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领袖们》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14 15:16: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领袖们》读后感100字

  《领袖们》是一本由理查德·尼克松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329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0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领袖们》精选点评:

  ●扯一堆没用的

  ●领导人的文学作品,不推荐

  ●准5。从鲜活的领袖身上你能学到的,远远高于专家们归纳的理论

  ●2018.01.13 “一个灿烂的世纪”

  ●大历史加小传记!

  ●更像是每个人的花边大集合。但还是值得一读。

  ●政治性很强,我自知弱。没读完。但钟爱戴高乐~

  ●有些部分不错。

  ●绝对没有吹嘘地那么好。额,翻译的问题吧。

  《领袖们》读后感(一):小人物们永远也了解不到伟人的思想

  小人物对领袖的看法终究是小人物色彩的,崇敬,惧怕或者是好奇什么的,我不知道那些传记作家的视角又是怎么样的,但是尼克松,已故前总统,领袖们之间那种近似于平等而又的微妙关系使他的视角是那么的不同。领袖们在他的眼里,才终于有了真正的,普通人的一面。

  《领袖们》读后感(二):【问题2:领袖们的排列顺序为什么是这样的?】

  有一个故事说,在新兵进行队列训练时,班长让个子最高的士兵站在队首,个子次高的站在第二位,依此类推,个子最矮小的士兵就排在了队尾。排长问班长,为什么这样排列?班长立正报告,说:“在入伍前,我是卖水果的!”

  尼克松也是卖水果的,喜欢把最大最亮的那个苹果排在最前面。

  战后五大国的领袖当中,邱吉尔无疑是自由世界中最大最亮的那个苹果,他在一战时就已跻身英国的领导人行列,二战时是英国首相,战前就呼吁要警惕希特勒,既战之后,是他第一个向斯大林伸出橄榄枝,战争结束后,又是他最先提出铁幕之说。这样特立独行、目光如炬的领袖,当然要排在第一个。

  法国是战后五大国之一,也是美国的盟国,戴高乐也算是参加过二战的大国领袖,所以他排在第二。然后是日本和西德这两个美国的不容小觑的盟国,然后就轮到邪恶势力,也就是尼克松的敌人出场,最大的敌人当然是苏联和中国,所以赫鲁晓夫出来了,所以毛、周出来了。

  《领袖们》读后感(三):领袖手册

  如同论共和,春秋等等,大抵圣人发愤而做,如果不是倒霉,鬼才写书呢。立功立言失德,功过自有他人评说。但是,Nixon不幸后人幸,留下了很多实践性的作品,本书真是其中圭皋,是尼克松给后人的领袖教科书。

  尼克松这人两起两落,从平民到元首,然后从总统到跌落到谷底,最后的大好光阴,只能用来写书。真是他本人传奇式的领袖经历,更让他对二十世纪前半叶的领袖解读别具风味。

  尼克松本人扭转了冷战的美国弱势,把美国从亚非拉浪潮中解脱出来,修补了越战后的美国。然后携手中国,一条绳捆住苏联,从而让其挣扎,从中东到中亚,最后陷入阿富汗的泥潭,最后内外交困,解体而亡。他的不战而胜,从内部演变了苏东坡,开创了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新浪潮...

  领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致力于伟大。如果至立于伟大,那么就必须有深邃的思想,坚强的意志和献身的行动。而今第四次浪潮席卷全球,时代呼唤新的领导者而开天辟地,致力于改变世界,建设和谐社会的青年们,必能从此书有所裨益

  《领袖们》读后感(四):Leaders简单点评

  以自己目前的阅读量来说,对于这种第一人称的视角写的非虚构书籍,尼克松可以说做到了相当程度上的客观性:书中几乎每一个领袖,他都通过他们的政绩或者经历分析出了他们的优缺点,同时,还能将其中相似或者相反的性格分类,说明,他是有过一定的思考的。不过,也并不是说他就非常公正,对于一些看法比如不停地反对共产主义,也是有一定的主观性的,当然对这类读物这很正常的。 语言来说,也并非像一直以为的政客那样正式僵硬,读起来并不会枯燥乏味(比《往事的回想》好多了),对于尼克松持续六年的执政,可以说他接触到了当时世上大小国家的优秀领导,他能在接触如此多优秀人才的同时还能与他们保持良好关系,借此趁机深入了解他们,可见他待人处事的方法是相当可取的,同时,不少高层人物的趣事,也能在书中了解一二,增加了趣味性。 道理的话,书中的道理挺多,但是鸡汤之类的也不少,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可以拿来借鉴的,尤其是想要成为领导者的人,有些道理固然看似平凡,然而正如大道至简,平凡的道理恰恰不能轻视。 最后想说一下,翻译会有几句读起来不是很舒服。

  《领袖们》读后感(五):【问题4:叙事结构】

  如上所述,尼克松的这本书,所写人物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事实上,在叙写每一个人物时,他都规划了一条主线,并尽力按照这个主线去展开陈述。

  比如写邱吉尔,尼克松先写在机场迎接他,接着是邱吉尔离开前在英国使馆里的送行晚会,这两段都只是提到了邱吉尔的一些讲话,然后作者说:“在华盛顿逗留的三天中,我对他的观察常使我回想起……”,这就转入对邱吉尔的出身、求学和政治生涯,长长的阐述后,就是“我最后一次见到邱吉尔是1958年……”,以邱吉尔在记者面前的表演结束全文,整个行文的脉络还是清楚的。

  不过,尼克松善于联想,喜欢比较不同的人物,有纵论天下英雄的爱好,这就使得他的行文常常神出鬼没,读者必须时时提醒自己,才能跟得上他飘忽的思路。

  在这一点上,基辛格的《白宫岁月》就写得清晰多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领袖们》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