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精选点评:
●涨了很多姿势,王小波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呐。
●真是要长大了,才读得懂王小波的幽默和深沉
●读小波的杂文常常笑到呛气儿....
●观点不错 阐述不足
●上初中时买的书,一直带在身边,直到大学。
●沉默是一种高贵的生存状态,喜爱王小波
●几年之后重读王小波,当时多是懵懵懂懂,对我来说主要是启智意义;现在再看多的是认同和思考。其实还是更爱他的小说一些。惭愧的是包括《江村经济》在内的几本书想看一直都还没看。
●其中好多文章都读过多遍,以前有按目录顺读,有选喜欢的读,这次是从两头往中间读,发觉有些篇目里的不少例子能重复看到,被他经常使用,这就有点失望。不过,想想他说来说去道理不外乎那几点,倒也是至今人所或缺,所以他反复提及,不怪。或许他生命长久些,能有更多有趣、智慧的文字示人。
●文笔真是好。
●我所说的一切,无非是提醒后到达这个路口的人,那里绝不是只有一条路,而是四通八达的,你可以作出选择。→是的,绝对不是只有一条路。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一):对了这本书,才知道大多数的我们都会纳“话语税”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想得到内心的宁静不容易,恰恰读书可以帮我们做到,有人说精神富有的人,特别不容易征服!很喜欢王晓波的书,很喜欢他表述观点的方式,黑色幽默,讲了真话,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二):很漂亮的装帧,很强的可读性
上周末老婆因为学生参加作文比赛拿回来百十块钱书票,便立刻杀到上海书城去花掉。上海书城乱哄哄,弥漫着马可波罗蛋糕、什么什么咖啡、书的味道和人的气息,跟个大澡堂子差不多。 毫无头绪的在一楼二楼三楼乱窜一汽,书是不少,实在让人没什么兴致仔细去读。(还是在电脑跟前看豆瓣的介绍和评论,当当网下单来的舒服便捷有便宜) 我便只好以貌取书。 眼睛看到这本书时忍不住一亮,正红色的封面,小三十二的开本,简简单单的印着书名,打开看看,文章短小,有点趣味,也有点想法,---很好,这正是我要的!
但是为了节约指标,把更多指标留给老婆用,我觉得舍弃这一套系的其他几本,独留下这一本。
看了前100页觉得有趣,然后就开始觉得有点腻歪,说来说去就那么点事儿(理性/盲信盲从,插队下乡,科学思想/国学),引经据典就那么几个人(罗素,或者乌托邦),耐着性子继续看,到后100页又开始觉得有点趣味起来。总的来说,王二是个很聪明的人,比起大多数人的书,还是有点幽默感,也有点脑子。这两点 能有一点就很不易,有两点简直是难能可贵了。
王二,对科学的看法真是有点理想主义,我没跟大科学家深入相处过,不了解他们内心,但是就凭现在身边这帮扛着“科学”旗号的人推想,王二如果坚持干科学到现在,无论是化学还是数学,无论是在清华还是别的什么地方,多半要有点失望,不会写下这些字。 朴拙,平等,自由,这些美好的字眼一律不能用在我做看到的学术界。 我看到的搞“科学”的人跟卖衣服、奶粉或者其他什么的个体户推销员企业家也没什么区别。好在人家作者也聪明,也预想到了。如果我在这个当口最后选择了干这事儿,除了养活自己外,还能真干点什么事儿,不说为人类的知识添砖加瓦,至少不要混事儿,不懂装懂欺骗别人,或者,尽量少干点那些事儿
另外一个收获是, 看王小波说起来 罗素 西方哲学史也是有点意思的。弄来看看吧。恩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三):评论我的精神家园
高中时期到我叔叔家里,看到那堆王小波全集,谦虚好学的我请求借阅,他却一脸难堪的予以婉拒。以致我不由萌生了真正的兴趣,然而充其量只看了一两部杂文集,然而想说的废话已经很多了……
这位学者型作家(也不知是哪个学科领域的学者,还百度不到),在那个精神生活无比贫瘠的年代,能够积极向上的思考身边事,而侥幸未被当局枪毙。如果他生长在当代,或许还会套用时髦的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装饰性的评论一下工作,环境,个人尊严之类的散文杂文永恒的话题。
