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收获》文本· 一个人的电影 | 崔永元: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
日期:2022-04-06 03:31:04 作者:崔永元胡吗个 来源:收获 阅读:
  一个人的电影

  【原载《收获》2007年第6期,“一个人的电影”专栏】

  2040年10月,像往年一样,北京的黄金季节,秋高气爽。

  另外一些人不一样,他们夹在游客中进京,或者干脆就住在北京,在人们成群结队拥入景点时,他们直接杀向了京郊电影博物馆。

  小崔私人电影博物馆环绕在树丛间,门前有林荫小道,秋天了,树叶正偷偷的飘下,落在地上悄无声息,这种氛围,很适合怀旧。

  于是这些人就来了,不多不少,就这些人,他们大多不是第一次来,他们像老朋友一样,彼此微笑,眼神在短暂交流后,迅速落到各自喜欢的东西上:四十年代的发条摄像机,维吾尔语的电影小人书,绝版海报,电影票根……时不时,还会轻轻摸一下。

  常客们可不这样,他们会在馆内咖啡厅坐下来,当然,那是他们的老位置,要上一杯茶,他们会找出郭维导演的导演阐述,或者《小城之春》的主演访谈,细细翻阅,思绪万千,有时候嚯的起身,去隔壁放映厅,从头到尾再看一遍那部电影,还嫌不够,还把那部电影的《电影传奇》看一遍,末了,在黑漆漆的放映厅坐很久。

  博物馆的一天过得很快,又要闭馆了,参观者们纷纷离去,尽管不舍,到最后,大厅里只剩下一个老头,工作人员上去说,您该回去了!老头正把眼睛凑向摄影机取景器,工作人员又说了一句,您该回去了!老头立起身,挪动了一步,尔后停住,说,小张,你回去吧,我今晚住这儿!

  就这样,博物馆就剩下它和它的主人,老头在进门口左边的角落里坐了下来,那把椅子很不起眼,据说是老头从长影搬过来的,很多导演都在上面坐过,老头现在就坐在上面,很多个夜晚他就坐在这儿,闭上眼睛,这儿他太熟悉了,整个博物馆都在他的脑子里,他的左边是两个放映厅,一个放映老电影,一个放映新电影。他的右边也就是放映厅的对面是咖啡厅和电子阅览室,影迷们可以在那儿边喝咖啡边查阅跟电影有关的一切资料,想到这儿老头得意地笑了,这四十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收集了尽可能详尽的电影资料:有珍贵的老影人们的访谈,老影人太老了,这个世纪刚开始就一个个走了,四十多年了,可是想起来就好像在昨天,老头那时也才四十出头呢,他去过苏里导演的家里,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样,有什么吃什么,对了,王润身还给他包过饺子呢,而此时此刻老影人们的电影就在这个馆里面,老头觉得很幸福!当然,这里面也有新晋电影人的访谈,有各时期有关电影的报刊文章、只言片语、拍摄花絮,还有跟每部电影配套的纪录片《电影传奇》,年轻人们来这儿研究学习,他们梦想有一天他们拍出来电影以及和电影有关的一切也能陈进这个博物馆。

  二楼陈列的是老头的宝贝们:摄像机和放映机,和别的博物馆不同,这些宝贝是可以开放的,影迷们是可以用指头去触摸电影的历史,老头们确实把它们当宝贝,每天要亲自擦拭一遍。

  三楼呢,对了,想到三楼,老头才注意到手上正拿着小人书《平原游击队》呢,快闭馆时他拿出来翻看,后来就忘了放回原处,这可不行,得放回去,年纪大了,容易忘事,老头起身,向三楼走去,那儿有两个厅,一大一小,都陈列着老头的另外一些宝贝,两个大厅的墙上挂满了电影海报,那都是原版的呢;小厅里陈列着电影邮票、电影票根,上面的日期载着历史故事:小伙子正把邮票贴在情书上寄给远方的姑娘,或者少年省下一个月的早饭钱换来一张电影票,正逃课去了影院……老头就这么干过!而大厅里则放着老头的小人书,老头甚至能记起每本小人书是在什么地方淘的,记得有一次为了一本小人书,坐飞机往返南宁淘回来的呢,那时腿脚真灵!

  老头准确无误地把《平原游击队》放进第三个玻璃陈列柜第五排第四格,老头记得每本小人书的位置。老头下意识地朝通往四楼的楼梯口望去,那儿是个储藏室,有固定的温度和湿度,老头收集来的电影胶片正安全躺在里面呢。

  “!”十点了!

