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0-04 20: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锦集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本由威廉·莎士比亚著作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75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10-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罗密欧朱丽叶精选点评

  ●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比较喜欢的一部

  ●爱情仇恨一样,都让人变得无所畏惧。ps:《罗密欧》不在四大悲剧之列。

  ●美丽的书

  ●这本有些对话真是又癫又狂又美,但是,罗密欧你在上一页还在为另外的姑娘心烦意乱,下一页就立刻决定可以朱丽叶去死,槽点也是蛮大的……

  ●朱生豪译本时代印记让我屡屡出戏。。。自动代入leo的脸

  ●完以后就一个感觉:“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罗密欧... ” 前一秒罗瑟琳爱到塞,说爱是粗暴专横野蛮东西,后一秒看到朱丽叶立马倒戈... 这个看脸的社会啊。 再说到两大家族,其实都是有求和意向的,只是谁都拉不下脸来去做这件事,不然罗密欧混入凯普莱特家族舞会时,老凯普莱特也不会纵容他,两大族本可以凭借两个年轻人结合和好如初,却又发生变故。所以两个人的爱情悲剧是注定的,两个家族能和好如初也能算作一件好事

  ●朱丽叶她爸就一傻逼

  ●“无论将来会发生什么悲哀后果,都抵不过我在看见她这短短一分钟内的欢乐。不管侵蚀爱情的死亡怎样伸展的魔手,只要你用神圣言语,把我们的灵魂结为一体,让我能够称她一声我的人,我就不再有什么遗恨了”

  ●【Romeo & Juliet】“但愿她真的成了你到口的枇杷!”阅读配置:朱生豪的译本+梁实秋注释

  ●星空下的阳台,十四岁的爱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一):风之恋

  觉得这种爱情像风一般,来的那么快,只不过是两个未成年孩子,在舞会上的邂逅便已经决定后半生;又像风一般的迅猛,如果不能在一起,就选择轰轰烈烈地死。世人传了太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觉得这种爱情是很美,是一往而深,是生者可以死,但是也过虚浮,仿佛它就只是童话里面的,它就不是现实而生的,仿佛它就只是为了满足世人的爱情理想。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二):最纯真的爱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对少年情侣,他们无视家族的仇恨,一见钟情,在剧中一共只见了五面,却走完了爱情的全程:相逢--相爱--相守--生离--死别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人所共知的悲剧,但却不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列,那四大悲剧,主要描写人性缺点造成的悲剧,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单纯的多,是他们仅仅凭借纯真的热烈的爱情,就可以生死相许。爱情的魔力可见一斑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三):双十一,不孤单

  还有一点就读完了,第一次读这种体裁的书,也是第一次品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这么淋漓尽致地读这个经典的作品,不得不佩服翻译家的完美的翻译以及充满诗意的语言的运用。一见钟情也许很简单,但两个人都彼此一见钟情,渴望冲破重重枷锁走到一起却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两个家族长久以来的仇恨积重难返,最后在这两个年轻人的身上积聚。最后亲王的话似乎让一切都冲出阴霾,来到我们读者和观众眼前:清晨带来了凄凉的和解,太阳也惨得在云中躲闪。大家先回去发几声感慨,该恕的、该罚的再听宣判。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四):传闻中的爱情故事

  刚读完这本举世闻名的故事,怎么说呢,如果要评价的话,应该需要对本书的背景,以及文化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全面的评价吧。 但是我没有文化底蕴,所以我只能肤浅的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在我看来,可能是因为戏剧,所以主要是大段大段的语言描写,表达手法方面浪漫且夸张,可以看出莎翁的塑造力很强,通过人物的语言就可以把人物性格特点以及矛盾体现出来。 至于故事内容,可能是因为它的名声太过于家喻户晓,而且一直与我们本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比肩,导致我对它的期待值很高。但是读后却难免有些失望。 两位主角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见色起意,男主前一秒还在为另一位美女沉醉,后一秒看到女主就立刻堕入另一条爱河。彼此仅仅见了一面,还不甚了解,就互托终身。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也犹如闹剧一般,与其说是刻骨铭心的爱情,更不如说是两个青春期的颜狗通过叛逆的方式挣脱了家族和世俗的束缚。

  对于他们的故事,我觉得用神父最开始对罗密欧说的那段话来形容刚刚好:“ 这种狂暴的快乐将会产生狂暴的结局,正像火和火药的亲吻,就在最得意的一刹那烟消云散。最甜的蜜糖可以使味觉麻木;不太热烈的爱情才会维持久远;太快和太慢,结果都不会圆满。”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五):罗密欧与哈姆莱特:性格比较

  同样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年——罗密欧与哈姆莱特,并且他们的内里性格外在表现都有相似之处,但塑造出的形象却大相径庭。同样拥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哈姆莱特在面对重大抉择时总显得犹豫彷徨,并且及其追求“程序正确”,比如在目睹父王鬼魂之后还排了一出戏来确认鬼魂的话,以及明明有大好良机行刺克劳狄斯却因不愿让其上天堂而作罢。我常常怀疑哈姆莱特的疯癫是否有一部分是在拖延躲避现实,而非完全出于时机的考量。罗密欧内里也是对未来无比彷徨的年轻人,关于这一点法罗朱里罗密欧的独白“我害怕”表现得很好,这可能是原著不太明显的一点。原著里,罗密欧生性自由,十分跳脱,在遇到朱丽叶之前还在追求另一个姑娘罗瑟琳(大概是这个名字,不太记得了。。)。他去求神父给他和朱丽叶证婚,神父还调侃他如此快就把罗瑟琳给忘了,“是你让我忘掉罗瑟琳的” “可不是这么一个忘法呀”罗密欧与神父这段对话也是很有意思的。我确定,如果这个故事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他们也没有死,罗密欧的明天大概还有无数个命中注定的‘朱丽叶’。罗密欧就是个少年,少年是冲动又怀疑的。他怀疑生活,怀疑未来,但为了躲避这种彷徨不安,他会竭尽全力寻找”安定“,这是和哈姆雷特相区分的关键性一点。罗密欧在努力摆脱不安时,哈姆雷特则任由忧郁的情绪摆脱,毫无回击之力。少年会以为,”安定“是一种有形的物体或人,可以将不安寄托在那里。罗密欧追求真爱的旺盛精力正是被这样的不安迷惑激发出来的,对于他来说“爱情”就是一个寄托物,想象着找到真爱才能像个内心坚定的大人。这是每个青春期的少年都想拥有的样子——像个大人,坚决,be cool。而哈姆莱特被自己的忧郁激发的更多是“冲动",而且是不讲道理暴风雨般式的冲动,比如误杀波洛涅斯。暴风雨过后只留下一片狼藉,而他无力收拾,只会陷入更深的自责与怀疑。罗密欧也冲动,不过更加缓和,不是哈姆莱特式让自己事后后悔的冲动,比如杀掉Tybalt,即使冷静考量后他还是会向Tybalt复仇,别无选择。另外,莎士比亚给罗密欧与朱丽叶安排的一见钟情,使得罗密欧成为一个绝对的独立少年人格。罗密欧爱上朱丽叶,并非出于外在因素对他的影响,比如“朱丽叶的叛逆精神/与他相似的对自由的追求“,他爱上朱丽叶是不讲道理的,纯粹是他独立人格的反叛挣扎,这样的安排使表现他”奋力摆脱内在彷徨“显得更为合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