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王小波文集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13 01:5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王小波文集读后感锦集

  《王小波文集》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陕西师大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00.00元,页数:2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小波文集》精选点评:

  ●他永远可以作为精神领袖去紧紧跟随。

  ●其实还没看完,太厚了!好久没看书了,有时候书放下了要再拿起来是很困难的

  ●黄金时代是我的启蒙书,小波自然就是我得启蒙老师了

  ●不紧不慢挖苦人地有趣

  ●最喜欢的大陆当代作家。

  ●我喜欢陕西师大的装帧

  ●tegs:黑鐵時代 青銅時代 白銀時代 黃金時代

  ●纸张和装帧都很好。王小波的全集我也有几个版本了,还是最喜欢这个

  ●换个口味

  ●27岁读王小波,更多的感受是知音而不是启蒙

  《王小波文集》读后感(一):一只特立独行的处女

  一个穿裙女子漫步下山 阳光强却不炙热 树叶轻抚风的脸 风到处游走从裙子里穿过 惊愕的发现裙内无物...

  高中时候看他的书 只记得这样的片段和场景 自己总结 当然和原文是不相符的 但一想到他 就会记起我曾在他书里看到的这般的美丽

  女子其实不该念太多书吧 会太理想化人生了 文艺青年其实有通病 也就是太过理想化

  小波 你也一样吧?

  可仍旧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既然有屋有物 为何不放纵自己一次 就此生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过随性的生活 说想说的话 爱想爱的人 不强求别人 不勉强自己 不求大富大贵 就算只是一个人就这样过下去 简单的生活 缓慢的节奏 一切都在控制范围内 没有很多钱 不羡慕很多钱 春天绿满窗我会快乐 夏季柳丝长我会快乐 秋天荷花香我会快乐 冬天雪茫茫我会快乐 叫咕咕吃的多我会快乐 和田螺去菜场我会快乐 吃糯米饭的男人对我宛然一笑我会快乐...

  小波 你也一样吧?

  如果你还活着...一定会和我一样的

  《王小波文集》读后感(二):不要过高追捧王小波

  王小波很好。很有创造性。这点是不能否认的

  但是。今天一看到这本书。上面介绍直接来一句【王小波是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这就实在是。。。

  就好像我说【豆瓣是中国最成功的社区网站】一样。你要是硬说是。我没法直接完全驳倒。但是你要是说不是。我也能支持。

  王小波是一个推动时代。尤其是中国小说写作的人

  但是他不是一个改变时代进程的人。

  他只是引入了文体创作。引入了卡尔维诺和昆德拉的写作思想。方法。

  但是他不是昆德拉。不是卡尔维诺。连中国的昆德拉。中国的卡尔维诺也不是。

  他站在时代的前沿。

  但是他没有超过这个时代

  他只是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我们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时代。

  比如我就是看了王小波的书后。颠颠的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套卡尔维诺文集。

  我很感激他。带领我进入一个现在的世界观

  让我觉得世界很有趣。每天都活在各种有趣的事情里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神化。过分追捧王小波。

  难道就像听金属的人喜欢喷LP这样的乐队。来显示自己的专业?

  文集是重印了一次又一次。

  但是能再次起到王小波作用的人。

  却还是没再出现

  感叹流行文化也罢。感叹速食文化也罢。

  至少有一点。希望大家。每个看王小波小说的人。或者说。受王小波。昆德拉。卡尔维诺小说影响的人。

  都不放弃对写小说的热爱。

  也许不是真的去动手写几十万字

  但是每天去想想那个有趣的故事。那一个个可能转瞬即逝的情节。有这一点。也足够令人欣慰了。

  如果王小波真的在另一个世界看到。更多的人找到了有趣的生活。

  也会欣慰吧。

  《王小波文集》读后感(三):总有一些人会影响到你

  一个月前是王小波十二周年忌。逝者已矣,留给生者的除了哀伤,更有一片精神家园。

  高二中的时候,我最初是在报纸上知道王小波这个名字的,不久在学校对面一家小书店里看到他的一本文集买了来看,从此对王小波迷恋致极,之后又陆陆续续看完了他几乎所有文字。

