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风之中》是一部由马尔蒂·黑尔登执导,Einar Hillep / Ingrid Isotamm / Laura Peterso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横风之中》影评(一):形式与内容相互深化
新颖独特的影像语言拓展和深化了主题。用诗人的话来说:“我觉得这世界的罪孽实在太深了,枝节的改变,是要不到的。人们不根本悔悟的时候,不免遭大劫,但执行大劫的使者,不是安琪儿,也不是魔鬼,还是人类自己。莫斯科就仿佛负有那样的使命。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横风之中》影评(二):赏春香还是旧罗裙
侧风之忆
一篇漫长的抒情诗。美人为主角。
当她回乡的时候,已经枯萎。穿着丈夫曾系过腰带的旧裙,读一封作者尸骨已寒的信件。信中说了很多美好的希望,但其实见不到写信的人,她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不能流泪,苹果花在开着。
《横风之中》影评(三):人们在一起,会生活得容些,所以我在梦中,踏上了回家的路,而她说我不该,再
上铺女人的眼睛是我们黑夜的灯光,车厢的窗檐是,永驻家乡的相框,我不能忘记,记忆中温柔注视着我的你,在三人两两双膝如木的春天的小船上,为我系上腰间丝带,我们是大自然的奴隶再没有,比我们拥有更多广袤天地无限空间,却渴望界限的奴隶了在,如果人们的选择跟看起来的一样那么,我看起来像谁,像你像我们的孩子像丧钟眼皮底下的受难者还是,黑暗之中许多事情的规则与白昼不一样,黑色枝桠向天空生长,或许你,就在我身旁的铁轨,在栖息风声的潮湿灌木丛里,一言不发,时常梦见你的梦境里,你一言不发,只是一面叹气一面微笑,告诉我,那么,我看起来像谁呢,她说我不该,再一个人,去树林了。
《横风之中》影评(四):我喜欢的形式感体验
黑白影像的静立摄影,形式感很强,配合书信形式的画外音,有种将书面在我们脑中产生的影像还原的感觉。但是关于美好回忆的流动影像的意义是创造出强烈的对比吗,我倒觉得这种刻意的对比稍微有点矫情。不过两种方式的画面都很美,同时这些影像所记录的故事又是悲凉凄惨得很,这种矛盾有种奇妙的虐感,我觉得有的人会不喜欢,将如此悲剧的历史用形式感极强的镜头来表现画面的美好是不是有种消费悲伤的嫌疑,但是~~~好吧我承认我还挺享受的,尤其是这些画面的真假性让我着迷无比,我除了要去注意听不懂语言下的字幕,还着魔一般得观察这些静立画面下的“纰漏”,某些室外场景的动态细节让我觉得这是实拍,但是这些人物真的可以这样一动不动吗,好神啊,当然有几个眨眼的镜头还是漏了,但是我却愈加兴奋,又是一出奇妙的体验,其实导演是不是故意的呢~~~~
《横风之中》影评(五):命途多舛 让相照的命运相遇在横风之中
慢镜下的清澈画面,定格着,慢漂着和静谧着,诗意韵味,加上一镜到底,更耐人寻味。
诉说式的故事载体夯实在朴素的厄娜书信,充满力量,沉浸在静镜和慢镜里,逐渐清晰战争里的残局感,时代潦倒,政局苍凉,人性泯灭;用无声画面来衬托人心在战争和侵略下彷徨恐惧,是最贴切内心声音的写意,加上身不由己的时代里,面对欺压就是无声的内心挣扎,因此静镜和定格造就一个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旨意,而且个人觉得静和定有着更好反衬战争的冷酷无情的反作用。