  该下楼了,老头想,下去看一个片子后就睡觉,明天还得早起打扫卫生呢!

  这是小崔对于他老年生活的设想,在他自己的电影博物馆里,只要能活在电影中,做一个扫地工就很知足。

  而对于中国电影,小崔觉得他哪怕是去电影院卖饮料也是在做贡献,当然,他所做的远远的超过这些,他和他的工作伙伴们收集了有史以来最全、最权威的电影资料和老影人的口述历史访谈,在这些素材基础上,专门为每部电影制作了纪录片《电影传奇》,到目前为止,《电影传奇》共采访1247人次,收集到3500盘素材带,总时长105000分钟的第一手口述影像资料,现已播出140集,这个数字仍在陆续增加当中。

  什么是超级影迷?迷到为之做一档电视节目的,迷到筹建自己私人电影博物馆的,只有小崔一人。

  同时,小崔毫不谦让自己“电影专家”的身份,他掌握着详实的电影知识,而且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的习惯,他希望这些经过独立思考后发出的声音也能保持着,或多或少的会刺激着中国电影,即使很微弱。

  一   之于电影,小崔的身份

  胡吗个:我们开始聊吧,听说你最近喜欢泡网了,你在上面玩什么?

  胡吗个:在电影收藏这个圈子里面,大家知道有一个叫做小崔的人在淘这个东西吗?

  胡吗个:你现在有多少机器?

  胡吗个:离你的理想有多远?

  胡吗个:就是你的这三十台不是重复的?

  胡吗个:你所有东西,都是为你的电影博物馆做准备?

  胡吗个:就是私人电影博物馆?

  胡吗个:这个怎么有些像电影传奇《甲午风云》里面你演那个老头?

  胡吗个: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像你收藏电影摄影机、放映机,然后小人书,然后你又以电视工作者的身份去做《电影传奇》,你看你不是导演,你又不编剧,小崔之于电影到底是个什么身份,你怎么界定你的身份?

  胡吗个:你说你是超级影迷,也是电影专家,好像有时候你还是电影批评的角色?

  胡吗个:为什么?

  胡吗个:从这个角度说,《无极》和《十面埋伏》它们对于中国电影工业化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胡吗个:你是以前就这么宽容,还是后来才这样?

  二  中国电影如何面对好莱坞

  胡吗个:刚才说到我们认知的好电影进不了院线,那这些电影怎么存活?

  胡吗个:那未来这种片子就消亡了?就没有了?

  胡吗个:你是说在中国消亡了还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会这样?

  胡吗个:那你说怎么办,比如说像我这一批人,算电影爱好者吧,我们更喜欢看的一些片子可能不太符合大众口味,在中国以后就没这块了?

  第二,现在的情况是,拍什么样的电影不是电影人说了算,而是院线说了算。院线是不讲艺术气质的,换句话说,院线不为中国电影多样化负责。院线是什么?院线就是个卖商品的地方,电影不好卖就卖别的。你别笑,你忘了咱们的体育馆和博物馆疯狂卖家具的年代了。为了讨院线老板的欢喜,拍电影的偷偷拍了一部艺术片也得高喊是商业片。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很简单,让院线和拍电影的是一个经营者,这又是体制问题。

  第三,就是电影从业者对社会有没有责任和良心,这个东西也特别简单,比如你胡吗个是一个卖音乐碟片的,对你道德和责任良心的考验就是你是卖正版还是卖盗版?你是原创还是抄袭别人?那么在原创和抄袭、正版和盗版之间,它最重要的话题是什么呢,是迎合市场、迎合消费者,盗版就是应和消费者,又便宜又能看到好东西,抄袭也是,那个东西你熟悉,再给你来一遍,对不对?就是这样,我觉得这是对艺术家的考验,对电影人而言,这个要求很高,既要求他是一个艺术家,还要求他会经营,同时要求他有良心有道德有责任感,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要求,那么他们可以把这些东西统统地扔掉,他可以说我不负担这些,太累,我就是拍电影挣钱,拍电影活命,他愿意扔掉你就没有办法。现在的这个势头是他们没有扔掉,所以大家对他们要求都很高,好像他们肩头承担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的重担。当良心道德责任都存在的时候,电影的多样化,丰富性,文化含量,就有可能得到保证,而只迎合市场的前提下,就无法保证。比如说《千里走单骑》也许有一些口碑,但它市场上完全不如同时期的《十面埋伏》,这时候就给你出一道难题,你是要这个,还是要那个,要这个可能就得维系中国的艺术电影,维系中国电影的文化、格调和品位,要那个可能就是票房,就是挣钱,对他们来说太难了,在中国做一个电影艺术家太难了,但是这几个字从来就是难的,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度,做电影艺术家从来都难,做电影人很容易。

  胡吗个:刚才你说三个层面上,第一个你说的制度,在中国的现阶段有办法解决吗?

