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与故宫五十年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4-11 03:3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与故宫五十年读后感锦集

  《我与故宫五十年》是一本由那志良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故宫五十年》精选点评:

  ●对了解战乱时期故宫文物的迁移很有价值

  ●已买

  ●故宫文物从北京到台北的流水账。

  ●中国文物的精华,随着战乱而飘零,跟着命运而起伏,但一路的跌宕和坎坷,却蒙的上天的恩,没有损坏一件,这是奇迹,也是天佑。感谢这些文化的保护者,愿这些文物归其所,永的安宁。

  ●资料详实,八卦太少。

  ●作为一本生活工作的记录,它并不一定具有多么大的文学或是现实价值。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与细致,只要自己喜欢,自己知味就好了

  ●史料翔实严谨。为着减压而读。

  ●在故宫里工作一辈子的工作人员写的,文字很平实,既有工作上正儿八经的内容,也有一些奇闻异事,还比较好读。

  ●我想文物都是有灵性的,经过数代人淫磬,守护它们不仅弥足珍贵,而且颇具意义

  ●久未翻书。无用的知识带来的满足感。大抵如是。

  《我与故宫五十年》读后感(一):故宫文物的迁徙

  随着战争一次次的发生,文物不停的变换储存地点,直到运到台湾。

  从书中的叙述可以看到故宫文物数量的庞大和留在大陆文物的不值,想不到蒋老头子把这么好的东西都运到台湾了,真不愧都是国宝呀!

  《我与故宫五十年》读后感(二):拿来翻一翻还是可以的

  夜中不能寐,起床读了半本。产生些粗陋的感受。

  1、作者写的非常细致,数据很全。

  2、正是因为带有大量数据,作资料可以,可读性差点。

  3、有些事却是不为人所知,但也符合常理。例如清点文物,打包装箱的具体工作。

  4、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的人还是比较讲诚信的,基本靠责任感做事。其实那么多文物,要从中随便拿一点,也不是太困难。

  5、军阀头子们虽胆大,还是不敢妄为,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能保护住偌大的故宫和数量庞大的奇珍异宝。

  6、故宫里的皇帝老儿们也没几个能分清行货和水货。故宫里的山寨货为数不少。

  7、真想去故宫瞧瞧那些宝贝。

  《我与故宫五十年》读后感(三):《我与故宫五十年》:器物之上的风雨苍黄

  《我与故宫五十年》:器物之上的风雨苍黄

  黄山书社自小说《未央歌》出版后旋即传来另一消息,台湾《传记文学》结集出版。此杂志创刊于1962 年6 月,归于历史亲历的便捷,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积累上素有“民国史长城”之誉,研究地位煊赫。

  以私人叙事的方式多角度来还原历史真实与繁杂,为史家抽丝剥茧的记录注入了脉脉温情,从而让读者见证到大时代下个体的言说与感受,他们似乎是默默无闻、湮没在彼此间的蝼蚁,但他们在被潮流裹挟的同时正一手创造出纷彩异呈的时代面貌。前人回望,后人追寻,俱徜徉在欣喜并欷歔中不胜依依。

  那志良先生是满族人,生于1902年,卒于1998年,他在1924年加入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从此与故宫结缘,此后一生历经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南迁、文物精品运台等几个重要时段,见证了沧桑之下的文物迁徙流转与时代变迁。书题“我与故宫五十年”,表象是故宫博物馆五十年历史,深层涌动着的何其是回忆自身经历的“风雨苍黄五十年”,时光中的一切都寄托在了无生命的器物之上。查阅相关资料,寄托老先生的故宫情结还有其他三本书:《故宫四十年》、《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故宫历险记——老博物馆员说故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语放置这里适合不过了,打打杀杀,无论是哪一派军队占据北京,故宫与它的文物珍藏一直免受战火之乱,军队甫一进城,即有警卫部队来行使驻扎保卫之职,内战派别繁芜,但有一点相通——都是中国军人,有共同的历史记忆,有公认共享的文化值得携手捍卫。

  风云突变,中日战争的威胁日益紧迫,遂将文物装箱南迁,到南京,到上海,原以为从此安然无恙了,熟料全面战火四燃,东南沿海立时成为抗战前线,只得将文物再次搬迁到西南大后方。行程遥远,沿途路况恶劣,人困马乏,自不言表,还有多次的敌机轰炸。及至抗战胜利,还有四年的战火,最终渡海去台,在南京下关码头,有一段借景说愁“江流中细雨迷蒙,偶然听到远处军号之声,刺人心弦,凄凉之景,令人不胜唏嘘”,让我想起胡适与傅斯年的“新亭对泣”。

  时代风雨苍黄,冰冷物件辗转于与时光的流淌与地理场景的变换,千年后亦照旧如此,而在风风雨雨中呵护它们的人终将老去、逝去,又有后来者来往接替;唯见生者的逝水年华不断冲刷着古老器物,却难以留下销蚀的痕迹,古今回响,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涕下。

  成稿于08-05-05

  那志良《我与故宫五十年》黄山书社2008年1月版

  《我与故宫五十年》读后感(四):真的

  【读品】成刚/文

  汪曾祺先生写西南联大师生跑警报的往事,轻松诙谐,他天性冲淡,任怎么严重的事到他笔底都直如花花草草,根本原因是无所羁绊,“联大师生跑警报时没有什么可带,因为身无长物,一般大都是带两本书或一册论文的草稿。”这才腾出手来携情书、花生米、宝珠梨、甚或煮冰糖莲子羹,也可以来恋爱。假设汪先生彼时不在联大,假设他被委任于故宫博物院,急切切地赶着数万件珍玩与敌机马拉松,短章《跑警报》还会是现在的面目吗?

