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cial Dilemma》是一部由杰夫·奥洛威斯基执导,Catalina Garayoa / Barbara Gehring / Skyler Gisond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Social Dilemma》影评(一):如果你没有为某个产品付费,那你自己本身就是产品
大部分也是老生常谈了,资本的逐利性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围绕社交媒体道德性的质疑,当然其引申出的后果更为深远—两极分化的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甚至被利益集团操纵利用。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翻译成中文大意是,如果你没有为某个产品付费,那你自己本身就是产品。对于那些大的科技公司来说,我们不是客户,真正的客户是投放广告的企业,而我们的时间和关注才是产品,被打包售卖。为了获取我们的关注,这些公司无所不用其极,通过大量数据分析给我们推送我们最可能想看到的东西,结果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中,我们只会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
这些技术的发展似乎已经超出人们的掌控,在互联网时代,似乎每个人世界的变得更宽广,实则不然,我们更有可能被紧紧捆绑在某种价值观中却不自知。最近我也确实体会到周围一些人变得更激进,也许这种改变并不局限于某个群体或者某个地区,而是普遍性的。
我一边看一边想,为啥wb总给我推送一些我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而且就算我点了不感兴趣,下次还会看到,同样是社交媒体,这算法做得也太潦草了吧。再想想,其实还是经营方式决定的,假定我每天看到的热搜和其他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那wb最大的盈利方式是卖热搜,所以是一种top-down的模式,只要有人肯花钱买热搜,用户爱不爱看无所谓;但是像Google, FB更多是bottom-up,要想方设法抓住用户的眼球才能卖广告。
在未来的某一天,希望社交媒体也会像金融行业或者医药行业一样,被更严格地监管。
《The Social Dilemma》影评(二):一个事物在野蛮生长期间,往往都是好坏并存的
一个事物在野蛮生长期间,往往都是好坏并存的,很高兴有人能站出来揭露,宣扬,制止这种坏,人类的发展一直都是在这样的好坏中慢慢适应前行,以前是,以后也是。
在现代社会,众多科技公司都在利用数据赚取利润,自用也好转卖也罢,没有人会放着钱不赚,毕竟你不赚自然有人來赚,市场氛围就是这样,至于操纵改变你的思维,这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只是你经历的人跟事,一点点早就了现在的你,所以你的思维本就是一直在改变的,只是这个改变你的人是谁而已。
片中所讲的社交媒体占据了你大多的时间,改变你的思维,操纵你的思想,其实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而已,把这部分时间花在现实生活中,难道就不会改变你的思维思想,时间在前行,人亦然,所以这点不是可怕的,而是你处的环境(网上跟现实的环境)。环境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科技只是另一个工具,你好不好永远处决于你自己。
后面关于谣言,谣言便随着人性而生,不可能灭绝,我们能做的是制止,不让谣言发展壮大,现在互联网确实是谣言滋生的最佳土壤,这同样是互联网野蛮生长的弊端,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谣言的洗礼,经历多了自然也就能分辨事实了,就好比标题党自媒体跟营销号,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虽然这样肯定会有很多悲剧发生,因此片中讲的监管教育在这就尤为重要。
所以我认为对企业进行监管,对用户进行教育,这两点都极为重要。虽然从理性上来说,当浪潮过后,一切终将归于平静,但很多人不一定经得住浪潮的洗礼。
祝安好。
《The Social Dilemma》影评(三):“算法是内嵌在代码中的观点...”
1.参与度目标:
“理解这部纪录片需要一定“智力门槛”,我认为看完它是对我有益的,我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上愉悦感和快感。于是在这100分钟里我不刷手机专心致志将尽可能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它身上。”
2.增长目标:
“我认为这部纪录片是好的,有益的,通过思考领悟它我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增加未有过的见识扩宽观察社会观察社交网络的角度。于是我将它分享,我邀请好友观看,我期待好友从中获取新知识,或者单纯地,我希望通过分享它彰显自己的观影品味与思维深度,博得朋友们的好印象。”
3.广告目标:
“编剧好牛,导演好牛,奈飞好牛!”
《The Social Dilemma》影评(四):如何脱离社交媒体的支控?
