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是一本由纵艺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读后感(一):《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对的,我赞同
现在的妈妈面临的舆论压力要比以前的妈妈大得多。不上班,说你不挣钱;上班了,说你当妈不称职,就算周围人足够包容,很多妈妈心里也会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和家庭。 于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可能是生完孩子,就拖着还没恢复好的身体去照顾宝宝,还要做家务,缺乏睡眠,个人空间被无限挤压,缺乏支持和共情,整个人变得易怒却没有人理解。 养育孩子是女性一个人的事情么? 1、妈妈们的日常状态 朋友圈里,看着朋友小宏发的动态,她成为宝妈有一段时间了,经常可以看到她在朋友圈里晒自拍,当然是娃跟她的自拍,然后再配上一段文字,类似于带孩子的辛苦只有妈妈知道,妈妈自己能理解之类的话。 国庆节放假也是她自己带着娃搭车回家里过节,所有的事情自己一手包办,有时她也会为了老公好不容易下厨一次感到开心,但更多的都是自己带娃的辛苦历程。 不止她一个人,几乎在我朋友圈出现的妈妈都是自己在带孩子,孩子生病了也是自己请假,半夜三更带着孩子看病然后照顾孩子,爸爸这个角色很少看见,甚至可能没有。 我在想,结婚后的生活都是如此规律,固定的吗?妈妈几乎就是孩子的第一照顾人,爸爸在孩子的生活里几乎缺失,偶尔的帮忙照顾就被夸上天,真是一个好爸爸呀之类的。 其实,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家庭的支持,当然,妈妈的作用是最关键的,毕竟孩子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孩子对于妈妈的依赖性也比较强,但是家庭的其他成员,也应相应地背负起一些责任,共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2、丢掉“好妈妈”人设 有没发现自己在做了妈妈之后,对自己的要求变得很高,在十月怀胎的过程中,随着孩子在自己身体里慢慢长大,自己也会经常暗下决心,等宝宝出生后,我要怎样怎样,把自己想象成十项全能,带娃高手。 因为对自己的期盼很高,时刻想当好一位好妈妈,于是不允许自己松懈,你不能有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能对孩子发火,你得时刻保持着对孩子温柔有耐心,但是你也是一个有情绪的人,一旦你暴露出一点自己的真实情绪,别人就会指责你,这样对自己的伤害更好。 所以为何不一开始就做好自己呢,不要给自己太高的要求,要知道,带孩子从身体到心理,都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 例如,带孩子其实是全天无休的,唯一能放松的就是孩子睡着以后,所以妈妈们在辛苦一天,孩子听话睡着后的那一刻,其实享受的就是自由的那一刻,但是如果孩子还小,那半夜还得起来照顾。 特别是全职妈妈,历来是被社会忽视的一种全职工作,家里人也经常会低估了带孩子的辛苦程度,不但不体谅全职妈妈们,有时在外受气了还会回家撒自己老婆身上,对全职妈妈来说最可怕的也许不是身心俱疲,而是累死累活却无人关心。 人无完人,我们无法做到完美,也不需要做到完美,在面对亲子关系时,要做到不去追求完美,也许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让我们与孩子间的关系变得独一无二。 3、正视孩子的需求 在平时与孩子的相处中,你会严格控制孩子的各种需求么?例如,孩子这顿应该吃多少米饭,他该喝多少水,他想要去玩摇摇车而你急着要回家做饭? 在书中《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有提到说,有自主意识的孩子或成年人有时会用拒绝进食或暴饮暴食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再小一点的孩子则是直接的高兴就笑,难过就哭,他们不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所以,吃,对他们来说,就是真的饿了。 还有的就是垃圾食品,大人们经常会对这些极其敏感,但是你要知道,人类都是有好奇心的,有时你越拒绝提供,孩子就越是想要。与其那样,还不如放开了给他吃,总有吃腻了的时候。 尊重孩子,孩子并不属于我们,他也有自主思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好他,让他在方向上不会有太大偏差,然后让他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养育一个孩子,其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所以不可能只有妈妈一个人的参与,还应该有着家里的其他成员,当然,孩子本身也是自己成长路上最大的负责人,只有父母足够强大,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他才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 《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作者纵艺,笔名可可的粽子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二胎心理、亲子关系等。这是她的一本关于亲子育儿关系的书籍,文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在育儿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人不是生来就是圣人,粽子妈也是在育儿过程中边琢磨边思考,育儿即育己,愿各位都能在陪伴孩子的路上共同成长。
《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读后感(二):女人生完孩子后,要不要辞职在家带孩子?
