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是一本由[法]夏尔·波德莱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前只看过这句:我的青春是一场晦暗的风暴,星星点点,漏下明晃晃的阳光。很喜欢。看了全诗后才发现波德莱尔根本不是这个风格啊……反正不太喜欢翻译的语言,感觉大部分都很平庸
●翻译有严重的词不达意
●妹感觉
●重温
●这本书有多美妙!用尽整部成语字典都形容不尽。对于那些对我喋喋不休证明波德莱尔是个恶棍色狼的人,我只引用和菜头评90后的文章结尾的那一句:你们咬我啊。
●: I565.24/3124-17
●黑暗里一朵傲然挺立的深色之花,死亡,腐坏,糜烂,这些极丑之物在波德莱尔的笔下成了至美。
《恶之花》读后感(一):不是很懂
读起来十分平淡
不过会收藏这本《恶之花》
也许随时间,我总能读懂波德莱尔
高中时期,你带我去看冬日噼噼啪啪的温暖壁炉,夏日里蠕动在路边的醉生梦死的蛆虫。我看你嘲讽这浮生若梦的世界,看你崇敬的亲吻女神的的脚尖。偶然从图书馆抽出的一本书,归功于封面沉稳的藏青和群青混合出的美妙灰色和让我赞赏的蓝灰色字体。Les Fleurs Du Mal。 我很想认识和感谢本书的美术编辑。
《恶之花》读后感(三):恶之花
我不喜欢这本诗集的理由是明确的:形式跟不上内容。自我视察深渊的阵痛、对天堂某一方面的背反与对地狱母题的呼唤、欲望与爱作为快乐的旗帜危险地引向痛苦放在当时可能是惊雷,但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于我过于熟稔,而我不需要一个人用400页的篇幅向我反复咏唱——波德莱尔做的也只是咏叹,每一个概念都是阔落落的,而缺乏对其的深究。这种理念上的匮乏导致了这本诗集尽管囊括1840-1860年的诗却缺少一点点进步。我心中的“诗意”更多是后现代的,是诸多形而上概念在空间上纠缠扭绕的力,而不落于形式上。(但《恶之花》里有几篇的结构也是够死板的)
另一点是波德莱尔的意象群太过固定集中,导致他写很多事物都少见大的分别(甚至是没有分别)。所有女人都是大眼、浓厚的发、香味萦人、乳房、销魂的、令人流连的,这个时候她是一尾蛇还是光辉的雕像又有什么区别呢?(在波德莱尔的女人理念中可能确实没什么分别),也就《被诅咒的女人》好一点。
和波德莱尔崇尚的散文诗先驱《夜之加斯帕尔》比起来,我会更喜欢《夜》,毕竟贝尔特朗诚挚、有自知之明、不过于有野心、诗集篇幅精炼而内容清新,看来以后至少让人喜爱诗,并鼓励人去读诗。
《恶之花》读后感(四):诗读百遍,其义自现
09.07-10.07
恶之花/
夏尔·波德莱尔/
诗啊,果然是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感悟,感觉有些像万花筒?
我对诗也不敏感,就完全会理解错方向,还记得我中学时期的诗歌鉴赏,运气好会差点满分运气不好那就零分...
所以,在没阅读任何帮助理解的参考书的情况下我也不敢随意揣测作者。
看最后的译者有话说(...)本书里的诗都是有顺序的,不是按年代排的...大概排起来像连续剧或者连环画吧。
从奢靡的巴黎种种,从命运和理想出发,从反抗到沉沦,都毫无保留的诠释在了这本书里。
到最后的残诗集还有六首诗被列为禁诗...嗯...字面比较露骨,字的灵魂我也无法评判,因为我读不懂它的灵魂。(还有一个原因被列到禁诗里,是他描写了女同性恋,如果触摸到它的灵魂,或许会发现他在歌颂在批判在反抗在不平)
读西方的文学,真的要了解清楚希腊北欧神话,以及有名的稍有名的戏剧作家,因为他们会以此借喻。说起来,我的希腊神话被我搁置了半年了吧...
或许,宗教文化也是一个必要点呀,看见那些庞大的根系就有点儿犯怵...
什么时候才能拥有那片汪洋啊(恐怕要几辈子了)
《恶之花》读后感(五):读书|一朵“恶之花”
读书|133.艾特玛托夫在白轮船上播下了一颗“恶之花”的种子。夏尔,用泪水和欢乐,将其灌溉。并开枝散叶。
这是一朵,有关成长,有关心情,有关建筑的恶之花,开的无比绚烂。
诗歌,是将时间零存整取的最好方式。
于是,这朵花的开放,花了我一个月零四天的日子。
而这一个月又四天的日子,像是不辜负“恶之花”的由骨朵到盛开至凋零的过程,全程描述死亡,尸体,黄昏的景色乃至心底最真实的声音,跟随花芯,花瓣,枝叶宣泄而灿烂。一叶一叶的重生。乃至巴黎的一砖一瓦。都被赋予了一个新的使命而呼吸。
雷德蒙的诗歌,不容易懂。简短的句子和干练的字词,有着大空间的想象力。无法企及他的思想以及中心。夏尔的“恶之花”,虽不敢说完全能欣赏并读懂恶之花的花语。夏尔,却极其富有创新和耐心的将故事情节赋予花的成长和凋零。画得一副灰暗的水墨画。而不是五彩斑斓的抽象画。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品味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