在结尾处,几位大佬纷纷给出了他们的一些建议:手机不要带入卧室,设定自己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和边界,删除社交网络账户,不要点任何推荐链接,用不记录搜索记录的搜索引擎,不要只关注和你观点相同的人。活在当代社会可真不容易,不仅买东西是在用钱投票塑造未来,连上网都要小心自己的点击,要靠点击来改变互联网和社会的未来。
这部电影也算是解答了我一些对大型互联网、社交媒体公司如何赚钱的疑问。“如果你没有付费在使用一个产品,那么你才是产品本身。 ” 大数据的羊毛就出在我们这些羊身上,他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创造利润。而我们作为产品,价值就在于使用他们的产品,我们的投入的时间精力,构成了他们预测我们行为的基准。数据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大量的数据总有规律可循,而掌握任何一种规律的一丝一毫,都代表着巨大的权利和利润。让人不寒而栗的一点就是,想要依靠自己的本能和判断力不再简单,无数渠道无时不刻都可以让人无法察觉地轻轻地推你一把。
成为这个巨大数据网络的一个小节点,我们的观点和喜怒哀乐无形中也被操控。过去十年科技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网络和社交媒体带来无数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问题。从个人层面来说,似乎很难再集中精力坐下来看完一本书或者长时间不碰手机。在任何一个时间空隙,掏出手机刷刷,一天很快结束,似乎也没有什么整块时间,所有的时间都被割裂成碎片。去年回国特别惊讶地发现所有人都都在用五花八门的美颜相机,几乎已经没有人在用正常相机模式拍照了。似乎网络上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已经融为一体。甚至真实中的现实中可能没有网络上的现实重要。和我父母在家的时候,真正聊天谈话的时间越变越少,更多的时间大家都各自在看自己的手机。从社会角度来说,我们也是眼睁睁地看着社会变得更加极端,美国的极左极右和反科学群体似乎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在算法孜孜不倦无孔不入地努力下,每个人看到的完全不是同一个现实,也越来越难理解别人所看到的现实。算法可以让生活更便捷,但是也可以让我们获得的信息越来越狭窄,是一个投我们所好的恶性循环。如何跳脱出这个恶性循环,我们个人的努力大概就是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信息来源,不能一直被动接受,看到不同意见观点也不要立刻切断。看到任何格外抓人眼球的信息,都要再三核实,一般格外引人注目的新闻信息背后都另有所图。
最好笑的是Pinterest前总裁坦白,“我回家也放不下手机”。也算是有点荒诞滑稽,即使知道背后是怎么运做出来的,沉迷也在所难免。我们靠着自己小小的脑子和意志力,和虎视眈眈想要吞噬我们注意力的无数互联网公司及其背后的无数顶尖工程师设计出来的程序所抗衡,实非易事。
《The Social Dilemma》影评(五):大数据下推荐算法对我们的影响
深夜看完,短评扩展。
分类作为纪录片不大合适。我看到了观点,看到了解释观点展示的故事影像,但没看到数据——那种直接或有逻辑链的间接证据。我很喜欢这部片子,他契合了我对于大数据的担忧,但我更愿意被事实而非情绪所冲击。片子通过一家人的影像配合大咖们的观点一步步深入的展示“推荐算法”对我们行为上、对社会运转的影响,极大地增强了观赏性和情绪上的冲击。作为电影不错;但作为纪录片,不够好,至少我觉得。
片子重点抨击了科技是如何通过数码形式对我们行为进行引导。其中重点是“推荐算法”在大数据下生成的模型比你还懂你,以至于可以让你无意识的做出他们让你做的行为。当然这里的你并不是所有人——但也只是目前看来。这其实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关于心理暗示的,一个美国富豪自以为是下的注,其实被人猜的死死的,因为在美国富豪游玩期间他视线里的事物不断地重复那个数字;那以后就不用这么麻烦了,只要黑进富豪的手机即可。同样,盗梦空间里,也不用在梦境植入潜意识这么麻烦的操作了,黑进他手机就行。这种推荐算法如此恐怖,吓得我观影途中,我不得不拿起手机关了所有App的推荐,甚至把音乐App的猜我喜欢都关了。
