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8-28 19: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经典读后感有感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是一本由一念行者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130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0年4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精选点评:

  ●老子+佛法的教育观,无为,本真,空,简单说,你一辈子能把自己整明白弄顺溜了就不错,别再自以为是跟孩子没完没了的,放手吧!不做任何人的上帝。

  ●在孩子面前,我们似乎都是上帝。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小孩最好吗?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是挟持和强奸。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强奸他的心。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你是上帝吗?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你的"孩子"自己成长。

  ●好后悔买的书 讲哲学 不如看看国学的天空 讲自觉 不如看看自知心理学 讲教育 天哪 哪本书讲教育好啊求推荐

  ●自我检讨,诟病不少!原件与影印件

  ●为了孩子 非读不可的一本好书!

  ●一本家长无需为,孩子自会成长的书。

  ●kindle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读后感(一):无为而治的教育要看环境

  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何谈无为而治,何谈自然成长。自然的结果必将是自然而然地滑入深渊。学佛的人谈教育的话多半是不能信的。作者并没有明白“道”是什么,就自以为“空”地来讲“道”。

  即便是学佛,还要讲“财侣法地”呢,就目前的社会环境,岂能无为而治?空谈误人啊。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读后感(二):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有所觉悟的人看这样的书才会有同感,而那些还在寻求觉悟的人,他们还在忙于找教育的种种方法,但你会发现无论他们选择哪一种最后都会觉得不满意,而且实践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人的弊病是总在想着怎么改变他人,而不曾觉察自己才是那个最需要改变的人,梦想着长大,拥有自主权后的第一想到的作为就是改变下一代,不是用自主权来改变自己,而是用自主权来控制他人,而且把这样的控制美名其曰“都是为了你好,不然你就会像....”。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读后感(三):用道家的智慧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我们自省的过程。我们对孩子施加的种种压力都是我们内心的恐惧和对自身的种种问题的不安导致的。这本书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孩子如何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一个懂得自己的心的人。在这本书里你找不到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的方法。读了这本书,对于我自己还是挺有启发的,不过我认为可能有很多父母不会接受作者的观点,因为很多父母会认为用老子无为的观点教育孩子孩子将和社会脱节,其实即使我们教育出了一个博士后的孩子,他依然可以是一个内心不快乐的人,而且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也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让孩子顺应他的成长规律自然的成长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这也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希望每一个为了孩子着急上火的家长都来看看这本书,哪怕只是接受一点点都是好的。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读后感(四):觉得不好看,不太理解

  在KINDLE上看的这本书,跟我想像的内容相差比较远。里面有很多内容,让我觉得看不太懂和不太明白,有疑问。

  这本书把老子以及老子的道的说法,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书的立意是好的,希望父母们应该多从自身来看问题,而不是老是盯着孩子。有时候自己的问题的解决了,也就没有什么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父母的看法问题。但同时说老子及老子的道是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方法。我不懂老子,也不懂老子的道,但感觉上是作者说得太绝对且没有逻辑。

  书里还提到这种无恐惧,只有快乐没有苦恼的人,真的存在吗?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理想状态,而我们只是无限的趋近于这样的状态,就已是不错。

  一群只有快乐没有苦恼的人?真的是就最好的人吗?真的是人最好的状态吗?在我现在的理解里,快乐和痛苦本就是各种体验的两种,如果没有了其中一种,快乐真的还有意义吗?

  当然书里面有些理念还是有点意思的,“认为”导致“角度”,你有不同的认为就有不同的角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为,所以角度不一样。这样子让人更能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事情存在不管你个人的故事,它该怎样就怎样,应该或者不应该,只是你的认为,你的角度,你的一已之梦。

  痛苦并不是令你的心难过的祸首。每一个痛苦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念头,一个信念。质疑那个你坚持或者反对的念头。如果你不相信那个念头,没有人能够真正影响或者伤害到你。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读后感(五):《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不要让孩子成为你“恐惧”的人质

  这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它不单是我看过的有关亲子教育最爱的一本,更是一本教你如何更好地滋养你自己的书。事实上,作者并不认为存在亲子教育和亲子关系,他认为“万物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整个生命存在不仅不存在亲子关系,根本上就不存在与他人的关系,“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你与自己关系的投射。”一个好的父母必然是把重心放在自心教育上的,因为父母是头脑,孩子是心,心是不会出问题的,心只是一台投影仪,一个充满问题的孩子一定有制造问题的父母,而孩子不过是父母问题一个诚实的投影。

  在“词”诞生之前”

  “当“词”在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宇宙里的一切密不可分,像海水连着底海的珊瑚、岩石、海藻、山体、山谷、鱼类一样,宇宙也那样被它的虚空连着。一切都是宁静的、完美的、无语的……这就是世界的样子。”

