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17 01:47: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的读后感大全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是一本由漆永祥 主编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精选点评:

  ●比较适合上过一段时间课以后的人再读,有的文章专业性太强。

  ●如果能早点看到系列

  ●good

  ●很佩服做研究的人的学养啊,语言是相通的,虽然不学汉语言但是身为语言人还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的。钱理群先生那一篇很有趣,极为喜欢。做了很多读书笔记。

  ●心向往之。

  ●中文是一门充斥着腐朽气味的学科。出于尊重还是打上四颗星,但是实在不想当这样的酸腐文人。 请原谅我的刻薄,那实在是因为我曾经满怀希望。

  ●大部分文章是振聋发聩,小部分文章太专业不愿深究,再小部分不敢苟同。

  ●毕业的时候系里发来送给我们做毕业礼物。。今天又感受了一下老先生们的风范~ 书本确实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当代中国文学的巨轮还没有沉…

  ●从这里才知道读中文系,到底读的是什么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读后感(一):前辈先贤面向青年一代敞开心扉、自述人生心得——《文艺报》新书品鉴

  这是2009 年至2012 年四年间的每个秋天,北大中文系专为他们新一届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特殊课程的讲堂实录整理稿的合集。课程总名叫“静园学术讲座”,实际的内容却与一般讲座不同。听众是初入大学校门、在专业认知上尚一派懵懂的一年级新生。主讲者由北大中文系文学、语言、文献三个专业上至80 多岁、下至50 岁出头的20 余位教授轮流担任。各位教授的讲题,既与自己术业专攻的研究专长有关,更与自己为人治学的切身经验和成长道路紧紧相联。如唐作藩教授讲的是《结缘北大中文系,结缘音韵学》,郭锡良教授讲的是《读书贵在知人解世——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谈起》,孙玉石教授讲的是《养成学术兴趣培养理论思维》,钱理群教授讲的是《说梦与圆梦——北大中文与北大精神》,严绍璗教授讲的是《我的五十年学术生涯的感悟》,李零教授讲的是《历史就在你的脚下》,曹文轩教授讲的是《阅读是一种信仰》。类似这样特约学界和教育界的前辈先贤面向青年一代敞开心扉、自述人生心得的文集,近些年已少有新出。但愿这本《北大中文系第一课》,还能够接连不断推出续集,并且影响到更多人。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读后感(二):醍醐灌顶相见恨晚

  

这本书非常好,它是过来人为入门者讲述的读书的方法、要求,科研的方法,写论文的方法,而且其中贯穿着人生态度、做人方法等方面谆谆教诲,这本书是我今年读的最好的一本书,读完有拨开迷雾见青天的感觉。

本来我读的是微信读书上的电子版,读完了,我立刻就从孔夫子上买了一本纸质版的存起来,以后自己有懈怠,慵懒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法渡有缘人,看了上面很多短评,感觉有的人没有读进去,或者读了没有理解,或者没有读完,或者他们没有深切的体会,说一般般。这本书的内容对任何一个认真学习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读完之后感觉醍醐灌顶,相见恨晚,早读到我能少走很多弯路。

白化文老师讲了很多具体的处世技巧,最受益。其他各位老师都很高远,但是我最喜欢白话文老师的讲座,他让我知道了很多基本的入门学术门的处世方法。

李零老师视野阔达,非常受益,感觉到很大的视野。

廖可斌老师讲了很多做学问的具体招法,也很喜欢。

很多老师水平很高,讲的我也很受益,但是感觉老师们的境界离我有点远,难以实操,但是也是十足享受和受教育。

我不是中文系毕业,我是计算机系毕业的,但是我读懂了沈阳的那篇文章,还有讲古典文献专业的那篇,很多专业内容我真的能理解,老师们讲授清晰,让我看到了中文系的轮廓。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读后感(三):善把金针度与人 ——读《北大中文系第一课》

  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学之道,亦当由入门始,《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正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此书并不艰深,它所收录的,不过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们给大一新生开讲座的讲稿,貌似“无甚高论”。然而,它不仅有趣,也很实用。老师们主要不是讲授知识,而是以“学长”的身份介绍读书经验。如许多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的宝库是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甭抄笔记”,不要过于注重考试分数,应注重“读了多少书”、“思考了多少问题”、“是否掌握了自己分析问题的方法”,都极有针对性。说者有心,听者如亦有心,自当少走弯路。

  北大是一块圣地,中文系更是梦想升起之处。钱理群教授特别叮嘱青年人不要变成“伪精英”,要不失悲悯心。但推崇人文精神,也需有辨别真伪的眼力,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怀古复旧之风大兴,推崇民国范,以繁体字贬简化字,甚或一些中文系的师生也助长此弊。对这些附庸风雅的“伪人文”,本书中也都有针砭,如苏培成教授驳斥了所谓“英语入侵”问题,正面阐明汉字简化的历史,习考古出身的李零教授对大师热、国学热的批评更是掷地有声。这些提醒,可使初学者远离时髦的“人文鸡汤”,功德匪浅。

