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9-30 16: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读后感锦集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是一本由张隆溪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精选点评:

  ●这就算入了门,然后呢?

  ●两年前读的,后来慢慢认定比较文学就是一种方法论,不是学科

  ●这还什么都没讲呢

  ●我不堪回首的往事 其实也就是在昨天而已 想想觉得人生无望了

  ●很不错的入门作品!既没有一大堆缺乏营养的枯燥阐述,又很到位地概括了比较文学的精髓。

  ●就是短了点

  ●不惹人厭惡。

  ●比马工程那本好太多

  ●难得可读性极强也极丰富的理论类书籍,一本答了我之前很多问题。法国式比较文学鼓励影响研究,是基于19世纪注重实证的背景。但影响研究又往往容易成为现实政治力量不平衡的关系在文学研究上的反映。“在战后20世纪50和60年代的欧美,这种美国式平行研究就取代了法国式的影响研究,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主流”也不知道法国影响研究目前的势头如何?想要更多地了解弗莱的神话和原型批评。(可以追溯到维科和赫德尔)作者在引论结语鼓励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视野,鼓励东西方比较的无穷可能性,同时又提出了其所面临的挑战,比如the radical alterity的文化客体性。对东西方比较的意见其实在任何学术领域都适用。后边的case study更是十分精彩。Freud的Three Caskets分析可以再找相关书籍看看。

  ●比较文学深似海,考研路真艰难T T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一):本来想写笔记的,结果还要求页码章节,再见!

  “我们采用(甚至迎合)西方批评理论,以之分析、评价中国文学作品,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西方理论的可应用性。”(Heh-hsiang Yuan,"East-est Comparative Literature:An Inquiry into Possibilities",in Deeney(ed.),Chinese-West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Theory and Strategy,p21

  中国近来的文学研究,大抵都是削足适履。只不过以前是砍掉东方材料去套用西方理论;而后变成简化西方理论来适应东方材料

  文学研究的细节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由文本基础的研究反而往往见诸史学等列,耻也

  如果要有什么世界文学的研究方法,我以为也该是如此:通过自身发展的西方文学研究,与通过自身发展的东方文学研究,在平等的地位下,比较异同,而后得出大同。

  有三个人,一个用肉眼,一个用天文眼镜,一个用显微镜,然后看出了不同的东西。这个时候非要在这三者中辨个曲折正误,那才是混账——即使对比中有殊异,也未必定是谬误,更有可能是某种独特方法才能观察到的真实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二):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比双语能力和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热情、宽容和好奇吧!感受到作者语调平和,心态应该也是很公正的,基本上认同他的观点。

  其实比较完以后,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虽然他们和我们不完全一样,但他们也是人耶!

