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菊娥老师即使到100岁,她也是活在在爱里的,这份爱来自于她的家,也来自于社会,来自于她的学生,更来自于她的生命本真。像我这样的,同事5、6年,心甘情愿终生称她为“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很不少,从小到大,数是数不清了。在求知、做人、励志诸方面都给我了启示教诲,我常常会把他们的面容复习一遍,有的模糊了,有的清晰了,有的越来越近了,有的渐渐远去了。上学时教过我的老师,也很感激;唯有赵老师,我曾经的同事,二十多年来一直难以忘怀,她一言一行,怎么就如此有魅力呢?
在她70岁寿辰时,她说作为女人、妻子、母亲,自己不能算成功。她说自己不能给家人做一顿像样的饭菜,能说是好妻子吗?不会溺爱孩子能是好母亲吗?
“我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人,不能像希拉里说的那样,做好女人、妻子、母亲。我真想对我的儿女们再爱一次,可是,你们长大了,我已溺爱不动了。”他对孩子们这样说。
对老伴说:“我们年轻时也像对待儿女一样,在原则、严厉、急躁中一道走过来的,家庭生活没有感觉,可是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我们已到夕阳红了。”
别人眼里的赵老师是怎样的?
赵老师留着短发,从我见她的第一面就这个样子,二十多年似乎没有变过,很精干的样子,她的眼睛原先是很清澈的很明亮很坚定的,现在看上去是有些深远,岁月的磨砺沉积在她的生命历程中,我只能从她的眼里读到一些,而她的身材基本上可以用“挺拔”形容,一丝一毫不见勾腰驼背,走路时依然是优雅的稳健的。
她老伴在70岁寿宴上说“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老伴,咱们不正是晚霞烧红了半边天的夕阳红吗?”
他们每天都按时出来散步、买菜,在家里,有要写的文章,赵老师打好草稿,老伴就帮她发在博客上。赵老师写东西,喜欢用学生写完的作业本的背面,只有这样写着,她才觉得舒服,真情实感,字字珠玑。有一阵子,我近乎是迷恋她的文字,尤其是她的评课,我每看一遍,就更增添一份教下去的勇气。
她的孙子辈说:小时的生活太美了:爷爷奶奶和我们一起画画,剪纸,搭积木,玩跳棋;带我们出去爬土坡,到田野里去挑野菜,捉虫子;在家就教我们学拼音,念乘法口诀九九表,就跟唱歌一样,玩着玩着就记住了。慢慢我们就能读拼音看书了。爷爷奶奶每天都夸奖我们,我们越学越有劲,越玩越开心。让我们最难忘的是上幼儿园后,爷爷奶奶每天下午接我们回家时,总要带些小水果、小食品和凉开水,在院子石桌凳旁围坐一圈,又吃又喝,就像野餐一样,我们还碰杯呢。现在回忆起来,我们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光,真幸福啊!
赵老师的儿子在寿宴上说:让我深受感动的是,妈妈和爷爷交流、沟通,是那样和谐,那样温馨,那样通畅,那样水乳交融。只见妈妈时而用笔书写,时而打手势,做动作,爷爷理解了,便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有一次,妈妈问爷爷:“想吃烤鸭吗?”爷爷怎麽也听不见,妈妈两手臂张开,朝身后做了个扇动翅膀的动作,爷爷马上说:“吃烤鸭呀?蛮好!”我惊呆了,心里默默地赞叹:“妈妈呀妈妈,你的孝心真是感天动地啊”!
赵老师被老伴和儿孙们深深爱着、敬着,这也是世人最为欣赏和羡慕的。
思维的清晰与敏锐
有的人思维清晰也很敏锐,就是不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思维带给人的益处,相反假如他糊涂一点点或许会可爱一些。太聪明太明白终归是痛苦多于快乐,人生如意二三的定律不论谁也逃脱不了。赵老师的清晰与敏锐在于她对于事物的理性判断,对于世俗的超越,对于他人的包容和理解,对于很多在常人看来很无奈的事情的内在接受。她给我说过,今生对他人是无所求的,儿女们给她做一件事,从不奢求第二件;唯对老伴有要求。她的要求是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我看到的是她的家庭和谐和睦,子孙孝顺,一家人永远是温文尔雅的。
记得二十多年前,由于职称评定造成的待遇差异我总是耿耿于怀,而赵老师每次都会耐心的劝慰:积累时间,总会有公平的一天。赵老师的老伴由于体制问题每个月比同时参加工作的人少拿一千多时,她看得开,“够花了,还花不完呢”,老两口每年设高额奖学金,奖励给孙子辈用。她的生活依然简朴知足快乐。
爱的细腻又博大
赵老师批评我时不会用直接苍白的语言,估计这也是她为人的本色,她怕伤到人。有一年冬天,我突发奇想,穿了一条很不符合身份气质的仔裤,她把我领进了他们的卧室,对着穿衣镜让我自己看,并说,你觉得适合你吗?
