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局外人》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7-24 23: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局外人》的读后感大全

  《局外人》是一本由[法] 阿尔贝•加缪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页数:1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局外人》读后感(一):局里局外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南方某城市的三和人才市场聚集着一群奇怪的人,不同传统语境下面对进城打工者形象塑造:比如勤劳朴实知道干活,比如目标感强赚钱为回房子媳妇生男娃,比如乐观向上满脸带着笑意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

这些人与他们的先辈完全不同,他们天天懒懒塔塔只愿意打短工,干的工作稍微累点他们就跑路了,混吃等死对未来完全没有规划过一天算一天,满脸颓废,娱乐就是在网吧里面打游戏赌博,身份证都卖出去的没有身份的人,这些人戏谑般地被称为“三和大神”。我读完加缪写的《局外人》说的默尔索第一感觉就是如果默尔索来到今的中国,应该会和这些大神们相处地非常愉快

同样脱离于主流社会圈子,同样的做事乖张且有违法的行为,同样的做人有些一切都无所谓样子,如果说大神们变成这样可能有难言的苦衷,可是默尔索相对这些人来说要好些,因为他有正式的工作,有女朋友,他是带着点自愿变成这样的,而大神们真是啥都没有,就剩烂命贱命一条了。

如果说社会上因血缘经济还有权力格局而自发形成各种各样的圈子的话,三和大人也好还有默尔索也罢应该都不是或者都不愿意是这些圈子里人,相对于这些圈子的人来说,他们是局外人。

默尔索的堕落感觉带着中产阶级有闲有面的意思,三和大神们就带着底层社会血刺呼啦的样子,他们可以都是社会变革背景下的被牺牲掉的那群人。他们的病因都是活在治世和乱世之的夹缝之中而又适应不能。

我有时候觉得“存在主义”这种思潮可以说真是二次大战冷战背景下的独特思想现象,可以说理性主义熏陶下的欧洲兄弟们在遭受巨大身体精神刺激后很自然产生应激反应,本来啊他们上帝信仰理性日子过得好好的,忽然战争来了瘟疫来了第三世界野蛮人和纳粹来了,措手不及下有的像茨威格一样自我了断,活下来的也有这样那样的创伤,他们开始反思过去,想想那些什么未来啊仪式啊信仰啊责任啊都扯淡,只要满足自己当下的需求就够了,存在即合理

作者加缪本人作为这种思潮的哲学健将,通过自己的文字创作能力塑造出了典型人物默尔索,来佐证他的学说正确的,因此这个人物非常刻意地被安上这种思潮的各类标签,在那个时代就显得极其的特别

  《局外人》读后感(二):默尔索的阴影

  

默尔索的阴影

在谈及默尔索这个人物的时候,加缪说:“在我看来,默尔索并非落魄之人,却是贫白、赤裸之人,是爱阳光、不留丝毫阴影之人。”默尔索的这种“绝对赤城”,即坚持自我与真我,不被这个世界世俗的规则和道德所玷污,与那些尘世中审判者眼中他的形象之间,俨然构成了一种悖论。在审判者眼中,这种对于道德和法律的漠视,恰恰对整个现代社会构成一种威胁,构成一种现代社会中的“阴影”,必须予以清除。默尔索最终因为“局外人”而获罪,罪名即是——“与人类社会格格不入”,没能同步。这种“与人类社会格格不入”,正是缘于他深刻洞悉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荒谬感”,不媚俗并取悦于它,并采取一种“自我疏离”的处世态度。

关于“荒谬感”,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这样阐释道:“一旦世界失去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的生活之间的分离,就像演员与舞台之间的分离,真正构成荒谬感。”这正是存在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荒谬性。存在主义与继之的荒诞派对于世界本质的“荒谬性”,认同感是共同的,但最大的分歧,比如加缪与贝克特,在于对“荒谬性”的态度上,贝克特等对于“荒谬性”的实施者——世界是承受的,充当着被动者的角色。而存在主义者则不同,对于实施者则是主动性的,反抗的,尽管萨特的反抗方式与加缪的绝然不同。最显著的方式便是,加缪阐释并认同了西西弗往山上不停地推动石头——这个单一而悲剧性故事。