曾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女人生完孩子后,要不要辞职在家带孩子?
很多妈妈表示,为了孩子,愿意辞职。
这不是像有的丈夫所认为的那样,为了逃避工作,而是妈妈们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选择。
看到这样一个话题:工作辛苦,还是带孩子辛苦?
其中有个高赞回复:比起带孩子的辛苦,上班简直是度假一般的享受。
这反映了很多全职妈妈的心声。
“熊孩子”到底有多“熊”?妈妈们纷纷吐槽:
有的“熊”孩子怎么哄都不睡觉;
有的“熊”孩子早上四五点就醒了;
有的“熊”孩子一直追着妈妈求抱抱。
......
这样的生活让妈妈们很抓狂,但她们为了孩子,甘愿放弃工作,全新照料孩子。
这不是说长辈会害了孩子,而是因为,隔代育儿不仅会增加沟通成本,还会埋下家庭矛盾的隐患。
老人的育儿观念,有些比较陈旧,甚至有的拒绝接受新观念的育儿知识。
可以想象一下,老人带着陈旧的观念去教孩子,孩子必然会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就会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会形成观念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容易爆发家庭冲突。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有多重要。
做全职妈妈,意味着牺牲了工作,没有经济来源,这也是妈妈们很担心的。
现在几乎没有女人相信,男人说的“别工作了,我养你”的话。因为她们明白,这份乞讨来的爱,很卑微,不知道哪一天会结束。
尽管如此,为了换取孩子一个优质的童年,她们愿意牺牲财务自由和社交自由,以及职业发展。
作为一个男人,既然无法在家带孩子,那就多安抚另一半的情绪、倾听她的吐槽。毕竟,孩子是你们两个人的。
以上内容灵感来自《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作者纵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亲子关系。她曾帮助众多家庭解决困惑、减轻焦虑,找到属于自己的育儿节奏。
本书内容涵盖了关注宝妈心理、亲子关系、心理健康、亲密关系、隔代养育等五大类。
作者写这本书,希望更多人明白:育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总有女性因为带孩子而感到痛苦和绝望,她们到底在痛苦和绝望什么。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这里有很多你带孩子需要用到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和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容。
如果你还没有宝宝,可以提前读读,明白养育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心理素质。
总之,这是一本育儿方面,不可多得的好书,希望可以帮到你。
《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读后感(三):父母学会撑好三把伞,才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为人父母,因为生活中的琐碎吵架在所难免,到底父母如何吵架,才不至于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婆媳矛盾中,媳妇究竟该和婆婆划清界限还是隐忍包容?当孩子犯了错让父母忍无可忍时,可以打孩子吗?
