须争取将道德秩序与调和不同人群的能力相结合。在一个成功的城市,即使那些信奉其他信仰的人,如同在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受保护者”那样,也一定期望从社会权威那里得到基本的公正。如果没有这种愿景,商业将不可避免地衰退,文化和技术发展的速度就会放慢,城市将会从人们和谐共处的充满活力的地方,变为一个停滞不前、最终走向毁灭的废墟。

  在长达500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所眷恋的城市是政治和物质进步的主要场所。只有在城市这个古老的神圣、安全和繁忙的合流之地,才能够塑造人类的未来。

  2012、1、8

  注:看的是电子版,没有页码。如有读者能够补充页码将是万幸。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五):城市,由荣及败的循环

  本书题为全球城市史,实则全书重点恰巧在“史”字之上。

  对于从小生长其中的我来说,城市是极为熟悉的,虽然没有千年的变迁,但是20多年的猛烈发展已然使北京这座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或许在这种变化里,我更加倾向于人文的感叹,而在《全球城市史》这本著作里,针对整个世界的城市变更,作者首先进行了一定的梳理,之后给出一些学术性的认知。

  以一本学术著作而言,这本书其实写的过于轻简,一气呵成用个两三个小时就能读完,尤其开篇从神圣的城市起源美索不达米亚开始,作者以一种极度精简的文字带出城市的源头,然后一路串联而下,埃及,印度,中国,美洲,接着转回到欧洲的希腊,罗马,君士坦丁堡这些盛极一时的古代城市,着重从宗教性的角度进行了抒写,但是确有一笔带过的薄弱之感,及至再次回到东方的新纪元,和西方的再拔头筹依然延续了这种较为轻飘的风格,使我一度对本书略感失望,不过还好,当开始进入工业城市的时代时作品引来了峰回路转的高潮,直至现代大都市和结尾都可以称为此书的精华所在。

  诚如我开篇所言,此书重在梳理城市史,而非深度解析影响城市兴衰的方方面面,只特别于宗教,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深入,虽然初读时会有清浅之感,但是整部作品读完后,对于整个世界城市史的变迁脉络于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简明的印象,也可以说算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实为我以为的可取之处。

  之所以对本书的印象发生重大转变是因为作者后期对于亚洲城市的解读,三言两语尽见功底,权威一说也亦发可证。

  我对其近年来欧洲发达城市居民开始舍弃城中之所向郊区挺进的观点印象极为深刻,“向幸福生活迈进”的觉悟离中国人还显得尚为遥远,因为身处北京,此种感悟越发明显,在这个人口极度密集的城市,无以安身立命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争议,口水和无奈同时伤害着两个群体,原生土著居民和外来拼搏之人,看似中产阶级的增加实则要与中国人口的数量进行对比才更具客观性。本书中提到的欧洲中产阶级原始民萌发出的离开市中心远居郊区的观念,实为中国这座城市发展的必然,只是我以为中国的方向还是与发达国家的最终走向要有着些许不同的,土地广博的先天条件决定了中国城市的方向更可能是扩张,至少北京这座城市正在身体力行着,50年来从城四区到八区以及现在近郊的不断纳充,已经验证着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其实民间流传着各种笑言,诸如天津干脆划到北京,给北京当外城得了:早晚涿州的归属地得归为北京。曾经看似不着边际的话,以今日之审时度势未免他日不会成真。

  中国的城市,诸如北京,上海确实以一种突飞猛进的姿态横空出世,但是其全盘模仿的态度已然露出了弊端,在《全球城市史》一书中作者亦言一座恒久屹立的世界名城必得具备精神的依托,经济的繁华和政治的稳定三种前提条件,作者以美国人的角度在精神一语中多指宗教信仰,即为对于多种宗教的兼容并蓄,但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说兼容并蓄并不成问题,不过却多少缺少以宗教为介质的根基,那么我的解读是此处的精神对于中国人来说与东方的底蕴不无关系,一种形而上的不可言传的精神共融,在书中作者对此只泛泛而言,可是对于中国,特别是北京这座城市,这一点尤为明显,也正是不论历史变迁,还是漂泊千里却共埋于心的某种情怀,情结。

  我一直以为在城市中相生相灭着两种成份,经济的繁华和文化的昌盛,一座城市从虚无走向辉煌往往是一种前者到后者的过度,这也正是古罗马的鼎盛,大唐的盛世之由来,但是由荣至败也仿佛是一种不可逆的自然平衡,所以虽然作者乔尔对城市,特别是发达国家城市的未来发展还抱恃着相当乐观的情绪,但是我之于当下城市的景观,特别是我身处的这座城市,私以为如果没有更加切实的修正,未来真的很难说。

  中国的城市发展不经意间总在追随着日本的脚步,但是很多时候却忽略掉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禀性差异,城市,因为人的存在,才称之为城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