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血型拼图》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28 03: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血型拼图》读后感1000字

  《血型拼图》是一本由[美]迈克尔·康奈利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4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型拼图》精选点评:

  ●康奈利第三部,开始有点阅读疲劳(也可能是看过电影的缘故);康奈利总是一到最后正邪正面对决就泄气,有点好莱坞英雄片剧终前主角跟反派肉搏扭打时的无聊感,但该怎么处理呢我也不知道。新星这书名跟封腰都涉嫌剧透。改天再重温一下东木头老爹的电影版。

  ●还好他俩在一起了,比诗人安慰一点。

  ●石破天惊的布局 半年来第一次1天看了500夜小说

  ●楠竹是换了心脏的前警察,心脏的曾经拥有者的姐姐来拜托楠竹找到杀害妹妹的凶手。作者的书有个套路,就是楠竹都要在信息受限制的情况下来寻找蛛丝马迹。书的腰封还挺基,“她的心脏是我(凶手)送你(楠竹)的情人节礼物”,最大的泄底了。

  ●如果男主爱上的不是那个花瓶而是温斯顿的话我会更高兴

  ●自作多情连环杀人犯小基佬的暗恋拯救计划

  ●与《诗人》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犯罪动机令人匪夷所思,书中的杀手似乎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结尾的追凶略显匆忙。

  ●这是唯一一本我从图书馆里借出来就一口气读完的书。我从小就迷恋推理与悬疑,尽管每每读完我都不敢出被窝儿,然而就像大麻一般始终让我欲罢不能。我喜欢美国作家写的推理小说,情节不生硬,注重细节。书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晰了,可其中那处通过时间差破案的细节我却印象极为深刻。

  ●一如既往的好看,不过这次感觉凶手没什么悬念,营救的场面过于老套不过也看得挺捉急。很喜欢里面的爱情故事,很庆幸最后里弗斯没有离开他。

  《血型拼图》读后感(一):太过拖沓的精彩小说

  一般情况下,我看一本推理小说,最多就是六七个小时,但是这本书耗掉了我大概十个小时。其中一大部分原因是前面铺垫太长,让人很难集中精神去看进去,并且人物过多。并且很多不重要。最后的四分之一很精彩。有种看电影《非常嫌疑犯》的感觉,前面都是冗长的铺垫,之后当你的耐心被耗没了才会将最精彩的部分给你。

  《血型拼图》读后感(二):一部佳作

  整体上情节和翻译都是上乘,翻译流畅达意,章节划分得恰当好处,每章情节都有伏起,让人很有往下翻的欲望。结尾有些繁琐。麦凯莱布整理时间表,联想题目以及那行小字心里已有模糊感觉,“最后的证人”暗示略多。不知道是不是巧合,看到主角麦凯莱布名字和其面对的情况,让我想起了J•K罗琳的一本推理小说,想到两者的差距,本想给四星的我给了五星。

  《血型拼图》读后感(三):直觉和经验的重要性

  一个统领全局的阴谋,在一点点的解剖中真相重见天日。果真判案要很强的直觉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一个很小的细节往往是案件最关键的突破口,没有经验和直觉的帮助,哪来的侦破方向,没有方向也就没有机会去寻求真相! 书中的细节描写的很棒,现实感相当强烈,从被误导到被栽赃,最后发现真相完美阐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侦探的探案之路✔

  《血型拼图》读后感(四):生命中的巨石

  他又偷偷瞅了一眼船尾。格莱夏埃拉的秀发从后面扎起,迎风飘散,露出修长光洁的脖子。他注视着她曲线迷人的颈背,一时间心潮澎湃。最近他总感觉到有一股暖流在心底涌动,冥冥中觉得这就是信念。至于这种信念会带着自己何去何从,他很茫然。不过茫然归茫然,他并不担心。这其实无关紧要。格莱夏埃拉·里弗斯就是他的信念。他默默凝视着她时,心里确信无疑:她犹如一块巨石,让他觉得无比踏实。

  掩卷良久,结尾处这段文字依然让我怦然心动。

  曾几何时,也有过让我有类似感觉的人出现在生命中……

  想起她,心里就无比踏实。

  但,最终那人只给我离我而去,留下的只是无尽的伤痛而非暖流。

  可我还是秉持信念一路走来,相信冥冥中属于自己的那块生命中的巨石终会出现。

  《血型拼图》读后感(五):瑕不掩瑜

  花了半天时间看完了美国侦探小说作家迈克尔·康奈利的《血型拼图》,周六白天的六个小时和周日整个凌晨。将近中年之躯还能如此忘情的挑灯夜读,绝不仅仅是一夜风雨大作赶走了睡意。小说却有引人入胜之处,加上文意流畅、笔法细腻、刻画到位,诸多线索公平的展示出来,让读者全程参与破案,对真相的探寻欲罢不能。