身为父母,我们到底该为孩子营造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才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相信,很多父母都对此心存疑虑,不妨和我一起翻开《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这本书。
作者纵艺,笔名可可的粽子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于研究儿童心理和亲子关系。通过持续的心理学研究,同时接受心理咨询和个案督导,她帮助众多家庭答疑解惑,找到属于自己的育儿节奏。
中国有句古语:家和万事兴。如果孩子从小生长在一个父母爱吵架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双方若处理不好,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前两天,我和孩子爸因为家庭琐事发生了争吵,孩子爸冲我大声嚷了几句,我立刻产生了抵触情绪,虽然通着孩子面忍住没有发火,但是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以为自己控制得很好,没想到3岁半多的宝宝还是看出我不开心,就直接嘟着小嘴大声对她爸爸说:“爸爸,你不要说我妈妈,我妈妈是我的好妈妈,你再说我妈妈,我就不喜欢你了”。
经过宝宝这样一说,我心里的不良情绪仿佛通过宝宝的嘴得到了发泄,觉得宝宝真的太懂事了,这么体贴我。
之前有好几次出现这种情况我都觉得宝宝替我出头很正常,当读了《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这本书后,才知道这样的做法并不正确。
我们习惯于把孩子卷进自己和另一半的战争中,孩子成了父母的调解员,其实这是父母无法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就让孩子帮忙分担自己的情绪,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尊重。
正像书中所说:孩子身体里一半是爸爸,一半是妈妈,当父母产生矛盾时,对孩子来说,就相当于自己和自己打架,所以孩子会不惜一切平息这场战争,尽管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当父母之间吵架时,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明确告诉孩子,吵架是爸爸妈妈之间的事,并不怪孩子,也不用孩子来负责,爸爸妈妈会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孩子。
有人说,婆婆就是半个妈,也有人说,婆媳天生难相处,毕竟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要相处好绝非容易的事。当妈妈不得不上班,为了带孩子把婆婆接过来时,婆媳冲突在所难免。
这也难怪,首先,婆婆和媳妇生活习惯很难一致。之前都是各过各的,现在突然居住在一个房檐下,婆婆的饮食习惯就和媳妇很难一致。
婆婆作为老年人可能喜欢吃点软的、清淡的,媳妇却偏偏喜欢吃硬的、咸的。婆婆作息比较规律,早起早睡,媳妇作为年轻人可能正好相反,起得晚睡得也晚。
其次,婆婆和媳妇的育儿理念很难一致。婆婆作为养过孩子的“过来人”,都会坚持捍卫自己认为非常正确的育儿经验。比如:当我看到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吃饭了,婆婆还坚持给孩子喂饭时,就试图阻止婆婆继续这么做,说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婆婆回敬我一句:“我养了三个娃,你才养了两个,我倒不如你了?”
遭遇婆媳冲突,吵架和彼此冷战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正确的处理方法:一是媳妇要学会放弃改变婆婆的想法。婆婆毕竟年长,不会甘愿听媳妇的,加上她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理念,也不是朝夕就能改变得了的。
二是学会理解婆婆的想法,但坚持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养育孩子。也就是在心理上学会慢慢接纳婆婆,毕竟都是为了孩子好。
三是彼此尊重不越界。媳妇和婆婆相处时要试着抛开婆媳的身份,把对方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同时要学会建立自己的边界。
比如,有的婆婆从农村进入城市后不习惯闲下来,一有空就捡垃圾,堆得楼房里到处都是,媳妇如果让婆婆直接停止捡垃圾不太可能,而是和婆婆说清楚垃圾捡回来哪里能放、哪里不能放,可能婆婆会比较容易接受。
有句俗语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先不论这句话对不对,但从这句话中直接能引申出父母与孩子天生身份上的不平等,好似父母既然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那孩子犯错时,父母打骂孩子理所当然。
更何况如果本来孩子做得不对,却反过来对父母发火,那就是大逆不道了。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根本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书中说:当孩子冲我们发脾气时,以暴制暴或者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脾气对父母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从而让孩子感到内疚都是不可取的。因为长期遭受暴力的孩子,会觉得暴力可以解决问题,长大后容易更叛逆和出现暴力行为;如果经常让孩子感到内疚,孩子长大后会习惯性地寻找贬低自己的伴侣或者朋友。
