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弗洛伊德传(上、下)》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10 01:58: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弗洛伊德传(上、下)》读后感精选

  《弗洛伊德传(上、下)》是一本由(美)彼得·盖伊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8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洛伊德传(上、下)》精选点评:

  ●他的坚持 令我敬佩。

  ●写得好,译得也好

  ●弗洛伊德喜欢尼采的一句隽语,是他最喜爱的病人“鼠人”引用给他听的:“我的记忆说‘这是我做过的’,但我的自尊无动于衷地表示‘我不可能这样做’,最后,记忆输了。”自尊是文化压抑的打手,但对于欲望的记忆仍会存在于思想与行为里。也许自尊得到胜利,但欲望仍是人性最迫切的特质。前述种种把我们带回梦境之中,竭尽一切所能地表示,人是欲望的动物。

  ●对传记总是莫名-傻眼-崇拜。

  ●

  ●一本传记书,也是一本了解心理学知识的书

  ●不错的,前几天阅毕,竟然感觉无比的绝望

  ●还不错 收获不大

  ●这不是一本人物传记 太学术了 看不懂 把精神分析学派至少研究到荣格之后再来看吧

  ●马克 我怕我想不起来

  《弗洛伊德传(上、下)》读后感(一):强人从出生强到死亡?

  这本传记似乎是这么个意思。

  一个从小就很牛叉的人,最终也控制了自己的死亡。我也希望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死亡,前几天在医院看见躺在病床上干瘪的老者身体,觉得老去真的好残忍,实在有点接受不了。

  这本传记似乎该叫弗洛伊德斗争史,不知道是作者过于关注弗洛伊德和别人的争斗,还是弗洛伊德就是这样的人。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固守自己城堡的权威,他真的是吗?

  弗洛伊德先生果然博学,医学出身的他喜欢植物学,考古学,宗教,民俗,身为犹太人的他写了本书证明带领犹太人出埃及的圣人摩西是个冒牌犹太人,有意思。对了,他是个无神论者。

  弗洛伊德的小女儿一生未嫁,因为找不到像父亲那样优秀的男人。也许。

  强人的生命磁场太强。

  《弗洛伊德传(上、下)》读后感(二):决定论

  第139页有这样一段话:

  “……19世纪中期,心理学大幅度进步,令人印象深刻,但其所处的位置是矛盾的:它把自己从纯粹的哲学思想当中解放出来,如同哲学从神学中出走一般,但却投向另一个跋扈的主人——生理学的怀抱。……”

  在我看来,哲学和生理学是知识(知+识)的两个方向。哲学更多的是思辨的,生理学则似乎介于其间,与经济学等相似。我一直不知道,经济学的那些原理,有多少是因为人的心理,有多少可能是纯粹客观的。

  意识和物质何者决定何者、何者为先,是从中学学政治就开始的话题。从个体的视角而言,似乎意识决定物质更符合个人的感受,所以“你末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样的说法才让人觉得如此鲜明生动(当然,一种让人感觉生动的说法是否对大多数人来说更适合用来解释世界,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还有,“决定”这个词有点太过强烈,并不能完全描述阳明先生的这种看法)。而不可回避的是,很难想象,如果我当下消失,世界就会随之消失。

  精神疾病而言,我一直相信大多数人能够通过自我意识的调节来解决心理问题,但现在也有些怀疑,是否有的心理问题还是由于生理原因?而心理医生似乎也以是否有处方权来分出是否专业。

  回到决定论的问题,有观点认为,人的思想也是被决定的;而在我看来,我宁愿相信,自己还是在某些事情上在某个程度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如同黑客帝国中那样,我们并不是永远被程序控制的。

  又:这本书是台湾译的,我觉得译文本身可读,当然还是有个别句子无法理解。基本上没有台湾味。个别的译名有所不同。

  《弗洛伊德传(上、下)》读后感(三):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身心交给一个逝者的历史

  看过有一年多了,突然想写点什么.

  传记看得不是很多.对于弗式,当然,印象深刻于其比较坦率与正直的自我分析的摸索与评判.以主观者的身份对于自身(又是一个主观者)进行评价,有失偏颇是常理.客观严谨是例外.但是,伟人就是伟人,他所能完成的,就是众人独缺的那种言行.

  我赞成他临终将大部分自己的私人事件上的书信烧毁的行为.尽管对于历史,对于后人,确实会少了可贵的研究,参照史料.但作为人,出于一种人道的考虑,我们应该给予每一个人,他所希望的空间.如果尽己所能地挖掘与开敞自己的身心全部,那又与真正被屠宰过的猪羊,只剩下无血肉的死体又有何两样呢?

  还有一个比较深刻地印象来自于:作者的细致.有时候,去参看他的refence lift, 那密密麻麻的参考书籍与书信哟,真让人看的人都头皮发麻.我常因此想,为了别人的一生,奉献自己如此多的心力,甚至毕生,到底是值不值得的一件事呢?

  写到这里,突然有种顿悟.也许,应当更客观与历史地看待传记作者的劳动本身.他们实际研究与奉献投入的,不是一个纯粹"单纯"平面的弗洛尹德,而是建立在这位先人从生存状态到思想发展的一种科学研究.这是一个客观的,而且绝对是伟大的,值得的他人为之献身的研究对象.

  台湾学者的译文,也很出彩.这种感觉,源于,尽管看到的是译文,你能同时为:传记主体,传记作者,传记译者的努力而拍案叫好.似乎,这种完全出自英文思维下的书体,却也能在中文的表达下,放出光彩来.不知道是两岸学界惯用的表达方式存有微妙差异还是怎的,很多表达与措辞,很值得玩味.