  王小波从两个方面对我的影响比较深刻。一是他影响了我的文学口味,使我在大学里面对浩瀚的读书资源时,选择图书更有针对性。除了在王小波的作品里开出的一系列书单,像萧伯纳、海明威、杜拉斯、米兰.昆德拉、乔治.奥威尔、卡尔维诺、弗.迪伦马特以外,加缪、纳博科夫、福克纳、JM库切、菲茨杰拉德等人的小说都一度使我敬佩,随着阅读面的拓宽,我认识到王小波真的算不上伟大作家,但是他对我来讲是比任何作家的意义都要重要的,因为他给我开了一扇门,让我认识到什么样的文字是好的。如果我在少年的时候迷恋的是金庸而不是王小波,可能后来的文学口味就会迥然不同了。除了小说,罗素的人生观、世界观,黄仁宇的历史观、费孝通的治学态度等都在我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而他们都是我通过王小波才得以结识的。王小波曾说过,有悖于心胸的书不值得一看,有悖于心胸的朋友不值得一交,如果说我现在对“心胸”是什么还有点明白的话,这都要感谢王先生在七年前为一个少年指出的方向。二是读他的小说或杂文,除了能获得一种口腔和心理上的快感外,更像是揽镜自照,往往是自惭形秽,但总有努力去改变的动力。有批评他的评论说:“他的文章没有阐明任何问题,没有得出任何结论,描绘胜过阐述,荒诞感胜过现实感……”很显然这种脑残的调调基于我们从小到大上语文课受到的愚弄——任何文章都要总结它的所谓中心思想,实际上是体制上从小就灌输我们人活着就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这正是我们现在这个丑陋而残酷的社会的教育背景。我想就像试图从要从梵高画的向日葵上总结个中心思想一样,要求王小波的文章一定要阐明问题、得出结论,无疑都是愚蠢的。如果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帮助小孩子去感受艺术的美感而不是为了思想而思想,我们的社会现状和审美趣味可能会改善很多。我并不是为王小波辩护,我想说的是他的文章也许没有阐明问题,也许没有得出结论,但是光是带给我们那种美感体验就足够了。实际上,小波的文章还是有主旨的,套用《独立宣言》里的经典句式,可以这样说——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追求自由、智慧、趣味、爱情这些构成幸福的权利——自由、智慧、趣味、爱情正是王小波的文章一直歌颂的主题。所以每当我心胸狭隘、丧失理智、无趣无爱的时候,他的文章就像一面镜子,提醒我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加以检点。当然,我早就不像几年前那样把王小波奉为偶像了,因为就像冯仑所揭示过的“伟大的阴部”,像这篇《王小波——一种装蒜的自由主义》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ac5101000748.html就多少反映了王二的阴部是什么样子的^-^。即使这样,还是要感谢王小波用他的文字所搭建的精神家园。

  一言以弊之,在中国目前这个体制下,像我这样的许多年轻人还没成为受虐狂,是因为像王小波这样的一些先生做了我们真正的老师。

  《王小波文集》读后感(四):读其人

  王小波的作品主要分为小说和杂文两种文体形式,他以小说承载他的“疑”,怀疑和质疑,用杂文表达他的“信”,信仰和信念。

  多数人知道小说家王小波,是在他逝后。在他生前就知道和喜欢他的人,多是因为他的杂文和随笔。可以说,王小波的小说表达了他的主要价值观念和美学趣味,而杂文随笔是他小说写作的余墨,也是他参与生活的方式。

  一、王小波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早期的“生命驱动”到成熟期的“思想驱动”的过程。

  1. 王小波小说创作的早期阶段,是从1970年代的手稿时期直到1980年的中篇小说《地久天长》在《丑小鸭》杂志发表。

  王小波早期的小说,有的取材于知青生活,比如《战福》,再比如《这是真的》、《这辈子》、《绿毛水怪》、《地久天长》;有的取材于民间传说,比如《歌仙》;有的取材于城市日常,比如《变形记》;还有的取材于心中幻梦,比如《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 手法多变,清新质朴,人物在日常逻辑中行事,却在可能性的尽头突然发生奥维德式的变形——人,变驴、变狗、变绿毛水怪,或男女互变……赤子柔肠和顽童心性主宰了这些作品,全无革命意识形态的烙印。

