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技术主义盛行时代,文本解读基本功似乎可有可无了。一篇王尔德的童话作品,被老编们拆割的七零八落,成人读着觉得别扭,让纯洁的孩子发现其中的美好岂不是笑话?“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如此乏味的俳句置于首段,老师还作为重点句段自己读,让孩子反复读,真是折磨人。更令人匪夷所思的原文中“大声嚷起来:‘快给我出去!’”改成了:“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一个拥有一座花园的人,可以如此粗鲁不堪吗?老师竟然将这个作为噱头,让孩子站起来表演文中的情境,反复练习“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之类粗俗不堪的发火情境剧。还让学生手叉着腰眼睛睁圆表演这巨人的丑陋。老师问“一次次的语言描写说明什么”?学生答:巨人很冷酷。有一孩子说,他也有改正。“巨人为什么不愿意让孩子进去”?就是不愿意让人分享快乐。最后文本解读成了要学会分享。明白了“分享快乐是真正的快乐”。懂得了“快乐要分享”。
改后的童话,还是想要体现童话特点。是什么?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教者设计的问题两个:这是一座怎样的花园?这是一位怎样的巨人?而这个童话的主旨是:“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是,你们才是最美丽的。”教者的答案:这是一个冷酷的知错能改的巨人。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究竟解决了什么?
我的答案:这个巨人很了不起,他能拆掉围墙开放花园给孩子们玩耍,他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很有眼光的人,他知道纯洁的孩子们就是美丽的春天。这样的人怎么就给歪曲成冷酷的自私的形象了?
我感到害怕了,中国教育!体制培育了大批优秀教师擅长技术操作,表演,作秀,但对文本价值挖掘的太少了!
一线教师终日辛劳,最后在课堂上呈现的是如此苍白无力的东西给我们的后代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课赢来的是热切的赞美,追捧,获奖,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