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义2》是一本由熊逸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秋大义2》精选点评:
●能读完的估计都是好熊的忠实粉丝吧。
●追随熊大师~~~
●简明春秋学史
●老熊质量最高的一本
●以小见大,偏学术的探讨
●见水平的一本书
《春秋大义2》读后感(一):内容很有意思,细节充分,旁征博引,失之有些散漫
内容很有意思,细节充分,旁征博引,失之有些散漫。
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很有帮助,希望继续加油。跟第一本一样,有些引述原始人的资料,我觉得未必就有说服力,还有一开始精彩,后来就写散了,有些虎头未豹尾的感觉。
其实评论不必要这么长的,我究竟也不是写手,只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而已。
《春秋大义2》读后感(二):熊逸的经学史
之前,我一直没有空,我现在的阅读习惯是同时翻几本书,而直觉告诉我,这书不可能给我旁骛的机会。事实上,看完这五十万字,根本没有走神的余地给我。诗有误读,而经学亦复如是,梳理这样的误读史,本身也就是经学史的一种言说方式。
数千年的阐释与纷争,熊逸都将之聚焦在《春秋》开篇隐公元年的半年二十五个字的记录之中,历法、“大一统”渊源、今古文之争、滕妾制度、谥号、耦国现象,这些在其以往著作申之再三的命题,无不揭示了叙述者及阅读者本人在各自时代背景下的思维模式。所以,此书既是经学史,也是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若要分别,只在读者立场。
此书好读,不像马宗霍,越读越气闷。此书也开示门径,会读这半年二十五个字,可以举一反三。而熊逸的书最大的好处,是能激发阅读的兴趣,并可能将这样的兴趣引向更大的境地。
《春秋大义2》读后感(三):关于鲁隐公之弑的一点小思考
几年前写的,有些幼稚,但还是原文放上来。看作对自己的一个记录。
事情的源头从惠公说起。有人认为一开始是惠公埋下了隐患,没有明确谁才是正室,谁的儿子才是正统。其实不然,惠公既然立了桓公为太子,那么就说明他是心向桓公的,且史书也并没有记载大夫们对此有什么异议。因此我觉得在正统这一点上是没有问题的,也不存在引出“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这一观点,这只是封建时代的一个事实。
整件事情上,我认为隐公本人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并且我也很怀疑隐公是否真的那么有善心,为的是鲁国的安稳。首先一个不为自己的母亲争取名份的人,我对他的那份善意抱有怀疑,他是否另有目的?毕竟他所处的时代是极看重名份地位的。他在之前所做的那些善事与获得一国之君君主的权力相比是很次要的。即便他是真心实意,但是他从未说过具体什么时候归还王位,并且等到桓公已然成年,自己当了十一年国君之后仍未归还,只说“将”,而这个“将”要到何时却不得而知。作为千年后的后人我都很怀疑,就更不要提当时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了。再有一点是面对羽父的大逆不道之词,他虽予以否认,却不见有采取措施安抚臣心、桓公之心。
于桓公,我认为他虽然在道义上是不对的,但这个选择却不是错误的。不杀隐公,他不一定能得到王位,还可能有杀身之祸;杀了隐公就一定能得到王位,一定能生。羽父话语的真实性也不必去追究,这是一个很好的动手借口,同时也有人承担了大部分的历史骂名。
《春秋大义2》读后感(四):《春秋大义2》——经义史其实是解读史
所谓的春秋大义和春秋笔法一直都是中国儒生文人引之为传奇的至高存在。然而在真正研究儒学之前,所谓受到了儒家文化熏陶的现代中国人也还是很难理解《春秋》这部书作为经学精要,在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的现实意义。《春秋》中的大义,不仅仅是知识分子和道德家用来匡扶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用来指导政治家决策的教科书。这也是为什么这些经书有着持久不断的生命力,以及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心甘情愿地学习这些书籍的原因。帝王家之所以要让有这种文武艺的人辅佐自己,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为这就是执政的纲领。