  胡吗个:下一个问题是什么?

  胡吗个:那这个里面还有一个层面就是科技的作用,现在家里的影碟机,互联网,让电影能走进千家万户?

  胡吗个:那你理解的“看电影”是什么?

  而电影是要求你全神贯注,你想想,当一堆人在一个黑屋里全神贯注看电影的时候,他怎么会不挑剔呢,那么大的银幕藏不了拙,每一个细节都会让他玩味和挑剔,而电视就很难了,电视我穿帮那块你没看到,我人物性格不衔接你也没发现,所以电视的验收是非常宽泛的,所以电视的观众骂都骂不到点上,我们自己是做节目的,我们知道我们的软肋在哪儿,而观众根本看不准,他们骂街也是以泄私愤图报复为主;而电影观众、进电影院的观众,通常能骂到点上,原因就在于这儿,大银幕给了他细致观察的机会,一个人眼神不对都能看出来,两种东西验收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电影人难当,电视人容易做的原因。同样的电影导演拍的电视连续剧就被捧到天上去,一拍电影又原形毕露、又露马脚,也是这个原因。

  胡吗个: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大多数电影爱好者不进电影院,是不是电影院不放映他们所认知的好电影?

  胡吗个:在国外也是这个情况吗?

  胡吗个:中国人善于搞模仿,比如像汽车,我们不管说是模仿也好抄袭也好,像你说的像好莱坞,国外的电影模式,我们为什么不模仿过来,哪怕模仿到60%?

  胡吗个:七个亿人民币吧。

  胡吗个:这有什么不好吗?

  胡吗个:欧洲的好多电影市场,他们都面临跟中国一样的情况?

  胡吗个:你看好多优秀导演,他们在本土拍一两个让他们成名的片子后,马上去好莱坞了,一大堆这种导演?

  胡吗个:如果我们来揣测一下这个导演的心理,他会有失落感吗?

  胡吗个:这个好莱坞,他们对付前南斯拉夫,波兰,或者说法国全是这样?

  胡吗个: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胡吗个:能挣多少钱?

  胡吗个:那你觉得未来的话,这是个好事还是坏事?

  胡吗个:就像麦当劳一样了?

  胡吗个:其实是对抗过的,在中国出现过那种本土化的快餐对抗麦当劳的情况,但全都败了!那些曾经的电影大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他们在对抗好莱坞上也全失败了?

  胡吗个:那还是汉堡啊?

  胡吗个:不放咖喱呢?

  胡吗个:这算不算闭关锁国?

  胡吗个:发达国家有这种保护吗?

  胡吗个:这一方面,我们该怎么向印度学习?

  三 中国电影人如何在中国找到其位置

  胡吗个:据我所知,在中国有那么一些导演,他们就想拍一些专门针对欧美院线的低成本电影,所以就会去迎合欧美观众的口味,你不是想看我们愚昧嘛,那我就拍我们的愚昧,你不是想看我们的落后,那我就给你拍我们的落后,他们觉得他们呈现的就是一种文化差异?

  胡吗个:如果换成你,你会怎么做?

  有一次姜文跟我说过一个事情让我很惊讶,他说中国电影市场最辉煌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他说那个时候《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影片都在北美上映,而且票房非常好,甚至能占到美国电影市场的份额,这是很吓人的一个数字,这份额是多少,我觉得我们应该查查资料,起码我们现在的电影是上不了份额的。

  胡吗个:那都是些典型的中国电影。

  胡吗个:你刚才说的那些片子,在国外的电影史里有吗?

  胡吗个:也像喜剧?