据说,陈清扬是一位思想超前的女性。她要做爱,这就是走在了时代前列……我大惊失色。原来陈清扬是和据说是“领先时代50年”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一样重量级人物。王小波的高明之处在于,一般的作家,自己玩自己也就算了,他偏不然,还要拉别人和他一起玩,玩够了还硬逼着别人承认说自己是认真严肃的。所以,不管他是不是在玩,我们这些后人硬是要当了真,然后把他推崇为高人。玩文学的同志们,玩到这种程度也可谓超凡入圣。
我一次次的被他那些启迪新思维的知识分子趣味的评论震慑住。他说,写作是登顶的过程,是熵增条件下反熵的过程。这是一个综合了各学科领域融会贯通的知识分子。因而,他得以跳过文体塑造的环节,没有用工巧的辞藻雕琢自己的作品,就一眼看透了文学艺术的本质。他又说,文革是一场集体癔症。在那样一个贫穷落后的转型期中国,这无疑是极富天才的论断。他说,科学是把一件事做对,艺术是把一件事做好,这成了我准备GRE作文“科学是为了安抚,艺术是为了颠覆”的素材。他又说,现在写古文是发疯,用查良铮的语言写作才应景。暂且不论趣味高下之别,其实这话非常实在,非常在理。他还说,男女主人公表白,男主人公对着山谷吼“我爱祖国!”离题太远。其他,所有那些关于自由的论述,看他写的散文已经够了。
在孙甘露,苏童,贾平凹,虹影还没出现之前,中国就出了一个王小波,这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不平衡的产物吗?或许,这只是天才的电光石火昙花一现。然而,在他酣畅淋漓的写性小说里,我们很难看到个体意志“反熵”的努力。不仅语言粗陋,让人起鸡皮疙瘩,而且精美的情节也全然尽失,审丑效应卓著。wxb消化了托尔斯泰卡尔维诺,吐出了一大堆性描写。吃进去的是奶,挤出来的是草。我不是保守,我是不忍心看到文艺这样精致高贵的东西被他个人的生理需求消耗掉,然后借着自由主义的美名,成了许多心智蒙昧的人民群众枕边偷偷搁放的一本色情读物。或许可惜的是,他出现的太早了,以致人民群众普遍无法接受。
另外,他似乎毫无愧色的谈论自己作品里的格调问题。是重礼轻色还是重色轻礼。这一句话道破政治,外交与艺术的关系,令我近乎开悟。然后开始计算礼与色的权重,转换成格调公式,非常先进非常有创意。然而,说了半天,敢情他是把文字的直白浅露当成反抗封建文化,反对当局约束的操作性工具了。就连他也会发自内心的认同,写作不是技术工作,写作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事业,哎,这人真是死脑筋啊。
照片里的那张顽童般的脸,在人人都红装素裹,人们一举一动都刚正有力的七十年代,洋溢着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人特有的笑容,那种高消费重享乐,松松垮垮的笑意。我又设想,换了是在当代,wxb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会不会反其道而行之,秉持一副目光坚定,面容精瘦的理想主义者的姿态,为国为民,救国救民呢?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四):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
一夜之间红起来的东西,肯定会在一夜之间暗下去。所以我喜欢阅读那些经得起岁月大浪淘沙的书籍。十二年了,王小波离开我们这个充满喧哗与骚动的世界已经十二年了,但是他留下的书籍,依然被我们常读常新。
他的妻子李银河博士对他的评价是: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精辟至极。吾生也晚矣,惜乎缘悭一面。然而,在王小波那嬉笑怒骂的杂文中,在那独特充满想象力的小说中,渐渐的我“明白了些道理,遇见了些有趣的事”,我发现自己正开始彳亍在王小波所说的人文的道路中:道路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结束繁忙的工作,当一切都随着夜色像潮水一样涌退下去时,我又捧起了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不仅感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我,更需要王小波文字的抚慰,就如初生的婴儿需要母亲甜美的摇篮曲。
许多年前,当我还站在大学象牙塔的猎猎寒风中时,我憧憬着那条美丽诗意的人文之路。
许多年后,当我站在逼仄的天空下正式戴上“教师”这顶冠冕时,我与我的同仁们,都知道了这是条怎样的道路:师长们报着名次盯着成绩曲线图,用责骂与教鞭呵斥着学生们行走。学生们不是跋涉,而是在背一本宗谱。
他们,还有我们,能走到所谓的充满鸟语花香的精神家园吗?