  《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时间跨度最长,涉及先生本人生活的细节也繁密,如院长变卖家中财物补贴那先生家用使其在外能安心做事,更如车队盘旋川西险途而那先生与同事犹不忘看风物诵曹伯启《南乡子》。我要详谈的却是“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连载过的十六万字的《我与故宫五十年》。时间轴起于1925年故宫博物馆仓猝成立之际,止于1974年台湾省故宫博物馆办明清青花瓷特展,纵贯最飘摇的半个世纪,军阀横恣,北伐成功,继而日寇肆虐,人民解放战争,也提及1949—1970年代台湾社会概况。那先生走笔温润似玉,纵然笔涉坎坷艰险,也不见烟火燥气,不闻愤懑咒怨。谈故宫瑰宝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论长路崎岖若扶杖玩游,交代几笔美景,述说几盘菜肴,尽管雪封山,饥肠鸣;提纷纷战事不特写血渍与横尸,时时幽他一默,泪眼含笑,欲笑却止。《我与故宫五十年》中,家国与古物交叉而谈,自然地融于一体,不知它们本就是一回事,还是那先生笔墨的焊接功劳,全书以“我”的视角叙述,唯一不受重视的同样是“我”。

  那先生的著述颠覆了此前我对同类型读物的阅读经验,“散、平、碎”是我对彼时多数传记特点的归纳,读着零碎,提起拖沓。乍看,那先生也不能免俗,大量文物表单与人事更迭记录掺杂行间,谁料内里却隐着一股沛然之气,感而不伤。卢沟桥事件后,博物院开始将文物装箱南迁,以防毁于战事,先生借叙述负责押运同事的张皇凸显局势急迫,“一位同事朱家济先生,匆匆回家,看到什么东西都舍不得,索性什么东西都不要了,拿起桌上的一把折扇,忍泪离开了家门。”另一同事李光地,“他的准备时间更短,大家坐在汽车上等他,只见他背出一张方桌来;大家笑不可仰。”叹国力孱弱,那先生具体地追述了景山上的一门炮,“我们好奇,上山看看高射炮是什么样子,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车轮,架着一个竹筒,上面覆以油布而已。”文物精品运台湾前夕,行文始见凄恻,“正值阴雨天气,连绵不晴,码头上人迹稀少,江流中细雨迷蒙,偶然听到远处军号之声,刺人心弦,凄凉之境,令人不胜唏嘘。”概因即将偏隅海岛,前路茫茫。

  为抢运万箱国宝,那先生与同事辗转各地,“故宫文物,像逃难一样,往后方撤离。”文物共分三路:一批运到汉口,转长沙,贵阳,存于贵州安顺;一批运至宝鸡,经汉中、广元、成都,存于四川峨眉;另一批沿长江直上,经汉口、宜昌、重庆、宜宾,存于四川乐山。遍地开花。押运途中,遭雪灾,遇断路,逢大火,避匪徒,更兼财政拮据,穷症缠体,战火蔓延,局势每况日下。才准备在一处安置文物,便遭敌机轰炸,所幸炸弹总滞后一拍,国宝与人众得以安然脱逃。木箱内的文物,瓷器书籍等易碎易燃惧潮的物品居大半,翻车坠河遭雨淋是第一大患,这桩桩坏事都没躲过,文物竟然无碍,类似的事书中载有三两件,让人吃惊。那先生的解释颇唯心,也见出他宅心仁厚,“古物是有灵的。”他常感叹。也许正是博物院同仁视古物如有生命会呼吸的物体,才在凶险的境况下做到无一损毁,堪称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五四干将罗家伦在台北对所有文物进行过一次点查,他在理事会报告中说:“抽查结果,知保管情形良好,保管人员能以古物为生命之一部分”。当是对那志良们数十年辛劳的至高赞誉。

  听过“少马爷”相声《打灯谜》的人都知道,十分钟内,面对挑逗引诱,不吐出一个“好”字来实难办到,机灵警惕步步为营以绝口不提“好”字为目标的黄族民先生最终在四角小钞前栽了跟头。“行,我输您多少钱?”“一元六角。”“那这么着,给您两元甭找了怎么样?”“好!”这说的是坚守不易。那志良们在炸弹贴着后脑勺的环境下的作为,该用什么词汇来形容?当是“典守”,《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中,那先生对这个词给出了精确阐释,“典守,不是看守,也不是监守,而是平时视如身体发肤、紧急关头高于身家性命。”当然,他们也真的做到了。

  《我与故宫五十年》那志良著,黄山书社 2008年1月

  本文刊登于《晶报》2008年4月12日晶报图书评论.特书.C2-3版 请勿私自转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与故宫五十年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