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俄国人(全两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4-11 03:33: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俄国人(全两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俄国人(全两册)》是一本由[美]赫德里克·史密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内部发行)出版的32图书,本书定价:1.10,页数:9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俄国人(全两册)》精选点评:

  ●没什么道理可说的,所有书中最爱。如果日后朕的寝宫里只能殉葬六百个女人或者这套书,我选六百个女人。

  ●本以为不会有太多意料外的内容,但读到第十八章时还是忍不住感慨,两国人在精神上的相似度之高的确超出了我原先所想。这几年应该算是阅读本书的好时机,因为能比在十几年前读获得更强的沉浸感……

  ●中译版“内部发行”几个字赫然印在扉页上,60年代译过来的,所谓内部大约就是指D的高层吧,至少D外之人是看不到的。我最感兴趣的是当时的中国人看了这本书心里是什么感觉?慌了还是急了,我想,五味俱全吧,各种滋味,一言以蔽之,老大哥都成这样了,咱们能好到哪里去?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上下册加起来一共958页,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这么多页的书,哈哈。武侠小说厚,可没有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过。哈哈。

  ●中国的当下,这本书都已经写了,几十年前就写了的。

  ●黄俄的照妖镜

  ●苏联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实录。观察细致,见解深刻。又是一个轮回。

  ●虽然写的是苏联,但是读的时候许多细节却让人极有共鸣。年度最有分量的一本书。但是我并不知道读了这本书对我有什么意义,尤其是花了这么多时间阅读。对于现在的我,似乎仅仅是多了一点谈资。接下来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呢?

  ●180829~0906

  《俄国人(全两册)》读后感(一):容易被忽视的好书

  这本书,是从新浪爱问资料里下载到的,做为外国人的系列之一,另外还有印度人,日本人,英国人等等。先看印度人那本,觉得很多风俗习性和中国人相似,很感兴趣,于是继而翻阅了俄国人。说俄国人,其实是当时的苏联人,看这本,从意识形态和体制的和中国相同,以至于影响到生活中的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和中国人相同,看俄国人,会不时地会恍惚地觉得拿错了书——是中国人吧?

  几十年了,都习惯了,都熟视无睹了,看看这本书,或许能得到一点因反观自己而反思自己的能力。

  《俄国人(全两册)》读后感(二):苏联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

  起初对这本书并没太过于关注,以为是不痛不痒的摆设。后来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可估量。只要把书中的俄国人名换成张老三王老五,那就是《中国人》。共产时代都这般德行。无论莫斯科,地拉那,北京,索非亚,布加勒斯特,华沙,哈瓦那,还是平壤。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

  作者是当年《纽约时报》驻莫斯科的记者。此书在国内出版时乃为文革后期,且具有很强的批判苏修主义的大字报色彩。此书在当时是内部发行。就是说庶民是看不见的。(当然,看见的话一定会造反。)老实说,在书中能看见许多似曾相识的。因此有时会暗暗微笑。因为小时候我也吃过特供,隐约记得当时每个月都能拿到2大桶橄榄油。夏天时,爷爷用橄榄油给我涂身,目的是防蚊子。当然这只是短暂的回忆。橄榄油在当时的特供商店几乎没人要,只有我奶奶识货。

  去年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大妞父亲的朋友,也是太平洋舰队的退休舰长,他来大妞家里吃饭,酒后高声唱《告别斯拉夫女人》,然后向我敬酒大声喊:“共产主义万岁。” 于是我笑了。是啊。共产主义万万岁。邪恶的谬论影响了整整一世纪。

  《俄国人(全两册)》读后感(三):预见

  时间在走,文字却不会变,读哈耶克、福山、亨廷顿、黄万里当初预言,现今事实的文字,总是唏嘘不已,膜拜膜拜再膜拜。但是这些都比不上,看这本书来得震撼,成书1976年,作者曾于71到74年任《纽约时报》驻莫斯科分社社长,76年啊!文革刚刚结束,但这书却仿佛写的就是以后中国,小到人物生活,排队吃饭听歌看报纸,大到文化宗教意识形态,都重复在人群中上演,连贪污模式和逃避审查都一样。这种阅读体验像是在看一本科幻小说,自己幻想作者穿越了时空,但斑驳书页以及通篇俄名,却明确提醒你,记录的是事实。这种因为个人认知而导致人为时空错乱,其实或多或少会在阅读以共产主义相关的书籍中得到,只是这本书的细节太过强悍,一时不知魏晋。也使得我重回,一个至今仍想不明白问题,缘何共产主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实验性的灾难会连细节可能都别无二致,就好比传染了感冒一定会打喷嚏、流鼻涕,这社会化的过程中,诸多精英头脑的参与,却没什么作用,结果却都是一样?理性和文明的力量是否有用?当然,如果“放宽历史的界限”,可能会乐观些。当然,中共的屹立不倒,权威经济带来的高速发展,同时让很多的“预言”成了笑话,同样也需要“放宽历史界限”。希望大家都去看看,有知道答案的请赐教,可能是我今年看过非理论性最好的书了。