无暴力和血色镜头去诠释一场世纪战乱,用柔软的厄娜情感线酝酿在朴素的黑白画风中,横风之中相遇的命运在暗暗的牵连着,同样导出整个民族的命运,构造烂漫的凄美,尽管命途多舛,都必有势不可挡的辽阔自由向往;用回放的书信诉说,是柔性风格的诗意美,而且也有着以小见大壮阔感,能在不刚烈的画面下同样曝光苏联大屠杀,集中营的惨恶和战乱中逃难者凄惨,另外人笼罩在战争的色调也近似黑白感的失色。命运多舛,愿相照的命运在横风之中相遇。
《横风之中》影评(六):凝固的影像
苏联入侵波罗的海诸国之后流放了数以万计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人。这些列夫·拉兹贡(Lev Rzagon)所谓的“局外人”被视为苏维埃政权的潜在敌人。影片以埃尔娜·塔姆(Erna Tamm)的书信旁白,将这段伤痛的历史娓娓道出。流放前,埃尔娜和丈夫埃尔德(Heldur)的生活是诗意的,跃动的,白色苹果花在阳光下怒放;从被装上卡车,塞进火车的那一刻起,他们生命的钟就停摆了,静止在1941年6月14日。因此,西伯利亚流放岁月的影像是“凝固”的,抽离了语言和动作,移动长镜缓慢游走在流放营、白桦林、火车站、集体农庄和受难者之间,轻盈而沉重。演员被定格/凝固在某个瞬间,唯有风吹衣袂,偶尔眨动的眼睛和依稀可见的呼吸,像被时光雕刻而成。黑白摄影把他们的脸拍得如此之美。
失去家园、故土和自由的爱沙尼亚人,若干年后得到的自由只是孤独。
《横风之中》影评(七):让一切随风
“曾经以为走不出去的日子,现在都回不去了。”——村上春树 与其说是这是一部电影,不如称之为一部黑白影像的展览。演员不动,摄像机穿梭其中,难以想象如此先锋的镜头调度和电影语言能极其深刻的挖掘出历史的原木。这里的长镜头长到你坚定地相信自己就是从上帝视角去观看这一段的关于苏联大屠杀的情景。 在那个时期,每个人都在隐藏自己的内心,恐惧中自由的希望似乎很渺茫,以至于最后大家似乎都遗忘了过去,而读信的爱沙尼亚的女人坚持信念直到一切都结束。黑白世界的切换,黑的似无底洞,能吞噬一切美好的东西;白的又那么刺眼。当光亮起来的时候,我看到的的只有死亡。除却画外音外,背景音的火车开动的声音、风的声音让人无比的沉重,唯有打开信件和写信时笔与纸摩擦的声音让我能从漆黑的环境中给我以光芒,让我不至于在残酷的现实中彻底绝望。 我从未体会过如他们夫妇般的爱情。他们登上分别的火车的站台上拥抱诀别,我也只能在影片中相信世界上有如此美丽动人的至死不渝的爱情。可敬的受压迫的人们,愿那时的你们会在横风之中相聚。风在哪里相会,你们就在哪里。
《横风之中》影评(八):《横风之中》特别的冷
一个关于前苏联大屠杀的故事。
导演的叙述方式比较特别,基本全程摆拍的手法。就像一幅幅厚重的油画,一张张无声的照片,就像我们去战争历史博物馆里看到的那些黑白照片那样。不过通过那个被流放的爱沙尼亚女人的信件里那苍茫的诉说中,将静止的画面里的故事慢慢包裹住聆听者的心。
什么是家乡,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光明,什么是黑暗,什么时候活着,什么时候死去……
自然而然,风从不停止,北方的风再没有如此寒冷。在北京的冬夜去看西伯利亚的寒风,比冷还冷。当一个孩子的圣诞愿想除了面包还是面包。谁还能想到这个世界会有多大。也唯有对爱的信念才能支撑一个人在寒风凌烈中一步一步地回到家乡。
那个时代的声音,除了广播,就是被压迫人群的压抑低沉的闷吼声。然而,那个时代的结束,却是在斯大林重病不治之后才得以喘息。也是一片痛哭流涕……
没有那个时代的经历,永远都不会懂。痛也是不一样的。然而唯愿生命不再是种族的附属。
那张孩子的画面,让我想到了马拉之死。阳光下的视角能看出那黑白照片下的寒冷么?