而默尔索同样是“行动的西西弗”。其反抗现实的方式有两点,其一,是对于这个社会的自我疏离的态度,从而保全自己内中那个最为真实而本原的自我。所以,他对于现实社会所有的一切都采取了随意、无所谓的态度,比如对母亲的去世、自己婚姻以及工作的态度上;其二,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时刻观察各种自然景物,并沐浴其中,从而获得内心宁静;对原始性欲的关心并适度放纵,获得另一种内心的愉悦感。二者都是作为自然人的存在方式保留了个体最原始的本能。以上两种方式,都充分标明了默尔索的赤子之心。

作为一名“赤子”,他最终面临着西西弗的悲剧,反遭现实世界的审判。审判的核心并不是基于“过失杀人”这个现实,而是纠结于“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泣”的细枝末节上。于是,一切的现实法律和道德最终不过沦于僵化的程式化东西,像一件机器的运转,只是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自然运行。事实上,这种繁文缛节的法律和道德早就背离了真实所在,背离了个体性的尊严和灵魂,于是愈显这个世界的荒诞不经。而宗教在在其中不乏发挥了帮凶的作用。默尔索最终被斩首示众,这是一个独立自由知识分子的悲剧,同时标明了其反抗的悲壮、决绝与英雄气。

默尔索的离去,留给我们一个远远的背影。这个阴影,压迫着我们,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和自我抉择。我想,这也正是加缪创造出默尔索这个人物,给与我们最大的价值所在吧。

2020年7月19日

  《局外人》读后感(三):我作为当事人,我作为旁观者。

  

我是谁,我的出生年月日,我的身份证号,我的地址,我工作的地址,我的社交关系……

他们重要吗?

是对于他们重要,还是对我重要。

其意义呢?

证明我是谁,证明我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证明我存在于这个世界此刻的时间中。

然后呢?

这些东西无趣,但深知它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是我们需要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反复讲述的。

《局外人》简括而言讲诉三场死亡:妈妈的死、阿拉伯人的死,默尔索的死。

三场死亡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上半部是我对妈妈死的“冷漠”,正常和女友寻欢和左右邻居的无所谓的来往;下半部我偶然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我被关进了监狱,检察官和律师就妈妈我的道德表现展开了讨论,我作为当事人全程旁观了过程,直到最后我被判了死刑。

我作为当事人,我作为旁观者,听他们讲诉分析我,他们比我更了解我自己,激情澎湃、情难自禁。

没人会注意到我,我只用在它们表达需要某种需求的时候,稍微迎合,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剩下的,和我有关,亦和我无关。

《局外人》作为西方文学-哲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最著名小说之一,同为加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鼠疫》、《西西弗神话》等。

加缪生于1913年,出身于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兼具法国与西班牙血统的贫穷白人。作为阿尔及利亚人眼中的法国人、法国人眼中的阿尔及利亚人。他是迄今为止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就是44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说得奖三年后(1960年),加缪死于车祸。让人不由想起他那句“在我看来,没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蠢了。”这一场命运的安排,多多少少为他的人生和作品在“荒诞”这点上,实现的共同。

加缪曾经说过:“幸福和荒诞是同一块土地上的两个儿子。”

默尔索在整场故事中唯一一次情绪波动中,他表达到“没什么事重要的,压根没有,我很清楚这是为什么。他也心知肚明。这些年,当我过着荒谬的生活,有一阵不明朗的微风从未来的深处吹来,它途径那些尚未来临的年月,一直吹拂到我脸上,一路上它剥去了在那些并不比我既有的经历更真实的未来时刻,别人向我提供提供的诸种可能性。别人的死、母亲的爱有什么要紧?既然一种既定的命运已选择了我,而千千万万的幸运儿都像他一样自称是我的兄弟,那么他信奉的上帝,我们选择的生活和命运,这些又有什么要紧?他不懂吗?真的不懂吗?每个活着的人都是幸运儿,只有幸运儿能存活于这个世界上。终有一天,其他人也要被判处死刑,他也不能幸免。”

秦三澍译者将加缪字间中的疏离、散懒、陈述,将事情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减少了形容词、排比句对视觉的影响力。可将书合上,思绪则能将故事拉满到整个世界中。闭上眼睛是默尔索,睁开眼睛也是默尔索。