  几个月前看《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提出的一个观点深深震撼了我:我们当今的人类也即智人之所以在极短的时间打败其他物种跃居食物链的顶端绝非依赖我们的体格或其他而是我们“虚构故事的能力”,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故事(如宗教、国家、金钱、法律)。只要人们有着同样的宗教故事,即使是这个地球最远端的智人都有可能因为这同样的信念产生巨大的合力,或只因为故事有着微小的分歧而彼此残杀。一念行者在这本书里其实说着同样一件事,他说“因为人们的无知,人类不是活在童话里,就是活在神话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觉悟就是从童话和神话的世界中走出来。”

  故事让我们形成超强大的群体性自我,得以在大自然中抢占生存空间。同时,故事也让我们活在百分之九十九的虚妄的海洋里,看不见那百分之一的真实。 人类由狩猎时代进入农业时代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人类学会了未雨绸谬,人类开始预测天气、权衡得失、为来年储存粮食,可同时,人类失掉了当下,“未来”成为人类人生剧本的中心。然而,时间是否存在原本就是一道未解的谜题,如果时间不存在,你经验的将是什么?时间是建构故事的基础,它让你现在的生活成为达到未来目的的手段。可,没有了时间,未来在哪里?如果宇宙本质本就是虚无,目的的存在有何价值?如果失掉了当下?你还剩下什么?

  “当头脑的幻像熄灭的时候,你会发现时间熄灭了。而当你觉知道时间熄灭了,你就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而只有时间消失,你才有机会回到当下,回到存在,回到“吃饭就是吃饭、穿衣就是穿衣、砍柴就是砍柴”的真实,你就回到“词”诞生之前的世界。事实上,我有过的所有体验都告诉我,但凡我真实的处在快乐当中,我的世界是不存在时间的。前两周的一天中午,我从瑜伽馆出来回单位上班,走上一条我从没走过的小路,太阳好大、好温暖,被它照耀的一切都闪闪发着金光,阳光穿过树叶缝隙投下好看的阴影,耳旁孩子回家路上追逐嬉戏的欢笑声在围绕,我顿时感觉心里很满,我忘记了我从哪里来,也不再在乎我要去向哪里。我所有幸福喜悦的时刻,都是当时间熄灭的时刻。

  别让孩子成为你恐惧的“人质”

  “教育是一种掌控,是恐惧的面目,它建立在对未来的幻觉的基础上。”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他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

  孩子诞生自一个没有“词”的世界,这是一个宁静而绝美的世界,可自打他们陨落至人间,父母、老师、社会就开始将各种样的知识、观念、道德、技能塞进孩子的头脑里,于是这些信念开始借助孩子的力量生长、缠绕,并开始掌控这个孩子。孩子原本澄澈透明的心开始被无明的树叶一片一片地蒙蔽,无数念头升起,并在原本灵动的心里驻足,无数的概念开始骚动,在心的容器里不断反应。自此,念头将完整的心割裂,孩子活在自己越来越多的“认为”里、“角度”里,进入某种限定,由无垠走入一个逼仄狭窄的世界,失掉当下的快乐而进入到对成绩、父母、未来的焦虑和恐惧里。

  父母是“头脑”,孩子是“心”;头脑是“术”,而心的本源是“道”。这也是为什么老子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父母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知识,三四岁的孩子如果能认很多字,能背很多唐诗,我们就觉得他很聪明,其实这只能说明大人的恐惧和自以为是。父母常常以造物主和上帝的心态自居,想把自己觉得正确的人生经验一股脑儿塞给孩子,他们忘记了孩子是比他们更智慧的存在,智慧是一种“空”而不是“有”,是一种空盈而不是一种满实。我们不妨好好琢磨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大人作为一个饱含恐惧、满身挂着各种信念的载体可以给孩子什么呢?”因恐惧而逃避似的努力工作?”还是“为获取爱而摇尾乞怜?”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真的是基于爱吗?还是你对这个你觉得充满竞争和压力的世界饱含焦虑你却无法改变你自己,只好企图把孩子当作你“恐惧”的人质,以教育为手段改造你的孩子,好把他当成“战士”丢入这场战役。

  头脑是怎样走路的?一念行者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比喻:头脑以“知识”为垫脚石,以“逻辑”为双腿,以“意志”为自我,以“推论”为步伐,以“直线”为方式走它的路。头脑走在时间和空间的幻想里。征服和占有是头脑善于出击的右手,恭维和赞美则是头脑善于煽情和搂抱的左手,头脑就是这样编造故事,体会自己的存在感的。那么,被头脑占据的父母会是怎样的呢?看到三四岁的孩子用蛋糕游戏,他们脑海中冒出的只有浪费、糟蹋粮食!看孩子沉迷电脑游戏,他们满脑子想到的只能是玩物丧志!他们感觉不到,三四岁的孩子其实压根儿不像你们做父母的被二元对立的世界裹挟,眼里都是好坏对错、利弊得失。他们只是单纯地用新鲜的眼睛和双手探索这个世界的美妙与神奇,却被一群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大人丢进“糟蹋粮食”这种评判的标签,逼得他们只好用原本无邪的头脑努力说服自己是自己错了!他们也感觉不到,孩子之所以沉迷游戏可能那只是他在这个快要窒息又没有丝毫温度的家里仅剩的自我救赎,他们很可能是在拿自己做家庭的牺牲以挽救家人破碎的关系!

