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的西北角》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29 03:34: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的西北角》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的西北角》是一本由范长江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90元,页数:219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西北角》精选点评:

  ●今年最后一本。

  ●当真是名不虚传。如果没有范长江这些优秀的文字纪实,我们该如何了解那个年代那个地域上生活着的那些人们呢?

  ●2017.4

  ●很有时代特色呀

  ●给六星都不为过。军阀、饥荒、瘟疫、匪患、战乱、鸦片、民族冲突……一个知识分子只有去西北走一遭,才知道这里是整个民国社会问题的缩影。老范太优秀了,历史典故随手拈来,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更是一针见血。最重要的是,他迈出了那些「恋家」的士大夫式的精英主义者走不出的一步。特意搜了一下,这本书价格与那些绝版与禁书无异。【所以它怎么好意思说是我党新闻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说中的读书工程 too

  ●读了之后,仅从对当时西北局势的了解,就知道了为什么国民政府会垮台。范长江先生以纪实的笔法写出了官僚腐败无能,人民穷困,受鸦片泛滥之灾影响,苛捐杂税严重的中国西北部地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时时叹息,国民这样的政府,不下台,什么政府下台?此外,这本书真实的反映出了当时的民族问题,不知现在是否有改观,但是,平等,尊重,理解,始终是处理民族问题最重要的三点。其实范先生很多笔调都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淳朴,善良,乐于助人,但是为什么历史上与汉人屡屡发生战争,作为最大的混血民族的汉族自己也应该客观的自我反省。

  ●纪实描绘了时代的画卷。

  ●历史中的现场

  ●我会再走一遍中国的西北角的,做为一个当代记者。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一):书中有些看法很有特色

  本书是范长江的成名作,当年作为《大公报》的通讯员完成了大西北环游后,完成了这本西北见闻录式的游记,在当时的国人中堪称首次。抛开日后戴在范长江头上的种种红色光环不提,其实当年他在书中的很多看法很有意思,如果放在建国后的确有些不妥。不过范长江坚持新闻人的操行,并没有在日后担任新闻界的高官后就试图抹去当年留在书中的那些不和谐观点和看法,而是继续让它原原本本地保留在书中呈现给读者。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二):有啥说啥的范长江

  话说我们院里有一个专门的穆青研究小组,那天老师连着俩礼拜放一些有关穆青的宣传片,当然是朝廷台拍的,大家边看边议论,心理都很不以为然,那些调调太官方太和谐了,今时今日已无法引起群众共鸣……穆青的代表作应该就是党的好书记焦裕禄了吧,看了宣传片才知道这篇报道非穆青一人独立完成,属于多人合作的作品,穆青充其量是个操作指导,具体写作工程是由下面的团队完成的,写完交给穆青首肯,修改。。焦裕禄确实是个好干部,但是说实话,他做的都是自己份内的事情,难道身为一名国家的基层管理人员,这些事情不是理应去做的吗,为何还要如此大肆宣传,直接把一个平凡的干部推向了dang的神坛,只能说明在中国的官场上,这样力尽本分的好官太少太少了。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三):算读后感吗?

  无论从游记的角度 还是记者观察的角度 都算本有意思的书 不枯燥且作者相当有才气 具有引用经典信手拈来的能力 近乎于徐霞客游记那种感觉 但又有不一样的地方 例如作者有那个时代人同有的比较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节 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中一些评论细节 让人能够从一个侧面了解民国时期陕甘宁一带的情况 比如这样一段:记者所过岷河沿岸之镇集,随处见有欢迎xx委员,xx长的标语,新旧重叠,似被欢迎者,已不知曾有若干人矣。标语多不通,且沿途所见标语,总不出下面几条内容:“xx委员(或x长)是为开发西北而来!”“xx委员(或x长)是西北民众的救星!”“xx委员学识高超!”“xx委员是军事优良!”“xx委员是不辞辛苦”“欢迎xx委员保护西北民众”。。。。还有这样一段:泾川县之汭河桥,工程亦大,但其三分之二,亦已为华洋义赈会所铸成,西兰公路补筑其未完成之三分之一的部分。尤其予人以口实之处,即在西兰公路所续筑汭河桥之三分之一,完工通车不及一月,即为水所冲倒,而华洋义赈会所修筑之三分之二部分,迄今已数年之久,尚屹然未丝毫动摇!

  另外 这本书中随处可见的描述 到处的民不聊生 卖儿卖女 衣不遮体 死尸遍地的情景 让现在的我无法想像。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四):范长江,难以企及的新闻人

  本来应该在大二“重走中国西北角”前就应该读完的书,因为一些事情耽搁,直到现在才读完。范长江在新闻界早已名扬四海,业已翻译成外文出版海外。

  深度了解范长江是在樊亚平老师的读书会上,但是真正打动我的还是在读完《中国的西北角》之后。

  抛开他在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历史、地理、诗词方面的博闻强记,更让我佩服的是他在当时那个纷乱的时代仍能坚持实地考察后才下笔,纵使臭虫吮吸、峡陡水狂、黄沙眯眼、抢掠之人随处皆在,他依然可以试图去以乐观幽默面对并作文。

  比如逢过年时在某人家提字春联,遇风沙时仿作《大风歌》:“大风起兮沙飞扬,土填耳目兮心内慌,安得家屋兮躲一场?”,遇成堆臭虫,同伴被臭虫咬得不能安眠,逃出露天过夜,他则心想“咬吮让它咬吮,好觉我自睡之。”

  不过更让我佩服的是他能贯穿古今,面对现状能够针砭时弊,不畏党派政治,潇洒自如。(不过这也是那个时代所赋予他独特的新闻环境)很难想象他只是一名以笔为事业的新闻人。放置今天,许多新闻人已难触及项背。

  佩服不已,希望自己把范长江先生在1935—1936年走过的地方再重走一遍。这本《中国的西北角》已难寻正版图书,这是复印版,也希望自己以后能淘到正版或看到这本书再版的那天!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五):范长江与堂吉诃德——疯子的阶梯

  对于平常人来说,范长江就像一个疯子,而对于范长江来说,堂吉诃德就像一个疯子。 所以,不管是范长江的作品,还是旁人对范长江的评价,都是以一种纪实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而堂吉诃德的故事,起初就以一部文学作品的方式来呈现,而人们就会用讨论一部文学作品的方式讨论它。 当然,如果可能的话,用影像的方式或者是纪实的方式,去描写现代生活中的堂吉诃德,那就会成为一种很有意思的事。如果这样子的人变得很多,记录他的人也逐渐的变多,那么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就会光荣地蜕变成范长江式的人物——这看上去应该会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尺——假如我们认定恶人当道几乎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而我们必用基督之鲜血更途换道。 而那个时候就会有新的疯子,接替堂吉诃德的位置,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但看上去像是在做梦——因为比照现实,似乎不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光荣地蜕变成范长江式的人物,而是相反,范长江式的人物可耻地蜕变成了可笑的堂吉诃德,而卷在生活巨流中的我们甚至自愿或他愿地被剥夺了看清这一切的权利。 结果又想起程耳借着《罗曼蒂克消亡史》问的那句:我到底是他杀呢,还是自杀呢? —— 《疯子的阶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的西北角》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