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是一本由周为筠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60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國學大師們的1949. 原來中華傳統文化命脈是這樣被留存和延續的.胡適,傅斯年,林語堂,錢穆,方冬美,徐復觀,牟宗三,陳鼓應,南懷瑾,各有各的故事,各現各的光彩.
●翻阅一过
●国学的另一种命运,确实国学在台湾和大陆的命运是截然不同的,至少我认为在大陆国学氛围是不如台湾浓厚的。
●感觉作者就是把一些资料拼凑在一起,没有整理得非常好,导致的结果是很多事会重复几次。还有一个就是书后没有参考文献,我觉得这是一大忌。难道正如书后所说,参考的文献太多,就不列了吗?看看国外一些学者的书吧,哪怕是再多的文献都列出来。这不是多不多的问题,而是一种严谨的做学问的态度!
●一方面感动于大师们在危难中抢救传统文化血脉,惨淡经营,不遗余力;一方面感慨于大师们在乱世中治学著述,落叶难归,身世飘零~
●好看。
●写的不错,读后感概万千
●初读颇有感伤。
《在台湾》读后感(一):半个台湾人的1949
194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的命运从此改变,而一群知识分子的命运也不可避免地与政治粘合在了一起。本书作者选择1949年,选择一群远走台湾的国学大师来写,角度很新颖,内容也很吸引人。
为往圣先贤继绝学,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延续血脉。这些国学大师的著述和演讲,很少领略,今次先从其传记故事相识,再依依凭缘分和学力,看他们的书,以及他们看的书。然后,将进入怎样一般的场景?留待以后体会。
《在台湾》读后感(三):大师的余生
断断续续的读完其中喜爱的人物,大师们的晚年,无论幸与不幸,却是彰显着各自的人生哲学。而至于普通的我们,继而开来整个民族所能做的就是对于大师的关怀。
有时我觉得对于一个民族,大师们恍若他的孩子,有的孝顺一些,有的略显叛逆。可是孩子就是孩子,对于一个民族给予的应该是关怀,支持与理解,即使叛逆。
熊十力未听完便怒声斥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比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这一番痛骂,无异于当头棒喝,但也无异于醍醐灌顶。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对我尤其如此。
如果读书时都能经过消化而摄取其营养,就难怪说“开卷有益”了。
《在台湾》读后感(五):在台湾之1949有关的九位先生
书在今年五月份买的
七个月的时间,突击在一周内读完
书中的一些人或其著作或多或少有所了解
但每个人都有一点小感想:
胡适---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傅斯年--
为台大的鞠躬尽粹
但英年早逝
林语堂--
学一圈回来
还是老祖宗的东西好
(通过这篇文章让我对赛珍珠有了兴趣)
钱穆--
新亚书院而名流史册
方东美--
净空法师当年都独自到方老家求学问道
徐观复--
联合张、张、牟共同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牟宗三--
游尼山观黄冈
康德三大批判者
陈鼓应--
一个被政治玩弄的尼庄老者
“庄子今注今译”
南怀瑾--
“三教三店论”
儒家是粮食店
佛家是百货店
道家是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