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完整讲述共和国历史上最折腾的岁月1》读后感(一):对比《平凡的世界》
看过《平凡的世界》并且在看过《熬过》再次看了一般,有人说寒川子的《熬过》不如《平凡的世界》个人觉得这两本书都应该从小说的角度去看待,如果要了解那段历史这两本书都是不够的,不过《熬过》比《平凡的世界》更能带领读者进入那个年代。就小说的写作水平来说《熬过》绝对完胜《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有如此的高度,恐怕只因为当年是那个涤荡过后的年代,青黄不接的产物。如今又备受推崇恐怕也就是高中或者初中老师推荐学生看。当然《熬过》恐怕永远也没有能够和《平凡的世界》媲美的销量。因为他恐怕绝对不会被当政者和现如今的老师推荐给学生。
《熬过:完整讲述共和国历史上最折腾的岁月1》读后感(二):中国
完整讲述1949-1976年,共和国历史上最折腾的岁月。
本书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讲述河南西南部的四棵杨村,近百户人家和整个中国一起,在将近三十年里经历的各种政治运动、天灾人祸。
张家地主在土改中被枪毙,一家人死的死、疯的疯;村民们分到田地,还没来得及高兴,全国掀起了合作化风潮,开始吃“大锅饭”;大食堂紧跟着大跃进,村民们又被迫砸锅砸瓢投入到大炼钢铁的行列中;疏于农耕,粮食减产,偏偏又刮起高产风,虚报粮食产量,大饥荒如影随形,小小村庄顿时饿殍遍野,成家老有林在床榻上活活饿死,万家秃子跑到坟头挖尸体吃……;饥荒未远,文革来袭,砸龙庙、平坟头,老烟熏护坟被打死,东家妻离子散,西家家破人亡;直至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把残破不堪的四棵杨村彻底冲毁……
荒唐、疯狂、绝望,带您重返那段尚未远去的真实历史现
《熬过:完整讲述共和国历史上最折腾的岁月1》读后感(三):女人,篱笆与狗的穿越联想
说实在话,这套书,熬过,和我买的时候的期望值有些不太一样,因为一直在城市里面长大,对农村里的很多事情都是不熟,所以对最折腾的岁月理解上是在文革那几年,但是后来发现,可能作者为了避免政治敏感,用农村作为这十几年的一个折射,很多敏感性的东西在农村里可能也反映不出什么东西。所以很安全。整套书,概括了建国初期的几个大事情:打到地主老财,分浮财分土地;建立人民公社,土地收归公社;科学跃进到大跃进,日天炮到大炼钢铁最后导致三年自然灾害;文革里面,红卫兵打到一切,与天斗与地斗,最后结合了大跃进的精神,把四棵杨给淹掉了,算是故事搞一个段落。
整套书,感觉作者不是一气呵成的写完,人物的刻画还算鲜活,前两本我感觉写的还算不错,到了第三本,感觉有点草草结束的感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另外一部小说,侯卫东当官笔记,也是类似的读客小说,感觉篇幅太长了以后,作者已经没有写小说之初的那股热情和专注了,在结局的交待上和逻辑上还是有很多缺陷的。
1. 缺少了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的传统小说逻辑,小说里的几个反面人物,比如马上疯,孙志慧这些小人,在四棵杨发生洪灾后的交待基本没有,而对于一直含冤受屈的张天珏和张新乔也没有什么交待,第二部里面成有林临死的时候还交代说张家可能还会起来,我还以为会有一个地主逆袭的桥段,结果啥也没有。
2. 里面还有一段非常诡异的张新乔和张天珏在墓地底下藏着粮食,救了婉容,同时也救了村里很多相亲的事,我也觉得很蹊跷,张家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呢?地方又是怎么找的呢?这么干的目的是啥呢?反正书里一点也没有提到。
3. 过分强调了封建迷信的力量了,隐约中把老烟熏的封建迷信烘托了非常高的地位,象征着党的万风扬几次没有搞过象征封建迷信的老烟熏,都退缩了,虽然让旺地的脑膜炎桥段来吊打了搞迷信活动来治病救人的愚昧,但是丝毫没有对老烟熏的各种套路产生什么影响,反而在死前,再次强调了他师傅临死前的留言,几句偈语,暗示道长法力各种高超。我擦呀,这是因为写了一半被人威胁了,所以把道家搬出来报复一下?
