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的颜色》是一部由克洛德·夏布洛尔执导,桑德里娜·博内尔 / 雅克·冈布兰 / 安东尼·德科内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谎言的颜色》精选点评:
●4.3,看夏老师的片不多,看的为数不多的几部不知不觉就看完了,这部也是。黑油腔滑调的文学狗真是大快人心。看完这部不给狩猎打一星以下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话了。
●每个角色都充满神秘感 直到最后才知道真相 最后两人相拥在想想之前的疏离与背叛 稍有讽刺之嫌
●afficher油画那段竟然把我看哭了-。- 在情侣动力学这一题材上超有张力!
●太棒的故事了,呵呵
●夏布洛尔是希区柯克的忠实信徒,风格化的悬疑片
●镜头运用的很好
●夜雾
●毕竟不够严谨、不够科学,毕竟在黑了油腔滑调、啰哩巴嗦、自以为是的恶心男的同时,也黑了坚贞不屈、矢志不渝、感人至深的那啥啥啥。。。
●夏布洛尔这部一般般
●你永远不知道生活在你身边的人的真实面目。
《谎言的颜色》观后感(一):不是所有默默的影片都能让人不睡觉
全片结构无高潮,靠心理描绘和悬疑吸引人一直坚持到结尾,才发现根本就没有结局,奸杀小女孩的凶手已被遗忘,其实这正是生活,生活很平淡,生活由众多看似无关的小事紧密串联,这期间每个人的心理变化已经够让人难以捉摸的了,所以本片是用平实一个普通人,一个身在自身生活中的人的视角来描绘,我们身处其中根看不清,只靠可怜的知觉去一步步走下去,你所认为的那个未来,你所以为的事情真相,不过都是愚蠢的试想而已。
插曲都很好听,想了解曲子的风格年代作曲家器乐编曲等
《谎言的颜色》观后感(二):在这个故事里,谎言是蓝色的
《谎言的颜色》:假如谎言有颜色,那么它一定是灰色和黑色的,但在这个故事里,谎言是蓝色的,与海有关,与蓝色的房间有关,特别是与那条象征不贞的蓝色裙子有关。
先后两起命案,同属简单构造的悬疑,特别之处在于混杂了绘画与文学元素,在现实中营造艺术生活的亦真亦幻。
叙事平淡,却也能品出别致的生活气息,沾染些法国电影独特的神经质。
人物塑造算是成功,追求艺术的灵魂,深入骨髓的孤独,即使身边有一个深爱他的女人,依然胜于常人地孤独着,假若有人试图撼动这根救命稻草,他定会铤而走险。
人物性格决定了不会有其他答案。
《谎言的颜色》观后感(三):《謊言的顏色》最本能的殘酷與溫柔
歡迎閱讀我們如詩如畫的謊言日記。一部細膩動人的懸疑佳片,關於謀殺迷戀、輿論暴力,也關於人性中最本能的殘酷與溫柔。
本片是新浪潮五大導演夏布洛晚年的作品。據論述,因夏布洛偏愛懸疑驚悚一類的題材,所以他是新浪潮導演中,作品最容易為大眾所接受的。夏布洛同時也被稱為希區考克的繼承者。第一次欣賞他的作品,我會說,他像是帶著洛可可風格的希區考克,兼併視覺與心理上的迷人。
已為其所呈現出來的新鮮語彙,和強烈的導演風格給深深迷住,猶如拾獲新戀一般充滿說不清楚的愉悅。
能用這樣纖傷柔婉的緞子編織懸疑故事,還是第一次接觸。劇中每個角色都討人喜歡,都各自有著動聽的日記——但同時也都可以是殺人犯、強姦犯、詐欺犯,每個動機都能成立,每句話都值得被懷疑……這即是驚悚之所在。犯罪很恐怖,但更恐怖的,是它就隱藏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真實存在卻又不著痕跡。
電影以警方辦案為線頭,悄悄拉出各角色之間的心理狀態。與大多犯罪片不同,導演在乎的不是兇手是誰,真相為何;而是人們一來一往之間所展現的表象以及心理樣態——那到底是連我們也都沒能解答的考題。導演把故事說了出來,將之詮釋得如同最透明、寬容的海潮。
某作家在談到《謊言的顏色》時,曾這麼形述夏布洛:「一位電影導演,可以藉著謀殺通姦狂戀等的題材,讓觀眾油然而生如此知性又深刻的回饋,無疑的,足可以當大師之名。我們常說,誰誰誰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其實,能夠化通俗為不俗,可能更不簡單。」(亮軒,《邊緣電影筆記》)
電影擅於挑動理性與感性的神經,是以在真相明朗之後,觀眾卻反過來質疑:真是這樣子嗎?是不是還有其他可能?編導功力之高招,就如流沙一般,讓我們不痛不癢的逐步陷入虛實與情感之泥淖。我們竟然不想相信親耳聽見的事,開始憐憫行兇者可能只是活在自己的想像中。
—-
直到電影中段才開始慢慢習慣它的構圖和運鏡。承認,我太習於主流電影拍攝模式,見到這樣具強烈個人風格的構置,第一時間真有那麼些不適應。這大概也是我會喜歡上夏布洛的原因之一,他給了我不同以往的觀影體驗。
全片自有獨步,帶著強烈暗示性;畫面則宛若抒情詩歌,將編導自身的傾訴埋在影像段落之間。《謊言的顏色》不僅以人本腳度透視謊言本像,更讓觀者窺見被掩藏的愛意與傷痛,值得細咀。
菲林筆記:www.feilingno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