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往东来》是一本由陈力卫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5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往东来》精选点评:
●守成之作,研究的内容较少溢出过去的热点。把日人对马礼逊、罗存德等的几本字典还有《万国公法》对近代日本语成型作用的研究成果引介了一下挺好,毕竟之前国内了解不多。功力多在几篇有版本研究和史料考据的文章上,如发现梁启超《和文汉读法》增订与《言海》之间的关系,研究江南制造局西学新书流日的细节,《博物新论》概念对译由荷兰语转英语。欧化一篇的角度新鲜值当,《雪中梅》一篇注意到政治小说译本,研究方法上让我联想到佛典语言的路子,看来两次大规模翻译的研究确实应该互相借鉴,其中关于韩国的汉语词昙花一现,颇为遗憾,不然三国语词交流就更错综。分析严复的失败倒没什么意思,其实孔慧怡给的启发可以把严复跟玄奘两个中国人放一块儿比较。其余一些以旧材料和热门材料和热门概念为主,可以为不熟悉的读者提供一个便利。
●推荐这套书中孙江的《重审中国的“近代” : 在思想与社会之间》、沈国威的《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 : 严复译词研究》和陈力卫的《东往东来 : 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想起去年在饭局上,陈老师满头白发,滴酒不沾,言语甚少……
●通览。
●有点结论先行
●陈力卫
●词句的变迁背后,是社会思潮的东渐又东渐,是一个不断完善的东亚文化汇集。(可搭配孙江的《重审中国的“近代” : 在思想与社会之间》一起看)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7/09/%e4%b8%9c%e5%be%80%e4%b8%9c%e6%9d%a5/
●细致清晰,追根溯源。太好看了!!!而且有资料文献索引什么的,一本书可以帮助建立一个文献体系了。
●4。作者强调了过去中日学界主流都忽视的近代汉语对日语的输出。通过对20世纪以来的各种中日词典的大量考察,发现了日本在近代化概念更新的过程中,大量参考了现成的英华、华英词典,也即借用了很多华语新词。而因为甲午战争和中日两国近代化脚步的不同,同时也有日本在“造词”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汉语“对译”的因素(明治时期汉字在日语词汇中占比居然有七成),这个文化传输的通道彻底颠倒,变为从日本输往中国,形成了近代汉语更新中蔚为壮观的“日语借词”——更是导致了中日同形词的数量爆炸。但这个从1895到1915的中日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却因为历史原因被长期漠视。 词汇在文明变革中无疑是最敏感和最明显的符号,虽然早有预期,但每每了解近代的历史,还是被不同面向的细节所震惊。 “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
●以往有关西学东渐的研究,多把日本视作中国学习西方的中转站,陈力卫的研究对此进行了修正,指出“近代以来,用中文写成的西学新书和英华字典成为日本加快对西洋理解的一个便捷手段,一直到明治10年(1877)左右,日本通过大量引进中文书刊,系统地建立了一条由中国吸收西洋文明的渠道”。陈氏的切入点是汉语西书及相关语词,繁琐却扎实,但仍有不足,如《传入日本的江南制造局西学新书》一章,显然作者对某部重要书目史料尚未涉及,希望有机会把这个漏洞补上。
《东往东来》读后感(一):(调查)真心求问各位网友、读者、想读这本书的人
豆瓣网友,你们好。想问下,为什么你们想要阅读这本《东往东来》?你们也是关注近代史中的和制汉语的吗?你们从哪里知道这本书的?
看了下页面,这本书有一千三百多人想读,很是吃惊。想不到有这么多人关注、想要了解中日同形词、汉日词汇交流、和制汉语、汉语外来语中的日语。
然后,我说下我的吧。以前在网上看过这样的言论,现代汉语里有70%来自日语,后附一堆词语、说明,比如人民、服务、共和、政策等等。这时,会有人反驳说这些是来自当年的传教士和国人编译的,然后甩出一堆词语、及其出处、说明。当时我就很好奇这些,陆陆续续看了不少这方面的。
想问下各位网友读者,你们也是这样的吗?