片子主要抨击“推荐算法”,出境最多的就是短视频和新闻,虽然在美国这个领域的顶峰从属两个公司,但似乎在中国二者最出色的产品同属于一家公司。可问题是,这类产品的其他公司,甚至是能传达信息的所有科技公司都有类似的算法。确实,这两类资讯,天然就具有吸引眼球的属性;我自己平时也会注意,但是一不留神也是刷刷刷的把时间跨了过去。而里面也谈到了乐观派们觉得,我们也经历过电视对注意力的攫取,我们不还是过来了。可如片子讲的那样,电视电台的时候,虽然我们的注意力也极大地被影像所吸引,当时那时技术还不足以针对我们每个人个性化的设计让我们驻足不停的浏览他所推荐的内容。阿尔法go的成长是如此的迅猛,我想当前大数据下的推荐算法的成长应该也不会逊色很多,而他们的推荐是不是总是对有利于我们自己,会不会让我们更为依赖手机这个平台,会不会让我们观点更加偏激(我的喜欢构成了我自己的小群体,而小群体特别容易观点过激)。
总体而言,片子还是更多的展示了我们这些悲观派们对大数据的一种看法;而且为了营造这种我命由他不由我这种气氛,导演还在大咖们陈述观点的同时,用一家人手机的使用去展示相应的主题,非常好的电影手法——但作为纪录片,是否恰当?但无论展示手法是否恰当,片子所展示的问题,却更值得我去想想,我愿意为了生活的便利牺牲多少隐私(包括生理及思想上的)交给一些有能力操控我行为的机构?
《The Social Dilemma》影评(六):推荐系统入门者的一刷感想
本周movie night看了这部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尽管最近看了不少关于研究分心与上瘾机制的书籍,这一部纪录片还是给我很多震撼。尤其是对于一个刚好初入推荐系统领域的研究生而言,这里关于技术的种种质问仿佛鞭笞在我们脸上。 影片展现了很多社交网络和推荐系统带来的荒诞而又真实的问题:成瘾性、回音壁、致郁倾向... 它们看似细小却又用恐怖的力量影响这个世界:青少年自杀率、zz观点极化、大选操纵等。看到一半,女票说,推荐系统不是你正在做的么,我们也没有思考过它会有这样的影响啊。 是啊,推荐机制的诞生是简单纯粹的:用数据建模用户偏好,解决信息过载问题。甚至在学术界的研究中也不会发现推荐机制会带来这样的伤害,因为我们就是在预测用户接下来想点击什么。但在商业世界它有一个非常关键不同: 它是免费的,但同时意味着,它是最贵的。 既然不能从你这里赚钱,就要从广告主那里赚钱。就像片中说的,"if the product is free, you are the product"。 这一点导致的致命问题是,用户和这个工具的目标不一致。当目标不一致时,算法一方面是用户的工具,另一方面是广告主甚至zz的工具,同时也是用户的“对手”。
你只想找个乐子,它却想让你不走,甚至潜在地改变你的想法。算法了解用户,而用户却对这个由数千名工程师+数亿条数据训练出来的快速成长的恐怖“对手”几乎一无所知。 片中有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用Photoshop等以前的软件工具时,我们和Adobe都很清楚彼此是奔向同一个目标;而当我们用Facebook或者Youtube时,算法是有“异心”的,而这一点点“异心”再加上数十亿人的网络叠加,足以造出一个我们没有见过的怪物。片中有很多关于这个“怪物”的例子,关于家庭、谣言散播、Z世代的心理问题、大选等。 我希望不要因为这部纪录片而“谈推荐色变”,错的不是“猜你喜欢”推荐算法本身,错的是现在的商业模式下模型的优化目标。突然觉得有些可笑,当我们发现社交网络和推荐可能对青少年心理、zz生态乃至世界和平(有点夸张但也真的合理)产生一些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之后,最后发现可能最初打开魔盒只是想多卖一些广告... 想起去年末浏览MSR一位学者的博士毕业论文,他的主题就是做ethical recommender,开篇就提到了优化目标偏移的问题,和这部纪录片综合在一起看真是无比契合。社交网络和推荐本身很简单,但是和数十亿人结合之后,它的外部性太特么恐怖了。我想我们不只是要考虑如何在神经网络的加持下在点击率预测上一路狂奔,还有很多深刻的问题值得去解决。但艰难的是它不是纯技术问题而是商业模式问题,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真的能简单解决吗,未来会怎样走呢?感谢这部电影带来的热议和思考,离这个主题这么近的我也肯定会N刷它了。
《The Social Dilemma》影评(七):Utopia v.s Dystopia
