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小屋》是一本由[美] 梅·萨藤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边小屋》精选点评:
●“我是一条鱼,又回到自己的地方,水里或是独居中。”
●理想的老年生活。智性与克制。
●生活中我被一种强大的魅力所吸引,即大海的魅力。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霍华德庄园》:只有联结!这就是她的整个说教。只有把平庸与激情联结起来,两者才会得到升华,人类之爱才会至高无上。生活才不会陷于琐事。只有联结,野兽与僧人丧失了对两者而言如生命一般的孤独,他们将会死去。我认为孤独和爱情有关。如果没有完美的感情交流,我们就会感到孤独。独居时自己会和自己交流,会和自己产生和谐的关系。她对她的孩子们要求太高,在她们刚开始萌发雄心时,那点雄心就像用酸腐蚀盘子一样一点一点被蚀掉了。她不允许她的孩子们笨拙或失败……一个艺术家在成长中,没有难堪与失败,他的才华不可能流溢出来。女孩中的每一个都天资聪颖,可她们的才华均因母亲的过高标准、对初萌之子的无情苛责夭折了。在许多方面,罗莎琳德是一位很糟糕的母亲。
●“我所担心的是自己会变得懒散起来。极容易无所事事,享受生活中看上去最简单淳朴的是事物,观看毛茸茸的啄木鸟啄食,望望大海…我可以使自己连续几小时沉浸在对这些食物的享受中。然而假使所有的紧张感都消失了,假使人成了只有感觉而没有欲望的人,甚至连记一记每日发生的事情的欲望也没有了,那么,对我来说,也就没有生存的必要了。我之所以有资格身处在这美丽的环境中,有资格在这里生活,只因为,也正因为如此,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给予他人。”
●3.5⭐,相比之下更喜欢上一本
●护封纸很喜欢
●独居生活太清苦,为了保持自我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但是,谁也不能设定哪一种生活会很圆满呀…………
●她的文字依然给我以力量。祈祷自己不要活到自己掌控不了自己的时候。
●比起《独居日记》,感觉大海真的让她变快乐了一点。
●延续了《独居日记》的风格,养猫、遛狗、种花、写日记、演讲、接待友人,萨藤的日子简单而纯粹。然而,她也得不时面对自己的烦恼:孤独的幽灵、意料之外的来访、心灵的波动。如何找到自我呢?萨藤的回答是从事某项你热爱的事,忘我才能有我。
《海边小屋》读后感(一):日记,自画像。
西方人写的日记,并非写给自己。日记里预设了一位潜在的交谈对象,如同写作者的另一位化身。
那是一种言说,一种对话。一种适合于发表,然后发现潜在读者的文体。
相反,日本人写的日记是十足写给自己的,它们应该留在抽屉,不被人发现。
也就意味着日本人的日记并没有预先设定对话者,是一种自言自语,自我告白。
这影响到小说的写作?还是小说的写作影响到日记?这很难说。
两种文化观察自我和世界的方式不同,导致写作模式的差异。
日本人写小说的时候,也想也日记那样,不断进行一种自我对话。比方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并作出解答。
这就是自问自答,一种向内剖析的方法。结果是“私小说”的诞生,某种程度上,“私小说”便是日记体的小说。
西方小说,不必说了。正是发明了叙述者,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才在西方诞生。这在东方是没有的,无论日本还是中国。
叙述者的魅力在于它与作者暧昧的距离。作者通过叙述者回避了一切来自现实的苛责,从而可以自由地虚构。
叙述者构成的正是交流与对话,倾述与表达。小说潜在地存在着读者,叙述是为他发生的。
不正是如此吗?西方文化向外的意识,是自我不断与外界沟通、碰撞的过程。而东方文化向内的意识,完成了的是自我的认知和提升。
《海边小屋》是梅·萨藤写给读者的,而不是写给她自己。这谈不上真不真诚,价值在于呈现一幅自我探索并认可的自画像,是要展示给别人的。
自一开始,梅·萨藤的日记便有着出版流通的设想,它被当作作品来构建。
这是日记,还是虚构?或者说这是借用虚构手法完成的日记,它是真实的。
《海边小屋》读后感(二):《海边小屋》
最初吸引我的是微信读书推送给的《独居生活》,这大概是我既向往,又因为未知而略有些不安的生活。后来在豆瓣上查作者,发现了这本她在海边独居时候写的日记。《海边小屋》恰恰这是我理想中的退休生活的去处。
如我所想,独居生活平静安详,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有自我,这也是我所希求的。“当我站在宽阔的露台上,四下眺望那无垠、平和的田野一直延伸至闪光、宁静、蔚蓝、宽阔的大海时,便不由自主地做出了决定。我不得不来。”那简直是我梦寐以求之所,是真的会常常出现在梦中的那抹蓝色。
只是老年人的独居生活并不总是那么美好的,体力衰减、无人照料、病时冷落孤凄尤甚,会害怕自己若有意外可能几天没人发现,而她的狗会因此困在家中。而尤为让作者忧伤的是,朋友们都已衰老,并时常接到朋友的死讯,这是老年不可避免的经历吧?既会因为失去朋友而悲哀,又会因为不知自己归期而恐惧。
然而作者依然坚定的选择这样的独居生活,因为她需要自我的完整。可是作者因为出名而时常有人来访,这常常使她烦躁不安,却又因为善良而无法拒绝。即便是好友来访,也会既期待又焦虑,那种感受我是能够深深体会的。内向的人,是需要足够多的独处时间去积聚能量的。恰到好处的交际也会让人有某种畅快之感,而过多的交际,会让人觉得一点点的被蚕食,会烦躁不安,心里会呐喊:我需要安静独处!日记中的那首诗写中了我的心:
你遇见了某人/又有另外一人/又遇见了另外一人/你彬彬有礼/他人也有礼彬彬/你们各自咬了一点对方/他离去后你多少受点损伤/你又该怎么办?/要弥补创伤回归以前的自己?/抑或是继续现在的自己?/虽受损伤,但觉更轻盈!