《熬过:完整讲述共和国历史上最折腾的岁月1》读后感(四):一个村庄的苦难史
知微见著,通过一个村庄的苦难史来观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近30年的变迁史,这套三卷本的《熬过》是合适的。这套八十多字的小说就写了一个中国中原村庄——四棵杨的三十年的变迁史。在这片土地上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剧。从土地改革、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难、一直讲到文化大革命,可以说把新中国三十年的中国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涉及到了。四棵杨这个村庄的变迁折射了中国农村的这段苦难史。
这套三卷本的《熬过》是2010年出版的《四棵杨》的再版。不过我没读过《四棵杨》,我就当新书阅读了。这套数的可读性还是很强的,虽然这套书加起来有九百多页,但我只花了两天的空闲时间就把它读完了,可以说是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拿起来后,就不愿意放下了。
这套小说中,作者写到了近百名人物,成家的成有林、成家兴等,孙家的孙鼎立(老烟熏)、孙志慧,万家的万风杨等张家的张宗先等,这些人物有详有略,但小说中并没有突出描述或是某个人,更多的像是一幅群人像,这样一部厚重的历史小说更多的像是要描述和表现这段历史,而不是这段历史中的某个人,可是作为一部小说,没有典型的人物,毕竟是一种遗憾。小说的腰封上拿它与现在再次火起来的《平凡的世界》作比较,认为这套书超过了《平凡的世界》。到底有没有超过路遥的这部扛鼎之作,这当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从塑造典型人物之一点来说,《熬过》是不如《平凡的世界》的。后者中的主人公比较丰满,可以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而《熬过》就没有这样的效果,尽管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的,可读性是强的。但这样说,并不否认这部小说的价值。
如果你对新中国的前三十年的中国农村的情况感兴趣,这部小说还是不容错过的。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把握还是相当准确的,而且用了生动的文笔来展示这段历史,真是难能可贵。如果作者能再写出一部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小说出来,那是一件更美好的事情。
《熬过:完整讲述共和国历史上最折腾的岁月1》读后感(五):不能忘却的历史
拿到书,惊觉这原来就是《四棵杨》的再版,好书就是这样,一版再版。
说起这套书,真的是很有些渊源。第一次遇见《四棵杨》是在2010年初,很厚重的一本,但读起来却丝毫不觉得阻滞,一天之内将六七百页的内容读完,酣畅淋漓。原因之一是故事本身的可读性很强,从1949年到1976年之间的中国历史,对于我们而言既陌生又熟悉,人们的口口相传、网络和书籍的片言只字,都勾起了我们对此深入了解的愿望,而此书对这段历史的讲述应该说是比较细致深入的了;原因之二是源自于我的父亲也写了一本与这段历史息息相关的家族式自传,记录的是自解放前后奶奶这一代所经历的土改、大跃进、饥荒等坎坷生活和父亲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后期的拼搏人生,基于这一点,在读这本书时我也多少有一些感同身受的情感因素,仿佛依稀又看到父亲和奶奶所遭受的苦难;第三是近年来此类禁忌题材的逐渐回暖,比如最近的《老农民》热播已做足了预热工作,陪着爸妈看过电视剧再来看这种题材接近的书时,自然丝毫不会感到有难度了。
再回头来看这本书,故事发生河南西南部一个叫四棵杨村的小村庄,近百户人家在近三十年中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和天灾人祸,由小及大地展示了整个中国中最为艰苦卓绝的一段岁月。在这个植根于中原大地的舞台上,地主、贫民、政治干将悉登场,在打土豪分田地、大锅饭合作社、大炼钢铁大跃进、饥荒洪水平坟头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人们的命运一次次身不由己地改写,上演着人间一幕幕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欢离合,仿佛带我们重返那荒诞的无情岁月。整个故事跨度非常大,故事内容丰满,人物塑造有血有肉,情节的推进合理又充满起伏感。如果说硬伤,我只谈一点,就是书中的封建迷信情节有点多,但如果还原到故事发生的场景去,想到被几千年来的苦难蒙昧着的劳苦大众,这样的情节也就情有可原了。
尽管这是一本再版的书,但依然值得我再读一遍,这套再版的新书《熬过》正好可以送给我父亲,相信他也一样会非常喜欢。
《熬过:完整讲述共和国历史上最折腾的岁月1》读后感(六):一段不愿被提起的往事
疯狂,荒唐,天灾,人祸,历史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我们觉得荒诞,但却在真实上演着。四天看了80万字,书里的内容让我郁闷了好几天,那是共和国历史上最折腾的岁月,而且还尚未远去。因为真实所以震惊,因为真实所以刻骨铭心。而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不要让历史重演。