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一文中说:“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他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总有人想以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
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在天天压缩“药丸子”呢?刻意制造标准答案,刻意揣测命题者的意图。为押对一道题而欢呼,为猜错一道题而抑郁。
既然答案与世界一样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又为何一定要用高考这同一把尺子衡量那些参差多态的学生?
在《关于崇高》一文中,王小波讲了一个上世纪70年代一位知青下水捞电线杆却被淹死的故事。这位知青后来受到表彰,被评为革命烈士。
“这件事在知青中间引起了一点小小的困惑:我们的一条命,到底抵不抵得上一根木头?结果是困惑的人惨遭批判。不瞒你说,我本人就是困惑者之一,所以对这件事记忆犹新。”
如今,牺牲自己性命去捞一根木头的事情是不太可能发生了。但是披着“崇高”的外衣,自愿或被迫做着残忍的事情的人却大有人在。
君不见,先进教师事迹报告中,不是“为了不耽误教学,没能回家见到老父亲最后一面”,就是“为了不耽误教学,延误了给女儿治病,导致她双目失明”,甚至还有“为了不耽误教学,某老师坚持带病上课,最终积劳成疾,在讲台前永远地倒下了”。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爱。这些东西都在貌似崇高的教学工作下,一一消弭。不懂得爱,抛弃亲情爱情友情,视生命与健康为草芥的人,早已异化为庞大的教学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人”字在他生命中已经模糊不清,他又怎能传播人文之道呢?
“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假如这是对的,就对营造或提倡社会伦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他还说,“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想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在佩服王小波入木三分的剖析与大胆睿智的质疑之余,我不禁也暗暗深思:在这荆棘密布的人文道路中,我们如何来播撒爱与智慧的种子?
身为教师,每个人都可能面对这样的困境:无休无止的会议,流于形式的检查,疲于应付的材料……知识分子最渴望的自由与独立,却在权力与体制的淫威下,成了铁栅栏外不可企及的蔚蓝天空。
于是,大家都怀念那只王小波笔下的“特立独行的猪”。很多人被问过这样的问题:“做一个痛苦的人,还是做一只快乐的猪?”小波给出了第三种答案。
拒绝被灌输,拒绝被同化,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那得多大的勇气与智慧啊!
君不见“古来圣贤皆寂寞”:“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唯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终究无奈地“明朝散发弄扁舟”……
仰仗着“皇恩浩荡”,靠着“嗟来之食”糊口度日的教书先生们,又怎能像吴非老师说的那样“不跪着教书”?又怎能像旧日的周树人老师蔡元培校长那样,用自己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支撑起一片独特而灿烂的天空?
王小波说:“生活正不可避免走向庸俗。”或许真的如此,物欲正在洪流,权力正在膨胀,思想的庄园正在萎顿消亡。
余杰说:“冠盖满京华,思人独憔悴。”谁能静坐窗前,在青灯黄卷中,仰望星空,默默思索着“我是谁,从哪里来,又去向何处”。
身为教师,我们是否坚守得住这一份寂寞与孤独?身为教师,我们究竟是成为知识分子,还是成为知识贩子?