  首先来说说这个案子。 陌生女子里弗斯造访病退的前联邦调查局探员麦凯莱布,告知此前他移植的心脏源于自己被枪杀的妹妹,希望麦凯莱布查出真凶。调查过程中,随着另外两起类似的枪杀案进入麦凯莱布的视野,此前他做出的普通抢劫杀人案的判断逐渐被推翻。在调查三名死者的过程中,稀有血型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凶手杀人以求尽早获得需要的器官,这一目的逐渐浮出水面。

  不得不承认,故事的构思非常精彩。杀人的目的是器官移植,看似不可理喻,却完全在情理之中。侦探作为凶案的受益者,使得其在调查后期成为被重点怀疑的对象,冲突升级大大提升了可读性。凶手很早就以另一幅面目登场,合乎常理的举动却处处暗含着巧合的成分,对读者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此外,侦探拥有卓越分析推理能力的同时,身体上的虚弱也很好的平衡了正邪主人公之间的力量对比,使得破案过程困难重重、艰辛异常。

  一气呵成读完整个故事,而不用做关于众多人名、地名、时间、线索的笔记、表格,这对阅读很多侦探小说来讲是不可想象的。 大量无关紧要的人物、刻意追求的多元写作手法、晦涩的语言风格、大段枯燥无用的逻辑思维演绎,利用这些来隐藏凶手身份、杀人动机和手法、以及想尽一切办法来误导读者是不少侦探小说的惯用伎俩,这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说的趣味性和阅读畅快感。

  而《血型拼图》在此方面近乎白玉无瑕。凶手作案动机在全书最显眼的位置就暗示给了读者,出场人物主次分明、枝叶极少,对重要人物的交代全面细致、不作刻意隐瞒。全书文字明快流畅、人物对话简单扼要,除主人公少数几次插叙其他案件外,故事时间线异常单一,阅读过程能产生连贯并强烈的代入感。

  笔法细腻一直是日本推理小说的强项。但是在《血型拼图》里,敏感、细腻的语言风格让人印象深刻,这些语言背后甚至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的一些侧影。“她有一种忧郁的气质……这种气质大多数人天生就有,麦凯莱布甚至在婴儿脸上看到过悲伤。他们一生中所经历的只不过印证了与生俱来的哀伤。”神来之笔啊,带着些许宿命论的色调。相信命运的人,上帝牵着走;不信命运的人,上帝拖着走。如此而已,谁人又能摆脱宿命呢?这不也正好反映了小说中血型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因为它而生,因为它而死。

  本来可以引发社会大众深入思考的医疗资源稀缺、医院监管漏洞的问题被忽略,案件终极动机变成了单纯的变态杀人狂炫耀暴力、报复社会,使人感觉有些可惜。且小说结尾主人公找到并杀死凶手一节,铺垫太少、比较牵强,显得十分生硬,这让人联想到古龙的很多小说虎头蛇尾的通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这在小说前半部分是能找到端倪的。

  两件枪杀案的目击者都是易容后的凶手,凶手如此大胆是有戏弄警方的意思,其另一个矛头便是主人公麦凯莱布。凶手一直在观察麦凯莱布,而麦凯莱布住在船上,最接近的人便是洛克里奇——他同样住在船上的邻居。凶手既然精通易容术,理论上声音也可以改变。洛克里奇在整个故事中频繁登场,时常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帮助麦凯莱布发现受害者失踪的照片。同时,背景神秘、行踪飘忽的他从未与凶手有过任何照面,这就让他成为凶手有了可能性。有一个事件最能表明作者其实设定洛克里奇就是凶手:凶手夜袭麦凯莱布,麦凯莱布打电话向洛克里奇求援,电话没有人接,次日洛克里奇的回答也含混不清。种种迹象表明,洛克里奇最后将有大反转的情节:麦凯莱布通过某个偶然事件,结合之前的细节联想到凶手就是一直陪在身边的洛克里奇,双方将斗智斗勇,难免一场恶斗。只有如此设计才会避免目前这种牵强、生硬的结尾,也符合一流侦探小说家惯用的,在全书最后部分才揭示出令读者最意想不到、但又最为合理的答案。至于作者为何是以现在的情节了结,就不好妄加猜测了。

  最后介绍一下这本小说的作者迈克尔·康奈利。他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是警探身份,他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警探小说作家,并获奖无数,包括爱伦·坡奖、安东尼奖以及马耳他之鹰奖等等。迈克尔·康奈利从事侦探小说创作之前,曾担任《洛杉矶时报》的犯罪新闻记者。

  不少作家都有从事媒体的经历,尤其是日本的推理小说家,简单列举几位。江户川乱步曾在《时事新闻》报社任记者,横沟正史曾历任《新青年》《文艺俱乐部》《侦探小说》主编,松本清张战后曾供职《朝日新闻》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血型拼图》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