但这份纲领在流传的过程当中受到了什么样的篡改和误传也很难在考古中得到确切的认识。所谓圣人作书是不是作数,已经没有人说的清楚了。更糟糕的是,圣人的纲领定得太过粗疏,差不多只有一个小小的标题而已。要想从中获得些什么指导性的思想,牵强附会是必不可少的。三传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帮助后世的读书人找到解传的门路。
可是三家在太多的事情上各执一词,一个字词的评价,采信不同的传记就有不同的结果,其结论大概率是大相径庭的。这时候经书本身似乎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这也许是《春秋大义2》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最重要的信息。正如经院哲学家们经常强调的,一部圣经经义史倒不如说是一部解经史。历代人们对经书的解读才是经书自己的意义所在。在此过程中,孔子本人、孔子的思想原貌、经书的正确与否都只是一块金字招牌而已。之前看《春秋大义》时,我以为这是一本足够严肃的国学书,看完《春秋大义2》我才知道这是熊大在用第一本书圈粉。不能被第一本书勾起兴趣的读者绝不会去看第二本,而看完了第一本的读者也未必能吃得消第二本的狂轰滥炸。没有了强作调侃和话痨式的引经据典,《春秋大义2》每个字句都直指经传这种儒家思想载体的核心。我想,这本书是熊氏作品里相对硬核的了,面向的群体很有可能是他成名之后前来围观的学人们。对经义本身的辨析在书中占了上风,趣味性大幅下降,但全书的紧凑感而油然而生。不难想象,这本书会比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卖得差。即使是硬着头皮看完的读者,也只能说是囫囵吞枣了。
看个半懂是不假,但我想顺便,我们也能够衍生出对人类任何文化现象的再思考——打着原有旗号的思想究竟还有几成是继承了早先的内容?不仅是儒家或者基督教的流变阐明了这个道理,任何思想的历史都不如说是思想被解读的历史。
《春秋大义2》读后感(五):半部书籍写评论
《隐公元年》断断续续地看到今天,终于是结束了「隐公元年」春的部分,于是我也大致知道这是一部怎样的书了。一般来说,写书评起码应当看完整部书,不然多少有点云读者的嫌疑(类似云观影)。但通常情况下,云〇〇是会对这样的一部作品给出低分的人群,因为一些或可说或不可说的原因而怀有对一部作品的强烈敌意,这种敌意可以是针对不喜欢的演员,针对创作者的负面新闻,或是针对某些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话题,甚至是仅仅为了彰显与众不同。可我终究不是一个云读者,毕竟我看了半部书,而且也不打算在豆瓣上给本书点一星(打算点四星),因此以上的论断并不适用于我。古人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通读过论语(注释版),却显然当不了一个村支部书记,但我还想在只看了半本的情况下斗胆写书评,毕竟我的看书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等到我某天终于结束了快乐的阅读之旅,今天所想的事情一定已然忘记(而我又不很喜欢记笔记)。而如果现在便先写完,以后便可再做修改,各大网站如今都是有这样的功能的。更何况,我写的东西也未必可以被称为「书评」,更多的只是看完了一些东西之后似乎有些想说的话,却又无人可以倾诉,便转化成文字,保存在硬盘的角落里。