周六中午,觉得无法忍受肆意生长了大半年的头发,打开YouTube搜怎么自己在家剪头发。剪完后发现发现某些特定角度还能看,于是自拍了几张,加了滤镜,发给爸妈。
周六晚上,朋友带着最近在小软件上认识的女生来家里玩。果然,和之前见过的和听说的女生们都是一个种族,同款身高身材。晚饭的外卖等了一个半小时,酒都喝了两轮,想起上周中文互联网上很火的关于送外卖的文章,觉得还是多给点小费吧。晚饭的时候,朋友坐在萝卜一两千刀的人体工程学椅子上说,我不理解你们这种每天对着电脑工作那么久的人,怎么下班后还有热情看着手机电脑的屏幕,我有时候看书看恶心了就只想坐那发呆。
周日晚上,打开Netflix,开始看这部片子。这个圈子似乎很小,萝卜和其中一个人一起玩D&D,我曾经工作过的一个项目和另外一个人有交集。
马克扎克伯格被记者提问,根据你现在已知的所有信息,你觉得fb对16年大选有什么影响,忘记了他说的什么答案,只记得仍然一副AI似的面容,没有表情,只有准确度,和17年在SPIN看见打乒乓时候的他一样。
说完当下科技对所有民主选举国家造成的影响,以及这对dictator和authoritarianism是多么强有力的工具时,画面切到葡津缓缓走上楼梯,两边的人像机器一样头随着他的步伐转动,极具戏剧效果。
2009年之后,美国女性青少年因为伤害自己进医院或者自杀的比例陡增。因为从那一年起,大家开始广泛使用智能手机,而96年之后出生的generation z,正是被互联网群体意见广泛影响的一代。听完,心里不禁一紧,觉得自己躲过一劫。
看完电影,和萝卜说我在参加工作之前,觉得technology是推动efficiency和connection到极致,帮助人类走向Utopia的完美工具。然而在某大厂实习结束的时候,他们宣布成立母公司,天真的我不理解为什么要花时间做这种不产生任何价值的事情。
正式参加工作后,才更加从方方面面体会到互联网公司capitalism中financial incentives的本质,这其中不乏一些ingenuine的strategy和decision making。
和萝卜讨论的结论是,即使有算法和模型可以考虑人类的各种需求并且make prediction and decision on behalf of that,现有的科技公司也没有任何驱动力去实现那一步。好奇二十年后的我们会处在什么样的一个世界中。
《The Social Dilemma》影评(八):其实我们都生活在为自己制造的隐形盒子中
在圣丹斯2020看了首映,不得不说这个电影给了我在认识世界和人类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enlightment.
影片以纪录片的方式记录表达了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平台一步步悄无声息改变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及加之于上的行为。同时影片还添加了虚构故事情节来帮助读者从理解含义概念的角度上更加明确的说明导演想表达的意义。整个作品完整且有深度。对我自己来说,一分钟都没有出戏。
作为一个留美10年的人来说,对于这个电影尤其深有共鸣。10年前刚到美国,看到台湾和大陆在地图上的颜色不一样、被问到作为独生子女是否感到孤独愤世、在看到芝加哥博物馆西藏和中国的展区竟然是分开的、等等一系列被迫站在西方视角下看问题和想问题的经历,让我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曾经生活的国度是不是把自己框在一个隐形盒子中。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占据了世界格局中不可小视的地位。可是十年过去了,中国都从只能生一个娃到随便生娃的阶段,大部分美国人对于我的问题还是那么几个:独生子女孤独可怜吗、香港西藏问题怎么看、狗肉好吃吗、言论自由没有希望。是的,我们的国家曾经或者现在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去思考,但是貌似在大多数美国人的眼里,一切先进的发展都没发生过,而唯一能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依旧是那么几个。媒体和社交网络对中国信息的宣扬和报道都是极具选择性的,真真假假,错综复杂。如果说自己曾经活在一个隐形盒子里,那么大多数美国人是不是也在经历着同样的生活方式而不自知呢?