  唯一不太认同的是作者对杨周翰的附和。杨周翰将弥尔顿的悼亡诗与中国历朝历代的悼亡诗进行比较(或许可以这样比较,但比较的结论不应该是孰好孰坏、孰高孰低。) 首先他的评判悼亡诗好坏的标准就有问题。悼亡诗作为抒情诗的一种,情足以动人即可。但样非要拔高到诗人能否把个人哀怨和具体情事联系到超越个人的自然和宇宙这样宏大的范畴,能否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把有无这种哲学思考作为评价高低的标准。我觉得杨可以保留自己认为什么是好的悼亡诗的标准,但不用借此区分高低。苏轼写“小轩窗,正梳妆”是带有闺阁女儿气,但不代表他不能进行哲学思考,只是这种思考不必非在悼念王氏的词里体现出来。 其次,西方的悼亡诗中杨只选了弥尔顿的一首,虽然数量少不一定代表质量不高,但将其一首与中国百首对比,不免让人产生“以一敌百”的认知,从而将弥尔顿诗的地位捧高。这倒不如研究为什么西方悼亡诗这么少,而中国悼亡诗比较多。 另外,杨将自己在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作品归类后取名《攻玉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十分明显,无非洋为中用。我倒觉得不用带有这么明显的目的性,。单纯的比较去发现现象的不同既有乐趣,又不失价值。我觉得研究比较文学的一个好处是,不管你的研究结果是什么,也许会和预期的想象不一样,但不会出现呕心沥血却一无所获的情况。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三):笔记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 1.引论 一.比较文学 定义:不同语言而可以相互沟通的文学作品之比较,或者说,相对于民族文学而言,比较文学是跨越民族和语言的界限来研究文学 二.审美历史主义、法国影响研究与美国平行研究 一与多、同与异、合与分是比较研究的重要问题 伏尔泰、休谟相信普遍的人性和人类行为的普遍性 赫德尔、维科认为没有单一的标准可以普遍适用于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表述 审美历史主义:承认每一种文学和文化都各有自己的发展途径,我们应该按照其独特的美和艺术表现的形式去观赏它。 法国学派注重的是影响、交往、国际关系,即“事实的联系”,缺点是其基础是民族与民族主义,可能蜕变为文学“外贸” 美国学派强调特殊的文学性;强调不同文学传统中思想、意象、主题、语言和修辞手法等各方面的平行研究,而这些互相平行的思想、意象、主题等,不一定需要有实际接触或相互影响;提倡跨学科的比较 三.文学理论的兴衰 比较文学的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比较,因此比较的理由需要不断论证。 比较文学没死,中西比较文学刚起步。 四.全球眼光与多元视野 要打破欧洲中心或西方中心局限的眼界,以全球的眼光和多元的视野(平等看待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努力理解这些差异)去看待世界文学,充分认识文学表现和审美意识的丰富多彩 2.中西比较文学的挑战与机遇 一.从边缘走向中心 二.中西比较面临的挑战 西方比较文学以文化相对主义和质疑中西之间没有事实联系而质疑中西比较文学。 三.文学理论与中西比较 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学本身不平等的关系 四.中西比较方法浅论 张隆溪以语言和文学阐释入手 3.比较文学研究范例举例 一.知识准备与范例的意义 观摩典范在人文研究中,具有方法学上的意义 知识准备:要懂外语、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文学鉴赏和分析的能力,并且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 二.终结、意义和叙事 弗兰克·凯慕德《终结的意识》 终结指人生总是站在中间,既看不到宇宙的开端(人一出生就处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中),也见不到世界的结束(人去世后社会、历史、文化仍将继续);而人总是想理解自己的生命和世界万物的意义,于是不得不构想一个结尾,使得人生呈现出完整的意义。 在叙事文学中,我们一方面需要结尾,一方面又意识到结尾的虚构性,意识到现实比我们构想的圆满框架复杂得多,所以愈是打破预期结尾的故事,愈能把叙事情节的发展复杂化,就愈有一种接近真实的感觉。例如钟表嘀嗒,一部小说的情节发展就是去人化时间(敷衍出后很多情节使之一波三折,复杂而有趣),把从滴到嗒这个简单的情节模式复杂化。 彼得·布鲁克斯 《为情节而阅读》 叙事理解要求结尾,没有结尾,叙事就不可能有圆满的情节,但结尾又总是临时性的,是一种假设,是必要的虚构,随时打开接受更多的意义和理论。 三.多元的世界文学新概念 帕斯卡尔·卡桑诺瓦 《文学的世界共和国》 文学的世界共和国与现实政治中的国际关系一样,在各地区之间,在不同文学之间,有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语言成为权力的工具。 但她的世界文学概念全然以西方学术为中心,甚至以法国为中心。世界文学不仅仅由翻译和流通就可以界定的概念,它应该是包容的概念,其要旨在于超越民族文学的传统。 4.中西比较研究典范举例 一.理论的理解和表述 朱自清的译文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 “失语”并不能作为自己不善表达的借口,要尽量理解透彻,把问题想明白再用清晰明白的语言表述思想。 二.中西诗论的融合 朱自清《诗论》《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三.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 杨周翰《攻玉集》 四.中西会通的典范 钱钟书《七缀集》《谈艺录》《管锥编》 结束语 学术文章必须有引文,有注释,有参考文献,在国际上已成为学者们普遍接受的学术规范。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读后感(四):比较文学札记之三:《比较文学研究入门》