  《俄国人(全两册)》读后感(四):我看见的你是我自己

  迈克这句话,真好用,以致读这本《俄国人》时,照样好用。

  作者赫德里克·史密斯曾于1971-1974年任《纽约时报》驻莫斯科分社社长,本书就是作者以记者身份,深入苏联城乡,同各阶层人士广泛接触后写成的。

  读此书的兴趣,完全在于读此书仿佛看我们当下,中国的当下,这本书已经写了,早几十年就写了的。没有其他感想好写,摘录些原文吧,希望能让看到此文的人发生兴趣。

  第68页

  第225页

  西方人士常常以为一个出版社只有一个审查官,专门剔出不能接受的作品,但俄国作家们向我描述了一个远为复杂的审查过程。相比之下,他们对于编辑比对审查官更为畏惧,编辑们急于保护自己不受政治后果的影响,总是大力进行预先审查和删节。

  第340页

  当局坚持不懈地把知识分子赶到两个阵营中的一个阵营中去:或者公开持不同政见者,以致被告发或成为被社会所排斥的人;或者变为参与镇压的人。

  第341页

  第343页

  1975年夏秋之交,他(萨哈罗夫)为反对对他家属的威胁和“谋害”发出痛苦的呼吁;他说,他的家人正在被用来作为反对他的“人质”。

  第358页

  有些持不同政见者名声太大了,不容易既加以镇压又不引起公愤;有些人意志太坚强了,不可能把他们转变为告密者。说也奇怪,缓和倒为秘密警察对付这些人提供了一个最后的意外收获。对付他们,新的办法就是驱逐出境。

  第440页

  缓和本身是这个领导集团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推行的一种政策,并且一直到现在都是由这个领导集团谨慎地控制着的。它所带来的那么一丁点变化,都被限制在不作根本改革的范围之内。他们现在的作法是:移植西方的技术,使其适应自己,或是规定一些例外,作出一些零敲碎打的调整,而不是要进行彻底的改造。

  第442页

  共产党人并没有改变从沙皇继承下来的中央集权的独裁统治制度,而是把它强化了,使它更加深化和更加有效了。······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统治阶级,他们同沙皇时代的贵族一样唯恐有损自己的权力和特权。说来也许荒谬,但俄国似乎正逐渐在很多方面回复到它过去的老路上去。

  《俄国人(全两册)》读后感(五):北边寒地飘来阵阵酸苦味儿

  我总能在俄国文学中闻到那么一点专属倒霉蛋的苦酸味儿,索尔仁尼琴使这股酸味儿发挥到近乎烂掉的作用,熏得人头晕眼花,恨不得提着钢刀去找谁拼个命了事。

  陀思妥耶夫斯基倒是更注重于味道的料理,一会儿在刚开锅的水里加一点糖,一会儿又觉得糖味太寡,滴了几滴辣椒油进去,还不尽兴,回过头看到了盐没有放,放盐的功夫一个没注意,正个架子的调料都倒了进去,那味道真是让人不舍得忘掉。

  我喜欢那股子酸苦,喜欢那股子“五味杂陈”。越喜欢越好奇,好奇这个民族的经历,好奇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味道...

  本书作者是1971-1974年,《纽约时报》住莫斯科分社的社长,在俄四年,以记者的身份,对俄国进行观察,访谈,思考,最终整理出了这本九百多页的大部头。

装着歪果仁的坛子——计划经济

  俄国从1925年开始进入斯大林执政时期,同时开始实行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简而言之就是计划经济。到了作者入俄的时候,计划经济的成果已经演变为两种东西——等级制、贪腐糜烂

  苏联那密密麻麻的等级制度。一个金字塔式的构成结构,上层是特权领导者,他们享有专属的私人商店,即不排队,低金额的购买西方商品,稀缺物资;他们有类似富人区的别墅,西方进口的豪华轿车;最先进可靠的医疗;出国机会;教育优资以及西方文化的体验权,当然我认为这一层最令人羡慕的还是玩弄他人与掌故之间,无与伦比的成就感。毕竟在俄国,我们北边儿邻居的游戏规则——有钱并不是万能的。

