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是治愈系》是一本由王敦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0.00,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文系是治愈系》读后感(一):中文系碎碎念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讲了这么一个鄙视链:在大学里,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外语系的瞧不起中文系的,中文系的瞧不起哲学系的,哲学系的瞧不起社会学系的,社会学的瞧不起教育学系的,教育学系的没有谁能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教育学系的老师。
哈哈,原来中文系早就处于鄙视链的下层了。虽然也老有人拿无用就是大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空话来为自己正名,但我是觉得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要么卷铺盖走人,要么自己施展拳脚乐在其中,反正想分析出个多大用是吃力又不讨好的。
不过这本书也没想正名,主要是碎碎念掺杂一些发愤(奋)之言。文学概论这破事儿我大一也遇过,老师第一节课穿着双人字拖进来,说只上两小节(应该是三节),他要赶飞机去外地度中秋。那时候正为军训以后的解放而大呼过瘾,也没什么人对他呵呵,更不知道这门课在文学研究领域里是个什么鬼。和大部分老师一样,他每次都要留一节课给学生讲,什么都能讲,美其名曰开放互动。有学生拿课本里的一节展开,他事后点评说选中这节,英雄所见略同!后来我就再没去上过课。
虽然中文系有些课和有些老师很扯淡,不过有点好处是它会让你发现从小被灌输的一些知识也很扯淡,并且无聊。屈原好像永远只是爱国主义诗人,但我更喜欢他是贵族巫师;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念起来顺溜得很,但那是进化论的谬误。读了几年,最喜欢并且能留下受用的是对“常识”的反叛和思考,这到底是件可喜还是可悲的事呢?反正我还不甘心。
《中文系是治愈系》读后感(二):RE“我这本书遭遇了网络暴力,特此说明。
本人不知道作者为啥把书评锁定了,于是只好重新写一个,再来打一星。本人也不知道作者为啥要给他自己的作品五星。一般来讲本人不会自称知书达理,也不会给自己的论文五星,因为本人中文比较好,而且脸皮比较薄。
作者到底几斤几两,本人现在已经瞧清楚了,本来不值得搭理,但是作者指控人以群分,本人只好替本人也不知道哪里来的群说几句。
作者既然指控本人人身攻击,那请作者截图要截全,本人以下提供全部截图。作者首先攻击其他人缺乏基本人格和斯文廉耻。
本人需要澄清的事实是,第一本人只代表本人发言,并无资格也不想代表任何其他人,同时也不需要任何人跑来鉴定”我多年来的状态、日记,会对我这个人的社会关怀和语言风格有整体上的进一步把握,“。作者擅长把眼一闭,凡是骂我的都是同党,这是作者要解决的心理问题。请勿拉扯其他人。
第二如果作者看不懂本人的发言,本人以下重新说一遍清楚的。
欢呼雀跃驱赶同类只为了自家小区楼盘干净,是为不仁。
自己发帖把凡是反对意见全部拉黑,再出来大呼快看我获得了支持,转身还要一口咬其他人没有基本人格缺廉耻,是为不义。
客客气气请作者走了太多次不肯,非得复制粘贴来刷屏,是为无礼。
身为一教中文的,笔误通假连篇,成语乱用,搭配不当,话说不通顺,是为无智。
至于信这事儿,也不用我说了。
o,我实在是不知道作者对基本人格和斯文廉耻的定义是啥。
言尽于此,最后以我的标准总结(当然本人的标准可能比较高,比如,做人要要脸,人家已经烦了就懂得看脸色走人之类),以此书作者的人品和文字水准,不要说交流,连拉黑他都是浪费时间,他唯一值得的就是点右上角的叉。。
《中文系是治愈系》读后感(三):随便说说
本想藏拙,是怕在敦哥面前暴露太多“科酥”的本质。(所谓“科酥”,就是看起来很强大实则一碰就碎的“科研工作者”,注意,是引号)。但是这本书读得却让我觉得酣畅淋漓。其实纸质书的诸多章节,我早在豆瓣阅读中已经拜读,如今温故而知新,仍然有很多的心得与体会。
