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岁月》是一本由[美] 约翰·布鲁克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沸腾的岁月》精选点评:
●希望中国也能沸腾一下,呵呵
●60年代华尔街的阴暗面。
●三星半,15年7月1日-8月16日,很难进入状态
●在疯狂投机的年代,最稳健、最清醒的人们的智慧和经验,在面对一个年轻人呈上的金矿幻象时,也会竭斯底里的落败.
●前1/3从不同角度讲述1968年崩盘前的景象,亿万富翁、经纪商、管理机构、从业人员、疯狂的杠杆收购者。后1/3讲泡沫破裂后的局面与反思。泡沫能够制造财富吗?不能,大多数管理层奢华的生活都是投资者买的单。比较有意思的是本书的豆瓣阅读中,看到许多07年股市崩盘前的阅读笔记,且这几个读者都有了不错的成就,仿佛穿越时空。能在那时的泡沫中冷静思考者,确实不会泯然众人。但是越看股票越觉得,了解公司,了解商业模式,对公司进行估值才是投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体面与风光,注定是绝缘的。
●醒醒
●如果华尔街仍然是私人俱乐部?看看60年代的沸腾和崩盘,表面上的影响力确实远不及1929,但是这一次的涉及面比那时广得多,电子化时代的到来,公募基金时代的到来,使得华尔街不再是富人们的“游戏”而成了大众赌博的场所,是啊,不用再去拉斯维加斯就能赌博了,纵然所谓的监管在加大,看似保护投资者的披露在不断严控,但是那又怎样呢,一万个人里面都不会有一个去研究年报的。华尔街的平民化民主化到底真的是好事吗?书比较的平铺直叙,亮点比较少……
●六十年代的美国资本市场。文笔不错,故事一般:P225 一年半内(1969-1970)如此庞大的损失分摊到3000万投资者头上——这就是沸腾年代酿成的苦果;联合企业及其鼓吹者的协同效应和‘2加2等于5’的理论酿成的苦果;投资组合奇才们搅拌客户资产酿成的苦果;富有创造力的会计师们编造的盈亏线故事酿成的苦果;每周两只股的承销商向股市倾倒垃圾股票酿成的苦果;股票推销商为了赚取快速佣金充当掮客酿成的苦果;共同基金为了获得短期业绩虚增未登记的存信股票的价值酿成的苦果。
●作者以为自己开了天眼,极其自信地游走于华尔街的故事之间。这固然是惊艳的。但一想到,在序言处,迈克尔刘易斯正以更高维度打开他的上帝视角,我就觉得,一山,终究是还有一山高。原书四颗星,刘易斯的序再加一颗
●金融的世界充满了欺诈,一直如此。
《沸腾的岁月》读后感(一):《沸腾的岁月》
《沸腾的岁月》把华尔街在20世纪60年代的那段历史用一种很有条理的手法描写出来。以当时的各种势力和现象作为区分标准将身处其中的人们分别描述,通过这些人的人生轨迹来展示华尔街的整体面貌。
对比以前翻过的《对冲基金风云录》,觉得《沸腾的岁月》情节更紧凑,描述更深入,或者按照这本书封面上广告的说法,是作者的写作手法更“自信”的原因吧。
《沸腾的岁月》读后感(二):可以快速看一下
★★★★☆
可以快速看一下,不必一字一句的读。整体很杂乱,但还是有一些看点。
可以详细看一下第六章,讲蔡至勇(Gerald Tsai)(1929-2008)的,迄今为止华尔街最成功的华人投资者,很多牛人写的书多次提及此人,如William J.O’Neil,Peter Lynch,Roy R. Neuberger等。
还有的看点就是当时美国大的社会背景,如华尔街街头示威冲突、1968年美国间谍被朝鲜抓捕等。
《沸腾的岁月》读后感(三):理财还得靠自己
看完觉得历史真是在重复中前进呀,68,69,70,明年就要到70了吧。干啥都说不走人家的老路子,可实际都在踩着前人的脚印。
买基金也有一段了,买之后才想着看点书,有点晚,本来基金就买的晚了,总是后知后觉啊。这几个月逐渐给自己约法三章:
1.止损止赢。最忌一个贪字啊。
2.说话算数。做的决定不能听到一点消息就轻易改变。
3.不要盲目。很多人追基金经理,也有人认定一家基金公司,如果看了这本书,应该不会那么相信他们了。或者天天问买哪个好,却迟迟不买,自己没有分析过,当然不会踏实去买了,结果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赚了。
总之理财也得下番功夫啊,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大牛市还得有人赔,做好自己,不当那个人。
《沸腾的岁月》读后感(四):空想的破灭
悲剧?似乎有,但情调上却很明快,所以不带悲剧的沉重。 喜剧,显然不是,可那些兢兢业业的人最终的收获总是令人满意的,曲折,坚韧,永不言弃,实事求是,目光长远,坦荡,说得更政治化点,为了社会长期的发展。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sean what's sorn.
永远没有不劳而获,贪婪与恐惧像寄生虫一样在最需要的时刻出现。理智像胆小鬼一样在最需要的时候逃离,又像伪君子一样在最失落的时候说上些许风凉话。
所有的泡沫都是人内心本身的空心圆,永远填不满,最终都会破。预期与现实对生命一直在进行撕扯,最后发现最聪明的人发明了让人乐于被撕扯的玩具,赢家只有这些最懂人活着到底在折腾什么的聪明人。
《沸腾的岁月》读后感(五):沸腾的岁月
在环球股市高歌急进的当口,看《沸腾的岁月》这本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因为这是一本描述上个世界六十年代美国股市从兴起到崩盘的十年(Go-go Years)。崩盘的结果大家都已经看到,结果不可谓不惨痛,1970年到1979年整整十年股市惨淡不已,直到1980年股市才牛市重临。
但是,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自身。笔者不愿意在这里“乌鸦嘴”说我们又站在一个濒临大跌的当口,但回顾2000年科网泡沫的破裂,就可发现这实在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不过是那段沸腾岁月的重复。
此书开首,就描绘了1970年4月22日,亿万富翁罗斯·佩罗一天内损失4.5亿美元的巨变,虽然巨变之后佩罗的资产仍旧超过10亿,但是这4.5亿就购买力而言,已经超过了上个世代巨富J.P.摩根去世时的全部身家。
佩罗以何发家?组建一家名为EDS的计算机公司,负责州医疗保障或者保障系统计算机程序的开发是其实业创业的发端,而让其成为亿万富翁的,却是将这间公司的股份以16.5美元的发行价,118倍市盈率卖给公众的上市过程。此后,EDS的股价一路走高,由16.5美元变成150美元,在此后,崩盘,一天里跌至80-90美元一线。
没错,高科技公司以成百上千倍市盈率成交,不是近十年才有的事情,只要人性的贪婪不变,这样的事情就会不断发生不断重复。下一次Go-go years何时来临或者是否已经来临,不用看股指,问问你内心的贪婪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