  胡吗个:说到内敛含蓄,那是我们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可是我们一些从业人员,特别是看着欧洲电影DVD成长的从业人员,他们已经放弃这种表达方式,欧洲电影是好看,但那是欧洲人的表达方式,比如那个《生命是个奇迹》,那个邮差喝了一杯酒后,看着一只刚孵出来的小鸡扑腾扑腾挤出鸡笼,他说,生命是个奇迹!那个感觉非常好,但那只是欧洲人或者说是东欧人的好,他们的生活有爆发力,随时唱歌跳舞喝酒,那是他们的表达方式,这些往往带坏了我们的一些从业人员。

  你比如说获政府奖的电影,是不是就是好电影呢?那在我们这儿好像就是好电影,但美国市场不认,美国市场认的电影是不是就是好电影呢?我们这儿可能不认。我说这些话一点没有泄愤或者不满的意思,我是想说,真的有不同的标准,要好好研究。甚至我觉得我们中国的电影导演,专门研究中国的电影市场,专门给中国人拍电影,也许能成功,这个成功也许还是双重的成功,也就是说不但中国的市场认可,国际的市场也认可,很有可能是这样的,我才不相信《小鞋子》、《白气球》是给美洲市场拍的。

  胡吗个:我们中国电影从业人员他们过了技术这个门槛没有?

  胡吗个:对!其实,把一件事情说明白是很难的!

  这个讲故事怎么训练?过去的老电影人讲叫“体验生活”,这词多土,谁敢用这个词?会被骂死。但这个确实是一个笨人成才的路数,就是说你想演谁像谁你就去模仿他。什么人不用干这事?天才!你胡吗个一跟我讲音乐家,“哦,是这样!”明天我在舞台上一演,像!天分。这样的人有没有?有!少,非常非常少。比如我知道的有天分的艺术家,像石挥,这个人非常有天分,不用体验生活,演谁像谁。而无论是赵丹还是金山,他后面的这些电影人都在搞这个角色体验。现在的很多电影人没有天分,也不进行角色体验,瞎混。

  胡吗个:在创作上要体验生活之外,是不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就是讲故事时不花里胡哨、老老实实的去做也是最简便的方式?

  胡吗个:就是一个人弄完了?

  你看两种方式都有好处,如果我们目前这个市场和文化氛围,不适宜说体验生活,我们起码在电影学院应该把工业化流程教会给大家,不能培养一批二愣子出来,什么都不会,既不愿意体验生活又不会工业化生产,天天吃糠咽菜、幻想着一夜成名,也真可怜。

  四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

  胡吗个:《电影传奇》现在做了多少集?

  胡吗个:最近播出的这些译制片的《电影传奇》在关注什么?那些老影人的生活?还是国家的变迁?

  你不知道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的,几乎所有的老影人,都希望跟我合作,他们觉得我是一个了不起的制片商,因为你看我有精力和财力投到他们这些老电影来做片子,他们就觉得我能力强得不行,实际上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有时我会感受到一种凄凉,我们在他们那儿收集到的都不是历史的一页,而只是些历史的碎片和残片。

  胡吗个:就是说现在译制片《电影传奇》承载的超过了电影本身?

  胡吗个:这个里面这方面的内容表现的多吗?

  胡吗个:我听海若(《电影传奇》总导演)说在做译制片的《电影传奇》,比做国产电影的要难,是什么原因?

  胡吗个:嘲笑哪一方面?

  胡吗个:这怎么就不能嘲笑呢?

  胡吗个:听说你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每一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

  胡吗个:是不是以后在电影开拍的时候《电影传奇》就已经介入了?

  胡吗个:对未来中国电影你会为它做些什么,除了你的《电影传奇》、你的博物馆之外,你会拍电影吗?或者你会帮助别人拍电影吗?

  胡吗个:还能做点大事吧?

  收获微店

  扫描二维码进入《收获》微店,在《收获》微店订阅和购买,微店负责发送

  2018-3《收获》               

  2018年第3期《收获》目录

  长篇小说

  家肴(唐颖)

  长篇连载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黄永玉)

  中篇小说   

  望湖楼(尹学芸)

  面花年二(左马右各)

  短篇小    

  “杭州鲁迅”先生二三事(房伟)

  双黄蛋(麦家)

  行走的年代  

  记忆中的一些碎片(叶兆言)

  沧海文心    

  我将他们视作道德英雄(王尧)

  北纬40度   

  汉家皇帝的滑铁卢(陈福民)

  兴隆公社   

  东风夜话(袁敏)

  2018《收获》长篇四卷

  ¥140

  2018《收获》双月刊6本

  ¥150

  2017《收获》双月刊6本

  快递包邮¥90

  2017《收获》长篇4卷

  ¥116

  2017《收获》合订本

  ¥120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收获》文本· 一个人的电影 | 崔永元: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