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29 03:32: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的读后感大全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是一本由赵一凡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精选点评:

  ●海量信息,幽默风趣,没太看懂。

  ●清晰

  ●还可以吧,比较意外的是感觉收获木有教材体那本文论书来的多,我倒不反对扯扯淡什么的,津津有味看完扯淡终于进入正题,发现正题简略有力的几笔带过了,呃正题读起来好吃力…优点是提供了文论学习的语境吧,代入感很强。赵一凡对钱钟书是真爱嗯嗯。

  ●不推荐

  ●看得我很失望.告诫我以后写文章千万不能这么写. 这本书的定位是文学讲稿,但是完全不适合入门. 作为一本文学理论书籍最起码的详实都做不到,只有一个空架子和大量文献的引用.

  ●科普读物

  ●看过伊格尔顿,这本就是边角料。

  ●堪比《时间简史》的人文书籍!对于我的意义的是启发性的。值得推荐,值得精读而不是当做评书阅读,理解了作者的苦心,我们就能知道钱学如何,西方文论的体系。

  ●飞机上看的,写得不错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读后感(一):转别人的

  1,赵一凡的长处在于以通俗笔法来写理论,把思想史写成

  了一部江湖传奇,比较吸引人,也比较好玩 2,在理论上,书里的创见很少,理解得也不

  见的多么深入,要真正地了解理论,不能以此为准 3,无论怎样,读二手的东西不能替代

  原著的阅读,看了玩无所谓,但要正经对待则需要额外的认真。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读后感(二):此书有花架子的嫌疑

  说个大概的印象,以后慢慢找证据。

  本书靠说几句“老黑”“老胡”等等所谓的江湖术语,来给人一个表面的似乎通俗的印象,其实那些“黑话”只是浮在表面上,是兜圈子时用的,一接触到实际的文论核心,就语焉不详,走马观花一下,就走为上策了。感觉作者没有短兵相接的本事,在外围酣战半天,擂鼓齐鸣,呼喊震天,煞是好看,到往里面突的时候,就露出怯意,无心恋战了。

  和张隆溪那本《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相比,此书过于花哨,没有张的内功深。

  把问题说清楚才是最关键的,不在于说些什么漂亮话!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读后感(三):如何成为一个学问家

  如何成为一个学问家?

  再次,你要学会分析前辈们的学说,从故纸堆中找出前人的研究结论。要不就针对前人的结论,批判,然后创建自己的;要不就看看前人哪些地方说的不错,顺着前人的思路继续研究,并且将前人的成果拿过来,佐证自己的研究;要不就看看前人因为时代等因素的局限性,哪些地方没有研究到,另辟蹊径,自行开发一片研究疆土。如果能够达到这最后一种境界,那么恭喜你,离大学问家不远啦。

  粗粗啃完《西方文论讲稿》两册,晕头转向之余的一点小戏谑哈。

  这两本书很不错,实在可以拿来作为研究生阶段的文论补充教材。因其全面介绍西方新学,读完能够有一个全面的印象。而且,里面介绍的流派人物众多,对于写论文的研究生而言,总能找到一个自己心仪的继续加以阅读。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读后感(四):书摘(to be continued)

  -1-

  ➡️ P015 现代主义作为一场叙事危机(马克思):

  ➡️ 016 现代主义乃一场表征危机(Crisis of Representatin),它证明现代人不再是知识中心。语言自身混沌不明,词语意义更是滑动的游戏。(德里达)

  语言形式就变成了我们批判现代主义的主要标准:【1】颠覆传统叙事。【2】题材上追求新奇怪诞。【3】结构上支离破碎。

  ➡️ 018 Aura vs Kitsch (本雅明)

  ➡️ 023 宗教将亡,自会给艺术留下遗嘱,让它去拯救宗教的核心,即神话。(尼采)

  ➡️ 024 工具行为和价值行为,同属于理性行为,可它俩偏偏截然对立……工具行为讲究效益,追求利润;价值行为不计成败,只认道德义务。(韦伯)

  ➡️ 027 现代性并不仅仅以变为荣,它的本性是要张扬一种彻底无情的反思与批判精神。(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2-

  ➡️ 035 若以现代主义的标准衡量,《洛丽塔》完美实现了福楼拜百年前的艺术梦想:“我但愿能写一本至美至真到虚幻的书,它将不靠任何外在之物,全由自身灵气凝为一体,就像地球悬浮于太空,几乎没有主题,或主题隐匿不见。——我确信艺术的未来在于那个方向。

  ➡️ 038 捍卫感觉(New Sensibility) (桑塔格)

