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更幸福谁更苦?
沙海铁迪
很长时间我都觉得,小我三十多岁的外甥,比自己幸福。很多人也这么认为,我们常听到,有人这么说:“现在的孩子们啊,真幸福!你看他们,不缺吃,也不缺穿,衣服还没破,就要买新样式的。”乍一听,确实如此。
二零二零年新春疫情肆虐,封城、封村、封路••••••各种封,人们大都宅在家里,该上班的上不了班,该上学的上不了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幸福从何说起?
二零零零年出生的外甥,刚刚二十岁,就经历了非典和新冠病毒两起疫情。怎么能说,他很幸福?
不只是疫情期间,他们要如此,就是非疫情的日子,他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外出”。
我常常看到,他一放学,就忙着写作业。我想和他说话,他都没有时间。于是,我一个人忍不住想起自己“自由”的童年——
那时,我们放了学去打猪草。自由地呼吸野外清新的空气,小伙伴们有说有笑,唱歌,比赛,追逐,打闹••••••
春天的时候,去绿油油麦田的地陲、黄橙橙开着花的油菜地里、刚挂了小青杏的大杏树下••••••打猪草。说是打猪草,实际上多半时间是在玩耍。
冬天冰封的土地,春天一暖和,就变得十分松软,踩上去,别提多舒服,比现在所谓的踏青,还令人惬意啊!
可是,小伙伴们又有了新的活动——河沟里打水仗、捉泥鳅、摸鱼虾、顽皮地去崖畔打酸枣、淘气地去园子里偷摘这样或者那样未熟的青果子•••••
秋天的时候,各种庄稼都熟了,野果子也多起来,田野色彩斑斓,非常好看,自不必说。最重要的是,小伙伴们可以吃的东西多了。
比如,跟在干农活的大人们身后,随时接到他们逮的肥蝈蝈、蚂蚱什么的,拿回家烤熟了吃。回家吃饭的时候,饭桌上会有各种各样的惊喜——几个蒸熟的老豆荚、嫩玉米棒子、新鲜的红薯••••••
更有趣的事情是——天刚擦黑,小伙伴们一起从泥土地里拔了红萝卜,用萝卜缨子,拧拧泥土,就吃;吃刚从泥土地里拔的蔓菁时,把皮用嘴五六分啃开,却不把它弄下来,而是让它翻卷着,像极了白色的百合花;手里攥着蔓菁缨子,暮色中,那白色的“百合花”就更加醒目;吃刚从泥土地里拔下的花生,就难免会有泥土••••••
放了寒假,在太阳地里趴在凳子上写作业,在野地里打雪仗,躲在柴草垛里讲故事,等等。
冬天的晚上,小伙伴们还可以捉迷藏,藏在暗影里,藏在柴草里••••••
不要说,现在城市的孩子们与当年农村的我们相去甚远,即使现在农村的孩子们,也不能与那时的我们同日而语。
那时,没有那么多农药使用,孩子们不仅可以放了学打猪草,还可以在打猪草时遇到能够吃的野菜什么的,薅起来,就往嘴里塞。
而现在的孩子们呢?
哪个家长还敢让孩子出去“野”?中毒怎么办?遇到坏人怎么办?遇到危险怎么办?
现在,太多太多的危险可能随时伤及孩子。
那么,把孩子管在家里,就好了吗?
常常是孩子一个人独自在家,他没有玩伴,没有活动,只有作业,只有等待,只有盼望。
电视剧、网络和手机游戏成为孩子们最忠实的朋友。
结果呢?
很多孩子,有的孤僻,有的自闭,有的网络成瘾,有的沉溺游戏•••••出现了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
像外甥这样,整天没完没了的写作业,是大多数孩子的生活状态。
这么多时间忙着学习,是不是他们的学习就很好呢?
曾经看到过一则调查说,零零后用于写作业的时间越来越多,可他们的阅读在减少,体质在下降••••••
学习与时间并不一直成正比,当学习的时间过长,效率降低,学习效果反而会更差。
长时间“绑架式”“囚禁式”的学习,把有趣探索的学习变得应付当差似枯燥乏味,只能让孩子们讨厌学习。
记得有一个非常有名关于学习的公式,是这样的:8-1>8
什么时候多数家长们能够懂得这样的道理,不再强按着孩子们学习,让他们的心灵舒展开来?
再看外甥的吃穿。
记得他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他下午放学回来,我对他说:“那个盒子里有吃的,你看看,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吧。”
他走到那个盒子前,翻看了下,说:“就这些啊?”
我愕然道:“是啊。蛋糕和肉松饼还不行吗?你想吃什么?”这些是我们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啊。
他说:“我也不知道。”
不知道?
不是的,他只是不饿罢了。
不是有个词语叫“饥不择食”吗?
我们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每天下午放了学,肚子早饿得咕咕乱叫了,回到家吃玉米面饼子也觉得特别香啊。
还有的时候,我看他吃饭还没有我觉得饭菜香甜。
如果一个人吃东西感觉不到香甜,他还会幸福吗?
有时候,他的衣服不穿了,他妈妈把那些衣服拿给我。我一看,那些衣服一点毛病也没有,简直就和新的一样。
可是,他不穿了。
而我们在他这个年纪,除了过年,哪里有什么新衣服穿?偶尔有哥哥们的旧衣服改做了给我们,我们就高兴得不得了。
不缺吃,不缺穿,他比我们幸福吗?
看看他的状态,我越想越觉得,他并不幸福,至少没有我们以前想的那么幸福。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显然,不是有吃有喝这么简单。
幸福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满意程度。而多少人又轻易会对自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感到满意呢?
幸福只能存在于奋斗的过程中,而不是奋斗的结果里。因为在奋斗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无限期待和向往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的结果却是“既成事实”,无可更改。
而孩子们所享有的,差不多都是父母奋斗的结果,他们怎么能感觉幸福呢?
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类学家说,人类所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恶劣,其文明程度往往也越高。
这种现象在个体身上则表现为;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可能越有智慧,幸福感可能也越强烈。
我们怎么能奢望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会和饱经世事沧桑的成年人有同样的幸福感呢?
再说,一个人幸福不幸福,辛苦不辛苦,不一定是别人看上去的样子;住豪宅的不一定就比住寒窑的人幸福,坐办公室的也不一定就比拉板车的不辛苦。
其实,金钱可以比较多少,房子可以比较大小,幸福与辛苦怎么比较呢?
幸福,或者辛苦,只能拿个体自己的某两段以上时间的感觉纵向相比,而不能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正如有人形容婚姻时所说的,“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一个人幸福与否,只有他自己知道。
因此,我们不能说,谁比谁幸福,或者辛苦。
2020/3/11-20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