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心理学》是一本由Zimbardo.P.G / Leippe.M.R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影响力心理学》精选点评:
●很棒的教材,嚴謹,豐富,卻著實難讀,不知是翻譯的問題呢還是行文風格的問題,此書涵蓋了《影響力》這部書的絕大部分內容,卻不像這本書一樣深入淺出,當然,也多了很多內容,有時間能找本通俗點的類似作品最好。
●认知失调的实际应用
●第一本津巴多,Mark下。
●影响力无非就是人为了自身内部以及与外部达到平衡的渠道。
●媒体的价值就在于如何构成影响力
●有点晦涩,专业名词没英文附注。
●读完之后,如大汗淋漓之后洗了个澡
●印象最深的就是传销邪教组织是怎么拉拢人的,还有广告是怎么让你掏钱的
●社会心理学领域,包括以下内容:说服,依从,从众,认知不协调和自我归因,条件反射,社会学习,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卷入,偏见,非言语交流,甚至阈下影响。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缺少心理学基础,该书只看了个皮毛,很多地方对我来说还是深奥了些,理解困难。
●本来要在图书馆另外一本经典的《影响力》,结果没有,误打误撞看到这本,就冲着津巴多这名字借了,待看...
《影响力心理学》读后感(一):给差是因为翻译
津巴多写过的《心理学与生活》,我很喜欢,所以又买了这本。
翻译得那叫一个惨,不知所云。读着那些莫名其妙中文的句子,我很想很想手头能有本英文原版,好知道作者到底说了些什么。
翻译者是拿Google 翻译工具做的吗?
给一个翻译书的评判标准,但凡是多人合译的书,翻译质量都差劲儿。
《影响力心理学》读后感(二):喜欢《影响力》的也可能喜欢
《影响力》这本书好像很火,如果看过这本书的话,可以买这本来瞧瞧。这本书是《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的缩减版本,作者是有名的心理学家,可以看看他的入门心理书,非常不错。这本书删除了《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里面2章和后面的附录和每章的练习题。推荐买这本,不要买《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68元太贵了。300多页,人民邮电出版社简直就是在抢。谁有《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后面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很不错,有的请发上来,OK?
《影响力》《影响力心理学》都是属于心理学分支里面的“社会心理学”,大家感兴趣的话,我推荐2本社会心理学入门书,都是老外写的。
《社会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以上2本内容一样只是版本不同,价格有差异,购买请自己定主意)
《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一本要比第二本写的更好,第二本的名气大,个人觉得不如第一本。
:不管是正规学心理学还是只是业余了解,要买就买外国人写的,
如果你最近失眠的话,就请买国内人的写的,看了之后保证你睡到天亮,国内就没有几个人的教科书写的能让人读懂,估计是给上帝读的。还有很多人对心理学有很深的误解,请买本《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看下,不贵就20,看看平常人想的心理学和真正的心理学有什么区别?如果你还停留在学了心理学就一定能猜透别人心里想的,一个人做了什么动作就暗示他有什么意识的话,那你就更该读读。
最后顺便请各位帮帮我的忙,也不枉我写下上面的话,找到《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的每章后面的练习题,发上来,谢谢!!!