这本书的原名叫四棵杨,因为村子叫四棵杨,也因为四棵杨是这个村子的精神所在。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再版据说也是搭了《平凡的世界》的东风。两本书在题材和内容上有很多重叠之处,但是两者还是不同的,《平凡的世界》侧重的是一个家族,从头到尾只有一条主线,而《熬过》讲的是一个村子,每家的人物都自成一线,在他各自的世界里做着自己的主角。而且本书中缺少孙少平和孙少安这样的灵魂人物,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缺陷,但是这些缺陷的存在让人物更加真实。斗地主,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这些新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被浓缩在这个村子里,浓缩在每个人身上。这远比历史教科书要震撼人心。
当灾难来临之时,无外乎两种选择,顺从或者抗争。这里的人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为了不饿死家兴学着去抓蛇,进才去吃雁屎,为了维护整个村子的生计,青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有婉蓉,三疯子,老烟熏,万风杨,张宗先……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拎出来都足以写成一篇长篇小说,这可能就是历史所赋予他们的厚重感。当最后一场灾难过去之后,家兴带着全家人来到父亲墓前上香,四棵杨树依然屹立在那里,似乎暗示着他们开始了新的生活。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段外星人的描写就够让我不解的了,《熬过》里又安插了一个老烟熏,一个沟通阴司的人,小说中很多事情无法用科学来解决,我还是没明白这样的用意,或许以后哪一天我就突然明白了。
既然这本书叫熬过,说明日子并不好过,每天都是一种煎熬,人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撑到死的那一天,但是,没人人选择放弃。我无法想象那样的生活,更不知道如果我面对那样的生活该怎么办,但是我知道我们现在面临的社会比那个时候好太多,真的没理由无病呻吟,我们所认为的大事其实都不叫事。心思大一点,过的更开心点才不辜负这求之不易的日子。
《熬过:完整讲述共和国历史上最折腾的岁月1》读后感(七):苦难辉煌
一本以四棵杨村村民为主角,书写广大农民群众可歌可泣,艰辛岁月故事的历史小说。
《熬过》以前也称为《四棵杨》,作者寒川子,曾经写过《鬼谷子的局》,文笔较为老练,故事写的比较生动。这本书主要是讲述建国以后,我国在探索发展中的艰辛历程。书中的四棵杨村村民,正是代表着当年的广大农民群众,在 “大跃进”、“大炼钢”、“大锅饭”等历史背景下过着苦中作乐的朴实生活,最终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
这本书的相关角色刻画的栩栩如生:老来成精的老烟薰、豪气然而粗枝大叶的白云天、身负重担在感情路上彷徨的风扬、令人嘀笑皆非的小鸭头等等,特别是成有林这个角色,从最初重新分土地时得回祖上的几亩天地的狂喜、对丈量土地的卷尺如传家宝似的净重、死后仍然都要求埋在祖地里,完美的诠释了一位忠厚老实的老农民,以及其对土地的无比眷恋之情,
四棵杨是四棵杨村村民的精神支柱,也代表着一种中华民族的宗族思想,广大农民热爱自己土地的深情,其承接着整本小说。书中虽数次也描绘要砍倒“四棵杨”,暗喻着思想的空前碰撞交锋,但四棵杨却在一次次的艰难中挺立了下来,并在最后的大洪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也暗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朴实坚韧的精神。
这段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也有《平凡的世界》、《活着》,只不过所阐明的观点和立足点不一样罢了。《平凡的世界》主要描绘的是少平和少安两兄弟为代表的青年在这个年代永远保持着一颗保尔的心,勇敢的迎接各种挑战;
平凡的世界《活着》主要讲述的是老福贵在艰难岁月中的自我救赎,而这本书,主要是通过四棵杨村这个村庄在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中的一个个生活典型的故事来还原当年的历史。
活着总体来说,作者把几十年的艰辛历史缩影在一个村里,小中见大。一个普通的四棵杨中见证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黑暗中摸索的艰辛日子。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闲读此书,不胜感慨前人祖辈的艰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书中也不同程度的刻画了一些个别官员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丑恶,以及不讲科学的错误行为,凡事要讲究科学,实事求是,这也是最终改革开放到来的必然。
对相关历史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之前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较为公正直观的阐述了这段历史。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