英国心理学家、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著的《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对于儿童来说,没有什么比坦率、直接和主动地表达敌意与嫉妒更有帮助,对于父母来说,也没有什么职责比平静地接纳诸如:妈妈,我恨你之类的表达更有价值。也就是说父母要学会试着通过接纳儿童的不良情绪,让孩子明白我们不害怕他的怨恨,也相信他今后可以提高自控能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向父母发火时,父母可以通过“共情”沟通的方式,和孩子一起体验不良情绪产生的过程。当孩子情绪平复后,再和他一起回忆他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让孩子明白不同的情绪会引起不同的身体反应,从而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成为不良情绪的主人。
《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通过大量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教子案例,告诉我们:父母给孩子营造的家庭环境好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养育孩子,需要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齐心协力,共同为孩子撑好挡住心理问题出现的大伞,从而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读后感(四):中国式父母,都需要一场觉醒
撒贝宁曾有一次在节目中,谈到自己陪产的经历,在现场忍不住双眼泛起泪光。
他说妻子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博,看得他心惊胆战,比妻子还撕心裂肺。
为了让孩子知道妈妈的辛苦,他还用手机记录下妻子生孩子痛苦的画面,长大后给孩子们看,教育孩子感恩母亲。
虽然对女人来说,生孩子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但相比日后养育儿女的漫长岁月,和处理家庭关系的鸡飞狗跳,“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往往显得微不足道。
对于男人来说,他们能给予妻子生儿育女上的支持,都十分局限。
就像撒贝宁回想妻子生产的痛苦,也只是想到“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当妻子因为自己胖了、丑了而落泪的时候,丈夫能不反感她啰嗦、矫情,而是认真听完她的倾诉,安慰她的情绪吗?
当妻子因为和老人育儿理念不同争吵时,丈夫能不单单只是告诉妻子“这是我妈,你忍忍就行了”,而是倾听妻子的诉求,站在她的立场上帮她解决问题吗?
这也是为何作者纵艺(可可的粽子妈)选择写这本书的初衷,她想告诉大家:要想养育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需要整个家族和社会的参与,不能说一句“为母则刚”就让女性独自去扛起这份责任。
纵艺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从业7年,写公众号4年,帮助众多家庭解决困惑、减轻焦虑,找到属于自己的育儿节奏。
关于养育孩子、隔代育儿、婆媳矛盾,你需要了解的心理学内容,在这本书中基本都能找到答案,甚至颠覆你旧有的育儿观和家庭观。
-01- 关于妈妈个人的觉醒
从来没有哪一代妈妈,如同我们这一代一般焦虑。
全社会更加重视儿童教育,妈妈们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的公众号都在告诉我们如何做妈妈,所有的文章都在说不能对孩子怎样怎样,否则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们就这样陷入了“好妈妈”的怪圈,努力维持着“好妈妈”的人设。
我们努力提高自己,努力克制自己,偶尔情绪爆发自己也很内疚,于是更加努力克制自己,导致情绪积压更甚,最后出现极端的情况,要么变成一个什么也不管的泼妇,要么变成一个事事操劳的怨妇。
甚至作者自己也走过弯路,曾经对自己严苛要求,力求完美,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抓狂日子。
最终她重新拾起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有了自己的时间并慢慢思考过去的经历,才真正地治愈了自己。
作者告诉我们:好妈妈不需要做到完美,做六十分的妈妈就已足够。
女性朋友们一定要想清楚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经历怎样的人生。
当孩子不再是你生活的全部时,你和孩子的相处才会达到一个很舒服的状态。
-02- 关于育儿理念的觉醒
如今,互联网发达,各种育儿理念借助网络传播,看得人眼花缭乱,人也越来越焦虑。
然而作者却用她专业领域的经验“反其道而行之”,告诉你走出“越是懂得多,越不会教育孩子了”的育儿怪圈。
她写道:
没有哪种教育理念时不经思考就直接照搬使用的。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正自己,认真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为人父母应尽的职责。我们新手父母,最常犯的问题就是:总是想用最正确的育儿方式教育孩子,很容易忽视“真实”的孩子。
作者的一位老师曾经对她说:
最可怕的家长就是对自己做的每件事、每个决定都十拿九稳,觉得自己判断对错很精准,坚信自己的决定一定是对的。
后来她才的确领悟到:
那种“我一定是对的”的正确感的确很可怕,因为当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标准横在那里时,我们会很容易忽视“真实”的孩子。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许你今天看到的育儿方法,过一两个月或者半年就被推翻了,那时你该如何面对过去的自己呢?这并不是否认科学育儿的必要性,而是说要放下“我能够把孩子百分百地照顾好”的幻想和执念,用一种更轻松、更开放的心态面对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作者是非常具有批判意识的心理学专家,家长们所有的痛点在哪儿,她都了如指掌,并能给出科学且治愈的答案。
比如到底要不要像郎朗父亲那样逼孩子成才?很多家长都会说:必须的啊!孩子懂什么,怎么知道什么是好的,要不是他爸当年逼他练琴,怎么会有这样的钢琴天才出现?
