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的作者是国际知名心理咨询及治疗专家--约瑟夫·卢斯亚尼。
他临床实践的“自我训练”方法,是40年来发展的独特而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作者认为,焦虑和抑郁并不是什么神秘的疾病,只是一个人的观念误入歧途或是有所缺陷。
作者说,焦虑和抑郁来源于不自信。不要再把焦虑和抑郁看成是病,要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将之看成是一种习惯---一种由于不安全感而滋生出来的习惯。这种习惯会歪曲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和体验,将逐渐耗尽我们体内的化学成分。
在书中,作者指导我们应当如何改变:变“没安全感”为“有安全感”,变“不信任”为“自信”,变“抑郁和焦虑”为“对生活的自由掌控”。
人都是伴随着某种不安全感成长起来的,这无法避免。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头脑中充斥着害怕、疑惑和负面评价时,可以问问自己:“我真是这样想呢 还是不安全感在作祟?”
一旦意识到不安全感会不时地发出声音时,我们就可以自己做出选择,我们可以不理会这些声音。要过上更成熟、自由和健康的生活,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将不安全感的声音同健康的思维区别开来。
原则2:思维先于感觉、焦虑和抑郁
谈到焦虑和抑郁的感觉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一旦我们意识到思维先于感觉,就会明白自己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现自己的感觉好多了。如果自己不试图改变,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会毁了我们的生活或是控制我们的生活。
当缺乏安全感时,我们会觉得脆弱无助,焦虑和抑郁不过是一种绝望(徒劳)的尝试,希望自己可以重新掌控生活。焦虑会调动全身的期待值来迎接可见的碰撞。抑郁则刚好相反,会通过逃避的方式来达到控制。更糟糕的是焦虑和抑郁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其本身就会带来很多问题。
缺乏安全感会让人觉得很脆弱。当我们觉得脆弱的时候,想要有控制力是一种非常自然、有建设性的愿望。但是有控制的生活也总是会伴随着焦虑和抑郁。缺乏安全感是个无底洞:越有控制力,就越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控制力。事实上,生活是无法被掌控的。
原则5:缺乏安全感是一种习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可以摆脱的
我们并非生来就缺乏安全感,而是后天养成的。自我怀疑,没有信心这些破坏性的态度得以加强,就会变成习惯。任何习惯都可以摆脱。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份计划、一点耐心和进行“自我训练”的决心而已。
原则6:健康的思维是选择的结果
当脑海中想着“我做不了,我肯定会失败”的时候,显然是缺乏安全感的。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我们就可以坚持下去。告诉自己:“这是我缺乏安全感的声音,我不要听从这个声音。我决定不受这些想法的牵制”。
原则7:好的教练就是好的激励者
打一场漂亮的仗需要两个必备因素: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激励。态度有助于塑造正确的、积极的思想模式,激励则将这种“我能”的态度和精力充分融洽起来。激励能够使我们持续发力而且能走得长远。现在就开始转变态度,开始带着积极的态度肯定地对自己说:“我能击败困难”。
作者建议,自我训练开始后,就应该通过这些具体的原则来巩固自己的训练成果。
这些原则很实用,每天都使用它们,就会收到很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