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是一本由(法)阿尔贝·加缪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1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完一惊,自己就是默尔索一枚,好在比默尔索多了好奇探究之心,也就随大流了许多。即便如此,还是基本赞同默尔索的法则,看起来积极向上的好青年,内里是消极遁世的骨血。文章看完又是一惊,竟就这样结束了。译者的分析似乎是多余了点。从沈阳看到南京,机缘在先锋看完,还真是应景。
●无所谓结婚不结婚,无所谓爱不爱,无所谓现在死还是三十年后死。
●日子,过起来当然就长,但是拖拖拉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有“昨天”与“明天”这样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重要的是,要有逃跑的可能性,要一下就跳出那不容触犯的规矩,发狂地跑,跑,就可以给希望提供各种机会。
●个别天真在复杂人性交织下的机制运转下,最终都会被搅成肉酱。主人翁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个年纪这么轻就冷漠心死至此,其实除了天真懵懂,或许也可以猜想下主人公在成长时候经历了些什么。
●默尔索在某种时刻可以代表我,在命运交叉处回想夏天的气味、傍晚时的天空、女人的笑声和裙子。
●发觉自己的理解不是很一样。私以为,默尔索自己是自己生命的局外人,其他人是他生命的局外人,默尔索也是社会的局外人,所有人都是真正良知确定性的局外人。看了后面柳鸣九先生的解读似乎加缪对默尔索这个角色很是偏爱啊。大概这就是文化基因和哲学背景的区别……
●彻骨的冰冷,灭顶的悲哀。加缪果然乃我心头大好,顺便附和一下格里耶对基卢“保证尊重原著”的嘲笑&BS,马上看《鼠疫》!
●后记画蛇添足把一部有着复杂内涵的小说往单一的方向解读,译者ego未免太大;最后一章让加缪是加缪。
《局外人》读后感(一):标记 读过读完
仅此
哎要50个字以上啊有点忧伤
应该是文学功底还不够 对西方文学尤其是这种经典文学接触还不够多 读完没有特别大的情感起伏
主人公由于外界的主观臆断被推上罪大恶极杀人犯的位子 反映了当局群众都愿意相信自己所认为的 都有些先入为主的观念
呃五十字够了吗?
《局外人》读后感(二):世界与我无关
一口气看完之后我并不觉得有何经典之处。或许我太过浅薄。唯一感到的是一种世界与自己无关却要被他陷害的心酸。在这个星球上,我们都是局外人。没有什么会一直保持它最初的模样。在时光的扼杀后,留下斑驳的创伤。无奈,这个社会所谓的真理是如此的可笑。背离真理。炒作成了报纸唯一的乐趣。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
《局外人》读后感(三):吃力。
初读这本书对我而言,实在吃力。再难熬,也还是要继续下去。
从一开始,我就确信我会在这本书里得到什么。而也只有在我与它度过一段我们彼此认为足够的时间后,需要的,或者是它赠与我的,才能来到。
主人公一直以局外人的身份在观望自己的生活。只有陈述,无丝毫轻省。
这让我这个真正的局外人,无从思考。
《局外人》读后感(四):评《局外人》
默尔索描述杀人的原因,是太阳太过耀眼,照的头脑发昏。他总是这么没有感知的将本体抽身事外,对他人生命的结束漠不关心,甚至在看到人死后还补了四枪,这个行为,他自己也解释不通,这使得枪杀案毫无预谋的说法显得更加苍白无力。可是即便如此,书里从记者到检察官到法官,无一人关注案件本身,无一不控诉着默尔索的无情和聪明,与其说是法律的审判不如说是道德和宗教的审判。
《局外人》读后感(五):评《局外人》
不想讨论本作的社会学批评。但主角也不是什么善良无害的大好人。他是从社会中被割裂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个情绪障碍者。他的精神世界极其孤独,对社会守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外界接触的爱意也好,善意也罢,都怀着一种隔膜感,漂浮感,懵懂接受,满不在乎。他看到了人生虚无的真相,每个人都被判了死刑。死亡这件事让人类的公序良俗变得荒诞可笑。对他来说,审判这件事已经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