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莱尼和他们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5-17 02:08: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莱尼和他们读后感摘抄

  《莱尼和他们》是一本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海因里希·伯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5元,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莱尼和他们》精选点评:

  ●莱尼不用纸

  ●购于旧书店

  ●乘尘世间的车,非尘世间的马前进。

  ●1972

  ●刚开始读就感觉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开门见山的就让自己感觉到,人言可畏,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流言的受害者,为了别人也更为了自己也,慎传流言!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本来谎言就是谎言,说的人多了便不是谎言了! 但是到最后真的有点阅读疲劳了!

  ●不瞒你说,读了50页我实在读不下了,伯尔最好的作品是小丑之见,其次是一声不吭。

  ●行至结尾节奏反倒和缓下来,甚至出落得一脸喜气,颇意外;此书证明了:译者不怕多,除了极个别语法错误和用法欠妥外,没得挑剔的;开始发现不少严肃小说骨子里都是极“道德”的,尽管以一种异于世俗目光的方式;有些好玩的花样,比如以字母及缀上标号的字母来指代一些词(哭、笑、痛苦等),比如从生物学角度描述人的感情的波动,比如与体裁配套的片段性引述及其导致的人称变换,比如一个俄国文学学者打发除了屠格涅夫和契诃夫以外的俄国经典作者和主人公在伪造的公文上去二战中的欧洲各地吃粗食干苦力。

  ●战争,道德,人。叙述方式很有意思,内蕴丰富而深刻,人如何存在于社会,存在于他人的讲述中……

  ●看到中后段眼泪都掉下来了。通篇以第三人笔者的身份所描述的人物百科全书式小说。很多地方很有意思,让人忘却了本身主题的沉重。战前,各有立场却暧昧不清。战时,他们互相依偎,蜷缩在苏维埃的天堂里。战后,他们又都被现实所肆意的支配与践踏。小说结局还算是安排的比较温暖,然而却不能掩饰废墟之下,百废待新的那种茫然感。

  ●三星半。就这本而言,比格拉斯要差不止一点点~

  《莱尼和他们》读后感(一):莱尼和他们

  这是一部表现手法大于内容的作品,第一次看时感觉十分的惊诧。   本书可以说没有主人公,因为主人公莱尼根本没有直接出场,可是全书却是围饶着她完全的。   作品的结构可以说是一个人盖棺定论的档案,也可以说是调查笔记。作者采用以自己为视角进行调查的手法,通过周围的各式各样的人去表现莱尼,而内容则是通过莱尼这一普通德国女性的一生,表现了德国二战前到二战结束以后的德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当然主基调是反纳粹反战的。比如莱尼结婚三天后丈夫便战死,而在战争中还与苏联战俘生下了私生子等等。正是从女性地角度揭露了纳粹对德国的伤害,把一个普通女子的人生变得有些不普通了。很独特并且出色的表现手法。

  《莱尼和他们》读后感(二):他们

  1971年发表,由此获得1972年的诺贝尔奖。被称为作者创作生涯的皇冠之作。如果说左拉,巴尔扎克的作品是贝多芬的命运,那显然伯尔的作品更像舒伯特。

  故事很平淡,并没有太曲折的内容,可以归类到二战小说,但是又跟战争没什么直接关系,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对德国民众的戕害,但字里行间无不透出战争对普通人的深刻影响。小说借助一个记者的拜访完成,莱尼出现的很少,大部分通过朋友,同事,老师的口述勾勒出她的一生,前三个男人都死于战争,母亲病死,父亲死于事故,最后跟一个已婚的土耳其人生活在一起。在别人的口述中,你看不到这姑娘有过什么忧伤,她总能很快的走出来。

  三十多万字的小说,把那场战争和战后数年德国社会展现了出来,人物很多,犹太的修女,包工头,花圈店老板和员工,垃圾车工,纳粹,俄国人,美国人,统统都有。

  《莱尼和他们》读后感(三):小说分为有趣的和无趣的

  《莱尼和他们》当然属于有趣的小说。

  莱尼对排泄物的热衷、对感情的另类表达,还有绘画天赋的身体力行,全都透着有趣和非正常。

  这个有趣和非正常又贯穿了整部小说,然后,和那个时代又合拍得很。

  就因为这个,推荐大家看。好书多看几本没害处。

  也别指望谁谁谁把故事对你讲清楚,那多没劲。

  蓝皮火车

  超级娱乐帝国

  《莱尼和他们》读后感(四):打一篇西西的评论给大家看-)

  听舒伯特的A小调和G大调奏鸣曲,想起什么呢?伯尔的长篇小说《莱尼和他们》。小说中的主角,是个只会谈两首舒伯特乐曲的女子。当然她的父亲很不满意,认为只会弹两首舒伯特没有出息,不算懂音乐,该弹莫扎特和贝多芬才行。总有人看不起舒伯特、舒曼或孟德尔逊。莱尼十四岁入寄宿学校,由修女教她弹了两年半钢琴。修女觉得莱尼有音乐天才,但很失望,因为学生不会读乐谱。老师花了不少心思,用教地图的方法教音乐上的山脉和河流,学生吃力的很,勉强学会读谱。可是舒伯特是她的极限,再也无法超越。