  值得一提的是《绿毛水怪》,刚开始是以手稿的形式在王小波的朋友圈里传阅,后来还促成了他和李银河的相识。小说讲述了在特殊的年代里,一对至情至性的理想主义男女——陈辉和妖妖,追求精神恋爱的坎坷经历,亦幻亦魔地展现了年轻人如何在梦与现实的裂缝中,追逐美好人生的故事。

  王小波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叫《唐人故事》,已经是一部艺术纯熟之作,延续了鲁迅《故事新编》中古今对话、以今拟古的叙事传统。与鲁迅的老成气质不同,《唐人故事》弥漫着强烈的童话气息。这些“唐代人物”,有着丰盈的主体性,高度充沛的游戏精神,乖张有趣,怪念迭出,多是女贼男盗不伦之徒,常有打赌竞赛捣乱之举。

  总之,这一时期的王小波愿意孩子似的相信:阴暗滞重的世界终将没落,美好的自由将如不竭的清泉,洗去人类的贫乏与忧郁。

  2. 从1992年中篇小说《黄金时代》诞生,就标志着王小波写作成熟期到来了,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就是“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青铜时代》和《白银时代》。

  王小波的成熟期小说有一个醒目的特征,就是用春秋笔法将其价值观念和美学趣味暗示出来,达到了反讽的效果。在“时代三部曲”中,王小波的想象力显现出不同的形态。

  “黄金时代”系列包括《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和《我的阴阳两界》,这些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怪诞现实主义色彩。

  在此后“青铜时代”所囊括的三部长篇小说《寻找无双》《红拂夜奔》《万寿寺》中,王小波的叙事走向了诗化、寓言化和象征化。

  再接下来的“白银时代”系列包括《未来世界》《白银时代》《2015》《2010 》这几部中篇小说,是王小波写作生涯中最后的完整作品,叙事的动作性微弱到极点,色调也空前灰暗,因为这个系列的主题和题材就是关于“写作”或“创造”本身遭遇阉割的故事。

  在王小波最后的日子里,浓重的悲观意识主导了他的创作,“自由之敌”成为他唯一的主题。他人生的绝笔,是未完成的《黑铁时代》。从中我们能看到这位伟大的反讽者在孤独无援的苦痛里,最后的抗争与不变的意志,看到他写给未来的遗嘱:即便无处可逃,也要永不屈服。

  二、杂文随笔是王小波小说写作的余墨,也是他参与生活的方式。他通过写作杂文来表明“对世事的态度”。《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肚子里的战争》、《弗洛伊德和受虐狂》都是他的杂文代表作。

  在杂文写作中,他首先要“反对愚蠢”;其次,他“还想反对无趣,也就是说,要反对庄严肃穆的假正经。”总的说来,他的杂文既反对愚蠢,也反对无趣,而他真正做到了两点——“智慧”和“有趣”。

  你去读王小波的杂文,就会发现,他的杂文游走于个体与人类、外向与内省、幽默与严肃、情感与理智、常识与哲学、逻辑与悖谬……的多重张力之间,形成了他风格独具的“小波体”。

  金句:

  1. 喜欢他的人甘之如饴,不喜欢他的人摇头不已。可以说,王小波的读者,没有中间状态。

  2. 早期的王小波愿意孩子似的相信:阴暗滞重的世界终将没落,美好的自由将如不竭的清泉,洗去人类的贫乏与忧郁。

  3. 在我们这里,假如谁要奉献一点可观的东西,就需要冷静而睿智,同时在内心深处彻头彻尾的疯狂。

  4. 我们总是枪毙一切有趣的东西。这是因为越是有趣的东西,就越是包含着恶毒的寓意。

  5. 有趣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直伸往未知的领域,无趣是个封闭的空间,其中的一切我们全部耳熟能详。

  撰稿:李静

  转述:李锐

  导图:徐小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王小波文集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