如果没有一双睁开的眼睛和明亮的心灵,就算再有自由选择信息和消化信息的权利和工具,又有何用?只不过是打着自由的口号昏睡的dummy而已。
看过the social dilemma之后,我的另一层enlightment是,人类也许永远不会有一天突破隐形而固执的边界而来到彼此的认知世界中,因为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对于数据的采集和应用已经让我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无需责备这样悲观的结论,因为在一个连我们的注意力都已经被打包变卖给广告商的经济基础上,信息自由的成本何以与的资本的力量抗衡呢?
最后,感谢参与电影制作的所有人。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制造了历史,但也打破了谜团来到了我们中间。
: 图片是Sundance, park city电影首映时所照。
#thesocialdilemma #意识 #社交媒体 #人工智能
《The Social Dilemma》影评(九):我给出五颗星,是因为我在结尾看到了希望,而不是他们所披露的内容与真相。
我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曾狭隘的想到说,这些能在里面披露他们曾经就职于Facebook、谷歌,推特...的所有行为,都是因为他们已经离开,没有了利益的继续供给等等。等我继续耐心看下去的时候,发现他们的目的不是披露,而是在呼吁,呼吁我们去看见和改变。
这也是我为何想要分享出来的原因,它让我在结尾看到了希望——任何一次变革,都是有批判者站出来去推动改变的,这可能是改变历史走进另外一个进程的开始。
我们的世界与文明,都被技术所改变甚至篡改了。这个技术市场交易的只有人类的期货。掌握人类数据信息已经超过人类历史上的想象,它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发明,但也是对人类生死存亡最大的威胁。
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把社会中最坏的东西都带出来了,它是压抑本性、挫伤人性的,这起初都是为商业模式设计的,因为任何商业投资都没有这样的投资那么精准和回报率至高,任何商业投资都需要精准的确定性,而这些确定性决定着商业的成功,而这些确定性的成功起始于你必须要有优秀的判断力,而这个优秀的预判能力始于一个必要条件——数据。而它也正是一种完全的技术垄断,几乎想要赚钱的人,如果你无法拥有它,你便失去了对于商业上能成功的掌控力。
而这些还不是基于在人道主义和道德伦理上喊出的最终呼吁,而是它已经越来越深入人们大脑的根部,夺走人类、包括孩子们在内的自我价值判断力和身份。它已经黑入了人们的心理,对整个经济、政治、乃至人类潜藏着生死存亡的威胁。
它不仅可以操控经济,还可以操控政治、社会形态,比如虚假新闻比真实新闻更具有有效性,它比真实新闻传播率高出6倍。因为真实新闻是无趣的,是不被人喜欢和关注的,而最终的结果就是,最后谁分不清楚真假新闻。就像西部世界里,最后设计这套游戏者人本身,也分不清楚是人还是被设计出来的机器人.....再比如它还可以操控民主投票,甚至它还可以操控一个国家操控另外一个国家.....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就算设计这一整套人工智能技术的资本家和团队也无法控制的商业模式设计了,因为他们自己也卷入了每天被工作进度和业绩追逐的无限循环里,好像一切都被自己所设计出来的东西推着走,大家都集体都卷入了这个劝服性服务技术的无自主意识的世界里。各自都在各自的无意识下形成一套服务于数据的数据.....
且先不论道德伦理和人道主义精神的需要,现在,至少,这是我目前看到的唯一一部以纪录片的形式,采访这一个个曾经的设计参与者们,集体站出来成为这个时代进程的批判者,他们承诺——是他们设计的这一切,这是他们的责任,而每一个我们,也是这次设计行动的同谋。现在他们有责任按下这个对人类存亡威胁的暂停键,重新改变历史的进程与方向。
我们是否应该知道,被看见,然后做出选择.....
《The Social Dilemma》影评(十):大危机之后的大觉醒?
