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罪者》是一本由(日)折原一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冤罪者》读后感(一):冤罪者为何谓冤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读者先入为主的观点会将凶手集中在男性上,作者的切入点仅是舞的死亡案件,连环杀人案,即一个凶手多次连续犯案,文中同样运用了技巧,证明一个案子不是他杀即都不是他杀。舞的确没死于河源之手。文章最后的小谷,我认为是被偷用故事的悲惨女人,其实也不是,文章中没有谁是清白的,没有谁能够逃脱促成河源逍遥法外的责任。冤罪者,为何谓冤!
《冤罪者》读后感(二):折原的新高度
在大众书局偶然看到这本书,买回来之后两天看完。话说,有了提示“你最不可能猜到的人”,基本也能猜到了
这是折原目前唯一一本我会看第二遍的书。 比倒错系列好看多了。
但是,就折原与日系其他推理作家而言,觉得折原还是略逊色一点。往前一点说,松本清张,乱步;往近一点,东野,宫部美雪,夏树静子。折原的可读性和可重复阅读性确实很一般。
个人浅见
《冤罪者》读后感(三):在我看来,比倒错系列好点
就是冲着这个叙述性诡计买的这本书,因为据说一般人猜不到结局,但是我在偏后的部分隐约猜到了凶手的真面目。总结下,折原一童靴的诡计,一般都是A假装成B的名字,以A的身份和B的身份同时活动,然后真正的B也在里面叙述,然后就乱了……而且要想达到叙述性诡计的效果,凶手肯定在之前出现过,而且应该不属于打酱油的,关键是怎么无厘头怎么想,这就对啦(捂嘴)。反正没有被结局震撼到,但是还是感觉写得不错,毕竟有点社会派的影子在里面,意义和诡计都不错,比单纯的为了诡计而诡计好了很多。
《冤罪者》读后感(四):折原大神,怒赞
折原一的这个系列的书我先读的是失踪者,不是太喜欢,还是继续读了冤罪者,幸好没有错过这本。
书一开始继续折原一拿手的交叉叙述,有新闻,男主:五十岚,冤罪者日记,相互交待案情,我一直在从交叉叙述里思考着那个给五十岚打电话的女人小谷美香和还冤罪者的清白,案件真的如书腰介绍那样的重口味呢。
从冤罪者一出狱就开始变了性子,五十岚一心营救的冤罪者竟然那么差,真的是清白的吗,一口气读到结尾,完美的解答,前面的叙述完美融合在一起,还有结尾最后,两个章节的描写,这是今年看到最赞的一本推理,继续追折原一的作品
《冤罪者》读后感(五):书封去死吧,但,一定会抽时间再次拜读。(绝不剧透)
周五买的,周六晚上看完的,近四十万字的书看起来不是很费劲儿,不客气的说,书封上写的有些个夸张了,没有像看《杀戮之病》看到最后的那种崩坏的感觉。而是:果然是TA(绝不剧透)。
看折原的书这是第二本,第一本是《倒错的轮舞》个人感觉《冤罪者》正是带着社会性的影子,所以才会入围直木奖的。就《冤》本身来讲,不失为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好小说。只是不要带着书封敌意去看才好。乐趣会更加的多,我这头一次看倒是带着与作者比赛的意味了。即便是猜到,也无甚快感。
如果说把反转章节的最后两页称为是核心的话,我倒更愿意把最后的终章——猎人们的黑夜,当成最终的终点,就像看前面评论里所言,带着对前四百页一无所知的空白回到那个终点的房间,本身身后又将是一个另外的四百页的故事了。那样想起,将是多么的令人……不寒而粟??