其实日记中的很多东西我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一则年代不同二则她成书时年纪长我许多三则她是有名的作家。但我还是一字一句的看完了,只因她在海边,总会看到她描写大海的三言两语,这本书中我划下的笔记,很多都是这类描写。大海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我是多想和她一样可以有海日日作伴,波浪声声最能让我平静让我安心。
关于年岁,我希望能像作者所说,自己是随着成长,步入之后的年岁,进入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而不是身不由己的最终被拽入老年,竭力抵抗挣扎,对不可避免的囚禁哀嚎痛哭。
(读此书时我正犯肠胃炎,没告诉妈妈以免她来回奔波,一个人躺在床上恶心难受无法入眠,因而病时独自一人的孤凄之感我竟能略有几分感同身受。叹叹)
《海边小屋》读后感(三):《海边小屋》:老年生活,“辉煌壮丽”
某位领袖有句著名的话,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最终还是你们的。其中的“你们”,指的是青年。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总能看到很多文学作品歌颂年轻男女,与他们相关的概念包括青春、激情、希望。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老年男女,比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呼吁以青年人的新鲜血液注入老大中国,唤醒这个民族。若抛却其中的家国情怀,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层面,老年生活,果真一无是处吗?真的如流行文化中呈现的那般负面消极吗?
恐怕不是,至少在美国诗人、小说家梅·萨藤(May Sarton)眼里远非如此。在萨藤看来,老年生活即便意味着接近死亡(当然,严格说来,我们每天都更靠近死亡,青年也不例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年生活是一潭死水,相反,老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向往;萨藤本人就是个很好的证明。这不仅仅因为萨藤实现了伍尔夫界定的女作家的梦想,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还因为她很懂生活,很懂自己,她让老年生活变得“辉煌壮丽”。
以诗人的身份闻名大西洋两岸的萨藤,其实在散文创作上也颇可圈可点。她的《独居日记》《海边小屋》,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几乎凭一己之力“复活了”日记这个体裁,同时也是对老年生活的完美注解——盛誉时萨藤选择避世,远离喧嚣的都市,过着简单而纯粹的日子,还经历过一次搬家。养猫、遛狗、种花、看海、写作、会客,萨藤的内心宁静,为人从容,当然,偶尔也会有孤独和恐惧(特别是害怕出现意外后无人发现),以及被人打扰时的愠怒。
这不禁让读者向往萨藤那般的生活。然而,萨藤也提醒道,这样的日子,年轻人很难坚持,不仅仅是由于生活方式太过简单(有时显得不便,特别是缺少现代的娱乐),还因为类似的做法不易普遍推广:萨藤似乎不是一个自来熟的人,比起人际交往,她更擅长跟自己相处,跟书本打交道,尽管她也有不少佳朋、友邻。在她那里,逢场作戏的问候让位于心心念念的等待、会面、相处,以及反复出现的告别。
尽管笔下尽是些家长里短,慢慢读毕,虽然偶尔觉得有些重复,但可贵之处在于,萨藤总能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一朵花的开放、湛蓝的天空、猫狗的可笑举动,都让她真诚地感动于生命本身的美好和神奇,而人与人之间的坦诚以待、互相帮助,也会让她倍感温暖,特别是邻居雷蒙德先生在园艺方面的贡献。