观影过程中无数次有两种冲动并行,一种是检查手机有没有新消息,另一种是去卸载Facebook,Twitter,Instagram,或许还有微信的朋友圈。尽管两种冲动看似对立,但背后的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人类大脑因为生理机制和长期习惯形成的一种“冲动”,并不是我真的需要此时此刻去检查是否有新消息,也不是我真的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卸载掉社交媒体。对于后者而言,我也只是又一次被“灌输”了一种“观点”, 即,社交媒体是“坏”的。在这种意义上,人真的是一种很简单的动物,我们习惯于接受,因为接受是一种太容易的动作。推荐的广告,点开看看,推荐的视频,点开看看,推荐的新闻,点开看看,而无论链接后的内容和我们现实生活里的身份、形象、品味可能相差几何,先点开看看。Like, 既然有时间,why not。也许换个场合重新回顾我们的网络历史行为,我们会难以置信我们点击了一些如何愚蠢的玩意儿。
事实上,这部纪录片我也是在豆瓣动态上看到多个友邻推荐,并且刚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就重新激活了我的Netflix点开看了, 不这部电影绝对不是愚蠢的。因为它引发了我太多共鸣。大概是两年前,我回国做田野的间隙去了一趟北京,看望了一下在当时还叫今日头条的地方工作的高中同学。那个时候头条刚刚改名为字节跳动,抖音还没有今天这么火,但已经出现了疯狂扩张的苗头。我去他的公司参观,我们聊起抖音,作为和数据研发相关的核心成员,他和我介绍抖音的各项功能,只记得当时我对这一款产品持一种比较负面的看法,觉得其核心机制就是让人上瘾而且内容并没有什么营养。而我们聊的具体内容我已经忘了,只记得他向我展示了他的抖音界面,是很多可爱的小猫,即各种“吸猫”视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从他看那些视频的神情上,我读出了他可能也是一个短视频产品的重度上瘾用户。后来吃饭的时候他和我说,现在百度已经不行了,很快就会被字节跳动超越,我当时还将信将疑。而今日,tik tok不仅火遍全世界,还significant到陷入中美商业大战之中。这是短短两三年前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毫无疑问,社交媒体是一个可怕而十分真实的幻觉,而这一点我最近才亲身感受到。虽然曾经一度是朋友圈重度刷屏用户,也偶尔在豆瓣上发点牢骚,但很少在纯陌生人社交媒体上生产内容。直到上一个月,我加入了鹅组,到目前为止发了两个帖子,其中一个是投票,没想到竟然有数百人参与了投票。这种现象会给你一种错觉,你的一个十分简单的行为影响了几百人的错觉。又或许这不是错觉,即便是在最微小的程度上,我的确影响了几百人的一种行为,我收集到了几百人的某一类数据。作为一个经历过十分困难地发问卷做访谈,需要实地调研才能收集到各种数据的社科生,这种感觉尤其奇怪,好像某种过去的看法和想法被完全地颠覆了。因为70万+人(爱八卦又有很多闲暇时间的)鹅组人,就像一个极其responsive的理想环境,即便是一个最无聊的话题,也可能会有很多人回复你。这种感觉太奇怪了。因为付出和收获似乎完全不成正比。可能我只是花了半分钟写了一几句话,就收获了几百个人的点击。很奇怪。
观影过程中,我既庆幸我上大学以前没有手机,上网的时间也很有限(尽管这样,还是一度对百度Hi和QQ说说上瘾过),又反思了自己从大一到现在的七八年,生活因为社交媒体、互联网产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第一份有意义的长期实习是在学校的某求职公众号上无意间看到的,并且间接地决定了我第一个研究生项目目的地。我第一段认真的长期恋爱对象,是在网上偶然认识的,虽然我们现在分手了。ex是个一贯对社交媒体保持谨慎态度的人,尽管恋爱期间我们在Facebook上添加过好友,但他从来不在上面发布任何帖子,我们俩也几乎零互动,可能他只给我赞过一张照片。即便如此,当分手的时候我把他从Facebook联系人里删了,在那不久之后的某天,我竟然在fb的好友推荐里看到了他亲姐和他发小。不得不说一句,这是什么神机妙算。
说到这里,感觉已经完全跑题。In short,这是一部很棒的影片,尽管你可以说它也试图通过互联网媒体的力量sell its opinion,但它至少是在面对互联网资本力量不断侵蚀我们生活自主性的危险趋势下某种反思的开始。作为经历了现实和虚拟完全缠绕的一代,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一种驯服互联网工具的方法,而不是被驯服,成为资本牟利的工具, 面对一切信息,尽可能地保持冷静、保持批判、保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