如果选择担当,成为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那我们的精神家园又在哪?
许多个黄昏,我独自一人来到学校的西花园。走在铺满金灿灿的银杏叶的小径上,默坐在饱经风霜吸满日月之精华的石凳上,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我感到内心平静,安详。
我有种错觉,时间仿佛如琥珀一样,凝结住了。在落日的余晖下,在斑驳的树影中,我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但是,我的精神家园真的在那吗?
海德格尔说:“对于当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哲学就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现代人,每个人都带着浓浓的乡愁,渴望找到精神家园。
但是,面对着林立的钢筋水泥摩天大楼,面对着熙来攘去的滚滚人流,在飞速穿过的车流面前,我们,更多的是迷失,迷失在红绿灯闪烁的十字路口,更迷失在人生的岔路口。
阅读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给自己的灵魂找一处栖居的港湾,背囊中安放责任与理想,向梦中的精神家园出发。
教师们,我的同仁们,我们各自找寻,彼此携扶。哪怕一路泥泞,一路坎坷。我们总要找到精神家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五):《我的精神家园》摘抄和笔记
《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也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话语即权力”
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没有能力、没有机会、有隐情不便说话,比如说同性恋,世人就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离得很远。
话语权属于阳的一方,它当然不会说阴的一方的好话,孔夫子把妇女和小人攻击了一遍,但是千百年,就没能听到受攻击一方有任何回应。人们只是提防着不要做小人,然而,至于怎么不做妇人,这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这个社会,讲话的人不一定是对的,不讲话的人不一定是傻子,而更多的人没有机会发声,在社会上行走,不能只听到听得见的,也要听从内心的声音,也要去听那些听不到的声音,也要努力让自己能够为无法讲话的人发声。
《思维的乐趣》
因为没事干而下棋,性质和手淫差不多。
罗素:‘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这种想法很让人恐慌。
菲尔丁曾说:“既善良又伟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善与恶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一条路。
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乃至是一种罪孽。被智商低的善人所骗,就绝对不能原谅自己了。
我常常为一件事情感到困惑,那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总是这样的仇恨新奇,仇恨有趣。
最坏的一种价值判断是:想得太多、太深奥、超过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是一种罪恶。
所以,质朴的人如果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作是与己无关的事,就好了。
在社会中,抵制新奇的人是有的,甚至不让别人新奇和特别,容不得一点奇异带来的乐趣。而在现实中,无趣的、愚蠢的人甚至比坏人更加可恶,他们把这个世界带向一个腐朽的深渊,只有昏沉的瘴气。这个世界让该怎么样的人怎么样,就是正常的,多样化,则更加美好了。
关于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对两类人的批判火力最猛烈,一类是在校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另一类是踩着地雷断了腿的同类。
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棍子、迫害别人的工具。渎神是罪名,反名族反传统、目无祖宗都是罪名。
国学最可怕之处就在于那个“国”字。
我对信念的看法是: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看书、谈恋爱、旅行等等都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你有种美好的信念,我很尊重,但是硬要塞给我,我就不那么乐意。
《花刺子模信使问题》
是先有不幸的事实,再有不幸的信息,信使只是传递信息的中介,何其无辜。
然而君王和人们还是只喜欢听好消息,听不得坏消息。
到最后结果就是人们只给好消息,或者编造好消息。好像这个世界就没有坏消息存在了。
《积极的结论》
把幽默感去掉以后,从过去的岁月,我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费点儿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
《跳出手掌心》
我上大学时,有一次我的数学教授在课堂上讲到: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
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评审;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准则来评审。
身为一个中国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忍受别人“推己及人”的次数,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多得多。
不被随意的批判,艺术不与道德混淆的权利,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从别热你的爱好和艺术品位中推断揣测一个人你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就罢了,强行安上莫须有的罪名,实在是可恶至极。