  本书最有特色之处还是引导初学者“生疑”。好学生容易犯的弊病是难以脱离应试思维,满脑子是名家的论断,亦步亦趋。本书中,老师们以很小的例子精当地说明如何不盲从权威。其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家喻户晓,关于其主旨,各种教材多认为苏轼当时在政治上不顺,“是失意人中秋佳节思念亲人”。但郭锡良教授追问,如何理解这首词的小序中所写“欢饮达旦”中的“欢”字?如果是失意,那为何会“欢饮”?他结合苏轼的具体经历来分析此词的写作背景,指出此时苏轼不但不失意,反而“看到政治竞争对手失势而产生极大的喜悦,在中秋登台赏月,开怀畅饮”。其二,大家都熟知王安石有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张鸣先生则提示大家,向来传世的王安石文集(《王文公集》、《临川教授文集》、《王荆公诗》)都是“自绿”,自著名学者钱钟书《宋诗选注》引用宋人洪迈文集中转引的安石诗以来,“又绿”就广为人知,但从版本学角度看,应作“春风自绿江南岸”。而且一字之差,对诗意的理解也就不同,前人有“春风自年年,吹遍天涯绿”、“春来草自青”等句,“自绿”较“又绿”富有禅意,诗的主旨虽有思乡之意,但绝非乡愁,因为写作此诗时,王安石刚刚离开故乡赴京去实行变法大计,正是满怀抱负之时,他诗中所要表达的,乃是自己赴京不是为个人的功名,而是为天下苍生,所期待的是早日功成,而后还乡。

  失去扎实的学问,北大也就不成其为北大,这本小书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引导学生读书治学。孙玉石教授特别强调要注调查一手材料,论从史出,不能信口开河,沈阳教授则以几篇学年论文为例,介绍如何选题、如何写作。最有趣味的是陆俭明教授示范大家如何从身边发现问题,着手研究,如他在宾馆吃饭时偶然发现了汉语量词“位”的使用问题,继而进行广泛的调查与思考,发现了会话中的“应答协同一致原则”。

  总之,这是一本素朴的小书,不仅初学者开卷有益,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此为镜、查缺补漏,已为人师者也不妨一读,以资借鉴,更好地金针度人。

  (作者为北大中文系刚刚毕业的博士)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读后感(四):《北大中文系第一课》(第二版)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为大家推荐的第一本书籍是漆永祥老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的《北大中文系第一课》(第二版)。

  北大中文系历来有传统:新生入学,分专业之前,各专业前辈学者都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专业情况、讲述治学心得、对青年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等等。本书汇集了北大中文系退休和部分在职教师在“静园讲座”中面向大学新生所做的演讲共21篇,内容涉及精神追求、学术志业、治学方法乃至文本赏析,从“务虚”到“务实”,整体呈现了前辈学者的大家风范和求是精神,可以说既是引导青年学子走入学术殿堂的入门书,也是一部中文系掌故旧闻集。

  这不仅是北大中文系的第一课,同时也是我的微信公众平台的第一篇【书荐】,希望大家能从中了解北大中文系的历史发展和趣闻轶事,感受老师们的真知灼见与人生体悟,并进而体察北大师生之间深厚的相与之情。

  本篇【书荐】之后还为大家相应准备了四篇【书摘】,分别是《与北大中文系新同学谈话》(白化文)、《养成学术兴趣 提升理论思维》(孙玉石)、《开放的自我》(袁毓林)和《阅读是一种信仰》(曹文轩),一篇【书评】(《钱理群对北大精神的批判到底是什么——评〈说梦与圆梦〉》)以及另一篇【那些年】系列的文章,记述我与北大中文系的缘分和往事。敬请期待,欢迎品读、批评及指正。

  1. 基本信息

  书名:《北大中文系第一课》(第二版)

  作者:漆永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豆瓣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借阅方式:北大图书馆(C53/911.1)、上海市中心图书馆(C53/3133)

  2. 目录

  序:先生们的北大中文(漆永祥)

  结缘北大中文系,结缘音韵学(唐作藩)

  与北大中文系新同学谈话(白化文)

  读书贵在知人解世──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谈起(郭锡良)

  从今天起,面朝未来(谢冕)

  根:做人须有根,治学亦须有根(孙钦善)

  科学研究贵在创新 创新前提继承借鉴(陆俭明)

  养成学术兴趣 培养理论思维(孙玉石)

  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苏培成)

  说梦与圆梦――北大中文与北大精神(钱理群)

  眼望巅峰 脚踏实地(蒋绍愚)

  我的五十年学术生涯感悟(严绍璗)

  历史就在你的脚下——讲给北大中文系新生的故事(李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境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宋绍年)

  老老实实做人 认认真真做学问(李小凡)

  开掘自己的图书园地(张鸣)

  阅读是一种信仰(曹文轩)

  北大本科教育特色与本科生学习规划(陈跃红)

  跟本科生谈谈怎么写"现代汉语”的论文(沈阳)

  如何评价当代中国文学(陈晓明)

  明清小说与当代文化(刘勇强)

  谈谈学问的主体、对象、目的与方法(钱志熙)

  读书三力:愿力、眼力、精力(廖可斌)

  开放的自我(袁毓林)

  3. 《序:先生们的北大中文故事》(节选)

  自2009年至2012年的四年里,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每年的秋季学期,为刚刚踏入燕园的一年级新生开设了“静园学术讲座”系列课程。本集所收文章,即是根据当时的课堂录音整理成稿,并经主讲者审定,现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前已述之,本集所收的文章,并不是严谨意义上的专业论文,而是漫谈家常,演绎生活,谈天说地,品味人生,掌故旧闻,尽在书中。每位演讲者,都是一位“故事大王”,而且这些“故事”,大多是同学们所不知不解的。从我们邀请主讲的先生们的年龄而论,自八十上寿至五十初度不等,但他们却跨越了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七八十年的时间,这也正是国家从多灾多难、民生艰迫向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的过渡时期。老先生们经历过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抗美援朝、“文化革命”及改革开放的不同时代及屡次政治运动。因此,每位主讲者的人生经历,本身就颇具传奇色彩,在先生们貌似挥清谈得连珠妙语中,他们的故事活灵活现,可歌可泣,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他们的故事,也是近百年中国的故事、北大的故事,更是北大中文系曲折前行的百年系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