《影响力心理学》读后感(三):关于这本书的课程
(观察力)
----冷读
-----如何确认需求感
------如何确立谈判格局
-------如何分清楚真假客户
--------如何看出对方最在乎的事
--------如何神化你所看出的事情
KEN学泰拳的时候,很怕看到别人的拳头,开始,就算别人没打中,就做出拳的动作,我也会双手护头。那时候,我的泰拳老师跟我说了一句话,把手放下来,就算你被打死了,也知道自己是怎么样死的。
观察力,是NLP课程的基础,通过课程,你会发现,自己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NLP是一门70%观察,30%介入的科学,别人说的,不一定是对的。但你通过课程后,你跟别人沟通,你除了听得到他在说什么,还会看得到,他说的时候做什么。
(肢体语言)
----眉毛
----鼻子
----眼神
----身体,手势等肢体运用
为什么同一句话,同一个事实,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效果总不一样?为什么有的人,说上一大堆,但没有人听他的,为什么有的人,一句话,能让人奉为经典。在课程上,我会教你们,说什么之外,还会做什么。
(亲和力)
------谈判开场的亲和力
------中段的亲和力
-------如何让成交时候又亲和力
------男女初识时候亲和力
------男女约会时候的亲和力
不同的人,给人的感觉永远是不同。为什么有的人,和每个人都容易打得火热,但有的人,却总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令人不敢接近。NLP课程,会让有各种方法,让你在与别人一见面之后,几分钟内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和他很有默契,无论在销售成交,沟通,还是男女关系上、
(同步,引导)
------如何消除客户投诉与建议
------如何让客户从反对到认同
------如何让女朋友接受你的价值观
------如何让自己成为行业的专家
为什么,我说的东西,别人总听不进?为什么我的产品再好,总是没有客户成交?你有再好的产品,再好的服务,没有人听你说话,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同步,引导,能够让对方立刻放下防备心,倾听你所说,理解你所想。而曾经有学员用这个技术令到他女朋友的姘头不举。这是课程其中一个皇牌招式。
心锚
------对客户情绪的控制(包括好坏情绪)
------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包括好坏情绪)
------对男女关系性张力的掌握
LP最高段,坊间最神化,平常人理解最复杂的技术,也是NLP课程其中以个皇牌技术之一,能控制别人情绪,经过我们大量实践,以最简单形式展现你眼前,无论你有没有NLP基础,我能保证你100%理解并运用。而且没有形式性的限制。而我NLP独创的心锚,有的是无需引发,自动启动。
(价值观引出)
-------客户投诉重点的引出
-------客户对产品要求重点的引出
-------男女关系对伴侣所具备的性格的引出
沟通深层次技术,让你在了解客户需求,投诉,或者是打探竞争对手的优势的时候。不会被一句话忽悠。就像男人问女人,你喜欢什么样的男生,答:“合眼缘的”,价值观引出法,能让她把这个合眼缘的标准一一罗列出来(有稳定工作,父母不是外省,可以不帅气但要干净)
让你不会在谈判上,或者情爱上被忽悠。
(故事影响法)
做第1个你,不做第2个谁,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光辉历史,很多的曾经,这些曾经或者是开心的,或者是伤痛的。一个一个的故事,拼出了你的人生。通过故事,你能让你的客户对你的产品产生情意结。对你的人产生情意结。还可以在他人做决定的时候,用一个故事去影响他所做的一切,你要左,他不能向右。
通过以上的技术
http://ken999163.blog.163.com/
《影响力心理学》读后感(四):影响力心理学
关于本书
这本书最初的中文版名字叫做《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这是社会心理学界公认的一本论述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它通过分析影响力背后的技巧,告诉你怎样抵御不需要的影响。这本书里囊括了所有与社会影响有关的理论和经典实验,如果要了解有关社会影响的心理学知识,这本书就是一本绕不过去的经典。
核心观点
我们的理智并不靠谱,很容易被别人的观念同化。了解影响力背后的心理机制才能防止被人洗脑。
一、行为改变
1. 导致人的从众行为的原因在于,人们想要获得社会认可。
人们改变行为,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从众。所谓的从众,指的是通过情境的压力让人们的行为直接发生改变。
【实验】
心理学家斯坦利·沙克特找来三组大学生,让他们对少年犯应不应该得到宽大处理展开讨论。其中,每一组中都事先安排了一个同谋,他会按照实验人员的要求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一组安排的是一个赞同者,第二组安排的是一个反对者,第三组安排的是个“墙头草”。讨论结束后,研究人员要求这些人对三个同谋进行评价。那个赞成者大家都喜欢,大家也都最讨厌那个反对者。这个实验很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在表面上会采取所谓的规范行为,也就是大多数人公认的做法,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喜欢、接纳和尊重。如果你不想被别人拒绝,那么你就只有让你的行为也符合这种规范。