  ...这种皮实的无所谓与麻木的脸庞,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

  计划经济带来了什么呢,这个倒也值得一谈,在农村,集体化的劳动方式,使得他们虽然活得很辛苦,但也没有下定决心去劳动,生产效率底下一直是农村生产方面的问题,当时有一个科研团队用于农民相同的土地,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耕种,在精心培育之下,科研团队的产能是普通农民的3-4倍。

  俄国计划经济的短板还是暴露了出来,他们与美国竞争谁先在月球上踏一个脚印还有国防实力,却不去完善整个系统的管理,也可以说贪污腐蚀了俄国的管理系统,自下而上又都在应付俄国所规划出来的宏伟蓝图。

俄国国民性

  通过贪污腐化可以继而谈一些俄式国民性出来,不管是农村里的农民还是城市里的工人,显然我们又遇到了一群懂得混日子,不上进的民族,他们青睐于偷懒耍滑,又十分懂得逆来顺受。这些东西面对苏联特有的政治局面,谈起来倒是十分容易理解,一群不太会反抗的人,换了一种更地道的方式来疼爱自己。

  在外国人看来,俄国人是矛盾的,他们看上去那么的冷漠,好像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又过于沉默,而他们的文学作品,却总能看到一颗颗满怀情绪的心,那些炙热的东西啊,仿佛靠近一步都能烧伤自己。作者对俄国人这种矛盾性的解释来源于历史成分。在斯大林执政期间,俄国爆发了一场类似于乾隆爷年间文字狱一样敏感的东西,当然俄国人玩的这一场更大,有一百万到两百万的人登上群岛,被谋杀,被放逐。这让他们的心变得极为敏感,扭曲的敏感,他们没有办法轻易的对人袒露这种情绪,他们不知道,袒露的背后是什么,即便 他们自身可以承受这种结果,而他们的家人呢,是否也会受此波及?

  他们在选取自己谈话的对象时总是十分小心,逐渐,在他们心中有了一条很深很远的鸿沟——外人or自己人。他们在自己人面前表现得格外热情,大度,畅所欲言,奔放快活,而在外人面前就不得不收敛很多,一句话也不能多说,他不知道这一句话会受到怎样的曲解,最终会带来什么。这是那股酸苦味儿的原因所在,他们经历过一些,其他人可能经历不到的事情,那股酸苦味儿。

  即便是斯大林对他的人民做了些什么时期,但作者在俄时期竟然惊人的发现俄国人是那么的缅怀着他们的斯大林领袖,这群带着酸苦味儿的人民,经历了一次次政权结构的变故,经历了丧失1000万亲人的二战和战后所带来的千疮百孔,他们经历了饥饿,又经历了绝望,他们带着一颗不安的心游荡。

  这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民族,而恰恰可以使他们得到安全感的东西就是集权统治,高压和控制使得他们摆脱恐慌,所以俄国人也信奉力量。他们太害怕缺失的背后,何尝不可以理解为满目疮痍。那种苦酸味,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才写得出来的苦酸味,那是他们自己的心,他们自己尝了千百回的味道...

  煽情的谈完了俄国人的感性,再来谈谈他们的理性所在,在苏联,那种洗脑式的报纸,横幅并不少见,苏联人显然是要比日本人高明很多倍的,他们知道调侃这些条纹,开党的笑话,而另一面他们又想积极的进入党的内部,成为即得利益者,站在胜利者的人群中。俄国人民在意识与现实的PK种,明显更在意后者,这就出现了很滑稽的一幕,原本的调侃者为了“成功”进入被调侃的行列,并用尽一切力量去维护党的形象,无论他本身是否相信,现实利益比相信重要,而反过来,党需要驯服者,就是这样一群诡异的人在维持着苏联执政党。

反抗在哪里呀,反抗在哪里

  苏联经历了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这当中也并不是毫无反抗的声音的,毕竟俄国人又逆来顺受又脾气暴躁也不是吃素的。中间陆续出现了三种格调和声音。

  不得不说,老大哥的地位非常巩固,这几位反抗者的下场要么被驱逐出境,要么被在国内被不公平对待着,改革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不太可能发生,其实从某个角度而言,苏联是一个特别好玩的例子,世界终将走向融合,而那些拒绝者将被永久的封禁历史的尘埃中,把他们钉上钉子,把他们贴上封条,把他们埋进最深的泥土中,仿佛他们就不再存在。

  想去俄国,想去闻闻俄国那专属的酸苦味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俄国人(全两册)》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