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飞甲纪录片》是一部由甘露执导,徐克 / 李连杰 / 周迅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着旅游卫视的更新在过年的时候看完了,徐克的鬼才,陈坤的搞笑,突然又去重新看了一遍龙门飞甲,第一遍3D的震撼和第二遍电脑上看的,看到了很多细节。
●刚刚去个小型古装武侠剧组混了一下,来看看好几年前的3D武侠。实际上就这部纪录片而言,还是剧组轶事和大家的辛苦活儿拍得比较多,至于徐老爷如何成就他的“武侠”,还真没太拍出个所以然来。
●160分钟偏长,无章节分段,主题转换不明确,看到后来有点乏。内容很好。徐老爷六十了,属于越活越帅气的类型,一手分镜画得娴熟而充满气势,最大梦想是拍部《西游记》,本人也很有悟空范儿,给演员讲戏活跃投入传神。鼓风机、骆驼,把难关的照片贴在计算机前时时提醒,莫名严肃又喜感。
●感觉徐克导演特别敬业。还有陈坤打巴掌那段戏原来那么难拍,感觉已经被打得委屈巴巴的了。 前两年去宁夏影视城的时候,感觉去那里拍戏的剧组越来越少了,挺遗憾的。现在重新看剧里的那些采景点,苍茫大漠熟悉又平添几分寂寥。
●为谁辛苦为谁甜
我不知道这个当时是不是按照电影的形式收钱,我不太赞同这个看法,我比较鄙视张艺谋的《影》,二次捞钱,况且第一部拍得最多及格分,当然如果只看这部片子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演员还是很认真的,徐克是个工作狂,完美主义,其他演员也比较敬业,武师是个非常危险的职业,每行都有每行的不容易,这个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更生活化的他们。
龙门飞甲中的赵怀安是由李连杰饰演,从外表来看,武功高强,富有正义感,并且在电影尾部也加入了赵怀安有血有肉富有情感的一面。但是如果从整体来看似乎并没有体现出李连杰在本片中的主角地位,反而更像完美无比的配角情怀。
本文来源于:<谬语胡说> , 原文地址:http://www.lizhenjie.net/ysyl/51/
《龙门飞甲纪录片》观后感(三):喜欢里面的对打
虽然一向都不太喜欢武打片,但龙门这部电影还是拍的符合偶滴品味,动作场面很壮观,去电影院看效果应该更好吧,在家看的,囧。。。。还是很喜欢,开场倒没有很吸引我,越看到后面越喜欢,本以为他们卷入沙漠中的那一刻就会结束,没想到,结果倒挺出乎意料,范晓宣演竟然是个间谍,太Too my surperise ,里面的演员阵容好,不过李貌似在里面不是很给力,没有觉得演的赵怀安把他那种正义之后演绎的很突出
好喜欢里面拍摄的场景,给感觉很气派,特别是他们对打的时候,觉得他们找的好帅气,实力派的演员就是不一样,赞一下!
《龙门飞甲纪录片》观后感(四):《龙门飞甲》:50%的徐克构想
这片子,果然应了上一篇《转山》影评的结束语:“或许把剧组拍点电影的经历拍成电影,还能比这样的一千零一夜更励志些呢。 ”
虽然是160分钟+百老汇坚挺的塑料椅子+昏暗的投影屏。这配置,远不及几周前《龙门飞甲》的120分钟+万达软绵绵的海绵座椅+IMAX 3D,但心旷神怡指数在攀升。
当年看过《龙门飞甲》,还怒气冲冲地推荐了一篇差评,说“对于这种电影,任何分析、褒奖和批评都是某种意义的浪费时间,但对批评者更充满敬意,因为他们无偿、且浪费着时间坚持了常识。”——“常识”一说的怒意,来自目睹公关同僚们狂灌的好评,各种胡吹海捧,各种不着边际,各种比肉麻还要肉麻的龙门牌肉麻。
所以在导演Q&A中,还怯生生地问了甘露一个最困惑的问题:如果您看过《龙门飞甲》的成片,您觉得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徐克导演最初的构想和思路?在您看来,成片存在着那些突破和不足呢?
甘露导演说,徐克觉得,一部电影能实现导演50%的想法就不错了。
听了这个答案挺欣慰的。如果成片仅仅代表了50%的徐克式构想,那我们还是能够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虽然思辨地说,20年前《新龙门客栈》作为一部“不错”的电影(我认为是“特别特别不错”),可能也只实现了导演50%的构想,但与《龙门飞甲》真心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如果胡金铨还在,我们也可以问问他:1967年的《龙门客栈》实现了您构想中的多大成分?您自己满意么?——这六个字,不知有没有徐克导演的体己人,能够以“是”或“不”来回答一下——不要公关稿和软文,不要以“虽然/但是”这种没诚意的句型。
160分钟的纪录片平复了很多怨气。我相信大多数人的观后感都是:拍戏真太不容易了,导演你太有范儿了,XXX真太逗了。看过之后,我也彻底决定不为《龙门飞甲》写影评了,看到各位主创的呕心沥血,不忍心吐槽和刻薄。
只是,再度剖析观毕《龙门飞甲》的那股怨气,更多的好像是针对筛子般无逻辑的剧情,以及某些演员很出戏的心不在焉。所以,这么感人的纪录片不是一个完整版的Q&A,根本性的怨气并没有解决。很期待徐克导演能阐述些更宏大的主题,譬如武侠精神,譬如电影艺术,譬如什么是《龙门飞甲》的精气神和魂魄,甚至什么是《龙门飞甲》的故事主题和中心思想——很悲惨,这么小学生的问题,获得答案都那么困难。
纪录片为我们完整展现了一群电影工作者的兢兢业业和精益求精,但这种创作者的匠气融入一部没魂儿的电影当中,呈现的就是炫技和讨巧。譬如,陈坤被李宇春和桂纶镁打了很多耳光的那个桥段,拍摄过程不可谓不精细,演员表演也不可谓不到位,只是——为什么要打这两个耳光呢?放在一个云里雾里的语境当中,它就变成一个笑点了。笑点传达得那么到位,只能更好笑。
偶尔听到某些四两拨千斤的导演,投资几百万、商业口碑双丰收,就格外困惑那些空有千钧之力的大师级导演们,怎么就会一记重拳出击,船却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