最让笔者感到难忘的是,是那根串联起这些散落在地的珠子的绳索:萨藤的自我。日记写作,最难的是如何克服流水账。毕竟,书写者一边在生活一边在记录,如何简要地记录,而不会走向过度煽情、过于沉迷于自我,考验着每个尝试者。萨藤提供的经验无疑颇具有启发性,也即把自我对象化,不断地分析自我——分析行为背后的动机、分析情感抑或倾向的成因,跳出自我方能找到自我,或者说成就或定义自己。
《海边小屋》读后感(四):我也住在海边小屋但我要上班……
其实我更好奇的是什么能撑起长久离群索居的生活。
人类说到底是群居的动物,作家画家艺术群体这个物种,常常脆弱敏感,喜欢故作姿态的对人世保持冷漠疏离的观察,但也总离不开和同类人群思想的交集吧。
我尝试过独居,真的,那时候我一股脑子的以为我生来是一个创作者,而不是现在这样,在老板面前唯唯诺诺的打工仔。
2011,我一个人在尼泊尔待了一个月,住在一个当地人开的Guest House里面有一层楼,墙刷着薄荷绿,床边一尊一人多高金色的佛像,外面一层平台,白天闲坐在那里喝茶,可以看到远处的雪山。环境这么肃穆的地方,我深切的相信过会引发自己深刻的哲思,总会书写点啥出来。
然而没有。
网速很慢,我百无聊赖的刷小说,打游戏,想了个故事的开头,又开始百无聊赖的刷小说,打游戏。要不然就去街上乱逛,搜罗当地的小玩意儿,总有点什么新奇无聊的东西可以满足感官上的不甘寂寞。
就这样喝了许多的茶,吃了很多的MOMO,过了一个月,灰溜溜的回去了熟悉的那个花花绿绿的世界里,重新开始我朝九晚五庸俗踏实的生活。
2013,我也回过家乡,在只有我一个人住的房子里静悄悄生活了一个月,那时我在经历了生活一次巨大的打击后,某种程度的抑郁症,企图甩开人群用画画和跑步治疗我的人生。我在一个曾经熟悉的地方过得非常孤独,我沿着夜晚的河边跑步,周围全是夜晚结伴散步打太极或者唱歌的中国大爷大妈,而我没有任何的社交活动可以去。我享受买菜做饭给自己吃,然后画水彩。
但是没有节制的作息让我陷入自己都觉得虚无的生活,最终再变成看小说或者刷淘宝。直到我的一个贴心朋友终于来看我了,我们去找好吃的把自己喂到瘫倒在床上,然后结伴旅游,把要去的地方安排到妥妥贴贴,我终于又找到了生活的目的性。那种感觉就是像锚一样,让你觉得没有那么漂浮。
好吧,从此以后我放弃了看上去逼格非常高的独居生活。我需要社会的管束,虽然社会让我经常抓狂暴怒,因为觉得丧失自由而咆哮。
如今,我找到了一种可以和总是暗搓搓要和社会闹别扭的自己相妥协的方式。我住到离市区很远的海边小屋,不通地铁人迹罕至,为了上班我每天要比以前早起一个小时,有时一场早至8点的早餐会晚上9点结束的应酬让我起早贪黑,在路上就开始看邮件、回微信、化妆,一副社畜的嘴脸。
但是回家的过程就开始让我平和,想像我在一点点的远离世间烦扰。我也希望我是一个心无旁骛的创作者,但是我知道我那一点点可悲的想像力也早就在生活磋磨中丧失贻尽,更何况那一点点才华也根本养不起我自己。
所以梅萨藤过得得也不尽是桃花源的生活。当然她很开心,有园子,可以种花,可以养狗养猫,可是她的日记里还是有人间烟火的烦扰,时不时的心烦气燥。
可是真好,她海边独居的生活里有她自己可以坚持的重心,比如是她要写的诗。在一个人的空间里,有大量的机会去孤独的自省,所以写日记,又像某种疗愈的过程。
艺术家啊,独立又骄傲,但是渴望创作的灵魂好像是奔跑的永动机,可以永远咯吱咯吱的燃烧下去。
我希望到达某一个年龄阶段我也是可以成为这样的人。那个时候我可能已经放弃了俗世里争名夺利的心,我有一定的投资保证我不再为财富所焦虑,我大概会更加随性又自我的生活。我会有自己的民宿或者小餐厅,对不友好的客人会一副爱来不来的臭脸。
可能那一天永远都不会到来,也有可能我在到达那一天就已经厌倦,也有可能我到了那一天生活半年就咆哮着放弃。
谁知道呢。生活总要有点有意思的方向吧。
没有到达那一天之前,就看着别人写的日记,想像着解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