  蒙特梭利曾提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灵内核,这个内核就像一颗种子,有着自己的生长密码,只要不横加阻碍,给他足够的生长条件孩子自己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一念行者的观点正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走在孩子的后面,而不是走在孩子的前面。默默注视孩子背影的双眼该是多么深情的一双眼,敢给孩子机会摔跤的一颗心又是多么勇敢的一颗心。写到这里我就想起13年一月的冬天,即将春节,我却决定一人出行去云南,爸爸妈妈送我去坐开往长沙的大巴,大巴上目送他们的背影,感受到从小为了成全我他们背后的承担,我内心的爱与温情满溢。

  做父母的可以放下自己的意愿和恐惧成就孩子的自由与选择,不成为他们的阻碍,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孩子在自己的选择里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是他人生无可替代的最宝贵的历险。而这种爱就是阳光和空气,不给人任何负荷,让人觉察不到,却又无处不在。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

  “教育是一种自醒,是一种人类的自醒,一种你的自醒。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

  一念行者把孩子比作花朵,父母比作根。那么,如果花朵出了问题,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其实孩子更像是家庭里的一面镜子,映射出父母的问题。那么,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问题,有问题的是你?还是孩子?是你的“角度”看到了孩子的问题?还是孩子真的有问题?又是谁制造了这些问题?

  我想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这是我听到的一个小故事。有一个非常焦虑且控制欲非常强的妈妈,因为孩子早上总是不愿意喝牛奶,这个家庭的每个早上都会陷入一场战役。妈妈固执地认为如果自己孩子不喝这杯牛奶就会长不高,不喝就是不懂事不听话的表现,孩子本来只是不喜欢喝牛奶,因为妈妈的焦虑和控制欲却发展出了拖延、迟钝的各种反应。拖延其实就是对妈妈控制的消极抵抗,而一杯牛奶的营养完全也可以依靠其他东西来替代。反倒是每天早晨因为牛奶的焦虑,这个妈妈可能从来就不曾看见自己真实的孩子、看见清晨晨曦倒映在孩子脸庞的美丽。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孩子根本不需要教育,他只是一个敏感的接受器,你是美,他便接受美,你是良善,他便是良善。一念行者认为“一个好的家长,应该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身上。”实际上,孩子是这个世界赠予你的礼物,是你回到自己的桥梁,让你有机会看到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

  生如蚁而美如神

  “外在世界是通往内心世界的一座桥。心一生所有的努力、找寻和旅行,都是为了踩着那些外面的桥回到它自己里面来。”

  其实这是一本不怎么讨好人的书,看的人难免感觉虚无,因为现代的科学、技能、文化这些大多都是“术”的层面的东西,如果我们把这些全盘否定,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就别提回到自己了。如果没有我们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信仰的宗教、国家、道德、金钱这一个个故事,我们人类又凭何在地球上延续。虚假和真实、存续和自由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无法回避的矛盾。这几天我在看《顾城哲思录》,我简直爱死顾城了,他提出了一个美丽的说法“生如蚁而美如神”,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念行者在这本书里提到的“在城市里工作,到乡村里生活,成为爱因斯坦和老子的结合。”

  ““心 ”就是一面湖水,万有世界的一切倒映在它里面,都只不过是相同的影子。从绝对意义上来讲,存在是不可知不可说的;但在相对意义上,有强大的发现和了解功能,它观察相的移动与变迁规则,它发现了因果现象——在科学层面,它又可以应用这些规律,来移动和变迁他们。这就是科学家和医学家们所做的事情。”我们并不是要轻视“头脑”和“术”而是要把“头脑”和“术”看作我们回归“心”的桥梁,科学、教育乃至宗教只是指月之手,是工具,而非我们信仰或回归的本身。

  一念行者把教育分为“道”的教育和“术”的教育。我们现在过分追逐“ 术”的教育,也就是生存教育,而“道”的教育也即生命教育才应该是每个人的基础教育,因为生存教育是为生命教育服务的。如今太多父母偏重“术”的教育而忽略了心性教育,太多父母被世界太多的虚妄占据而看不见真实,教育才沦为了基于恐惧的改造。“世界是心的外化”,一念行者认为我们的教育需要的是心的教育——觉悟的教育,唯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乌托邦或共产主义美好的心世界。

  个人阅读分享公众号,欢迎关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