总之,合上书后的第一时间心情就是一定会再找时间从头拜读一遍。带着不再期待崩坏感的心情,认认真真的读吧。
《冤罪者》读后感(六):冤罪者。
冤罪者
作者:折原一
译者:袁斌
类型:推理小说
文摘精选:齿轮一旦走岔了,就很难再让它恢复原状。一旦缺了齿,那么齿轮上的齿就会一个个崩落,变成难堪的圆形。
总评:7.5分
简评
折原一被称为叙述性诡计之王,名头真大。对于叙诡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向日葵不开的夏天》,那本书的简评我写的十分简单,就是耍我耍我耍我……可见我真的是被耍得不成样子了,同时这也是表达我对作者的敬佩。还有,因为当时我读完后感觉太震撼了,于是,脑子混乱,就懒得多写了。
《冤罪者》的书腰上有让人眼花缭乱的赞美之词,让人不禁觉得,这似乎是神作。但是我也知道,不能全信,一定要保留对待这些浮夸的话语,以免看完后大失所望。果然,实际读完后,没有宣传说的如此夸张。
这本书好厚好厚,四百来页,看到吐血。书的高潮转折全在最后几十页上,就只有那几十页,令人心神震撼。可是,前面那几百页,真的真的太无聊了,一点都提不起劲,让人紧张兴奋的地方以及反转不太多,基本上平铺直叙。过程中,不断有人死去,可是我都看麻木了,死呀死的,都是很简单的杀人,没有什么水平。警察则太水,一点破案能力都没有。
女人是凶手这一点,我早已有心理准备。从看到那女人消失,不出来作证就已有所怀疑。因此,女人是凶手我不惊讶,惊讶的是这女人的身份。从这点上来说,折原一在此书中的叙诡是较为成功的。
《冤罪者》读后感(七):封面吹过了
折原大神的书如果按照创作来算,应该算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好看。不管是教室还是这本书,不知道比倒错系列好看了多少。但是他的书真的不能多看,个人觉得看几本觉得有意思,看多了都一个样。
这本书封面简直是一个吹啊,什么你会激动拍桌子,什么一百多个读者无一人猜出读者.。。那一百多个读者是没看过推理小说么。似乎是因为倒错系列bug太多,折原后来的书都极力避免出bug,(教师系列bug还是有,但是没有硬伤,而因为还没出完,不好下定论)所以线索给的是相当明显的……大概从书店四分之一,一百二十页左右,这个时候画个人物关系图的话,其实完全可以知道凶手是谁,身份,以及作案手法……我就是这时候猜出来的……后来作者一个劲把疑点引到其他人那里,我也稍微动摇点,不过因为各种线索还是太明显了……
总看推理小说的应该都知道吧,推凶手怎么推,排除第一嫌疑人,再把完全无关的人排除……就是找共同特征啊,性别年龄时间……(折原一的小说主角不能排出)这种级别的推理,不可能让一个疑点重重的重要证人最后才出场,或者不出场。我之前是想推一下谁是迷之女子,画了一下出场女角色的年龄。再联系到某个关键证物,不光女子是谁,凶手是谁也就清楚了……知道凶手,作案方法就呼之欲出了……干扰视听的那几节很失败,因为本身就是无关剧情的,我看的时候就是因为忽略了这些有的没的所以推理异常顺利。……
折原一的书确实不能总看,因为诡计之王的称号再那里。尤其是现在他不爱用精分疯子之类的梗了,看小说的时候根本不用在意合理性……该排除的排除,在剩下的人中挑出最不可能的几个,然后找作案动机,一般有动机的那个人就是了……
冤罪者这本小说重在诡计,不在剧情。这本序盘与中盘都不如逃亡者,后期剧情急转直下。多视角叙事运用到了极致,甚至由于引用材料的缘故,大有报告文学的风格。该作大概内容是发生了连续奸杀案件,第七起事件发现了一个嫌疑人,将此人逮捕以后严加审讯最后判了无期。但是很多人组成了一个团体说他无辜,10多年后,此人被释放了,然后杀人事件又开始发生,种种证据全都指向了他。折原一在这部设计了好几个陷阱,其实幕间里女人B说在东京有个房子,后来女人A在东京自己的一处房间里校对,其实就已经能证明女人是凶手,但是陷阱就在这里,文中说女人A有丈夫,还经常遭到毒打,后来跟丈夫一起来到东京,也就是说她是有丈夫的人还没去东京的房间,女人B出现的时候是独身在东京住了有段时间。这个反差让人觉得女人不是凶手。叙述性诡计就在这里,这两处的女人虽然用的一个名字,其实是2个人——女人A与女人B。