  莱尼的邻居中有位音乐评论家。四十年来,一直听到莱尼的琴声,从她启蒙初学,继而稍有进步,以至后来日渐娴熟,翻来覆去弹琴,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而评论家自己因战时入伍,成为俄国人的俘虏,只弹些流行歌曲。

  莱尼的经济情况糟糕,家财杂物七点八当,有时还要典当钢琴,但她总想尽办法把琴赎回,甚至声言,为了钢琴,不惜去当马路天使。

  数十年来,莱尼和她的钢琴相依为伴,丈夫意外离散,儿子入狱,钢琴一直在她身边。莫扎特或贝多芬,和她生死相共的,只是两首舒伯特。

  *********************

  以上是西西的文字,收录《耳目书》。不长,就打出来与大家共赏。很好的文章,若出版社出新书时都能附上这么好的介绍,那就是读者的福气了 :-)

  《莱尼和他们》读后感(五):不太一样的战争文学

  我最初看到的《莱尼和他们》的介绍是在一部探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的学术著作里,他被放在战争文学这一章里,用来证明战争对人的戕害。

  而使我感兴趣的是,不仅是故事情节,而是伯尔的叙事方式和叙事风格。

  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位调查欲甚强的记者,因为听闻了小镇中对莱尼的种种流言非议而产生了好奇,遂去采访还在世的莱尼一生有或多或少关系的人士,通过他们对莱尼和莱尼亲友的叙述完整地讲述了莱尼自二战初期到西德时期的生活史。

  这种冷静的、相对客观的、节奏缓慢的、调查式的叙事方式显然与战争文学这一主题不太协调:它没有西线无战事的控诉和哀歌,没有过路人你到斯巴的讽刺和幻灭,没有22号军规的黑色幽默,甚至没有裸着与死者的绝望和沉思。

  而在中国,战争叙事往往背景宏达而情绪张扬,目的是煽动、是感染、是烘托国家大事业之伟大和民族情怀的高尚,少有细致的反思和关怀。

  而在人物的塑造上,自然也大多是非黑即白的,正面形象必然政治正确,被歌颂者和主角必然悲壮伟大。但是,历史的主角真的是这些人吗,或者说,这种人真的有你宣传的这么多吗?

  大概历史的真正主角,组成历史的那些人,他们是不考虑历史,不考虑政治的。

  像我们一样不考虑历史,不考虑政治。

  像我们一样考虑活着、考虑每顿饭和下一顿饭,考虑家和房屋。

  我们考虑了这些,哪里还有力量去考虑那些宏大的命题,我的生命和我的爱,就是我活下去的目标。

  为此我东摇西摆躲闪迂回,甚至看起来蝇营狗苟猥琐偷生。

  像海因里希笔下那个换哪个统治者统治都能活的花圈店老板,只想活着,以及更好地活着。

  我相信这样的人在何时何地都是社会的主体。

  然而,这主体的存在感却这么低,他们自己原本天经地义的诉求却往往被贬斥为自私、小市民、猥琐、甚至不爱国。

  可求生本不就是合理的吗?在生存面前,国家的概念本来就应该是虚幻的。

  若是在别的战争文学中,花圈店老板,努力想活下去的那个人,怕早是该挨千刀的反面角色了吧。很值得感谢的是,海因里希并没有把他写成一个坏人。

  但这个平头百姓干涉不了肉食者的国度,却是平民最喜热议政治的,他们关于把历史简化为戏说,又惯于把高远的政治当做神秘的历史。那么现在实实在在发生在帝都乃至州县官府的事情,在他们的眼里其实并不是真实的与己相关的存在,只是被戏说的对象,那么自然也与己无关,自然也不倾向于促使它们做什么改变。

  从上到下都在号召着宏大的目标,儿童一入学不是为了对个人的启蒙而是为了为中华之崛起只读书,青年受教育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获得生存技能而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并不是说这些理论号召是错的,而是自打一个人出生开始,群体意志的灌输和道德目标的压迫实际上就已经剥夺了这个人的精神自由,也对这个人的理想进行了揠苗助长。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不是口号能堆砌出来的,而是由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自身已经有相当值得爱的地方,有相当先进性和安全感之后才能让他的国民爱它,否则,那份认同感抑或爱不是被强制灌输异化的爱就只是原始的部落情结。

  真正要想一个国家良好,首先它的公民必须良好。公民就像国家机体内的细胞,过分良莠不齐八成会造成癌变。而过分强调高大遥远的目标,势必涣散公民对日常生活和自我提升的注意力,并且对公民的心理造成压抑,我活着就是为了集体利益吗?那集体又把我的个人人性置于何处呢?如此类的自暴自弃的公民恰恰是整个国家机体中癌变的那个细胞,这不只是公民的错,而是国家上层的错。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是说给国家的。

  英雄是能牺牲个人拯救万民的。而出现了英雄的时代是可悲的,出现了英雄只能说明国家在动荡之中、制度在不健全之中、而平民无法将身家性命和个人安全寄托在健全的制度之上,只能寄托在对英雄降临的憧憬上。炸碉堡是因为军事实力落后太多,清官崇拜是因为法制和监督机制太不健全,感动中国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落实的不到位。国家不能指望平民中出英雄,而要的是一种更普世化,强调共同进步,而不是个人牺牲的集体主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莱尼和他们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