在重庆有句民间俗语:“中文系,最好学,躺在床上看小说。”好吧,如果不是四川话恐怕读不出押韵的味儿来,从入学之前,我其实就从来没想过要跟它打一辈子的交道。这种“伪科学”,戴着“传承三千年中华古老文字与文学的精髓”的帽子,也恐怕吸引不了多少想要“吸金”的人。读中文系不算第一志愿,读硕士的时候更是稀里糊涂被保送到完全不明就里的古典文学专业,再一转眼因为不想去重庆市政府或局级机关过朝九晚五、天天酗酒陪领导的日子,跑到天府之国混三年中文博士,这些实在讲不出口。对中文系的责任感,实则是出现在站在讲台之上,慢慢地找到了感同身受的意味。才发现,在中文系读书的时候,竟然丝毫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不是太可怕了吗?痛定思痛,才开始慢慢沉潜下来,认真读书,努力完善充实自己,这当然是中文系教师的身份带给我的转变。真正要感谢的,其实还是学生们,是他们当中的小部分天资聪慧的孩子求知若渴的动力,促进我不断刷新自我知识体系。深觉不足,才想要走得更远,看得更多,才能找到机会远渡重洋,负笈求学在太平洋西海岸的某小镇,也会偶有“反认他乡是故乡”的错觉,才能有机会执掌教鞭,跟从小接受正体字注音符号教育的孩子们过招。这些记忆,当然是私有的,正是因为私有,所以才会独特,才会励志,才会成为敝帚自珍的财富,多年以来跟学生们一遍遍地讲,你看我当年也多么无知多么呆萌多么一击即溃,但是你看我还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没有看尽世界,怎么能停下脚步呢?
算下来我从教授2004级本科生的课程开始,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大概也前前后后教过好几大千了。在他们眼中,我是看起来貌似本科生的邻家大哥,是语速像机关枪一样的兔叔,是会较真的冷面杀手,是会帮学生们出谋划策的好助理,是会跟学生们一起厮混一起喝酒的好哥们。大概也只有中文系的老师们,才能如此江湖气息,正如敦哥说的“以人为本的真谛是:对已经进入心中的人,无法做到挥之即去。”读这本书,往往感受到血肉的温暖,那些,都是做老师的曾经在学生身上的良苦用心,我对学生们的付出,天可怜见,也实实在在地希望他们能好。只是,渐渐地觉得,很多学生现在都很功利,正如书中所描绘过的种种,渐渐的,有了“寒心”的念头。是不是还在感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努力和重感情呢?或许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对他们的付出也越来越吝啬呢?这一点上,我觉得我跟敦哥的功力,差了不知几十吨呢。
既然我们身在“治愈系”,那么干脆我们就不要自怨自艾,说学生如何如何了,那句老话,“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是时候“重整旧山河”了。鼓励学生多交流,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指导课外读书,这些跟敦哥所倡导这样,我用豆瓣给自己拉了很多的“粉”,也切实地会去敦促他们寻求资源开拓视野;课堂教学更多的思考,学生学,老师也要学,每年的教学内容都要与时俱进,绝对不拿老教案和老例子去敷衍,启发学生开头提问,考试更是异想天开(虽然常常引来学生集体吐槽),开放题多,死背题少,这样让他们满满写下自己思考的东西,多有收获,而不是满篇死记硬背,自己改着都要吐了。全方位为学生提供便捷,修改论文还是一如既往字字句句标标点点,决不拖拉对付,双方受益,为学生写推荐信义不容辞,但也决不屈于恶势力,什么哪个领导哪个教授的公子哥期末放放水打高分啊什么的,别找我。该公正的,还是必须公正。花时间跟愿意交流的学生规划蓝图,多打打气,这样的工作我还是非常乐意的。这大概也是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最感同身受的地方吧。当然,敦哥长我数岁,又师出名门,还有很多要向敦哥讨教和学习的地方。我知道,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娇气,越来越无心向学,社会对教育的误解越来越深,但是,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我总可以改变我自己,让我自己的一些好的习惯,薪火相传,总不至于靠犬儒来混迹吧?