女人A的真实身份是从名古屋到东京来的,而某杂货店老板经常去名古屋进货,所以女人A也许是杂货店老板,冤罪会的头领。女人B就是凶手,这点毋庸置疑。其实挺悲剧的,丈夫爱的人是虚拟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反而没被爱。男人的女朋友死了以后,最后居然勾搭上了更年轻的妹妹,真是丧尽天良。冤罪会帮杀人嫌疑人是为了推销自己打击法庭,纪实作家则是纯粹的2B,受到杀人嫌疑犯几次忽悠就帮他,最后还无罪释放。凡是犯过强奸偷窃的都不是好东西,这种人怎么可能是好人,那个作家就是213,还有那个嫁给嫌疑犯的女人,最后自己死了。也是典型的213,30多岁了还抱有幻想,根本看不清对方是什么人,死的好。从嫌疑犯侵入自己家二楼还有当时应对警察盘问的时候就能看出他肯定是惯犯,最后还判他无罪,结果是前六起事件都是他干的,这件事除了说明作家和冤罪会的女人213以外,就是警察的无能。这是一部让人喜怒哀乐的小说,看到那个爱幻想的女人被杀,嫌疑犯摔死,真是开心。看到作家傻呵呵地替强奸犯伸冤还假称中立令人愤慨,看到无辜的死者家属惨死,那些少女被人侵犯至死略感伤心,看到最后女人A与少年驴唇不对马嘴的对话,还有那个冲啊,隼笑死我了。女人的那个屋子是以前监视作家的屋子,电话是作家当时住的屋子电话,但邮箱是现在用的。作家当时的屋子现在是少年居住,所以电话打给的是少年,但是邮件发给的是作家。真够乱的。这部小说我从中断猜出了凶手,也破解了女人AB的双人身份,当然强奸案居然是女人干的也被我看透了。最近看了N部叙诡,我差不过已经变得敏感了。
《冤罪者》读后感(九):加入了社会元素的折原还是折原
靠着《逃亡者》重燃了被倒错系列减分至低谷的印象,索性一口气入了者系列余下的两本。直木赏入围作,冤罪题材,原本对本作期待不小,却意想不到的时断时续拖沓整整一年才看完,尽管折原在上帝视角、角色自述、第三人称叙述、新闻、日记、书信、邮件、报告文学、网站等多重形式中熟练切换视角的写作手法便于施展他挚爱的诡叙,对读者来说却是不小的阅读负担,尤其是在文字并不十分引人入胜的情况下。
究其原因恐怕是人物,本作的人物依然采取了“所有人都是病态心理”的设定,主线故事从昔日的恋人死于连续入室强奸杀人事件的报告文学作家五十岚收到该事件嫌疑人河原辉男力主清白的求救信开始,然而无论是“冤罪者”河原辉男,还是怀抱复杂情绪为河原发声的五十岚,无论是支持河原的后援会会长笹冈,还是坚信河原有罪的元警察高山,无论是自愿与河原狱中结婚的郁江,还是愤愤不平的被害人遗属濑户田,没有一个是可以令读者代入感情激发共鸣的角色。
河原的盗窃、强奸前科与出狱后的故态复萌,五十岚在未婚妻刚罹难立刻觅得新欢的无情,笹冈一心想要嘲讽警察权利的不究是非,高山意图证明当年不当侦讯正当化的先入为主,郁江的冲动与自我满足,濑户田的偏激与固执,以及只能在“冲啊,隼!”中精神高潮的村越,相对中立的叙述方式令各方人士的问题都自然浮现,揭露冤罪根源等等本是顺势而为,却被有意无意的一笔带过,既难有阅读传统冤罪题材时憋着一口盼望着结局沉冤得雪的畅快淋漓,也难有社会派小说的沉重激昂与引人深思。说到底,这毕竟是折原的作品,披着社会外衣的悬疑剧,虽然有涉及冤罪议题,更多的却是借助冤罪拉开一场悬疑大幕,这一点在第二章表现得尤其明显,而扭曲病态的角色心理群像也更像是折原在为结局布局,从前文故布迷阵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折原几乎给每一个稍微重要的角色都留下了难以尽信的可疑痕迹,也几乎每一个角色都可以通过诡叙技巧在最后真正成为真凶,而折原不过是选择了其中最不可思议的一个选项而已。
虽然书封吹的很夸张,其实本作的诡叙并不算复杂高明,也许是最初的倒错系列bug太多,折原中后期作品都在尽量避免为了诡叙而诡叙导致的情节崩坏,不再用精分疯子的梗,甚至诡叙都已经不再是作品的唯一中心,故事从所有情节皆为诡叙服务,演变成杂糅了诡叙成分以及社会元素的犯罪悬疑,所以本作的线索还是比较明显的,至少不难在解答篇之前识破真凶身份,如此这般本作就比较尴尬了:明显重在诡计不在剧情的结构,不惜为了最后的惊喜放弃深度诸多布局,又不能整一些脑洞过大的妙想天开,有些缩手缩脚的放不开手,结果两边都不落好…幸而终章河原的告白与结局令这个故事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不过考虑到本作对三次元小野悦男事件的借鉴,果然现实才是最伟大的剧作家么。