书与赠送的明星片、书签和书票

真理是神秘的,难以捉摸的,总是有待被征服;自由是危险的,道阻且长,却令人振奋。我们必痛苦而坚定地朝这两个目标迈进,就算虚弱也绝不停在漫漫长路的半途。

建议多读几篇,字数不到10w,一个下午约4小时即可阅读完毕。

哪怕一个月读一次,你也能每次均有不同的收获。

而这正是《局外人》对人最大的贡献,千人千面式对己思考,对关系的思考,对世界的思考。

  《局外人》读后感(四):霸权主义下集体意识的错与狂欢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清楚。”开篇就是这样惊世骇俗。对常人来讲,简直不可思议,至亲之人去世,怎能这样麻木?可是,主人公默尔索偏偏搞不清楚。

默尔索在葬礼上的冷静也让人吃惊,连妈妈的遗体都不想看最后一眼,也没有流过一滴眼泪,葬礼结束后马上离开,没有在墓前默哀。更过分的是,在办完丧礼的第二天,默尔索就和女朋友玛丽去游泳,看喜剧电影,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夜晚。

这在世俗眼中,简直是有悖人伦、大逆不道。默尔索的所作所为引得群情激愤,正如本书作者加缪所言:“在现行社会,倘若某人没在母亲的葬礼上哭,便有被处死的风险。”

果然,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的过分“冷静”,成为检察官控诉他谋杀阿拉伯人罪名成立的重要证据,只因为“他为母亲送葬时怀着一颗罪恶的心。”再加上默尔索陈述时“那是因为太阳的缘故”的犯罪动机,更加无法被法庭和旁听的普通民众所接受。于是,一群刚刚换上衬衣的普通民众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默尔索斩首示众。

默尔索为自己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大众判处了死刑。在公众眼中,他们是社会秩序、公众良知的代言人,真理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而默尔索则是一个违背普遍序的人。这样人,是社会动荡不安的隐患,是道德败坏的诱因,必须开除出局。

默尔索对此一无所知。他在浑浑噩噩中满足于自己简单的生活,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没有意义,除了在母亲葬礼上的“另类”表现,对待女友玛丽也是如此。当玛丽问默尔索爱不爱她时,默尔索告诉她虽然那什么都不能说明,但他好像并不爱她,只是他的欲望让他不停地想要她,在无法继续要她的时候,其她女人代替了她。

其实,默尔索没有众人想象的那么复杂,他就是想简简单单地做一回自己。“我以某种方式度过了人生,如果我喜欢的话,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生活。”我过我的独木桥,你走你的阳关道,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愿望都实现不了?现实条件不允许。

加缪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阿尔及利亚还是法国的殖民地,长期被压迫、被奴役的民族情绪在不断地累积。默尔索可能是世界大格局下阿尔及利亚人民的代表,虽然他其貌不扬、平凡至极,但是他也只是想过一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周围的人们不答应,特别是控制话语权的权贵们不答应,而且以“与人类社会格格不入”判处了他死刑。

不再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尽管“自由是危险的道阻且长,却令人振奋。”阿尔及利正一直为争取独立不懈奋斗,在加缪去世两年后,赢得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在世界上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一面旗帜。这是无数默尔索们为争取个人自由付出的艰辛努力。

对于个人来讲,实现人格的独立真的很难吗?魏晋时期的士人风度值得我们学习。据记载:

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吊唁毕便去。或问裴:“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君何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时人叹为两得其中。

裴楷位居高位,尚且如此宽容大度,奈何我辈反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是别的,是因为他们的言行举止破坏了我制定的规则,不听招呼的人,必须要受到惩罚。不管是某个人,还是某个国家。近期,某大国的霸权行经不就是这种想法的真实写照吗?

可惜的是,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多极化发展的二十世纪,一手遮天的霸权主义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横行天下。多行不义必自毙,须防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我就是要活出真实的自己,哪怕成为你眼中的局外人。”

还是那句曾经流行一时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局外人》读后感(五):《局外人》:格格不入的现状,才是真实的生活写照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算得上是世界名著类图书,当时一出版,引起文坛轰动,让他声名日隆,44岁时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代文学巨匠。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今日有幸看到秦三澍老师翻译的版本。

这是一本中篇小说,字数在八九万左右,阅读相对比较轻松,没有过多描述时代的大环境,以第一人称视角写主观感受,所见所闻所感,篇幅短,虽然写的是相距现在很多年前的事,却像发生在身边的事一样。

讲述的故事是一个男人,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漠然,没有哭泣,第二天与女友寻欢作乐。同层楼的邻居打女人,请求他作证是女人先冒犯他才打她的,他很淡定的为他作证。邻居邀请他们一起到海边玩,途中,被打女人的哥哥尾随他们,不知什么原因,他连开5枪打死了那个男人,因此入狱,审判的过程异常清醒,他选择不上诉。在审判的过程中,有不少证人,他们围绕着他在葬礼上的表现确认他是一个无情冷漠的人,最后判他死刑。

当看完第一遍时,简单的故事情节留给我的是无尽的疑惑?为什么他在葬礼上不哭?为什么杀跟他无关的人?为什么他在法官面前不辩解?面对死亡无知无惧吗?