贾平凹 《废都》
《论战与道德》
我们这个社会的论战大多要从平等的讨论转化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批判。
我不再敢去看国产电视剧。看了好电影不觉得好,你就不够好;看了坏电影不觉得坏,你就成了坏蛋。
我们热爱艺术、热爱科学,认为它们是崇高的事业,但是不希望这些领域里的事同我为人处世的态度、我对别人的态度、我的爱憎情感发生关系,更不愿因此触犯社会的禁忌。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它》
在道德论战中,开口之前,最起码要把道德取向两边都了解清楚了,知道事实了,才能说自己是支持哪一边的,因此这是最难的事情,然而很多人却不用脑,开口就来。有几个反对同性恋的人是了解过同性恋群体的?迫害女性的历代人物,有了解过女性吗,显然没有。
实事求是,懂的才说,不懂的不要乱开口,害了别人。
《文化之争》
罗素说:对学者的尊敬从农历就不是出于真知,而是因为想象他具有的魔力。
《“行货感”与相对文化主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人生活在一种文化的影响之中,他就有批判这种文化的权利。
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
《极端体验》
太平年月比乱世要好。
喜欢极端体验的人,也仅仅限于体验罢了,若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只怕自己要把自己玩死。
《洋鬼子与辜鸿铭》
《我看国学》
后人钻研前人,一个要比一个钻得更透,四书五经,红楼梦,钻到后面古宅闹鬼,树老成精。
学习对于别人来说乐趣无比,死了也要到天堂学习,对于我们而言却是无比痛苦。
中国人总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生了仲尼,万古就不如长夜了。
中国的文化啥时跳出漩涡,啥时再创新的体系和大家,而不是靠着几千年前的一套反反复复说来说去,还把错误的全给套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现在是廿一世纪了呀。
《理想国与哲人王》
总有哲人王想要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来改变世人,但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刽子手盯着你脖子上的纹路。想象这世界上某个角落有个人在研究一套学说来统治你,哪天不知把你修理得怎么样,想想就不寒而栗。
《救世情节与白日梦》
人们并没有要求我去解放,这样贸然过去,未免自作多情。
解放的欲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真解放,甘地,曼德拉,另一种,是假解放,主要是满足自己的情绪,硬要去解救一些人。这种称之为瞎浪漫。
《警惕狭隘名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究竟蛊惑宣传是如何在人群中煽动起来的,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1、半真不假。
2、可以给人带来一些快感。
3、起先必须有正派人士对此报以支持和期待,才可以实施。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风车、水车、驴子,最后都反而变成了人力。
中国人对于物质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种消极忍耐的态度。
《人性的逆转》
要逆转人性,必须有两个因素,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有了这两个因素,这套把戏就可以一直耍下去。这也说明了第三个因素,那就是人性的脆弱。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的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他视为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
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的动物。
逻辑学家说,从正确的前提能够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但是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就什么都能够推导出来。
追求快乐,追求更加聪明,这些在中国孔孟程朱思想里都是没有的。换句话说,圣贤们站着说话不腰疼。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西方人沉迷物欲,而东方人精于人与人的关系。
并不能因为一件事情可能带来幸福,我们就拼命希求他。
物极必反,
干什么都要别人说好,都要别人喝彩,这是一种自激。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已经四十多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拒绝恭维》
同志、战友、救世主。
人一旦拥有了一个名号,就会露出欢喜的张狂之态来。
《关于崇高》
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
中国人对证明自己的种族优越从来就不很在意的,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想要证明自己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有与无》
但我总觉得,我这一生绝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虚伪与毫不利己》
毫不利己必然包含虚伪。
《诚实与浮嚣》
人忠于已知事实叫做诚实,不忠于事实就叫做虚伪。还有些人只忠于经过选择的事实,这是浮嚣。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会常常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他或许从来没有投入斗争。
《生活与小说》
现在的小说越来越不好看,人们总是要求它带有正确性、合理性、积极向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