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1 21:1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读后感10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是一本由王力 主编 / 马汉麟 等执笔 / 姜亮夫 叶圣陶 等审校 / 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四色平装版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读后感(一):文化从点滴了解

  人们在旅游时,听说某地有知名博物馆,总是兴致勃勃而进,但却意兴阑珊而出;人们想读史前,听说正史非读古文不可,因此捧起古书准备大快朵颐,结果却落得个难以下咽;人们于是选择了看历史剧,可是面对古代的制度习俗,往往是视而不见,只在爱恨交织与将相演义中图个满足。横亘在人们的预期现实面前的沟壑,便是对于古代文化的基本了解。而由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王力老先生所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则很好的弥补了国人缺乏文化底蕴这一弊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全书介绍了包括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和什物十四个方面基础知识,全书堪比一本简明参考书,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举例、精美实物图片丰富讲解手法、甚至是加点字注音等降低门槛方式,使其成为普罗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基础知识的普及读本。尤其是书中传递出的严谨考古科学态度,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有益指引同时,本书最早出版于50多年前,现在拿到的版本经过4次重要修订以后的成果,尤其是最新修订结合了近代的考古发现研究成果,达到“古史新证”。

  中国的应试教育,往往对于文化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比如天干地支、“宫商角徵羽”、二十四节气歌等等,而很少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去延生讲解。我就记得在“参不见商”在课下加点的注解意思比喻兄弟不和睦,却不知道原来这起源东西方的两颗星宿。再比如某件著名的出土文物在我们的课本上,只简单要求记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某某物品,却放弃了在那铭文背后的历史故事。应该说,这本书对于文物的讲解,其字数不亚于正文的叙述,通过这些实物的分析,足可以让读者们更深刻的了解什么叫做文化。

  人类发展,不仅是部生物的进化史,更是部文明的进化史,而文明则是基于文化之上的综合体现。文化犹如人类社会知识的基石一般,而中国又具有世界最丰富的文化宝库之一,作为今天的一代,能够手持《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为追寻文明的索引,我们是幸运幸福的。

  文/卢育涛 2014.11.27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读后感(二):看穿越剧的时间,不如用来看看古代常识

  在古装剧中经常会有将军宰相职位。既然提到将军一职,就不得不说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至今出版已有50余年的历史了,历经4次修订,如今这本插图修订第4版已与前几版有了较大的不同,。而这本书的主编王立先生,则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等。想必在读之前,对这本书心中已大体有了评判标准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从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等十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做了介绍。比如,在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将军的这个称号,在书中就有所赘述:

  “春秋时已有将军称号。战国有大将军,后来又有左右前后将军,秦汉沿置。汉代还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地位都很高……魏晋以后,将军和校尉名目繁多,其中不少是虚衔……”

  一、 嬴政并不姓嬴

  嬴政,即秦始皇,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开国皇帝。但实际上,嬴政并不姓嬴,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提到:古代,姓和氏都是宗族血亲关系的代号。姓指的是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而氏则指的是父系的血缘。只不过后来,母系社会没落,父系社会崛起,先秦时代的“姓”的概念渐渐淡薄,逐渐把“姓”与“氏”相混淆。

  秦始皇的母亲姓嬴,父亲姓赵,名政。按照今天的规则来讲,嬴政则应该叫赵政。

  我们现在讲的一个刘姓女子嫁给陈姓男子,便被称为陈刘氏,则是汉代以后“姓”发展成父系血缘代号的结果了。

  二、 坐车以左为尊

  现代社会,通常情况下,地位较高的人乘车时一般会坐在后座的左边位置,后边坐保镖,副驾驶坐秘书。以左为尊的历史源于古代。《左传.宣公二年》中提到:“其右提弥明知之”。

  “古人乘车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又叫车右。”

  “兵车情况不同。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

  三、 除了衣料,头巾也是区分阶品的标志

  除了布和帛是区分上下阶层的标志之外,布衣是庶民的代称,而褐夫则是贫苦人的代称。庶人和统治阶层的头巾也不同,上古的头巾分为冠、冕、弁三种。贵族男子带冠,也就是帽子;冕在最初是天子诸侯在祭祀的时候带,后来只有帝王可以带冕;弁也是一种较为尊贵的冠。庶人则没有带冠弁的权利,只能带头巾。他们的头巾既可以当帽子,又可以在劳动时用来充当擦汗的巾。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还讲述了宗法、宫室、什物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作为一本教材般的书,可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有所了解,其中还穿插着图片以及介绍,趣味性更足。但唯一的不足之处在于,正文跟图片的介绍相互穿插,有些打断正文的连贯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读后感(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我们需要怎样的“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自王力先生于其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当中撰写相关的两章通论以来,出现了不少版本。至于其中的来龙去脉,本文不想多谈,还是把它们留给藏书家追索为好。笔者手上的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出版的“插图修订第四版”,总体来说装帧还不错,插图丰富精致,内文考据严谨充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各类“文化大师”也是层出不穷。在这些“大师”之中,自然不乏学问精深、所言足可振聋发聩之人,但也有不少滥竽充数哗众取宠之徒, 但在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明明具有一定学术功底学者,但当他们站上“讲坛”,讲述的内容尽管风趣生动,却有“分量不足”之嫌。