  此书是一本小册子,并且作者文笔很好,对入门研究的指导也很有益,读来心悦诚服。

  1/引论

  一、何谓比较文学

  作者自己给出的定义是“不同语言而又可以互相沟通的文学作品之比较”。

  二、审美历史主义、法国影响研究和美国性研究。

  维科论证不同民族文化各有特色,由此奠定了审美历史主义的基础。他十分强调事物的演变转化,认为不同的文学艺术创造,必须依据其本身发展的程度来判断其价值,而不应该用一个一成不变的关于美与丑的绝对尺度来衡量。

  “事实的联系”即法国影响研究的原则之一。

  美国式的比较文学抛弃实证主义观念,强调不同文学传统中思想、意象、主题、语言和修辞手法等各方面的平行研究,它们并不一定实际接触或相互影响,……此外还有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所以美国式比较文学的概念还提倡文学与艺术、心理学、哲学……

  也就是说美国不但是平行研究的提出者,也是跨学科研究的提倡者。

  此外对于“中国学派”,作者指出:“在当前和在任何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发表建立学派的宣言,而是如何认真研究,取得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三、文艺理论的兴衰

  这一节大体阐述了二十世纪现代向后现代的文学理论发展,指出二十世纪初由俄国形式主义到捷克结构主义再到法国结构主义“形成20世纪文学理论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阐述20世纪40和50年代的英美新批判,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结构主义以及向语言学的转向,20世纪70年代后的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女权主义、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的兴起。

  紧接着该章节说起“比较文学危机”“比较文学之‘死’”和“欧洲中心主义”,指出要“真正超越欧洲中心主义,包括超越西方过去曾控制过的地域”。

  四、全球眼光与多元视野

  这是任何比较文学学者应当具备的。

  五、结语

  东西方的比较或中西比较文学,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取得成功的机会。

  2/中西比较文学的挑战和机遇

  一、从边缘走向中心

  中西比较文学从边缘走向了中心,成为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焦点。

  二、中西比较面临的挑战

  否认中西比较文学,通常是综合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指出中西文学之间,尤其在近代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接触(即没有“事实联系”);另外一种则是文化相对主义的看法,强调东西文化之间的本质差异,而且总是把中西视为构想出来的一个西方的反面。

  对以上进行批驳。

  三、文学理论与中西比较

  纪廉的“超民族”:超越民族,甚至超越国际这类范畴,而以它们之间的中介区域为起点。

  西方理论与中国作品的不平等关系:西方提供各种理论,东方只提供西方理论来分析和批判的文本。

  四、中西比较方法浅论

  重视理论而又不盲从西方理论。

  从语言和文学阐释入手,作者以自己《道与逻各斯》的研究经验来具体说明中西比较的方法。

  文学研究不能仅限于文本字句的考释,我们要有范围广阔的知识准备,不仅了解文学,而且要了解与之相关的宗教、哲学、艺术和历史。

  理想的比较工作是创造性地去寻找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超越专家眼界的局限,从一个广阔的视角去阅读这些不同的文学作品。

  3/比较文学研究典范举例

  一、知识准备与范例的意义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多掌握外语

  二、终结、意义和叙事

  以下是范例举例,可加入书单:

  弗兰克·凯慕德《终结的意识》:对结尾的期待和结尾的虚构(人为的构建)

  彼得·布鲁克斯《为情节而阅读》

  三、多元的世界文学新概念

  帕斯卡尔·卡桑诺瓦《文学的世界共和国》,必读书目。

  戴维·丹姆洛《什么是世界文学》

  4/中西比较研究举例

  一、理论的理解和表达

  中国人的“失语”问题

  研究学问的人应该而且也能够做到,是尽量理解透彻,把问题想清楚,然后用清晰明白的语言表述思想。

  二、中西诗论的融合

  介绍朱光潜的《诗论》

  三、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

  杨周翰《攻玉集》,必读。

  四、中西会通的典范

  钱钟书《七缀集》《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可读。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五):亲近的文字,温暖的学术——《比较文学研究入门》及其他

  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素雅的封面,简约的装帧,让她很容易湮没在浩如烟海的著述中;这是一本介绍基础知识的小书,小到不得不以“入门”来作标题,甚至让人错与市面上平庸粗陋的常识读本混为一谈。