拉拉杂杂谈得了些什么自己都不知道了,总之就是很多感慨,感慨敦哥的十三耻十五荣这样的思路,为中文教学领域树立风向标。再次感谢敦哥赠书,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与兄素未谋面,但神交已久,“重“字或可通融,或者理解为在“重庆”好了。感谢敦哥拔刀相助,为我的开山研究生担任论文外审专家,意见中肯,受益匪浅。我读了十年的中文系,又在中文系教书十年,幸得有此书替我言尽这个中滋味。推荐给我的所有中文系的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吧~
:明天期末考试,第一名的同学我会在豆瓣阅读购买这本书的电子版送给TA作为奖励哦~哈哈哈
《中文系是治愈系》读后感(四):我这本书遭遇了网络暴力,特此说明
截选自豆瓣上一个相关帖子。亲爱的读者,我我本人和我的书遭遇了网络暴力。特此说明。
事件源起的详情在这里:
https://www.douban.com/note/647479567/ ( 《反省2017.11.24-27我在豆瓣的遭遇(附截图)》)
对于我本人的网络暴力延伸到对于这本书的评分、书评等上面,其言辞和格调对来这里看书评、写书评和参照评价的读者造成了干扰。
我作为作者,向您致以深深的歉意。
作者王敦,2017年12月9日
《中文系是治愈系》读后感(五):根据作者的观点,为净化文学市场,特指认垃圾,不像作者希望的手段暴力,敬请谅解,向作者高深观点致敬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YEVOONE(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002182/ 什么是网络暴力?作为时代里的腐肉,对人类社会向人权公平正义发展没有任何贡献,只会生产臭蛆,却不乖乖向鸡汤成瘾患者征收智商税,屁股长头上满大街裸奔,恶心路人,而不知廉耻,哭着说路人嫌他臭,猪八戒的本事倒是学了一招,网络好就好在,成年人,自己拉的屎,还是要自己负责铲。 一个自称鸡汤作者,却不乖乖浪费读者时间赚钱,用屁股思考问题,满口喷粪,最后导致大家向其生产的垃圾征收浪费时间税时,打扮成巨婴,自称遭受了网络暴力,作为成年人,拿起笔杆子胡说的时候,就没想到要负责吗?
《中文系是治愈系》读后感(六):我大中文系的故事(转载《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4·7·27)
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转来的,评论了这本《中文系是治愈系》、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和复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回忆录《海上中文系》
作者:小跑
每年暑假回巴蜀老家,撒娇卖萌,彩衣娱亲,冷不丁的,也会反过来被娱一下。最常见的模式,是三大姑的二大爷的侄子之类的小年轻们,中考的,高考的,小清新的,文青的,怯生生地被大人们领着,齐齐坐在我家客厅,逼我挪出女博士的造型,逼我假布道乱启蒙,仿佛只要在他们迷雾般的青春上空随意点拨几下,便真能起到云开见月的效果。
我家先生第一次围观这盛大场面时,恐怕也交织着羡慕嫉妒恨,然而三板斧毕竟玩不出十八变,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跑来戳穿真相,“你废话真的好多——而且每次都是那几句”,果然启蒙者不是你想当就能当,业务不过硬的知心姐姐不是好姐姐,趁着夏日漫长,读了几本跟中文系有关的书,拜码头,涨姿势。
之前单知道豆瓣上ID“王熊daddy”的王敦老师擅吐一口好槽,看了《中文系是治愈系》(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6月),才知道他原来还教一手好书,启一把好蒙。这本书好玩,好读,与小清新式的抒情和公知式的发牢骚势不两立,自成一体的嬉笑怒骂所触及的,又多是大学教育中绕不过去的真问题。最难得的,也是令初上教育前线的人最心有戚戚的,是王敦老师“两副教育面孔”,一冷一热,一面“治愈”,一面“棒喝”,却始终不改教育之初心。在师生关系已经失落到最低点的今天,保有这样一份有温度的师生情谊,靠的不是风流才子一呼百应,玩情怀,秀文艺,而是教学相长,彼此砥砺,归根到底还是扎实读书。正因如此,我特别喜欢读王敦师生间针对教学和考试形式的一系列通信,尤其是读到师生们共同组成一个社团,试图用集体创作科幻小说的形式来针对校内公共议题发言时,真是忍不住在心里大声鼓掌——如今满大街调戏教育体制或学科界限的人已经太多,而带着学生一步一行,身先士卒,左右突围的却太少,后者才算得上是文艺至极,治愈至极,是一个中文系老师在当下的无用之用。