《冤罪者》读后感(十):错综复杂的叙述诡计社会性推理
我对折原一的感觉异常复杂。
他的作品基本我都读过了,包括倒错系列,还有这些“者系列”。一个作者能让我把他的书都看完,起码说明我是相当欣赏他,觉得他的书是很有趣的——一般我读到一本很喜欢的书,会连着将该作者的其他一些书买来看,而一旦连看两本觉得内容不太合胃口的书后,又会停止继续购买这一作者的书。
折原一是日本的叙述性诡计之王。他擅长以叙述来迷惑读者,这在非常喜欢本格推理的日本推理界中,算是比较另类的作者。
叙述性诡计的特点是叙述上相当复杂。有些书中,主角从头到尾都没有名字,只以第三人称来代替;有些书中,又加以各种各样的虚幻色彩,让人误以为在看童话故事,到后来才恍然大悟;还有些书中,又会以不同的人的视觉角度去叙述一件事,或者设置同时多件事,交错纠缠,使人目不暇接,辨不清事情的真相。
在去年还是前年的推理大赛上,我在最后一关中,就是因为所想的角度和真相完全相反了(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啊,哈,因为这说明就是刚好在某个要点上想相反了),而大意失荆州。从那以后,我对叙述性推理的书,有一种极度的敏感。
因此,折原一的书到了我这里,就有些杯具了。他所写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的阅读完全了。
所以——完全不可能会被迷惑。
就像这一本书,《冤罪者》,当阅读不到六十页时,我已经完全猜出纠结的结尾了,后来的三百多页,很明显就是用来确定自己的猜想是否完全正确。而后来所有的反转,都完全印证了自己的猜想,让人不禁有些郁闷——难道折原一你的脑袋想的都是和我一模一样的东西吗?不然为何你的每一本书,我都可以如此准确的猜到结局呢!
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一本书,远远比倒错系列好看得多,也比他的同类作品《失踪者》要精彩得多。
一个是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手法,比之前使用的要娴熟得多,技巧性更强。书中的体裁有日记、新闻、资料、杂志手稿、信件。另一个,是作者以数个关键人物的心理、视觉作为叙述角度,塑造了多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同时,其中所写的故事,还有着强烈的社会性,可以使人引起共鸣,而不是单纯地认为自己在看推理小说——太变态了,这怎么可能!
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之强大,使其所描写的一切都异常真实、可靠。个人印象最深的有几点,首先是何原出狱后最开始也试图重新做人,但是遭遇的种种碰壁使他逐渐被打回原形,这一点在很多坐过牢的人身上都可以体会到的;其次还有高山暗中跑到何原家中调查时,在冰箱中找到一个圆圆的发臭的肉体,看到这里时,我感觉如同在看电影般的真实,不由得替他紧张着急起来;最后,还有作者所写的,女性多次被凌辱的场面,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也许,谁都会做白菜豆腐汤,但是,并不是谁都能做得很美味。看推理小说,而今也不是仅仅在做智力题,猜结局。美美地品尝一个完整的、引人深思的故事,同样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本书是折原一的自选生涯代表作,确实是有他的道理的。很期待他的另一本自选生涯代表作——《异人们的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