《东往东来》读后感(二):东往东来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7/09/%e4%b8%9c%e5%be%80%e4%b8%9c%e6%9d%a5/
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 陈力卫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9-6
子扉我 2019年夏 季风一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7月9日
《东往东来》读后感(三):日语“借词”知多少
最早对词源感兴趣,是有一天看了《新周刊》公众号的一篇文章。《 如果汉语没有了英源词和日源词,中国人会变哑巴吗?》(2018-04-25),发现原来我们使用的语言不仅从满蒙藏传入很多词汇,近代受英语和日语影响极大。
关于外来词的研究,很遗憾,还没有一本很全面的书来讲述,只找到了《汉语外来词词典》。汉语外来词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收录古今汉语外来词10000余条,其中包括某些外来词的异体或略体。词目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词条一般包括外来词的汉语书写形式,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的读音,释文、词源及进一步考证等4项内容。书前设“汉语拼音音节表”。书末附“词目首字笔画索引”。作者是高名凯、刘正埮。
再来说说本书。日本近代新词分为三类:
(1)中文进入日语新词。如:电气、电报、铁道、工业、银行、保险、医学、滑雪、直径、风琴等。
(2)用中文古典词对译外来概念。如:经查、主义、经济、社会、文化、思想、观察、革命、实验、流行等等。
(3)日本独创汉语词:电话、商业、情报。气象、科学、美术、主观、可观、现象等等。
第一部分日本吸收中国的书籍也分为三类,一是传教士马礼逊、麦都思等人编撰的《英华字典》,为日本对英文翻译提供很大便利;二是《博物新编》《万国公法》(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64)等汉译书籍,尤其是万国公法,对日本形成近代政治秩序影响很大;三是从江南制造局采购的科技类读物。
第三部分有点类似番外篇,讲了几个课题。比较推荐的是严复部分,作者肯定了严复翻译给当时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对“雅驯”的追求,虽然极力避免使用日本“借词”并造了很多新词,无奈难挡时代的洪流,或因严复的翻译过于古典民众普遍难接受,或日本新词通过媒体报刊已大规模引入并被主流所接受。还有讲“主义”的部分也不错,被中国学来之后变成了中国特色,胡适先生早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可谓高屋建瓴,早早发现了这种势头,现在也没变,譬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本本主义”等。
1848德文版—1888英文版—1906日文版—1920中文版
陈望道1920(日文)——上海华兴数据1930(德文?)——成仿吾、徐冰1938(日文?)——博古1943(俄文)——百周年纪念1949(德文)——注音版1958(俄文)——最新版1995(德文)
其中作者评价49年前影响最大的版本是博古的,综合来看49年百周年版本质量最高。从版本的演变过程,译词逐渐尖锐化。
(1)名词,突出“民族、国家”,抵消“国民、国家”
(2)动词:”消灭“出现频次递增
(3)形容词:变“复古的”“保守的”为“反动的”
国内马列史家何尝不是?
中文版把阶级分为有产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通过译词的尖锐化来突出阶级矛盾,使革命与暴力的选择变得更为合理。
回到开头,目前日本和国内学界普遍看中日语词的第二和第三部分而忽视了中国传入部分的作用,本书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考证梳理,肯定了部分汉语词汇对于日本的流入及传播,同时日本的回流和传播共同作用,在东亚形成了很重要的近代概念,这种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东往东来》读后感(四):金字塔为什么叫“金字塔”
金字塔的英文名是“Pyramid” ,是19世纪英国殖民埃及时所起,本义是尖瓣体的建筑。金字塔的中文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据旅日语言学家陈力卫考证,金字塔这种建筑最早出现在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的《坤舆图说》中,利玛窦是以“尖形高台”来描述金字塔的,他还草创图示说明这一砖制高台建筑。19世纪中叶的晚清,普鲁士传教士郭实烈用“巨塔御陵”来指代“金字塔” ,再之后,同样来自普鲁士的传教士罗存德在1866 - 1869年编纂的《英华词典》中,第一次使用了“金字塔”这一指称。关于罗存德为什么使用这一概念,他自己并没有给出解释,但是他的《英华词典》中还使用过“金字架”“金字房”“金字墙”“金字山”等一系列的名称,多是指称中国传统建筑样式或者地方名物。
反观金字塔建筑,是古埃及人的信仰寄托,包含宗教祭祀与皇权崇拜的意涵,它的形状像中文“金”字,建筑结构也和佛塔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利玛窦等基督教士曾使用许多佛教词汇来类比基督教教义,后来的传教士沿用了这种方法。综合以上原因,晚清时罗存德会想到使用“金字塔”这个词恐怕是有根据的。
在罗存德给金字塔命名之后,中国人并没有将这一名称普及开来,反倒是日本人率先使用“金字塔”指称了埃及的国宝建筑。日本明治时代,教育学家福泽谕吉率代表团到埃及参观,见识到了金字塔的真容,对巨大工程赞叹不已。此时的日本主动吸收西方科技文化,急需合适的词汇普及知识,恰好从中国传到了日本许多传教士词典,福泽谕吉便是从罗存德版本的《英华词典》中第一次借用了“金字塔”这个名称。此后,随着日本普及读物世界史读本《万国史记》热销,让“金字塔”一词家喻户晓。后来日本学者将“金字塔”一词实意虚化,常常用来比喻项目工程量巨大,或者是可以让人生走上巅峰的不朽业绩。梁启超也深受《万国史记》的知识熏陶,他后来在《少年中国说》中借题发挥写道: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梁启超将老人比喻为金字塔,是在金字塔得名之后,对东方文明源头之一的象征建筑进行了一次重新定义。
本文是关于陈力卫先生所著《东往东来: 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6月版)一书的第十八章 《“金字塔”的认识及其意象形成: 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的读书札记一篇,发表于《中国艺术报》 第2223期第8版,2019年9月13日发行,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于本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