《读中文系的人》(文化艺术出版社)是台湾大学林文月教授四册散文集中的一本,林文月是台静农先生的得意门生,七十年代译过《源氏物语》,在台湾文化界是林徽因一样的女神级人物。这部小书初版于1970年代,今天再读仍然温柔敦厚,让人亲近。开篇写乡土写童年,清亮明澈,是上等的“台式”散文,而后是古代诗文相关的赏析,再是翻译《源氏物语》的学术心得,这三方面构成了一个 “读中文系的人”的精神面向,又彼此穿插映照,比如能在散文中读出陶渊明的画面感,学术里又有几分闲情和自得,夏日消暑就靠它了。
还有一本《海上中文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本回忆性质的随笔集,围绕着复旦与华师两大沪上中文系的老人与旧事,在怀旧和纪念以外,别有一层学术史的价值,因此也更加厚重。章培恒先生回忆恩师蒋天枢教授,陈思和教授回忆贾植芳先生、陈子善教授回忆施蛰存先生的几篇文章,此前在不同场合反复读过多遍,深深感佩老先生们的风骨。先锋派作家格非笔下的丽娃河畔俨然已经是一切故事的“元故事”,毛尖老师那篇《没有人看见草生长》,难得地在主流的“八十年代”浪漫叙述之外提出一种恳切的、更为历史化的反思。
(小跑)
《中文系是治愈系》读后感(七):祝你旅途愉快
考完比较文学(本学期最后一门考试!)之后愉快的从当当快递员手里拿到了提前一天下了订单的《中文系是治愈系》。早在我上高中的时候遥远的中山大学中文系便在我的心里埋了种,萌发了一个小小的苗儿,可惜流年不利,高考的时候和中山大学擦肩而过,歪打正着的去了山东大学中文系。中文系是我的第一志愿,至于去了山大也是未曾料想到的,可以说是阴差阳错吧。在山大求学的日子有快乐也有失落,也许每一个人身处高校校园的时候都是这样吧。但王小波有言:“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所以说,我还是非常惦记着我曾经的梦想——中山大学。
所幸有王敦老师《中文系是治愈系》帮我管中窥豹。王敦老师实在是有daddy的亲切之感。言谈之间都流露着对于学生的关怀。中文这两年的光景了,学校将课程拼凑之紧,很多原本需要一个学年来学习的课程,都变成了一个学期(不过文学概论还是用了一个学年)。赶鸭子上架,还没来得及吃饱长壮,一个个便被拉倒屠宰场考试凑数。王敦老师担任的“文学概论”课程往往是中文生们的头痛病,之于我也是。课程的抽象以及需要研读的著作之多,让我很多时候非常发愁。期中一篇论文,期末闭卷考试,更让我不知所措。低年级学习理论化的知识,老师也很辛苦,同学们还需努力。我很赞同王敦老师对于文学概论课程中建议同学们多读文学作品。“‘方向’,目前就是多读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是有“时限”的,一般来说,青春期最敏感,印象最深,受用终身;错过这个时段,就永远错过了。”阅读文学作品起初可能看不到什么效果,或者曾经如我所愿的“有用”,可是年级越高,学习课程的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文学作品就像是地下水一样,任由你可以源源不断的汲取营养,但首先,你的根要扎的深一点,稳一点。当然,我的中文系时光已经过半了,当我意识到其实我大学的前半部分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干的时候,我开始有点焦躁,好像当初计划要读的书很多还没有读完,好像当初决定要达到的某种高度至今还有些距离。唯一最愉快的就是沉浸在图书馆的日子,就好像张雨生唱的“一天到晚游泳的鱼”一样,在无尽的书海里游来游去,越游越觉得这个鱼之小,海之大,中文系之无穷,发自内心之快乐。而中文系的很多老师也以他们不同的身姿和独特的风格感染着我。
