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号嘹亮
——纪念一位“志愿军”老兵
年龄稍微大点的人都知道,那时每一个生产队在村子里的大树上都挂有一口钟。队里通知社员们下地干活,开会,或干其他什么事情,队长就会敲钟。大家听到钟声,就撂下饭碗,走出家门。有的生产队图省事,在树上挂一个破犁铧,每逢队里有什么事时,队长就用铁锤敲,效果也一样。
我们队里那时既没有钟,也没有破犁铧,队长赵英勇就“滴滴哒哒”地吹军号。社员们不懂得什么是军号,反正那时候带“洋”字的东西也多,什么“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车”(自行车),还有谁要是不剃光头,留长头发,就说是“洋头”。反正有那么多“洋”字,也不差这一个,大家就把队长的军号称“洋号”。
赵英勇18岁就“抗美援朝”,参加了“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据说,由于他年龄小,生的伶俐,甚得首长喜爱,任命他为一名司号员。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志愿军”胜利凯旋,他也退伍回到村里。回来时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带回来一个军号。
后来,通过选举,大队“革委会”任命他为我们队的生产队长。他的军号声,我们队里的社员上班听,开会听,有时候收工也听,习惯了,倒觉得没有什么。那时候上级领导组织“大会战”,特别是秋末冬初,冬末春初两季,兴修水利,社员们进行“挖河大会战”。“会战”时,远看,一河的人,黑压压的,一眼看不到头。这种“大会战”多则十天半月,少则三天五天,又是在旷野里,谁家也没有钟和破犁铧之类,再说,就是有,也没有地方挂呀。上工时都是队长亮开嗓子喊。可我们的队长赵英勇就不同了,每逢上工,他一手握军号,一手叉腰,站在河岸上或高岗上,吹响“冲锋号”。“军歌”嘹亮,“滴滴哒哒”,在工地上回荡,又悦耳又新鲜又别致。惹得其他村子里的民工争着来看,都羡慕我们有一位会吹军号的队长。
可惜队长赵英勇正当壮年却得了病,那时候说是“气鼓”,大概是肝癌之类的不治之症。听说最后疼得要死要活的,不久就去世了。他如果能活到现在,肯定能享受到国家的各项补贴,还能幸福地安度晚年。可那时国家穷,队里也穷,不但不能治好他的病,临终时还让他受了不少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