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一生只需要一本经典作品就够了,比如钱钟书和他的《围城》。
大学时看《围城》,后来也读了几遍,对文字里的画面感大都来自电视剧《围城》,再后来每隔几个月开车时都会用蜻蜓FM来听有声小说。
和听歌一样,我可以翻来复去的听很多遍自己喜欢的、熟悉的那些作品,对新的、未曾听过的、看过的作品哪怕是经典并没有太多好奇和耐心。
电视剧《围城》让我对小说里的人物有了具象,比如方鸿渐就是陈道明,赵辛楣就是英达,李梅亭就是葛优,孙柔嘉就是年轻时的吕丽萍,苏文纨就是已经过世多年的李媛媛,高松年校长就是英若诚的样子,唐晓芙就是史兰芽,等等等等,甚至那些无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他们在电视剧里各自的样子。
何为经典,就是任何时候去看它都没有时间的痕迹,仿佛静止在1937-1939年的那段时光里。
每一次重温,脑海里会有一些永远不会发生的可能性,如果这样,会如何如何。这一篇就是自己的信马由缰,随意乱想,不喜欢的不用看完。
如果方鸿渐在回国的船上和鲍小姐激情之后,没做安全措施,鲍小姐下船后怀孕了,她的未婚夫会不会误以为孩子是自己的,直到长大后发现不像他,那个年代战争动乱,一旦失散,鲍小姐再想找到方鸿渐很难,只能默默抚养。
如果方鸿渐没有认识唐小姐,虽然自己并不爱苏文纨,却迫于现实,和她结婚生子,或许会忍受着度过那一生。
如果唐晓芙和方鸿渐吵架决裂的那一个雨夜,方鸿渐在唐晓芙楼下对面多待几分钟,唐晓芙心会软,会派佣人去叫他上楼来,一切也许峰回路转,毕竟他们是这部小说里最相爱的一对,那就是一个圆满的结局,那小说就没什么意思,但有一个事是确定的,苏文纨从此不再喜欢自己的这个表妹了。
如果方鸿渐没有接三闾大学的聘书,一直留在上海,要么忍气吞声的继续在岳丈家的点金银行混日子,要么通过苏文纨父亲的关系随国民政府去重庆找个工作,自己父母家已经势弱了,很难给他在上海找到工作了。
如果方鸿渐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被炸弹炸死,或者死于交通事故,也就一切over了。
如果在吉安他们迟迟找不到铺保给他们担保银行汇款,饥寒交迫,要么逼李梅亭卖掉私带的药以做路费,要么就指望碰上什么好心人救救他们,否则他们真的就会流落街头。
如果赵辛楣和汪太太私会没被发现,赵辛楣不会离开三闾大学,方鸿渐可能下学期从副教授升做教授,也多半不会因为孤独而和孙柔嘉在一起,他还会更晚的结婚,因为学校里没一个女人他喜欢。
如果方鸿渐升做教授,他不会在第二年就离开学校,会一直在平城这偏僻之地一直待下去,直到抗战结束,这所战时大学会回到某个大城市办学,或者和某个城市大学合并,他重新回到某个大城市,一直终老。
如果方鸿渐回到上海后,一直没有满意的工作,加上和孙柔嘉时常争吵,决定追随赵辛楣去重庆工作,除非孙柔嘉跟去,否则多半他们会离婚,然后各自再找寻下半生的伴侣。
如果方鸿渐真的去重庆,或许有机会再碰到和父亲一起来重庆的唐晓芙,也许破镜能重圆。
方鸿渐没再被三闾大学续聘离开平城回到上海,在一家报社资料室工作,过着被老婆嫌弃的生活,两年的时间让一个踌躇满志的留学生变成了颓废的青年,和老婆吵架后离家,漫无目的的行走在街头,钱包被小屁孩偷了,饿着肚子回到家里,饼干也没有了,一切都糟透了。没有了希望,没有了更好生活的可能,加上上海即将沦陷的时代背景,每一次看到这个结尾,莫名的压抑,其实这才是大多数人,特别是事业上混的不好的中年男人的宿命。
电视剧里有好几位已经不在了,他们是方鸿渐岳丈周经理、苏文纨、高松年校长,系主任韩学愈(和方鸿渐一样买了克莱德大学假博士文凭)和教育部专员(去过剑桥牛津,来三闾大学宣讲导师制的哪一位)。
方鸿渐的1937-1939,没有过的很好,这世界大部分人是平庸的,慢慢地都会接受现实。
他可以喝咖啡,聚会,有相对体面的工作,可以穿西装,还能坐飞机,比大多数被文字遗忘的、在底层苦苦求生的人好太多了。
城里的人想走出去,城外的人想走进来,生活也罢,婚姻也罢,大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