然而作者从心理学专业背景和角度出发,给出了不同视角的答案:
如果郎朗的爸爸不是用极其严苛的方法教育他,给他造成那么大的心理负担,而是尊重他、引导他,也许他会比现在更优秀。有的家长以成就论英雄,其实是在物化孩子。孩子是人,是独立的个体,他的喜怒哀乐都需要被看见、被尊重,而不是为了实现爸妈既定的目标,就丧失对人生的自主权。盲目模仿郎朗父亲,而不考虑自己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那多半造成的只能是悲剧。
正如作者所说:
养育孩子是一件很困难、很精细的事情,每个孩子的特质也不一样,对别人家的孩子进行“鸡血”教育,可能人家就成功了;对你家的孩子进行“鸡血”教育,他可能就会被毁掉。书中类似的思辨之处还有很多,例如:
孩子不吃饭要不要喂?
孩子受欺负了家长要不要替他出头?
能不能给孩子吃零食,看动画片?
该不该允许孩子向父母发火?
得到的越多,孩子越容易变坏?
作者会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让人信服和令人安心的答案。
-03- 关于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的觉醒
很多中国妈妈在有了孩子之后,就面临这样的困境:
一个甩手大掌柜老公,名副其实的猪队友,回家只知道打游戏,对于孩子和家务不管不问;
一个强势而又没有界限感的婆婆,总觉得自己的育儿理念是最正确的,处处插手你们一家三口的家庭事务。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一定会知道这有多么绝望。
对于处理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这本书的高级之处在于,作者并不是为了批判男人,更没有把婆婆们钉在“恶人”的柱子上,
而是在与万千妈妈共情的同时,以旁观者的角度,理性而又耐心地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带给你新的视角和改善的希望。
比如了解男人的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个社会对男人在情感表达上的要求是很苛刻的。许多男人都羞于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因此他们也不太会处理女人的负面情绪。他们的思维是这样的:老婆和我抱怨,一定是我哪里没做好,那我就应该想办法去调整。如果改变不了,那女人为什么还要抱怨?简直就是在做无用功!比如对自己情绪受伤的另一个视角:
心理学界流传着一句很气人的话:那些能伤害到你的,都是你允许的。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不得不说,我们的情绪是受多种因素应县难过的,是非理性的,所以无法具体去怪罪谁。或者说,你怪罪别人也无法解决问题,只会是关系恶化。再比如隔代育儿矛盾的另类解释:
我们在对另一半的父母表达不满时,实际上是把对自己爸妈的不满连带上了……与父母和解大概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情,这个和解并不是彻底原谅或无条件地接纳,而是理解——我并不认同你的做法,我也不会这样对待我的孩子,但是我理解你为什么这样过做,并且我放弃要改变你的想法。心理学专家贺岭峰曾说:父母过好自己的一生,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这个世界上,你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无论是育儿还是持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育己。
读完这本书,看到真实的自己,学会爱自己、对自己负责。当你变好了就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好,无论孩子还是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