  ➡️ 040 后现代作品貌似狂人呓语,可它在骨子里,却珍藏一种返璞归真的梦想。(哈桑Ihab Hassan)

  ➡️ 041 后现代作品多采用“侦探小说的逆反模式”:它们不再追索疑案、揭示真相、提供惩恶扬善的老式结局,反而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恣意嘲弄读者对于人生的确定信念。(斯班诺斯 William V. Spanos)

  -3-

  ➡️ 049 资本主义崛起后,诚挚(Sincerus)不断贬值,让位于真实(Authenteo)。(屈瑞林 Lionel Trilling)

  ➡️ 053 譬如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在他看来均有“恋母弑父”的潜在欲望。根据后结构心理分析,此乃一种语言障碍:即儿子心中的“父亲符号”,不幸发生了易位——它由大活人(具体所指),变成了某种压迫象征(抽象所指)。

  人们所谓的后现代经验,正来自语言符号的断裂易位(德里达称之为“延异”)。(拉康)

  ➡️ 057 科学自有一股“忘却的力量”:它一旦脱出叙事母体,便要大肆倾吞扩张,并以自身的标准,不断地去否定前者。叙事忍辱负重,百般退让,科学却愈发认定它没有根据,只配给妇女和儿童享用。(尼采)

  -4-

  ➡️ 067 所谓知识欲望,应该归结于占有和征服的欲望。它向往理解一切事物,向往把世上万物都变得实际、有用、可资剥削。它具有反美学的本质,其价值观念仅仅重视那些可以衡量、测定和算计的东西。(尼采)

  ➡️ 067 人为了获得自由,而努力成为自身的暴君。(尼采)

  ➡️ 070 古希腊的真理(Aletheia),原有遗忘于去蔽之义。西方人把它读作确定真理,这就忘记了古人本意。

  ➡️ 071 他越是把自己的主体当作一切存在者的标准,他就越发迷误得厉害。(海德格尔)

  ➡️ 077 语言是契约,个人由此进入合同。(拉康)

  ➡️ 078 一切都是阐释。认识这一点,并不妨碍人们产生新的思想价值,它只会刺激更多、更新的阐释。(尼采)

  -5-

  ➡️ 096 法文里,权力(Pouvoir)和知识(Savoir)分享词根voir,意为看见、知道。它好比一条心理纽带,把权力知识融为一体。

  ➡️ 104 何谓后现代?即知识分子不再相信令人神往的理性蓝、英雄主角了。(利奥塔)

  -6-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读后感(五):【读品•游戏文学】范昀:围城中的“小世界”

  刚看到赵一凡的《西方文论讲稿》时,我有些吃惊。先看目录,发现他竟是从“后现代史话”开讲的,以往的那些古典文论难道都不需要了?再看到的是书后的“西方文论必读经典书目”,列的人物和书单都是最最当下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算是最古典了,光福柯的书就列了四册,后现代的红人巴特、德里达、詹姆逊自然不在话下,非常的后现代!

  这里并非有意攻击后现代理论家,他们之中不乏真诚严肃的学者。但这个群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近期出版的小说《文学部唯野教授》,直观地道破了理论家们的心灵猥琐和空虚。而更早之前出版的戴维•洛奇的《小世界》,那更是一部当代西方知识分子丑态百出的群像画:“小世界”中的文学教授们,每人各操一门绝活,你有精神分析,我有解释学,国际会议月月都有,空中旅行已成家常便饭,这月伊斯坦布尔,下月加利福尼亚。会场上各自搬弄术语,痛斥资本主义的万恶,会场外男欢女爱,惬意生活。我也看到,赵先生在讲课中也会经常扯扯这些牛人的八卦,我觉得这不单单是八卦,知人论世,本是学问的正途。

  毫无疑问,此作的开阔视野超越了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文论教材。其写法亦别具匠心,古色古香,有说书人的味道,把西方文论的各路武功一一尽数,无论“名门正派”还是“歪门邪道”。在读这本讲稿前,好友送我张隆溪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此作短小精悍,字字珠玑,能将如此复杂晦涩的学问讲述地何等通透,实在见出功底。两者相比,各有千秋,而且正好形成。读到后记,才得知他们俩同出于钱钟书门下。老师的影响确实潜移默化,早在八十年代,就引领他们见识了西方“小世界”中的山岳态势。钱先生的《围城》也比洛奇的书要写的早,其中的道理他们自然明白,西方文论也就是个小世界。当然,跑进“小世界”中去走走,看看,增长点见识,也没什么不好,但要是理论学多了,学偏了,冷不丁写出篇类似《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接受美学》这样的文章来,那就太吓人了。

  赵一凡著:《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三联书店,2007年10月,36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