2. 从众行为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获得一种正确感。
作者认为,从人性来讲,审视自己的观点,确认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
【实验】
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施让一群大学生来做视觉判断,他们看到的是两张卡片,第一张卡片上有一条标准线段,第二张卡片上有三条长度不等的线段,很明显其中一条跟标准线段一样长,其他两条都明显短了一大截。正常人可以很容易判断。阿施也提前安排了一大堆同谋,一个组里,只有一个是不知情的大学生,另外其他人都是阿施的同谋。阿施要求他们公开说出自己的判断,这个大学生被要求最后一个作答。前面几个视觉判断中同谋的反应都跟正常人一样,他们跟大学生的判断结果是一致的。但是到后来同谋们开始故意说错。结果是,有70%的大学生至少有一次也跟着说出了错误答案。而另外几组没有公开作答,只是私下里写下答案的人,几乎没有犯错。这个实验说明,就因为多数人都认同一件事,即使它很可能是错的,也会引发人们的从众。
从众的成因,人们表现出从众既是为了维持社会认可,也是为了增加他们在不确定环境中正确行动的机会。
3. 想要克服盲从,就是时刻给自己准备一个退出按钮。
【案例】
一个街头推销员正拉着你推销他们的产品,如果你感觉不舒服,不要相信他们的解释,大胆退出。
二、态度改变
1. 认知不协调迫使你改变态度,来缓解不舒服的感觉。
认知不协调指的是,自己的认知和外界的认知不一致,或者自己本身对一件事的认知就不一致。如果在你身上发生了与你本来态度矛盾的行为,你的认知不协调会带来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迫使你改变态度,来缓解这种不舒服的状态。
【实验】
在大学停车一般都是免费的,如果改成收费的,大部分学生肯定不会愿意。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找来了强烈反对停车收费的学生,让他们每个人写一篇关于停车收费可行性的短文,这些短文会被送到大学政策制定委员会去,供他们做意见参考。实验中,一组学生被要求,不管你的态度如何,只写支持收费的理由,这跟他们的态度明显是相反的。另一组可以有选择空间,实验人员告诉他们,现在委员会收到的意见大都是反对方的,还缺少一些来自支持方的理由。但实验人员也说了,站在哪一方由自己决定。最后,两组学生都写了支持停车收费的理由。写完了短文,再次询问这些学生关于停车收费的态度,第一组没有什么变化,第二组,也就是有选择权的学生大部分转变了态度,由反对变得支持了。
2. 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那么,你给出的诱导越少越好。
【案例】
一所大学要给心理系学生开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系里大部分老师们都赞同,但是年轻的史密斯教授不认同,如果心理系的系主任想让史密斯在教务会上发表支持言论,他会怎么说呢?利用我们说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他要先让史密斯不要发表反对言论,同时还要营造一种自由的氛围,这样才有机会让史密斯改变态度。系主任可以这样说:我说史密斯,你可以尽管说你想说的,毕竟你已经是终身教授了,能够自由表达你的观点。我知道你可能并不同意这个提议,但是,如果一些有思想的老师能够说明这个计划的可取之处,那我认为这对我们系会很有帮助。事实上,用不了几天,史密斯也会自愿教授这门课。因为他找不到反对的有力理由,也不是被你强迫着这么做的,而且既然他都已经公开表示支持了,那一定是他自己就同意这么做的。这一招管用的关键,就在于系主任没有扭住史密斯的胳膊,他的激励是温和的,史密斯也不会感到被强迫,所以才会调整自己的认知不协调,改变态度。
金句
1. 人们在表面上会采取所谓的规范行为,也就是大多数人公认的做法,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喜欢、接纳和尊重。如果你能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你就会从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对命运的掌控感,就能对自身的能力感到满意。
2. 想要克服盲从,就是时刻给自己准备一个退出按钮。一旦陷入了一种你不熟悉的、感觉被动的情境时,你就要立刻检查你的独立性,发现束缚你的强制规定,做好接受因你的退出而引起麻烦的准备,敢于给自己的心理和身体找到一个出路,然后退出或者大声求救。
3. 想改变别人的态度,让他喜欢被强迫做出的行为,那么,给出的诱导越少越好。因为诱导越强烈,人们就越感觉不到是自由选择的。这个度就在于诱导足以让他接受要求,但是并不会感觉是被强迫的。
4. 如果你已经承诺做了一件违背意愿的事,不要继续坚持愚蠢的一致性,不要怕应付麻烦,承认自己的失误,宁愿承受金钱、精力的损失,别怕丢面子。这样,你就不会因为掩盖自己的错误决定,而强迫自己相信之前的错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