从小没有经过大人训导,并不懂服饰之美,跟随时尚脚步,认为还不算太差。赵老师不欣赏的事物,依然用十分和蔼的语气,让当事人自我去评判,教育学生也常常是这样。
可是,当我在工作中受了一点委屈的时候,赵老师来到了我的家,她以独有的思想开导我幼稚的想法,她以自己的博大安抚我的狭隘。如今当我能够独自面对许多人生考验时,总有赵老师的声音在耳边。我自觉离赵老师的境界还差得很远,时不时会为自己曾经说过的那句“等我40多岁时,也会如您一样”而汗颜!
我怎能和赵老师相比?在人生博爱的路上,总会遇到障碍,总还有一些自己看不惯的人的看不惯的举止,拿不出雍容,换不来融洽;舍不得“自我”,得不到众亲。
言语温婉而大气
赵老师用词谨慎。她说话是经过大脑的,如果我当初不跟她在一起,跟的是另外一个言语粗暴的老师,还不定现在活得有多痛苦。人与人的相遇,无法选择。幸运的是,最初她也是在无意中,成了我初为人师时的精神导师。
赵老师对待任何一个同事,都不贬低,哪怕是大家都觉得有问题的人,她绝不多做一个字的评价。每当有人在她跟前说些事事非非的,她总一笑而过,同事里面也自然就没有关于赵老师的负面说辞。
她脸上永远都有淡淡的微笑,爱和理解从她的眼神里流淌出来,这一点,学生比谁都清楚,因而,她的周围总有学生围着,孩子们都很爱她,一刻都不想与她分开,说着笑着。老师们谁不希望得到学生的爱戴?教师言语,在无形中伤害到的学生,他怎么能不躲着你;教师选择了另外的一套言语,时常鼓励、抚慰、呵护他们弱小的心灵,学生怎么能不喜欢你呢?我现在只能归纳为她在课堂上常常使用的是温婉而大气的语言,给学生的发言作评价,在小事上,她也一样,决不挫伤人的积极性,极大的爱护着每一个学生的自尊。 走了很多学校,听了无数的师生谈话,我还是坚持认为:今生我所能听到的最好的师生谈话来自于她。她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孩子说出想法,亦或是犯错的理由,只是慢慢开导,点拨,也有严肃的批评,她并不袒护,也决不纵容,可她班上的孩子,不知怎么,慢慢的就都文雅起来了。
气质典雅而高贵
过去很多年里,我都疑惑,出身北方乡村的赵老师,为什么她总是那么优雅?难道她的童年模式非同于一般?为什么在她身上看不见一点点乡村生活的痕迹?是她刻意改变成这样的?见过了多少名师,只要开口、举手、投足,他们童年生活的影像就会呈现,我知道这样子说的问题是可鉴出生在城里的人骨子里的小气,也许是乡村留给我们的不良印象吧。
今年端午节的下午,很凑巧,赵老师乘车路过我家,我邀请他们夫妇来我家做客。我有机会更近距离的接触她。闲聊时我问过她,您一生受谁的影响最大?她说,受母亲的影响最大。
母亲是旧社会在城里给有钱人家打工做保姆的,父亲打零工,依此养活三个孩子。赵老师说,从小在那些很有钱人家的人家里生活,上的是教会学校,学校里的老师水平高,教的东西很多,包括礼仪什么的都教。她独特的气质是一半来自母亲的豁达善良,一半是自己不断反思修来的。
赵老师任何时候都能欣赏他人的优点,很自然的道出自己不如他人的地方,教低段时,她总说某某的方法好,教高段时,她总是很谦虚的和某老师共同探究一些问题,其实,赵老师本身学养深厚,“真人不露贤”,一点不假。
那年我们学校参加韵律操比赛,她还是我们学校的领操员呢!那时,她已经50岁了,站在场上,她的风度气质,无与伦比的美丽!
反思的真诚与彻底
从没听赵老师说过哪怕一句骄傲的话,不论对谁,她都是平和的,谦逊的,从不与人争长论短。相反,她倒是时常反思自己哪里还不够好,70岁寿辰还在反思,自己没能成为好女人、妻子、母亲的遗憾。我看录像到这里,眼泪禁不住流淌。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人格魅力——永远不自夸,永远不要求他者的改变,只要求自己改变、提升来适应环境。这样做,并不是没有个性,相反,这是正直善良的人成全他人的途径,对儿媳妇、女婿也视如己出,一样的关爱,一样的呵护,也因此,赵老师得到了晚辈的敬爱。女婿、儿媳作为外姓人,没有区别的爱使得他们几十年亲如一家,儿孙事业的成功,进而带给他们老两口晚年生活的幸福感,自豪感。
赵菊娥老师,以一颗高贵的心,干干净净活着的人。她是我永远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