  我曾有心再读.只是,懒惰成性.于是,仅能留下如上片字只语的感性记忆.

  《弗洛伊德传(上、下)》读后感(四):弗洛伊德的学说已经破产了

  注:本文最初是为《心理学》(第13版,R. Atkinson, R.C. Atkinson, E.E. Smith, D.J. Bem, & S. Nolen-Hoeksema.著,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2000.)一书中Hilgard的导言部分所写。本文在已出版内容基础之上有所修改。

  20世纪是美国世纪,同时也是西格蒙 弗洛伊德的世纪。随着《梦的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学》(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心理分析入门》(the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等等著作的问世,弗洛伊德改变了我们人类对其自身的看法。哥白尼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指出我们人类由低等动物而来,弗洛伊德则声称我们的言行并不是由我们的意识决定,而是由我们意识控制范围之外的非理性力量决定。要了解和控制这些非理性力量,只有通过一个他称之为心理分析的治疗性过程才能办到。

  弗洛伊德改变了我们用以理解自身以及他人的词语。在打开本教材之前,估计你已经听说过诸如本我、超我、阴茎嫉妒(penis envy,阳具钦羡,阳具崇拜)、生殖器符号(phallic symbols)、阉割焦虑(castration anxiety,阉割性焦虑,阉割恐惧)以及俄狄浦斯情结。在大众眼里,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是同义词。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是文学批评中发展起来的诸如解构之类的后现代手段。弗洛伊德对现代文化的影响超过了爱因斯坦、华生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理论者,分子生物学的鼻祖)、希特勒、列宁、罗斯福、肯尼迪、毕加索、艾略特、斯特拉温斯基(好像是个著名音乐家)、甲壳虫(披头士)、鲍勃•迪伦(歌星,摇滚乐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活跃于1960年代)。与这些人相比,他的影响更深刻,更持久。

  弗洛伊德理论的科学性是其文化影响力的前提。但是,从科学角度来看,纯粹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已经破产(Crews, 1998; Macmillan, 1996)。心理分析理论的任何论断都找不到实验证据的支持,比如心理发育从口唇期开始,途经肛门期、性器期然后是生殖期的论断,比如男孩倾慕母亲憎惧父亲的论断。没有实验证据表明心理分析比其他形式的治疗方法(比如系统脱敏法或者自信心训练法)更有效。没有实验证据显示心理分析所取得的疗效是弗洛伊德理论所提出的那些机制(比如移情和宣泄)造成的。

  当然,弗洛伊德所处年代比较特殊。或许有人就会据此为弗洛伊德辩护说:尽管他的理论已经不合时宜,但是对于上个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来说是正确的(valid)。但是最近的历史分析表明:他对案例的解释,被他的潜意识冲突理论以及幼儿期性欲理论系统地歪曲了,而且,他歪曲了(misinterpreted and misrepresented)他手头的科学证据。Freud’s theories were not just a product of his time:他的理论在产生之时就不正确,容易误导别人。

  哈佛医学院的心理学家Drew Westen(1988)为弗洛伊德辩护说: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已经过气了,但是很多如今被科学家广泛接受的心理学理论中仍然采纳了他的观点和概念,比如:潜意识心理过程的存在、冲突以及行为中的矛盾心理(ambivalence in behavior)的重要性、人格的童年根源、作为社会行为中介的心理表征、心理发育的阶段。但是,这些观点中的一些是否存在目前仍在争议中。比如,没有证据表明童年经历会对人格造成任何持久的影响(译者按,这句话是不是说:童年阴影根本子虚乌有?)。更重要的是,Westen回避了问题的核心内容:弗洛伊德理论是否正确(译者按,这种事在关天司空见惯)。说潜意识对行为有影响是一码事;说我们每时每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由被压抑着的性欲以及攻击欲所驱使,说儿子对妈妈/女儿对爸爸怀有色欲,说男孩对他们的老爸怀有敌意(老爸是情敌),这完全是另一码事。后面这一码子事是弗洛伊德所相信的,也是他大错特错的地方。例如,自动提取以及内隐记忆实验所揭示的潜意识心理和心理分析理论中的潜意识心理没有任何共同之处(Kihlstrom, 1999)。

  Westen还争辩道:打弗洛伊德活动的那些年头儿开始,心理分析理论早就与时俱进了,因此,把心理分析和弗洛伊德所持的压抑的婴儿期性欲和攻击欲等等观点死死绑在一起,(然后用砖头一块儿拍倒。本括号里内容为译者所加),这是不公平的(译者按,这又是关天里天天都在发生的活动)。但是,again,在这里Westen同志犯了和上文所述同样的错误:回避了问题的核心内容---弗洛伊德理论是否正确。而且,这些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的理论是否比他们的前辈—弗洛伊德理论—更正确(valid),现在仍然是问号。比如,埃瑞克•埃里克森的心理发育阶段理论是否比弗洛伊德的心理发育阶段论更正确(valid),现在根本不清楚。

  尽管弗洛伊德对20世纪的文化影响巨大,但从科学角度来看,他的理论已然破产。Westen同志所写的争辩涉及话题很广泛,但是它们或者是在弗洛伊德之前就已经出现,或者是独立于弗洛伊德的影响、近来才出现。对于心理学家来说,弗洛伊德顶多对于心理学家中的那些历史fans们还有些意义。弗洛伊德,最好是作为一个作家来研究,心理学家们就不要再浪费宝贵时间了。没他,心理学照样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弗洛伊德传(上、下)》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