再看一遍,从文中再去寻找些蛛丝马迹,证明这个故事是如何成立的。

死亡近在咫尺,妈妈一定感到了解脱,并且为重生做好了准备。无人有权替她哀哭。我亦如此,我已准备重新再活一遍。 我就是要活出真实的自己,哪怕成为你眼中的局外人!

众所周知,这本小说是以荒诞为基调的,一个在葬礼上不哭的儿子,一个莫名其妙开5枪杀掉陌生人的男人,一个冷静面对死亡审判的男人,这真的只是看似荒唐的事情吗?

不被人理解,众人只看表面所发生的事情,以讹传讹,根本不看当事人的真实想法。可能当事人的想法并不重要,因为在人们嘴里,他不过是一个八卦,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热点覆盖,这像不像当今社会的我们?

我们总是以自我为标准,聊到别人事情时,表示疑惑,不理解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以第三者的身份评判是否对错。特别是网络上爆发某种言论或者事件时,自媒体各种爆款文层出不穷,以表面看到的现象,长篇大论引领大众的舆论思想,当事人怎么想、后续怎么样,在吃瓜群众面前重要吗?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理解别人的生活呢?

一是以自我意识批判别人

我有个朋友,刚结婚那会儿,她老公对她百依百顺,过了两年,男人觉得是他赚钱养家,她在家带孩子,男人给她脸色看,后来她创业,跟男人异地。异地期间,她交往了好几个男朋友。在外人眼里,她毫无羞耻心。实际上两人因为没有感情选择分开,她一直提离婚,男方不同意。

她找男朋友并不是因为浪荡,而只是想找个对她好,可以过一辈子的男人。可惜自身水平不高,找来找去无非是些同类。后来,她渐渐明白,男人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自己啊。于是下定决心学个技术,好好赚钱。有钱才有底气。

在人们议论她的那些年里,她一直是个异类,不被大众所认同。但她依然坚持做自己,她说活在当下,自己开心最重要。别人的言论杀不死她渴望自由的心。

二是生活层次不一样

穷人为什么很穷?富人不能理解。富人以为是穷人懒,不愿意奋斗。有个节目是让富人假扮穷人,过一个星期穷人的生活。当他真正去体验过穷人的生活后,才知道他们只顾着温饱,根本没时间去想如何赚钱。

出身不同,起点不同,生活层次不同,同样不能理解别人的生活。

我一直考虑能做什么工作,操心如何选择有前途的工作,而很多人已经走上独立自主工作稳定的生活,我也一直想不通,他们是如何走上那条路的。是否有高人指点?是否有家庭背景或者学历支撑?不过这都不重要了,与其关心别人的生活,不如关注自我,寻找内心的真实想法,做真实的自己也不错。

三是以个人原则判定别人

就算是两个人经历同一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个人想法和利益不一样,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当其他人做出与大众审美不同的行为时,大家就会认为他是怪人,不能赞同。

其实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会有个人基础的原则和行为准则。有的人见到老人摔倒,赶紧跑掉,怕讹他,赶紧跑,有的人会不顾一切上去扶,只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有的老人是真的摔倒,需要帮助,但也有老人是假装摔倒,只是为了讹钱。

社会的准则,不是只有一条,好人有好人的法则,坏人有坏人的逻辑。各自为着生存奋斗着,哪个不是为了生活付出全力拼搏?

总结:小说为什么好看?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从一个故事,一个事件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个人物的性格表现,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其道理。这是遵循一个人的人物特点来描述的。

看到最后,我想我为什么一定要去追寻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呢?他就是他自己,他就那样做了,所以才成就了真实的他。他太过冷漠,太过冷静,太过真实,他就像一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原则,有他们的想法,他们做得对与错,都需要他们本人来承担后果。

看似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其实才是活着最真实的人啊,不趋同,不附庸,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无论悲欢与生死, 人各有命 。

(虽然我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但没有太深厚的文化功底,所以对此本书的评价全是个人主观看法 ,并没有领悟到书中的精华,不喜勿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局外人》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