刘瑜老师有句话:“真正的好书,都向伪证敞开,而不是给你一个一劳永逸的启示让你枕着它睡大觉。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中文系之大,是我所无法描述的,但我觉得中文系就似一本好书,她从来不为了迎合他人的趣味而降低自己的身段,你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别看。至于她到底能不能治愈你,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到底是愿意真诚地纵身跃入中文系的大海,还是躺在沙滩上换回一个一劳永逸。
当然,《中文系是治愈系》也是一本好书,也许真正的中文系并不如你想象的那样,可是她能给你的,也许是你永远也无法想象的。套用这学期期末西方学术思想史课上尤战生老师结课时的一句话(大致意思):老师所做的无非是给你一张地图,至于其中的景点还要你自己通过阅读去亲自感受。所以还是衷心的祝愿你阅读愉快。
(第一次写豆瓣书评,如有不当还请批评指正,谢谢了:)
《中文系是治愈系》读后感(八):作者的话:我所说的“治愈系”,不一定是你所预想的~
7月29日补记:
近日得知,这本书,一个月前,入“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贰季”教育类推展20种之一。
推荐理由:“该书作者入乎学术,出乎文艺,游刃有余,操文艺的刀,割学术的瘤。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酸甜苦辣兼备的真实的治愈。”
具体请见:
*********************************************************
关于这本书的打开方式问题
(来自作者本人的提醒)
我说的“中文系是治愈系”,不一定是你所经历的或预想的或想象的。——否则会导致阅读失败。
对这本书的可预见的阅读反应,两极分化严重:有一路读下去相见恨晚欲罢不能的,也有不明就里地翻开,尝到甜头后,陡然间竟然内分泌失调的。
可见书商所谓的“不是心灵鸡汤”,和“小清新慎读”,还真不是空言。
丝般润滑的鸡汤,不会带来上述的可能的极端体验。(你是哪一种?)
心灵鸡汤提供廉价的抚慰,回避复杂的症候,避重就轻,似乎三只小猪就真地打败大灰狼了。于是喝了鸡汤之后,觉得可以睡个好觉,做一只把头埋在沙堆的鸵鸟。
本书则反其道而行之,从图样图森破的本初状态开始,不是避重就轻,而是一步一步地避轻就重,扩展读者的肺活量,和增加血融蛋白的活性。
负责任的治愈之步骤,一曰爱、尊重、设身处地与鼓励,二曰禅宗式“棒喝”与捅刀子,三曰“不忿不启”。
“捅刀子”为毛?——为的是是要先把脓血放出来。——如果不引流脓血,却去马杀鸡,喝鸡汤,只能导致将来“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鲁迅语)
对这本书的作者来说,如何将复杂性与通俗性结合起来?——这是个难题。“卖萌”只是药引子——通向治愈之“窄门”的药引子。事实证明,窄门才靠谱;通过这个门径,“知耻而后勇”,肌体终于学会发挥主体性,靠自身的内在原力,而康复。
确切地说,这本书里面所说的中文系是复数形式的——“中文系s”。它们散布在不同的时空中,是与我国当下中文系的现实所相关的,许多的平行世界里面的“中文系s”。
在那些平行世界里,这本书也得以同时地出版了,但书名也是平行地各不相同。举例言之:《中文系不是治愈系》、《中文系是自愈系》、《中文系是致郁系》。。。
在允许的半径之内,“中文系”,也可以替换为“历史系”、“哲学系”、“英语系“。。。
所以说,打开这本书的方式一旦出错,则效果全无。
慎之!
(否则,好奇的小清新会受到惊吓;被现实世界的中文系所蹂躏过的毕业生则生厌并自毁~)
就好比,为了正确地打开这本书,你需先天就是个能容纳丰富的复杂性痛苦(和梦想)的人,比如说,在越战电影中,能容忍奥利弗·斯通导演的《野战排》,和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
你需先天是一个具有怀着痛苦的爱的能力的人。
这样一本书——借用凤姐的句式——之前和之后,都不会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