  然而,本书的作者确是颇有些分量,作为钱钟书先生的弟子,张隆溪老师也算是中国比较文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代表作《道与逻各斯》研究东西方文学阐释学,可算是深奥艰涩的论著,非得下苦功夫研读方能有所得,却不想如今一个“华丽的转身”,大家也做起“小书”来,此番本已属难得,岂料竟写得如此谦恭平易又不乏雷霆之语,直是叫人既感且佩了。

  书真的很薄,有一个悠闲的下午大可以仔仔细细看上两遍了。凡五章,不过百十来页。引论首先回顾比较文学自19世纪在欧洲产生以来的历史,尤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整个历史状况和思想文化环境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影响,探讨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内涵,研究领域等基本概念,倡导一种全球眼光与多元视野下的比较文学研究;第二章专论中西比较文学,说明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特别强调文学理论对中西比较文学的意义;至此可以算作本书的第一部分。张隆溪先生认为,对于刚入门的研究生来说,学习研究途径和方法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观察和分析一些成功的范例,通过观摩典范来学习。此书第三、第四两章就着重介绍了一些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著作。第三章讨论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中有影响的著作,弗兰克•凯慕德《终结的意识》和彼得•布鲁克斯《为情节而阅读》加深我们对文学叙事和意义的理解,进而从歌德论至卡斯卡尔•卡桑诺瓦《文学的世界共和国》,提出多元的世界文学新概念;第四章则专论中西比较研究成功的范例。从朱光潜切入谈中西诗论的融合,从杨周翰《攻玉集》论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之关系;标举钱钟书作为中西汇通的典范,高山仰止。最后一章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比较文学研究的中英文基本书目,并逐本附有简单的说明,谨供读者参考。

  以上这些专业味道稍浓的概述,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感兴趣,好在,我的注意点固不在此——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姿态,一种大家的谦逊平易和对学术的虔诚敬畏带来的温暖的感觉——以及,那偶尔流露的对于浮夸浅薄之徒痛快淋漓的批驳与鄙夷。

  空口无凭,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张隆溪先生在前言中界定此书的性质,言明只是“希望把自己多年来在学习、教学和研究中的一点心得写成文字,奉献给比较文学的研究生们和读者朋友们”;而文末怀着对钱钟书先生的敬意,也是一再强调惟愿能“在东西方比较研究中,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如此种种,行文之间的儒雅风度,字里行间的质朴平易,甚至那不经意间的机智与自傲,非亲身阅读无以体会。先生对于语言能力的倚重,对于经典范例的推崇,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训诫,仅只是长者娓娓道来的经验传授,亲切而不失威严。他在书中留给我们的忠告是如此真诚而严格:尽量多读书,多思考,此外别无他途,更没有捷径。——平实得叫人感动,亦可视作不懈的追求。

  荡涤开来,再唠叨几句无关宏旨的微言。张隆溪先生的儒雅毕竟是其来有自的。师从钱钟书,须得从老师处学得了做学问的谦恭,老一辈学者皆是怀抱着对学术的虔诚与敬畏在默默耕耘,虽是著作等身,屡有建树,也只不过自认是尽一点微薄的力量,而只有那些“浑身是胆”的专家教授,才敢于信口开河地下断语,动辄做出一些开创性的贡献。

  掩卷,想起最近看到的两段文字,摘录于此算作纪念:

  什么是“文学”?在我看来,文学并不就是一个“自足的文本”、一种“叙述方式”,文学还是良心,是同情,是关爱,是真诚,就是你的呼吸、你的心跳,你的眼泪、你的笑容,就是你的不着边际的想象、不切实际的憧憬。

  至于什么是“研究”,在我看来研究就是一种特定的、持续的心境或精神状态,是一种对于研究对象的悉心体贴和无端眷恋,一种情绪的纠葛与沉溺,一种心灵的开阖与洞悉,那应该是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思”的状态。于是,我便往往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心跳”和“同情”、“想象”和“憧憬”挥洒在我的文字里,把那些无端的“眷恋”和“沉溺”渲染在我的文章中。

  作为一个刚刚顶起研究生名号的文学专业的学生,这顶好、顶真诚的段落,这摇曳生姿的文字,真真是让人如沐春风,心旷神怡,然而一转身面对现实,却又不禁悲从中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