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原理》是一本由罗兰·巴尔特 (Roland Barthes)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5.00,页数: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符号学原理》精选点评: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核心其实是一种三分法,即物、支撑物、变体,也有时转化成质料层、运用层和语义层什么的
●完全看不懂·
●最近几天已经大概是第三遍刷了,外国人做学问先不说质量如何,起码够真诚,巴特针对索绪尔的几个重大概念重新审视并扩大阐释具有开创性作用。在一生里他都干了些啥?把一个中篇小说的阅读过程写了一本600多页的书!把恋人之间的絮叨写成了一本书!把书写的时装语言写成了一本书!哦,我的巴特!
●基础知识补课 书是好的,翻译太差。
●III「組合段與系統」理解失敗、待重讀(x
●17书单
●论著本身是接近完美的。只是这种用奇特的散文文风写作而形成的跳跃晦涩风格,初次接触,虽明白其中的逻辑必需性,然而始终难以恭维
●我精读这本了。妈妈我长大了!
●一边读一边觉得,中文真的简单很多,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就解决了他们的好多符号、记号、能指、意指的问题。
●罗兰巴特这人本质上还是美学虚无主义的。
《符号学原理》读后感(一):一个图表的疑问
本书第四章“直指与涵指”章节第69页中下方分别列出了“涵指”和“元语言”两幅图,但图示似乎有误.
《符号学原理》读后感(二):.
1.叶尔姆斯列夫对语言结构的划分:规范层(质料形式的语言结构,已经为社会实现作用所规定,独立于体现的细节)、图示层(纯形式的语言结构,索绪尔的划分)、用法层(集体集合的语言结构)
2.规范制约用法与语言/用法与言语相互制约/图示被言语、语言、用法制约
3.作为意指作用的结果,记号的多次出现构成言语,部分能指通过言语由用法层划分等级
4.所指相同的条件下构成所有矛盾的原因大部分来自质料层,其矛盾根本来自用法层的集体对于值项系统的划分
《符号学原理》读后感(三):书是好书,封面真烂
玛丽隔壁的封面土死了!这副样子也敢出来卖。
要不是此书的旧版坊间难找,
要不是看老罗老李的面子,
本买不下手。
算了,老子拿张包鱼的报纸包上得了,眼不见心不烦。
大家先记住了,这封面设计:王强工作室,本书老子打一星完全就是丫的功劳!
瞧瞧英文版的封面
唉~~~
《符号学原理》读后感(四):对比一点
1. 对比索绪尔与罗兰巴特的语言学与符号学?
索绪尔认为:语言学是符号学的一部分。符号的意指活动无所不在,符号学的范围无所不包。语言是一个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但是符号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符号的生命,即所有可以符号化的社会文化现象,最典型的是语言符号,但又远不止语言符号,符号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符号本质是社会的,但要通过个人来接受和执行,这一转换机制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和符号学密不可分。语言是社会生活诸多符号之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学。他提出要创建一门研究符号的科学即符号学,并建议把语言学当作这门一般科学的一部分。
巴特认为:符号学是语言学的一部分。语言是唯一具有广泛意义的符号系统,语言系统包括所有一切其他符号系统所具有的特征,认识了人类语言,就可以认识任何其他符号形式。任何符号学体系都有言语介入行为。他认为除了人类的自然语言之外,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其他复杂的符号系统。虽然许多物体同样具有意指功能,并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从来不是以独立系统的身份来运作的。既然任何所指都必须在语言中找到对应,那么所指的世界也就等于语言的世界,也就是说虽然符号学的起点可以是非语言成分,但它迟早还必须通过语言这一环节,或把语言当作分析其他种类符号的模式,或将语言视为某一意指活动的组成成分和补充意义。
《符号学原理》读后感(五):知识点
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译者序:P2 巴尔特符号学的语言中心论立场和“实用主义”。
3 符号学的精义:实践大于原理性。如何运用各学科理论工具来处理各种具体的文本意义分析课题。巴尔特采取了索绪尔—叶尔姆斯列夫方向的意义分析法。
框架:1⃣️语言和言语
2⃣️能指和所指
3⃣️系统和组合段
4⃣️直指和涵指
4: 语言结构(语言的社会性,支配人们交流的集体性契约),言语是个别性的选择和实现行为。两者合一构成完整意义。言语先于语言。
12 服装案例,按照服装在社会交流中表现的内容,区分出三个不同的系统:1⃣️书写的服装(时装杂志用发音语言所描述的服装,不包含言语的)2⃣️被摄影的服装(不包含文字说明)依附于个别。3⃣️被穿戴的服装(两者和一),
13 饮食案例,饮食的语言结构:1⃣️排除规则(饮食禁忌)2⃣️有待确定的诸单元间的意指性对立(咸与甜对立)3⃣️同时性(在一份菜的水平上)或连续性(在一套菜的水平上)的联合规则。4⃣️用餐礼仪,作为饮食“修辞学”起作用。
15 在电影、电视和广告领域中,意义取决于形象、声音和字形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原文)
23 所指不是“一件事物”,而是该“事物”的心理表象。(原文)
所指既非心理表象(概念)也非实在物(对象),而是可言者(decibel)(一种言语片段)。
32 意义只能由于意指关系和值项(??语言结构中诸词项的相互位置)的双重制约作用才可确定。
55 叶尔姆斯列夫的涵指符号学:ERC模型
59 音位学家按声音产生意义的角度研究声音,符号学家研究对象的意指作用。
评价:作为怀疑主义者的巴尔特,对资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