熊逸在卷首便先说本书其实和副标题《春秋大义2》不符。但单纯从「春秋大义」四个字而言,我倒觉得第一部《春秋大义》可以说是「大义」,第二部才更注重「春秋」了。读《春秋大义》时还是初中生,自然常常读不通,但只觉得拥有了十分「爽快」的阅读体验。熊逸旁征博引,精彩一处接着一处,以至于我在自习课上入了神,全然不记得作为学生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而我的前座既不比我高也不比我胖,于是充当秩序维持者的慈眉善目的化学老师还过来拿起我的书看了两眼。幸而熊逸这本书一来书名起的十分唬人,二来比之砖头大小毫不逊色,化学老师便说了两句类似「书中此篇如此高深我确实不懂」的言论后把书交还于我,大概是以为此书于语文学习颇有益处(实则于思想品德教育颇有害处)。而那两句话也使得我在那个地板永远潮湿的教室里获得了同学们莫名的崇敬,极大的满足了幼小的我的装逼需求。(当然,作为一名理工学生,当年的我还是有着过硬的初中化学素养。)
如果今日的我依然是一名坐在初中自习教室里的读书爱好者,那我恐怕有胆量将《隐公元年》堂而皇之的摆在书案上。相比《春秋大义》着眼于古代政治思想在权力作用下如何改变了自己的模样,仅管《隐公元年》(前半部)拥有和《春秋大义》完全一致的内核,但无疑拥有更加出色的伪装——相比《春秋大义》的天马行空,《隐公元年》几乎是一本真正的经学书籍了,即便是语文老师拿去翻了几页也不会有什么怀疑。
熊逸在《纸上卧游录》里狠狠挖苦了一番出版社编辑,但《隐公元年》被编辑提炼为「一部见微知著的中国思想史」,可见编辑们虽然善于「欺骗」读者,但其能力毋庸置疑。《隐公元年》从《春秋》原文的「隐公元年」记载开始,梳理从三传开始的历代解读。熊逸仿佛置身事外一般,不断像你抛出一个又一个历代学者的观点,又以冷静的口气作点到为止的评论。初看繁复庞杂,细品则颇有趣味。而所谓「伪装」也正在于此,毕竟我看完的半本书也不过是讲了「元年春王正月」六个字而已。自汉独尊儒术以来,《春秋》作为圣人经典经历了两千年的解读。所谓见微知著,正是沿着这条经学研究历史来梳理思想史,或者更精确的说是「政治思想史」。
《隐公元年》的阅读体验与《春秋大义》迥然不同。后者的阅读犹如过山车一般,那种山南海北四处游逛的写作风格可以显现出作者广博的知识储备,也可以说十分唬人,至少把初中的我唬的不要不要的。(我后来又重新读过所以不要在意初中生是否看得懂这件事,答案显然是否的)而《隐公元年》的切入点极小也就意味着话题始终固定,相比之下这种阅读要轻松不少,不会出现翻开下一页脑子就转不过来的情况。但阅读的爽快感却并不减弱,于是我们发现经学也并不是那般的枯燥。(当然,自己去研究就是另一回事了。)
最后倒想要扯一些有的没的。我家小区对面的街面上本来是一溜的饭馆,如今在酒池肉林之间竟有了一家「〇〇国学馆」,也深得许多家长青睐,生意甚至比海鲜、烤肉更加红火。而我则暗自庆幸我自己在那个年龄时市场上还只流行兴趣班,我也因此粗通音律。至于补习,那时候教师周末私开小课还并未遭到取缔,幸而本地亦无将课堂知识放到课外讲以骗取钱财的无良老师。如今校外补习机构遍地开花,年轻而不得编制的毕业生便在此类机构里授课。但「〇〇国学馆」之流(我无意隐去名号,单纯是忘了)却也如此兴盛,真叫人吃惊。我还记得高中入学前便接到了特殊的暑假作业要求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后来发现此等「国学」似乎处处生根发芽,真叫人无话可说。相比此类不懂装懂只想借这类「传统文化」来管束他人思想的人,打着「国学」旗号骗钱更为可恶。祖国的花朵不得不呼吸此等污浊空气,殊为可悲。于是我觉得家长们似乎都应当读一读《春秋大义》这样的书,哪怕不明白古代政治哲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起码能知道一些古文常识,不会幼稚到觉得此类数百年前开蒙读本中的迂腐思想能够对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孩童产生何等益处。《三字经》至少还算像样的开蒙读本,《弟子规》又算什么呢?再者《三字经》言:「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当今便是「小学」所涵盖的内容,恐怕也只有汉语言专业的大学生才能掌握,我真不知国学班能够教些什么,训诂、句读,他们自己就会么?若是家长手头有点闲钱,便是逼着自己的孩子练练书法,至少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也不会颗粒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