  当然,这样的现象我们自然可以理解。一方面,对于讲述者,实在没有必要把“百家讲坛”做成学术研讨会。而另一方面,接受者也更喜欢“故事”,一旦内涵拔高,接受起来也有难度,久而久之,微薄兴趣荡然无存

  凡事都需把握一个尺度。在当下,我们拥有一个较好的“修复”古代文化缺失契机,同时也要面对略有些惨淡的现状。这要求我们把握好“普及”的尺度,既要有趣,又要有内容。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在这方面或许可以成为模板。尽管篇幅并不大,但它包含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古代生活方方面面。而在编撰者的努力下,借助考古新发现,许多未解之谜和陈旧认知得以破解和更正,书中此类型的分析也见于评注之中,充满趣味,满足了普通读者“猎奇”的期待,算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定义了被后人时常引据的所谓“读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茫然困惑在所难免,毕竟常识的缺失显然已是当下的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普遍缺陷。《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的出版,确实在知识层面上,给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途径,但本书更重要的意义,其实是在于它对知识与趣味的权衡——有趣才有兴趣,而兴趣自然可以弥补不少缺失的“常识”。

  那么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或者说,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常识”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常识并非是“目的”,因为它往往是最容易被掌握的,即使最初不具备,也并不构成问题。只是在让一切都变得渺小时空之间,多一点“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却可以离古人近一些,也会离自己更近一些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读后感(四):眼见往事

  断断续续地读了三个多月,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

  当时买这本书时有插图版和无插图版可选,我最终还是选了这本插图版。插图版比无插图版更厚、更重,排版、装裱也更好看语文老师推荐的书,买书本意是为了备考,所以也曾觉得无插图版会更轻便。但现在想来还是插图版更好,它并非单纯的图片,而是附带了注解,把书中的文字部分稍微拓展开了一些,读来更是趣味良多。

  阅读时感到文字有些“文绉绉”的,行文相当简练,再加上文中常用古文举例,所以可能需要一定的文言文积累量,看书才能看得更明白。看完后记才知道这原来是《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一部分,难怪如此。所以我认为在高二学完所有文言文后,是遇见这本书最恰好的时刻

  “常识”之“常”,正是说它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读“天文”时书中引了一段顾炎武先生的话:

  “三代以上,人人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我就是“茫然不知者”的其中一个。尤其在读“天文”“历法”“乐律”三篇时,我对古人的智慧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再之后是为自己而感到羞愧。“乐律”篇还是觉得不太好懂,始终难以想象古人如何从骨笛开始,发展到后来这样宽广的音域、这样繁多声音。看之前读了一半的《古乐之美》,是专门介绍各种乐器的,看后也是如此感叹

  读到某些地方不禁头皮发麻,比如《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黄帝帝遇蚩尤的图注,又如吊人青铜矛上的吊人。有时又觉得古人的愿望是那样单纯美好,如用玉琀蝉代表死者舌头,置于死者口中,赋予他在幽冥世界永不丧失言辩能力

  这本书的每一篇目背后都有许多资料可拿来研读,再感谢为这本书做出贡献的诸位先生,正是这本书为我开了眼。

  读这本书,实属幸事

  最后引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春风桃李花开,秋雨梧桐叶落,已经又是一个不同的人间了。”

  余弦 2018.06.04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读后感(五):古代文化常识的普及

  这是一本很老的书了,最早的版本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如今,主编以及几位主笔、审校者都已经不在。主编王力老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授教于北京大学的他,曾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等人,国学功底深厚,汉文学知识非常渊博

  刚翻开这本书,总能让我想起来高中那会,曾非常迷恋古代文化知识,经常在语文数学课上翻课外书追着看。特别是对于唐宋清三朝的文化感兴趣,整个过程,一直追到高中毕业结束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历经了无数的朝代更迭,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丰富文化知识。此书从多种角度为我们展现了这些古代文化,从第一章天文开始,接着是礼俗、科举、饮食、车马、服饰等方面,一一揭开了当年无比灿烂的文明。

  书中所讲内容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就是最近的清朝也已过去一个世纪之久。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有点吃力的,但收获良多。这些收获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点,更多的则是理解贯通。就拿一点来说,以前看过的书有些糊里糊涂的地方,我在这本书里竟找到了答案。一本书读下来,笔记本上摘抄了整整一页的生字,以及很多页有用的新知识。

  我也很赞同前人评论的那般,这本书不适合当做普通读物来读,如果没有一点底子铺垫,读着会很费劲。但是,我同样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作为存在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产生了断层。不能随着近代社会文明的冲击,就把这些古代文化常识当做“陈旧的古董”给抛弃了。

  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里,每个点讲得不能说非常的细,却可以说非常的精。更难得的是每个生字旁都标有读音,不少典故也标有注释,方便阅读了很多,同时这一版也增加了不少的精选图片。但是说到配图这一点,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直接穿插在了正文中,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而且有不少配图和文字关联性并不大。

  总结来说,这本书的知识量非常厚重,粗略读一两遍是不能体会全部要义的。不过大致读一遍下来,你肯定会有不寻常的收获,就比如天文这一章节,原来国外的十二星座早在百年前就已经传入到我国了,而且还配有非常形象的图像。此外,也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思想智慧,特别是对于历法和乐律的研究,直到今天一样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读过这边书之后,我也真正意识到自己知识的浅薄,以及我们课堂教育的缺失。作为华夏子孙,有必要对这些古老的文化常识传承下去。

  文/颜先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