《横风之中》影评(九):风中摇曳的“大多数”
14年的片子,黑白色调让整部电影的严肃性不言而喻,最特别的是影片对剧情叙述的处理方法,音乐加上静止的人物,形成一幅幅流动的画作,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太过煽情,但这样的充满无奈和控诉的片子不煽情简直说不过去。1941年6月14日夜,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有超过4万名无辜民众被驱逐出境,原因是斯大林下令对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本土民众实施种族净化。女主厄娜塔姆在离开的车厢里一句独白让人印象深刻,“我无法理解,我们这些平凡的民众,到底对伟大的苏联做了什么恶事。”
这部片子放到现在来看,依旧不过时。好的电影总会有相当普世的价值,当这样的一部分人被赶到偏僻的地方在“集体农庄”干活时,手里稍微有一点点权力的人就会开始利用权力欺压其他人,或许是去人性化的打骂,或许是性的交易,甚至是掠夺。男人跟女人、小孩分开运送,无数家庭分崩离析,圣诞节到来的一个爱沙尼亚男人居然能带给整个农庄的女人新的希望----或许自己的丈夫、父亲、儿子还健康地活着。厄娜塔姆的女儿爱丽德过生日,由于长期的饥饿,除了一块面包什么都不想要,而厄娜塔姆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几年过去,所有的女人渐渐都在寻求集体农庄首领的保护,这跟上山下乡的时候,那些为了回城而甘愿付出一切的女人们有何不同?厄娜塔姆作为农庄的“敌人”,不管工作多么卖力,都不会得到半点奖赏,而她终于后悔了,后悔在能走的时候没有选择离开,用尽了自己的一生,来赎回她的自由。
斯大林死后,跟集体农庄首领结婚的赫米妮被送去了劳教营,首领则被上头找借口发配到北边去了。慢慢地,厄娜塔姆因为表现良好,终于被释放,而大家做工拿工钱、拥有土地、餐桌上有食物,居然成了值得感恩戴德的事情。
全片都是女主的独白,一封寄给丈夫的信。讽刺的是,生死未卜的丈夫,已经预见了自己的不测,“横风之中”这个片名,也由此被带出来。悲伤的遗言,和厄娜塔姆从毫不知情的微笑转为费解和悲伤的面部特写剪辑在一起,然后是无声的字幕,以文字叙述历史,控诉着对无辜平民的戕害。
这个事件,又被称作The Soviet Holocaust.有超过59万幽魂,永远地飘荡在了西伯利亚的横风之中。
《横风之中》影评(十):大叫一句,无声
1
在无妄之灾下,世界被冷静地切分成黑与白两面。
白色亮眼,像钻石、秋湖春雨,反射着温暖的光,所有人沐浴其中,在幸福的涟漪当中打秋千。白驹过隙,冷眼旁观。
在黑暗来临之时,他们被惊醒了。驱逐是活着的死亡,人像垃圾一样,被不同批次的运入荒郊,默默地处理掉。刚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就有一个女人自杀了,她和她的孩子一起自杀,厄娜这样问道:“难道死亡真比等待我们的前路更容易?”
2
导演的处女作,确实是不成熟的。
他拍静默群像,让整个本应嘈杂混乱的流放过程一帧、一帧地暂停,每个人的神情都清晰无比,厄娜融入了人类群像,主角不再是单独的人,变成了一个群体。但从台词来看,这部电影仿佛只是厄娜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她一个人的流放之旅。台词和影像结合起来之后,并不坏,这就是神奇之处——群体生活的最终体现是私人的感情,而个人的切身感受也不会只局限在个人,成了众生相。
这种拍摄手法让我看到了死亡。他们失去了托生为人的意义,幸福离他们远去,甚至连“正常”、“合理”也变得毫无意义——“在黑暗中的作为和光明中大相径庭。”他们全部化身蜡像,动作丧失了,只剩下僵硬的姿势和被损害的记忆。即使是快乐的时候,也只能感受到身为蜡像的快乐,而非身为人。
之所以说导演不成熟,是他有些自以为是。题材是宏大的,而叙事手法太偏,不需要一直这样长镜头啊,看得我心好累啊。而且,不觉得这种拼命放大每一个细节的方式,反而最大程度地破坏了细节吗?靠得越近,会越看不清的。
3
整部电影看下来,除了念台词的女声之外,最多的就是风声,音乐声和广播消息的声音。直到最后,斯大林逝世,电影里才开始出现被压得极低的呜咽声、模模糊糊的说话声,这时候众人才开始真正地说话,仿佛解开了第一道枷锁。
没有愤怒,或者说愤怒被简化了,在单一的女声和静止的群像表现形式下,愤怒被恐惧、疑惑、疲惫和孤独所稀释。如果并非如此,如果果真不存在愤怒——像我看到的那样,唯一的反抗,是为了孩子偷面包——他们正像卡夫卡笔下的那些受城堡所管的村民一般,明知哪里不对,却逃不出来,无法反抗。
4
分享一段喜欢的台词:
“寡妇是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孤儿是失去了父母的孩子。但是一个母亲,失去孩子应该称作什么?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形容。天气是如此阴郁,乌云遮住了太阳。我想出去走一走,我的脚步总是引着我去当地的桦树林里。白色的桦树皮已经变成黑色了,这些乌黑的树怎么还能在……肥沃的土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