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是一本由许倬云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精选点评:
●讲的全然不是中国文化。而是中西哲学,文化,科技之对比,还有未来世界发展之预测。书虽薄,但是厚积薄发,结论精辟,外延甚广,真的要多读几遍,做好笔记了。
●野草
●通论帝
●本书最有价值的,是附录关于雅斯贝尔斯中轴时代的论述,把全书主题从畅论中国文化提升到中西文化比较分析,不可或缺。
●2008.7.14~7.18 阅
●尽管不同意书中的有些观点,但学习他做学问的精神。
●。。。。
●10-12-10
●台湾清华大学的演讲集。通俗又清晰。
●近来言海外学人必许余并提,然而许氏比之余某确是好出太多。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读后感(一):有点晦涩
对于文化背景知识要求多一些,不然读起来有些晦涩。不过中间有个观点倒是不错。中国的科学是实用科学,其萌芽固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发生,但是最灿烂的时代,是思想上不归于一,政治上不归于一的时代。而古代工艺的发展,往往在中国国力最高峰的时代。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科技一直没有大的突破。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读后感(二):一般
全书60多处错误,有汉字,有标点,有英文单词;“繁体字联经版”哪里有错,“新星版”哪里就错。
例如:
第85页,“烦琐神学与科学配合在一起”,繁琐。
第114页,“Perspective on the First Millemiun”,Millenium。
第122页,“A Study in Cultrual”,Cultural。
第124页,“波斯祅教”,波斯祆教。祅,音是“yao第一声”;祆,音 是“xian第一声”。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读后感(三):勉励
这竟然是我第一次读许倬云先生的大作,而且是相当浅显而薄的演讲录。花不了多少时间,观点也并非如学术论文那样层层推演而来,但是平易近人,的确是有学者风范。
对我来说,阅读一个学者的书,或许最大的影响不是他的观点,而是他的勉励。在此书中,他提出了一条大概的线索:中国文明在近代之前都因为有着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衍生的亲缘关系,加上完善的文官制度,因而耸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但是近代至今,科学已经给各民族的文化承接、以及全球的文化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科学的挑战,顺利完成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转换,在很大程度上而言是知识分子的责任。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包括作为一个更为普遍意义上的学人,应该有大理想。这一点,恰好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中忘记灌输或者蜻蜓点水敷衍而过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读后感(四):天下之大没有中国
周六,读完了许倬云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许倬云,史学界以外知道这个名字的人也许不多,更多的人知道的是另一个名字——许茹云,这就是流行文化的力量。不过,所谓古代文化,也就是往前数几百年、几千年的流行文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再过几百年,许茹芸、许倬云也许没啥大差别。
就现在而言,许倬云先生的文章是很值得一读,不管是出于学术研究,还是出于休息闲读。许先生早年在美国芝加哥拿到哲学博士,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当过教授,又在台湾大学当过史学系主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的学术背景、研究能力毋庸置疑,他比许多冠以大师头衔的人更有资格戴这个帽子。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其实应该算是一本演讲集,共分九讲,外加一篇附录,篇幅不大、内容颇深。许先生的研究虽侧重于中国史,但他却经常能够接触到西方史学研究的前沿。因此,他会在书中感叹:……在中国史范围内,自己觉得天下之大只有中国,到外面一看,别处史家治史时,却是天下之大没有中国……”
漏鱼之网以为,这种闭门造车的积弊有多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莫过于现代史学实际上是根据西方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汉学在国际学术界到目前为止都不是一门显学。中国人自己都没几个人愿意皓首穷经,还能指望老外如何偏爱汉学?
追根溯源,还是中国这一百多年来落后了。从达尔文角度看,人类发展总体来说是比较势利的,也即:优胜劣汰。正如一个人NB了以后,分析他为何NB的人就多了。同理,一个国家NB了以后,研究它为何NB的人就会多起来。美国才多少年历史?为何全世界包括朝鲜都有靠研究美国吃饭的人,道理也在于此。
但是,是不是国家富了自然就会有人研究它呢?也不一定。宋朝的财富在当日之世界可谓第一,可是,国际范围内研究老赵家的人,就明显少于研究成吉思汗家的人。何故?还是上述原因,成吉思汗的子孙打败了老赵家的子孙。
谈及古代文化,不得不提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当然还有我们的黄河流域。现在来看,两河流域的伊拉克,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巴基斯坦,好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文化这样传承得好。原因漏鱼之网想,其实也简单,就是中国文化的同化力惊人,什么民主、自由、法治、共产、大同等等时髦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总能找到对应物或源头,什么样花里胡哨的思想如果不用中国文化的内核来加以改造,断无长久之生命力。比如,拿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想比,相差何止千里。
顺便再记一笔,俺对雅斯贝斯(Karl Jaspers)关于枢轴时代/轴心时代(Axial Age)的论述是不太感冒的。其一,雅斯贝斯认为诞生了估孔子、佛陀、琐罗亚斯德、以赛亚、毕达哥拉斯等诸位的时代就是轴心时代,是有些由果推因了。还有很多文明,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湮没了,但不能否认它们也曾是辉煌的时代。比如三星堆,比如亚特兰蒂斯。
其二,雅斯贝斯有些太高估以上诸位先贤的能量了。文章再高妙、思想再深邃,没人听、没人用,那也无济于事。漏鱼之网更愿意相信的是,以上述诸贤的名义,去创造一个国家伟大荣耀的老百姓们,才是历史的真正推动者,虽然他们被淹没在一堆又一堆的黄土之中。
这就是漏鱼之网读完这本小书后的几句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